德和园大戏楼
北京市颐和园境内景点
大戏楼在北京市颐和园德和园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德和园大戏楼建于大型院落“德和园”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 大戏楼面对颐乐殿,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井通连,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诸情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南部毗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清末,京剧艺术勃兴,著名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等曾在此为慈禧演戏。
简介
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它位于仁寿殿西北,宜芸馆东。它总高约22米,第三层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层舞台总宽17米,总深16米。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 。每一层台面都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十分惊险壮观。
清代宫廷每逢庆典都有演戏活动,乾隆以后此风愈盛,戏楼、戏台也就成了宫廷及御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物。慈禧嗜好京剧,听鹂馆内小戏台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因此另选仁寿殿与乐寿堂之间的怡春堂旧址兴建德和园大戏楼。戏楼的对面是慈禧听戏的场所——颐乐殿,一旁的偏殿是慈禧赏给王公大臣们听戏的场所。尽管大戏楼成了慈禧个人的享乐之地,但她的爱好也无意中促进了京剧流派的发展。当时红极一时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及杨小楼曾在这里献技。
历史介绍
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专为慈禧演戏的地方。是仅次于佛香阁的高大建筑。德和园大戏楼始建于清代末叶,高达二十一米,在古典建筑中,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德和园大戏楼与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京剧经过多年的演变,最后成为一个剧种,是在德和园大戏楼完成的,这是它的重要历史价值。
建筑特色
德和园是颐和园内专为慈禧看戏修建的大型建筑群,由大戏楼、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等建筑组成。从1891年到1895年建成,消耗白银71万两。这里原为清乾隆时期怡春堂旧址。德和园的地基就坐落在怡春堂遗址的废墟上,全园占地面积3851平方米,是一个四进院落,以大戏楼为主体,包括园门、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门等。大戏楼翘角重檐,气势恢弘,庄严雄峻,令人赞叹。
“德和”出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平气和,从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此楼专为慈禧看戏而建,大约也是取这个意思。大戏楼是舞台,扮戏楼是演员化装的地方,正对着大戏楼北面的颐乐殿,即是慈禧看戏的地方。颐乐殿里面设有宝座和供慈禧休息的寝室等,装饰陈设颇为讲究、奢华。慈禧是个戏迷,也很懂戏。听戏的时候,常常听着演员唱,她会拍腿击节,有时还跟着哼唱几句,兴致来时,还会粉墨登场,演个角色。不少京剧名家在这里唱过戏。
当年,德和园(大戏楼)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清宫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最大的。大戏楼共三层,称福、禄、寿三台,第一层台是乐队演奏的乐池,其他两台是演出台。总高21米,底层的戏台宽17米,戏台的顶板有天井,台底有地井。用来表现戏剧中神仙从天而降、雪花从天上飘下来、鬼怪从地下钻出的场面。戏台下面有水井,演出需要时,可以喷出水来。
据清宫史料记载,从光绪21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34年这13年间,德和园大戏楼共上演过200余出不同剧目。慈禧在这里看戏达260多场次,慈禧看戏在戏台对面的颐乐殿里,由后妃、公主、福晋等陪同,看戏廊是王公大臣看戏的地方,那时,光绪也只能坐在看戏廊上陪看。
大戏楼面对颐乐殿,高21米,翘角重檐三层,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井和地井通连,顶部有绞车牵引,可表现戏剧中升仙、下凡、入地等神出鬼没的情节戏台底部有一口深井和四个水池,用以设置水法布景,在演出《水漫金山》之类的戏时,舞台上能出现滔滔白浪。大戏台的后半部分是两层的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演员们在此化装和上场前的候场:大戏台对面是慈禧看戏的颐乐殿,殿中有专设宝座,但慈禧一般总坐在颐乐殿西里间窗前的木炕上。颐乐殿东西两侧的看戏廊原来是分成一个个小间,按规定凡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贝子贝勒均坐在此处看戏。
德和园大戏楼与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由于清朝历代统治者都爱好京剧,使京剧艺术到了清末进入极盛时期,著名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都曾在此为慈禧演戏。
修缮工程
1984年修缮
1984年9月10日,德和园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并成为颐和园一个新的景点。改造后的德和园,利用原有古建房屋及历史记载,以原状陈列和专题陈列的方式开辟为展区,其中大戏台和颐乐殿布置为原状陈列,扮戏楼陈列车舆、戏衣,东看戏廊布置为“慈禧生活用品展”,西看戏廊布置为“清代宫廷玻璃器皿展”,两廊展厅壁间陈列多幅慈禧在颐和园的生活照片。后院东、西配殿分别布置为帝后休息室,共陈列文物数百件。除了恢复大戏楼、颐乐殿及庆善堂慈禧画像等外,还增加慈禧等人的模拟蜡像。服务人员穿着当年清代女官、宫女、太监、侍卫等宫装,按照宫廷的生活方式为游人提供服务。当时,还真的迎来了许多的旅游者,人们才知道颐和园里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听说过“德和园”,但是没有来过的人纷纷赶过来一饱眼福。对于这个消息,国内外许多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影响很大。
2011年修缮
