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
沈蓉圃绘制于清
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作参照清代中期画家
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中的戏曲人物,用
工笔重彩绘制而成。正如
景孤血在《题十三绝图咏》中所评“墨彩如生,吹气欲活”。
作品背景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
沈蓉圃绘制于清
光绪年间的,该画中所展现的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
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
京剧演员。十三绝是
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
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
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
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
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
程长庚饰《
群英会》之鲁肃,
卢胜奎饰《
战北原》之
诸葛亮,
张胜奎饰《
一捧雪》之莫成,
杨月楼饰《
四郎探母》之
杨延辉。武生1人:
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
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
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
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
余紫云饰《
彩楼配》之
王宝钏,
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
老旦1人:
郝兰田饰《
行路训子》之康氏。
丑角2人:
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
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这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现将“同光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按生、旦、
丑行当分别介绍。
人物简介
程长庚
(1811~1880),谱名程闻檄,字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祖籍
安徽省
潜山县王河镇乡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清嘉庆十六年农历
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
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
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绪年间曾掌
三庆班,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工
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擅演《
群英会》《
镇潭州》《
八大锤》《
战长沙》《
华容道》《
战太平》《
取成都》《
龙虎斗》《
举鼎观画》《
文昭关》《
捉放曹》等,亦能反串
花脸《白良关》尉迟恭等。他与春台班
余三胜、
四喜班张二奎,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
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妻室庄氏无后嗣,收养两侄,一名章圃为养子,一名章瑚为
从子。仅章圃入梨园,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仅长子章遵孔从艺,幼入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椿社,排名春德、与
杨小楼(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
程继先,为
俞振飞、
叶盛兰之师。
卢胜奎
卢胜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说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
梨园,初演即为
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所演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
孔明戏,有“活孔明”之誉。由于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
戏场,极善编剧,三庆班所演36本
连台本戏《
三国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贵征东事之《
龙门阵》及《
法门寺》(又名《郿坞县》或《朱砂井》)等,据传亦为
卢氏所编。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可谓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卢乃丑角巨匠
萧长华之义父。
张胜奎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
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
衰派老生”角色。如《
徐策跑城》之徐策、《
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
张元秀。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
武吉,为人所称道。
杨月楼
杨月楼(1844~1890),
谱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其父杨二喜,为清道光年间徽班
武旦演员。相传
咸丰年间,二喜携子由家乡
怀宁进京,于天桥卖艺,为“忠恕堂”张二奎赏识,遂聘二喜为教师,收久昌为弟子,排名玉楼,与俞玉笙(即
俞菊笙,为
俞振庭之父)为师兄弟。月楼体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文以《
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鸽》《
五雷阵》等奎派戏见长。
武戏《长坂坡》《
恶虎村》《贾家楼》等为杰作。
因演《
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的猴王
孙悟空,故有“杨猴子”绰号。杨、俞为张二奎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咸丰末年满师后,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课徒授艺。同治末年赴沪演出,轰动上海滩。张二奎过逝后,他被
程长庚约入三庆班,
光绪四年(1878)底,由程长庚呈请,
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
顶戴的
