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卿(1881—1954),字希庭,号菊痴。祖籍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出生于北京,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被京剧同仁称为“百科全书”和“通天教主”。
人物经历
王瑶卿祖籍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客籍宛平。王瑶卿自幼受家庭的艺术熏陶,9岁从
田宝琳(陈德霖之师)学青衣。后入
四大徽班之一的“
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再从
谢双寿、
张芷荃、杜蝶云等习青衣和刀马旦,并得到
钱金福指教了
把子功,有了文武昆乱的基础及众多的剧目。
1894年,年仅14岁便借三庆班的台,演出了剧目《
祭塔》,因此崭露头角。后与
裘桂仙(裘盛戎之父)、
鲍吉祥、
时慧宝等人同搭陈丹桂的“小鸿奎”班。名旦“
万盏灯”李紫珊,亦搭此班演出。他对王瑶卿极为器重,《虹霓关》是李紫珊的拿手戏,当时传授了王瑶卿,王也因此戏而唱红,有了小名气。“同光十三绝”的
时小福非常器重他,主动为其改正唱腔、纠正身段。并把自己的杰作《
汾河湾》传授于他。
16岁时,进入“福寿班”。17岁因“倒仓”辍演。同年与杨朵仙之女结婚。次年加入其岳父所在的“四喜班”。18岁嗓音复原,二次进入“福寿班”。在班中陈德霖为了提携后进,常把自己的主角戏让给他演,并陪其演配角。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戏班被迫解散,演员失业。瑶卿、凤卿兄弟二人只得在东城椿树胡同家中用功。有时到票房练戏,并常与名票“红豆馆主”溥侗共研技艺。
21岁三进“福寿班”,兼演青衣、刀马旦之戏,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本戏,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尝试。
1902年,经陈德霖、
余玉琴介绍,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供奉。从此常与
谭鑫培、
杨小楼、
汪笑侬等合作演出。由于他常在宫中为慈禧演出,长了不少见识。他和谭鑫培经常合演《南天门》《
牧羊圈》《金水桥》等戏。特别是一次为慈禧改的无法演唱的昆曲《阐道除邪》谱成京剧,得到了慈禧的特殊奖赏。他一面在宫内承差演戏,一面在宫外搭班演出。
1905年,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常演剧目有:《南天门》《汾河湾》《
桑园寄子》《
宝莲灯》《
御碑亭》《
四郎探母》《
法门寺》《
珠帘寨》等戏。
1909年,王瑶卿自己挑班,演出于东安市场的“丹桂园”,改变了以往生行领衔的局面。在此期间,上演了经他整理重排的《五彩舆》《庚娘》等剧。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宫中承差的供奉演出。后与二弟
王凤卿演出于粮食店的“中和园”,在此期间,因嗓音渐退,多侧重于演刀马旦和
花旦戏。以整理和新编的《雁门关》《金猛关》《
樊江关》《
得意缘》《万里缘》《
马上缘》《琵琶缘》《
荀灌娘》《
木兰从军》《天香庆节》《江南捷》《
穆柯寨》《棋盘山》《天河配》《
乾坤福寿镜》《
十三妹》等展献给观众。
由于过分的劳累,王瑶卿的嗓子过早地毁了。1926年最后一次到上海演出,头天的打炮戏《悦来店》,
言菊朋、
金少山的《
捉放曹》,
王幼卿、
王长林的《
女起解》。随后又演出了《万里缘》《
梅玉配》等“王派”代表剧目。此后因嗓音关系,不便再继续登台,便立意潜心传艺。也就是此行演出,在老共舞台对面的下榻处,经顾森柏、周梓章介绍,王瑶卿收了程玉美(
程玉菁)为徒,并由周代笔写了“
关书”。
1949年,他被任命为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戏曲实验学校教授。1950年,当选为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1951年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了荣誉奖。同年,王瑶卿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54年,王瑶卿因患脑溢血症病逝。文化部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安葬于青龙桥青山公墓。
个人生活
王瑶卿祖籍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客籍宛平。为昆旦王绚云(名彩林,又名彩菱、家琳,字耀庭)之长子。其母为“