金龙和玺彩画描下最后一笔,细雨朦胧中的大戏楼仿佛又回到了光绪年代,将有戏剧名角登台咿咿呀呀唱起来。昨天,我国现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皇家戏楼德和园大戏楼完成修缮。11月底,德和园景区修缮工程将全部完工,并于2013年3月正式对游客开放。
德和园前身叫怡春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时期是乾隆游园的临时休憩场所,毁于道光二十四年的一场火灾。光绪时期重修颐和园,为满足帝后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娱乐生活,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负责将怡春堂旧址改建为德和园。德和园是一组大型的宫廷戏园建筑,大戏楼位于德和园一进院内,是中国清代三大戏楼之一。大戏楼也见证了晚清的戏剧高峰,当时红极一时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都曾在这里献技,因此它被喻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摇篮。
进入正在修缮中的德和园,入目便是被脚手架包裹严实的大戏楼,上百名工人正穿梭其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头味。大部分修缮工程都得靠纯手工作业,负责为彩画贴金的工人为了手底下不差分毫,甚至要屏住呼吸。
颐和园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修缮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德和园景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动作”,包括大戏楼、颐乐殿、庆善堂等24座古建筑,“此次修缮依然遵照不改变文物原状、不破坏文物价值、最大限度保留和最小干预的原则,维持德和园的建筑法式、不同时期的构造特点和历史遗存。”修缮工程将持续到2012年11月底,然后进行封闭布展。
德和园景区将拆除建筑的裹垄屋面,恢复传统清水捉节屋面;更换糟朽严重的木构件和望板;恢复古建门窗装修形式;室内重新裱糊,装修烫蜡;按照光绪时期德和园彩画样式、纹饰进行恢复。同时,将恢复光绪时期东西看戏廊原有的格局和功能,1953年东西看戏廊被封闭改作展室。
上次修缮破坏了原有模样
德和园景区位于仁寿殿景区西北侧,从仁寿殿景区走过,沿着仁寿南殿北侧一条幽深石板路走二十几步,推开一扇小门进入,便来到正在修缮的德和园景区。
德和园上一次修缮还是1955年,如今已时隔近60年。
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建设部副主任刘瑗介绍,上世纪进行油饰彩画整修时,由于条件有限,没有严格依照旧有彩画进行描绘。修缮过程中,一些建筑的原有门窗也被换成了玻璃门。此外,德和园建筑群上原有的屋顶是瓦块上下搭在一起的,被称为“清水捉节”,但由于漏雨,被刷上了一层灰,却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建筑格局等恢复旧貌
此次修缮,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德和园进行的规模最大、最科学严谨的一次修缮,对上述与原貌不一样的形式进行了去除。
昨日在修缮现场,高大雄伟的大戏楼被工程脚手架围了个严严实实。不同于现代工地,整个修缮现场没有钢筋水泥,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木头气味。一名工人正给完成彩画的金龙刷上金胶,再将比纸还薄的金箔轻轻贴在上面,一条金龙顿时熠熠生辉。
据介绍,此次修缮力图将德和园恢复光绪时期旧貌,包括恢复传统清水捉节屋面;恢复古建木质门窗装修形式;室内重新裱糊;按照清光绪时期德和园彩画样式、纹饰进行恢复;将1953年因游览需要而把德和园东西看戏廊封闭改作的展室,依照历史原貌重新恢复为游廊,恢复光绪时期东西看戏廊原有格局和功能。
此外,对建筑结构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更换了糟朽严重的木构件和望板。
揭秘
新墙壁基纸寿命可达百年
此次修缮,德和园的室内墙壁表层采用了益寿延年图样的银印花纸。这种纸迄今为止最接近清代皇宫的标准,经过了3年的反复试验才达到满意效果。
内墙壁表层最里面一层基纸,来自于安徽潜山的传统作坊,是用桑树皮纤维制作而成,并且要横纵交织贴上6层。
“这次重新装裱后的基纸抗张力保守估计可达100年”,颐和园的纸绢类保护专家王敏英介绍道,“我曾经在故宫的倦勤斋取到过乾隆时期基纸的样本,二百多年了,仍保持了较好抗张力。我们在保护古建的同时,也把传统的棚壁糊饰延续下去。”
12个监测装置防古建沉降
修缮后,德和园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监测,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前期,监测人员已使用三维数字扫描技术采集古建筑的基础信息,通过计算机制作数字模型,测算出结构受力点。随着修缮,监测人员在受力点安装监测装置,监测数据实时传回到监测平台,一旦古建发生沉降、倾斜、位移等,监测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获知并进行处理。
据介绍,德和园大戏楼将安装12个传感器,监测精确度可达毫米。
新闻背景
德和园建筑群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一组大型的宫廷戏园建筑。戏楼位于德和园一进院内,是中国清代三大戏楼之一,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它是晚清宫廷戏剧活动的主要场所,见证了晚清戏剧的昌盛,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此次修缮工程于2011年10月10日开工,计划于2012年11月底竣工。修缮包括大戏楼、颐乐殿、庆善堂等24座古建筑,总占地面积约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40平方米。
修后重开
经过18个月的封闭修缮,颐和园德和园2013年4月25日正式重新对外开放,园内大戏楼将再次传出悠扬的京腔古韵。除了每天9时至16时,每逢正点的戏曲、歌舞等演出外,颐和园正在筹备一部历史大剧,并与北京京剧院合作,将恢复百年前在这里演出过的部分传统剧目。
举办的《庆演昌辰——慈禧与德和园演剧文物展》也在园内开幕。
由颐和园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首展《庆演昌辰——慈禧与德和园演剧文物展》,展出了来自故宫、颐和园、中央美院美术馆、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的128件精美绝伦的展品,为游客解读以慈禧和德和园大戏楼为背景的国粹京剧发展史。展期3个月,计划于2013年7月25日闭幕。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颐和园德和园0.古都文化历程资源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09:1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