精忠庙(
梨园公会前身)庙首。程故后月楼接任掌三庆班达10年之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经
张淇林保荐,与
王楞仙同被选入
升平署进宫承差。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故于宣南右顺胡同寓所,年仅47岁。在其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
谭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
杨小楼)成才,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按氏家谱排名嘉训,后成为一代
国剧宗师。
谭鑫培
谭鑫培(1847~1917),谱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
湖北省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其父
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
初九出生。10岁随父迁居京城,11岁入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
三岔口》《
白水滩》及“
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
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
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是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
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
大气候。”
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
卢胜奎、
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
汪桂芬、
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
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
陈德霖、
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05年,
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
土地祠,为其拍摄了《
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
无声影片。
百代唱片公司为其
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计《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
桑园寄子》《乌盆记》《
四郎探母》各一张,《
洪羊洞》《
战太平》《
庆顶珠》各半张。其弟子有王月芳、
贾洪林、刘喜春、
李鑫甫、
余叔岩5人。1917年5月10日晚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
栗园庄墓地,
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
梨园世家。
徐小香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别名炘,
字心一,号蝶仙,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江苏
常州,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于
苏州吴县,幼随其父(清某部
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
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
奇双会》《
举鼎观画》《
玉堂春》《
石秀探庄》《
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
罗成叫关》《
监酒令》《
孝感天》《
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与
程长庚、
卢胜奎、
杨月楼等合作演出
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
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清光绪三年(1877)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
曹心泉、
王瑶卿等撰《
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
徐如云,工昆旦与
花衫。小香弟子颇多,以
程继仙最为神似。
时小福
(前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桑园会》之罗敷。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宣南猪毛胡同(今
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顺胡同,祖籍江苏吴县,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出生。12岁随父母来京,后入
四喜班名旦
郑秀兰之“春馥堂”从徐阿福习昆旦兼
皮黄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能戏极多,曾以《
三娘教子》享誉一时。与孙菊仙、
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一时无双。亦能演小生戏《孝感天》《雁门关》《打金枝》等。常于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曾一度继
梅巧玲掌四喜班。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与孙菊仙、李燕云、李连仲四人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曾以旦角演员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中年后于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
张云仙、
张紫仙、
吴菱仙、吴蔼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此“八仙”与其师时小福同样嗜酒,人称“
醉八仙”。每年重阳日,此八位弟子必来师府祝贺,人称“八仙庆寿”。据传小福演戏常以白酒饮场。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
八国联军兵扰惊吓,于农历五月十三十日病故寓所,年55岁。后葬于
永定门外。其女为陈德霖继室;四子
时慧宝,为著名老生,亦是梨园界的书法家,位于樱桃斜衔的“北京梨园公益会”之馆额“梨园新馆”及
门楣上的“梨园永固”即为其所书,至今尚存。
梅巧玲
(后排左起第二位)扮演《雁门关》之萧太后。
梅巧玲(1842~1882),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
泰州凤凰墩鲍家坝。清道光二十二年
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