同光十三绝”老旦
郝兰田之女。二弟王凤卿,为汪(桂芬)派老生。王瑶卿夫人为杨宝忠、杨宝森之姑母,膝下仅一女,名王铁瑛,爱称“老铁”。
王绚云弟王家荫,有子名王丽卿,亦工旦行。其子王世霞(亦名世侠),工小生。丽卿小妹为
姚玉芙妻室,即
王世续、
李世芳之岳母。
王凤卿娶小生钱俊仙(王世续之父、刘雪涛岳父)大姐为妻,生有二子,长子
王少卿,原习老生后为琴师,有子继曾未从艺。少卿弟
王幼卿,随王瑶卿习旦行,并过继伯父房中为子,生有二女二子,长女王存德适
高维廉之侄王兴华为妻;次女早夭;长子王绍曾,次子王荣曾,幼入荣春社,改名
王荣增,工老生。生有三子,长子王敬琨,于
中国戏曲学院舞美工作,至此王门为五代梨园世家。
弟子传人
王瑶卿门徒极众,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之外,在王门女弟子中,年龄最大的是
新艳秋(原名王兰芳,字玉华),在王门“玉”字辈女弟子年龄最大的是
王玉蓉(原名王佩芬)。王瑶卿的最小弟子是
谢锐青。
程玉菁、冯玉铮(冯子和之子)、罗玉苹(女)、
于玉蘅、范玉秋(女)、牟玉秀、张玉英(女、非中华戏校之人)等。李艳香、李吟香、李沁香;马艳芬和马艳云;
章遏云、章逸云;张云燕、张贯珠、张婉云、张曼君、赵金蓉、赵岫云、杜丽云、杜近芳、华慧麟、李慧琴、海艳琴、
雪艳琴(黄咏霓)、邓德芹、王芸芳、王兰芳、梁小鸾、冯金芙、金碧艳、云燕铭、毛剑秋、毛剑佩、谢虹雯、绿染香(本姓杨)、小王玉蓉(王玉蓉之女)、杨德华等(以上女)。黄玉麟(绿牡丹)、李香匀、周承冶、郭效卿、宋德珠、吴绛秋、戴衍万、林秋雯、高华、李凌枫(李缉之)和张君秋师徒等人亦从王授业。继承王瑶卿艺术最全面的是赵桐珊、刘秀荣,嗣子幼卿、女铁瑛,皆能继承王派艺术。
晚辈请教的还有徐碧云、赵桐珊(芙蓉草)、朱琴心、王吟秋等人。另外票界的南铁生、章小山、苏效宇是属半师半友聆教者。
主要作品
代表剧目
王瑶卿能戏宽博,除上述各剧外,《南天门》、《
三击掌》、《落花园》、《虹霓关》、《五花洞》、《御碑亭》、《宝莲灯》、《龙凤呈样》等和自编剧目《棋盘山》、《庚娘传》、《万里缘》等亦为王派名剧。有《悦来店》、《能仁寺》(与程继先合作)及《王瑶卿说戏》等唱片传世。
王派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
雁门关》《混元盒》《
汾河湾》《
南天门》《牧羊圈》《珠帘寨》《十王
三妹》《福寿镜》《
荀灌娘》《木兰从军》《万里缘》《娘子军》《棋盘山》《
珍珠烈火旗》《孔雀东南飞》《
玉堂春》《穆柯寨》《庚娘传》《
五彩舆》《琵琶缘》等。另外,
中国戏曲学校排演的《白蛇传》和
中国京剧院排演的《
柳荫记》均由他担任唱腔设计,其中倾注着他的心血,保存着王派演唱的精髓。
获奖记录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了荣誉奖。
艺术特色
王瑶卿对
梅兰芳、
尚小云、
程砚秋、
荀慧生四大名旦,不但根据其四人发音、表演、特长的不同而分别培养成为各自的流派创始者,而且据其特点传其剧目,使之成其为代表剧目。就是“一花(
筱翠花)一草(
芙蓉草)”、
四小名旦中的一文(
张君秋)一武(
宋德珠),能得到剧坛内外一致赞誉,也同样是受到王瑶卿精心培育、因材施教的结果。
王瑶卿善创新腔,他创的腔既柔和、婉转,又能突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后来常演的传统剧目中一些旦角戏,几乎都有他编创的新腔。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初期上演的新剧中,他根据他们各自的嗓音特点,曾帮助编创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唱腔。突破京剧程式的创造,对后来京剧唱腔的音乐变化和剧本唱词的句法编写,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王瑶卿对念白也很有讲究,尤其是“京白”念法,更创有独特的风格。他讲究四声,抑扬顿挫之中严格地分有软硬气口。他把北京妇女生活语言,加以提炼,念得清脆、豪迈、爽朗、圆润、醇厚、动听。他能把虚字念得出神入化,使其起到帮助表演,增强艺术魅力的作用。 王瑶卿创造了青衣新的表演方法,使青衣这一行当有了生动的面部表情、细致的身段动作和烘托剧中情节的水袖等舞蹈动作,很多青衣角色的表演艺术,都是经他创新丰富的。
创立京剧花衫行当
王瑶卿是京剧花衫行当的创始人。他集前辈旦行艺术之大成,进行革新创造,开扩了旦行演员的新道路,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成为京剧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王瑶卿的艺术渊博精湛。他首先突破京剧行当的严格分工界限,融汇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创造出旦行的新行当――花衫。
创立旦角王派艺术
王瑶卿一生从艺、授艺60年,世称“王派”,是清末以后传人最多、流布最广的旦行流派。唱工方面,打破老派青衣的传统程式,改革和重新设计唱腔,使之优美富于变化,如经他加工的《女起解》的八句
反二黄,《汾河湾》的
西皮原板,《三娘教子》的二黄三眼等,均成为沿传下来的唱腔。念白纯正传神,注重分辨四声、尖团和软硬气口,尤擅京白,善用虚字及语气词,提炼北京妇女的生活语言加以艺术化,兼有爽脆刚劲,以《得意缘》《樊江关》《棋盘山》《十三妹》等剧为代表。做工细腻生动,在青衣戏中创造运用了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段、步法和水袖等新的表演方法,改变了传统“抱肚子”呆唱的模式。如《长坂坡》的抓帐的表演,即由王瑶卿首创。其他如《武家坡》的跑坡,《汾河湾》的进窑,《长坂坡》的跑箭和《
失子惊疯》的疯步、袖舞等,也都在原有程式的基础上由王加工创造而成为旦行必备的特技。
王瑶卿武功扎实,腰腿功夫稳练,刀马戏的武打出色,并且创造了不同于刀马旦的花衫打法,有稳、准、快、美的特点,《
娘子军》《金猛关》《
珍珠烈火旗》《棋盘山》《
穆天王》等均极精彩。他还丰富了旗装戏的剧目和表演,不仅台步、身段等外部动作精美自然,更能各具身份、气度,如《雁门关》(饰萧太后)、《梅玉配》(饰韩翠珠)及《
探亲家》《坐宫》《珠帘寨》《万里缘》等,均成为后来演出的范本。
改革创新传播京剧
王瑶卿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强调演人物,无论唱、念、做、打,均力求突出剧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因此所演人物丰满、真实,而且绝无雷同。王还对服装、扮相作了大量的改革,他首先于清末废除跷工,又改良《打鱼杀家》《樊江关》《穆柯寨》《
破洪州》等剧中的服装,结合人物身份和舞台美加以变化,例如创制了穆桂英所戴的蝴蝶盔等。在传播京剧艺术方面,王瑶卿亦有重大的贡献,他主张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能因材施教,一生曾为众多的京剧演员(包括四大名旦)设计唱腔与表演,发挥各类演员不同素质、风格的特长,做到因人设腔,因戏设腔。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白蛇传》《牛郎织女》《
柳荫记》等新编剧目中,紧密结合情节、人物,不受句式字数的制约,创制了新腔,对京剧的乐句模式和唱腔的程式有较大的突破。
演剧艺术上的建树
王瑶卿在演剧艺术上的建树,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骤:
第一步,首先是把固有的本行传统老戏演好。哪怕是“开锣戏”,或是为别人配演“二路”,他都本着“戏在人演,只要努力研究,戏是限制不住人的”认识,一概严肃认真地对待,不挑剔、不草率。
第二步,就是从剧情戏理出发,经过仔细推敲,对存在缺陷的戏从剧本内容和艺术处理上加以修改,使之合情合理,臻于完善。
第三步则是演本戏、编演新戏,通过新剧目进行艺术革新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对那些精芜并存、瑕瑜互见的戏,敢于做“脱胎换骨”的“变革”,好比“作大手术”。
排演本戏,是他自青年时代就开始实践的。从十六岁起,就在“福寿班”参加了连台戏十六本《 德政坊》的演出,后来又在各班陆续参加过八本《 雁门关》 、八本《五彩舆)、八本《 儿女英雄传)(即全部《 十三妹))、八本《 梅玉配)、八本《混元盒》 和六本《 得意缘)、四本《
四进士》的演出。这些本戏类似后来的“新编古代剧”。如果说那些传统老戏为王瑶卿打下了传统技艺的坚实基础,那么,这些“新编本戏”对发掘他的创造力则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他的创造实践提供了园地。
唱腔特点
王瑶卿是旦角唱大轴、挂头牌、创流派的第一人。他甚至使旦角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超过了生角,有人描写当年的情景:原来京城满街传唱的“我本是卧龙岗”竟变成了“来至在都察院”。而花衫的创立,打破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界限,使之融为一体,塑造了许多形神兼备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如何玉凤、花木兰、梁红玉等。
王派唱腔刚柔并济、古朴典雅,王派的表演稳健洒脱、以情取胜。他的《四郎探母》不论是扮演太后还是公主,都非常绝妙。
他表演的突出点,就是以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情感为依据来刻画人物。他非常讲究“戏文”、“戏理”和“戏情”,尤其注重“心戏”。他常说:“戏是人唱出来的”,“死戏可以活唱、戏死可以唱活”。一出普通的开场戏,他能唱成有声有色的大轴戏。