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
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
罗巧福习花旦,
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擅
演演《雁门关》《
四郎探母》《
梅玉配》《闺房乐》《盘丝洞》《得意缘》《玉玲珑》《胭脂虎》《
浣花溪》《彩楼配》《二进宫》《
思凡》《
百花亭》《小宴》《密誓》等,戏路极为宽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30多岁就掌四喜班。其弟子众多,最有成就的当属
余紫云。光绪八年
农历十一月初七病故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旧门牌)寓所,享年41岁。妻室为陈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长子
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曾傍
谭鑫培多年;次子
梅竹芬,初学老生后改小生,最终归
旦行继承父艺,惜23岁时患
大头瘟病故,其子
梅兰芳年仅3岁。至
梅葆玖,为四代梨园世家。
余紫云
(后排左起第三位)扮演《彩楼配》之王宝钏。
罗田,其父余三胜与
程长庚、张二奎被誉为
老生三鼎甲。紫云生于清咸丰五年农历
乙卯七月初七日,幼随父来京,入“景和堂”从
梅巧玲习花旦,并私淑
胡喜禄之青衣戏。其戏路极宽,尤精跷工。同光年间搭四喜班,擅演《彩楼配》《
三击掌》《赶三关》《梅龙镇》《梅玉配》《祭江》《
玉堂春》《芦花河》《打金枝》《孝感天》《金水桥》《二进宫》《虹霓关》《
宇宙锋》等。因善琵琶,演《昭君出塞》,自弹自唱享誉一时。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因不应
堂会,得罪某
巡城御史,并由此年始辍台罢演。遂改以鉴赏古董为生,造诣甚高,古董界颇为知名。青年旦角演员常登门拜访请益,其中以王瑶卿受益最多。宣统二年(1910年)辞世,享年56岁。其子余叔岩,为
余派老生创始人。
朱莲芬
(后排右起第二位)扮演《玉簪记·琴挑》之陈妙常。
朱莲芬(1836~1884),原名延禧,字
水芝,号福寿,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
樱桃斜街。祖籍江苏元和,清道光十六年农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
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
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擅演《思凡》《
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
金山寺》《三怕》《盘秋》《双拜月》《双沙河》《
贪欢报》《虹霓关》《小放牛》《
挑帘裁衣》等。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
奇双会》,曾享誉剧坛。且擅长书画。弟子有陈德霖等。
郝兰田
(后排左起第一位)扮《行路训子》之康氏。
郝兰田(1832~1872)祖籍安徽,为“通天教主”
王瑶卿之外祖父。原系
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
借东风》而闻名。清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
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于连台本戏《三国志》剧中,与
卢胜奎分饰孔明。因当时
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当的地位。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尤以《
钓金龟》《
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连救母》《
游六殿》《
徐母骂曹》《遇皇后·
打龙袍》等最为拿手。与张二奎、
梅巧玲演《
四郎探母》饰
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其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
念白犹如老妇一般。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后学者
谢宝云、
龚云甫等,以龚氏最为出色。
刘赶三
刘赶三(1817~1894),原名
宝山,别名迁升,字韵卿,号芝轩,寓所名“宝身堂”,位于宣南
韩家潭。因其艺高,常被多处邀请,连赶三处乃为常事,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晚年则称其为“老赶”或“赶公”。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初学老生,下海后入京搭
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从郝兰田学艺,常演《金水桥》《打金枝》《
三娘教子》《桑园会》《
武家坡》《天水关》等老生戏,艺宗张二奎。因当时老生名角如林,遂改丑角。享名后各班争相聘请,曾搭嵩祝、和春、春台、四喜、双奎、承庆、九和成、胜春奎、永胜奎等诸班。擅演《
老黄请医》《
绒花记》《
连升店》《十八扯》《
花子拾金》《瞎子逛灯》《
入侯府》《下河南》《贪欢报》《
一两漆》《双摇会》《双沙河》《红门寺》《
鸿鸾禧》等诸多剧目。尤精婆子戏,如《送亲演礼》《浣花溪》《变羊记》《
拾玉镯》《铁弓缘》《玉玲珑》《金玉坠》《普球山》《思志诚》等。其《
探亲家》名噪京师,每演此剧骑真驴上台,必叫满堂。入内廷演此剧,被破例允其牵驴进宫。其嗓音清亮响堂,白口清脆爽利,表演冷隽诙谐,所演人物无不幽默风趣。常于台上抓哏,嘲讽权贵,抨击时弊。在剧界颇有威望,曾被选为精忠庙首。他与杨鸣玉、
黄三雄为第一代京剧丑角代表人物。光绪二十年农历七月初一病故,享年77岁。其弟子多为旦角,如
王顺福、张梅五、
张芷芳等,丑角仅
罗百岁(
罗寿山)一人。
杨鸣玉
(后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思志诚》之闵天亮。
杨鸣玉(1815~1894),原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乳名娃子,排行为三,人称“杨三”。祖籍江苏
扬州甘泉县,清嘉庆二十年农历
乙亥九月十八日出生。初习昆生,后改丑行。入京后曾搭和春、双奎、老嵩祝成及四喜各班,专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戏均有绝妙。所演《盗甲》《问探》《访鼠》《芦林》《惊丑》《扫秦》《相梁刺梁》《拾金》《
借靴》《打花鼓》《荡湖船》《思志诚》等,均堪称杰作。尤与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儿》被誉为双绝;与
朱莲芬合演《下山》《活捉》享誉一时。
甲午战争后,
清廷签订卖国条约,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
苏丑,李二(鸿章)先生是汉奸”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他为人耿直,不苟世俗,为后人所赞誉。
流传情况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
进化社朱复昌在
书肆收购,经缩小
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后来这幅画几经周转,后传到梅兰芳家,成为梅家家传之宝。
梅兰芳逝世后,把这幅画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