至于王瑶卿在唱念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主要是抓住了“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四个环节,大作文章,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他的唱之所以被誉为“有骨头”的唱,就在于它具有清丽、润俏、遒劲、醇厚的特点,犹如朗月霁风,明爽沁人。他的念白,功力最深、成就最高的当属“京韵白”,这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清朗爽利,成为王氏念白的特点。
剧目特点
王瑶卿一生所演出的各工各类剧目、所创造的各种各样人物,不计其数。尤其是他晚期所演所教的剧目,其突出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的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上看,一类是表彰英勇筋骨,忠烈、卫国御敌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 木兰从军》、《金猛关》《江南捷》 《破洪州》 ;一类是具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满幸福、主张妇女解放的民主思想的,如《孔雀东南飞》《穆天王》《 烈火旗》 《棋盘山》 《天河配》 《
王宝钏》 《玉堂春》;一类是宣扬驱强抗暴、彰善瘴恶和显现妇女的聪明才智、谋略胆识的,如《十三妹》《庚娘》 《 荀灌娘》《缇萦救父》。再有一类应当特别提出的就是,热情地塑造了一批具有高尚品格、美好心灵的兄弟民族妇女形象的“旗装戏”,表现提倡民族和睦、厌恶民族战争的可贵思想,如《万里缘》《雁门关》 《探母回令》 。剧中的胡阿云、萧太后、青莲公主、铁镜公主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兄弟民族女性。
二、优美的艺术形象。他的代表作、拿手戏所创造的一系列中国古代妇女形象,主要类型有:劲健康爽、仗义助人的风尘侠女,如何玉凤;威武勇敢、为国赴敌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荀灌娘;心灵善美、意切情真的异族女性,如铁镜公主、胡阿云;富贵不淫、坚贞不渝的千金小姐,如王宝训、柳迎春;刚烈坚毅、忠贞不二的烈女节妇,如庚娘、刘兰芝;英姿勃勃、性情豪放的多情少女,如窦仙童、双阳公主。
三、健康的艺术风格。由于表现上述这样一些人物的需要,使王瑶卿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遒劲挺秀,明畅雅洁,凝重浑润,流丽大方”的特色。
四、精湛的表演技艺。在台上,健康大方,从来没有那些轻浮娇弱的表演,身段动作的节奏感、分寸感,强而且准,很有筋骨,做到柔而不软,脆而不拙,媚而不俗,穗而不花。《悦来店》何玉凤的“趟马”,《棋盘山》 窦仙童的“起霸”,都有这种风韵。
人物评价
谭鑫培革命,只本身成功;王瑶卿革命,给别人开路。谭鑫培以后,老生没有一个赶得上鑫培;王瑶卿以后,旦角风头出到十足。谭鑫培收拾三胜长庚残局,王瑶卿开创四大名旦新路。(《剧学月刊》1934年第七期评)
第一,他是一个广采博收、勇于学习的戏曲艺术家;第二,他是一个大公无私、发现人才的、因材施教的戏曲教育家;第三,他是一个立志革新、勇于创造的戏曲革命家。(文化部副部长吴雪于1981年10月21日在王瑶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王瑶卿在京剧表演艺术上,不愧是继往开来、革新精进的一员巨匠,而在为京剧事业育才授艺、奠基开路上,他又是桃李盈门、功高济世的一代宗师。在京剧舞台上,作为称得起自我作古、独立门户的一家流派,是从王瑶卿开始的。旦角唱大轴,他是第一个;旦角挂头牌,他也是第一个;旦角创流派,他又是第一个。(《淮安历史名人》)
后世纪念
1981年10月21日,为纪念王瑶卿先生一百周年诞辰,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在北京政协礼堂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首都戏剧界的知名人士、王瑶卿的生前好友、王瑶卿在京的弟子和学生们共一百四十多人出席了会议。
1986年5月11日,王瑶卿学术研究会成立于北京,由
程玉菁任会长,
王玉蓉、
荀令香任副会长,委员有
于玉蘅、
杜近芳、
刘秀荣、
谢锐青等人。
2016年12月28日下午,“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纪念一代宗师王瑶卿先生诞辰13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