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巧玲(1842年09月25日-1882年12月16日),是清朝同治、
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
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
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
沈蓉圃绘入《
同光十三绝》
画谱。他是四代京剧
梨园世家的创始人,
梅兰芳大师的祖父。代表作品《百花赠剑》。
梅巧玲, 男,原名芳,正名芳普,字筱波,一字雪芬,号慧仙,别号蕉园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
泰州凤凰墩鲍家坝。1842年9月25日【清道光二十二年(
壬寅)
农历八月廿一日,
丑时】出生,1882年12月16日【光绪八年(
壬午)
农历十一月初七日】病故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旧门牌)寓所。
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
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
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
四喜班名旦
罗巧福习花旦,
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三十几岁即掌管四喜班。 罗巧福为人慈祥,对待徒弟极为厚道,课徒授艺极为认真,深受梨园同仁的爱戴与尊敬。罗巧福的师父杨三喜,虐待徒弟是出名的,梅巧玲几经转卖,恰被杨三喜收为徒弟,受尽了百般折磨,后又转拜夏白眼为师,同样饱尝皮肉之苦。是这位仁慈的罗巧福,自己出资赎出梅巧玲,带回家中精心培育,终于使其成才,为此梅、罗两家世代友好。
梅巧玲焚券 “焚券”的故事是记述畹华先生于1956年在
扬州演出时,接到当地张叔彝先生的信,提到焚券的对象是谢梦渔。当时,住在扬州市场海岛巷51号的谢
泽山,正是谢梦渔先生的侄孙子。谢泽山君将从小在家里听到的事实,对梅先生陈述。他说:“先伯祖梦渔公,名增,是扬州
仪征籍,前清道光庚戌科的探花,官做到御史,一生廉洁,两袖清风。他的旧学渊博,兼通音律,梅慧老(梅巧玲字慧仙)常常和他在一起研究字音,唱腔,又兼是同乡关系,所以往来甚密,交谊很深。慧老知道先伯祖的景况很窘,凡遭到有了急需的时候,总是诚恳地送钱来帮助他渡过难关。但他每次拿到了借款,不论数目多少,总是亲笔写一张借据送给梅家,这样的通财继续了好多年,总共积欠慧老三千两银子。接着,他讲其伯祖谢梦渔享年70余岁,病逝在北京,在扬州会馆设奠,梅巧玲亲往吊祭的情景。当时的社会习惯,交情深的吊客有向孝子致唁的,梅巧玲见了梦渔的长子,拿出一把借据给他看,谢子看完,不胜惶恐地说:“这件事我们都知道,目前实在没有力量,但是一定要如数归还的。”梅巧玲摇了摇头说:他不是要账的,和令尊是多年的至交,今天知己已亡,非常伤痛,是特意来了结一件事情的。梅巧玲讲完,就拿这一把借据放在灵前燃着的白腊烛上焚化了。紧接着,又问:“这次的丧葬费用够不够?”当他得知谢家的情况实在拮据时,又顺手从自己的靴统时取出二百两的
银票交给谢子,作当
奠仪。他的谢梦渔的灵前徘徊了很长时间,然后黯然登车而去。当时,在场目睹这种情况的亲友们有许多感动得流泪的。此事马上传遍了
北京城,李莼客所著的《
越缦堂日记》中也曾记述了这件事。梅巧玲做为一个京剧艺人,他这种慷慨好义,雪中送炭的事迹,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天下素有两种人:一种人将自己曾受的苦难变本加厉地施加于人;另一种人则恰恰相反。梅巧玲属于后者。他在
江姓人家作义子时,饱受义父母的虐待,时常数天得不到一口饭吃;离开江家进入“
福盛班”后,又不幸遇到好用硬木板毒打徒弟的班主杨三喜。在杨三喜的木板下,梅巧玲的
手纹都被打平了。从磨难中出头的梅巧玲在做了班主之后,一反苛待学徒和同业的戏班恶习,无论是对待
角儿或是普通学徒,他都尊重爱护,并且特别宽容。在“国丧”期间戏班不能演出而没了收入时,他竟不照
日薪制的行规,不惜借贷给演员发全薪。对行外朋友,他也十分慷慨义气。他曾在前往吊唁身后萧条、生前借他钱的一位朋友时,随手将
欠条丢进灵前的烛火而不向其未亡人及子嗣索还;也曾对一位靠典当生活的举子大动恻隐——瞒着举子将东西赎回并给他留下百两银子。诸如此类,梅巧玲因而又有“义伶”的美誉。
梅巧玲天资聪慧,学戏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
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在京剧早期,
青衣、花旦界限很严,但梅巧玲戏路很宽,花旦戏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实为
余紫云、
王瑶卿、
梅兰芳等创
花衫行当打下基础。
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他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
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谊,深为人们所重。
长子:
梅雨田,梅雨田极具音乐天赋,从小父亲梅巧玲遍请京城名家好手教过,鼓锣琴弦无不精通,尤擅
胡琴,曾为伶界大王
谭鑫培操琴多年。
次子:
梅竹芬,乳名二锁,梅竹芬遗传了梅巧玲善良温顺的性格,又做事认真而不投机取巧。他最早学的是老生,后改小生,最后承乃父衣钵,唱青衣花旦。因为他的唱法极似梅巧玲,长相也酷似父亲,故有“梅肖芬”之称。对于竹芬的
英年早逝,最悲伤的自然莫过于梅兰芳的祖母
陈氏,她痛心地说:“竹芬是累死的,因他为人忠厚老实,什么累活都叫他干。”竹芬之子即梅兰芳时年仅3岁。至梅葆玖,为四代梨园世家。
梅巧玲享名后,购置京城宣南的李铁拐斜街45号(今
铁树斜街101号)寓所,名“景和堂”,故梅巧玲又称“景和堂主人”。该宅第为两层院落,后门今为樱桃斜街62号。这是一所普通的小四合院,梅氏全家住
前院,街门与二道门相对,南房为三间半,半间为大门道,用
花砖墁地。院内原有木隔墙,中间为
月亮门(早已不存)。北房为上,亦为三间半,每间约十四平方米,房前带前廊,为梅巧玲夫妇居住,右侧有过道通后院,东、西厢房各为两间。清光绪八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梅巧玲故于此宅,当年四喜班同仁与梨园界人士,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曾轰动京城。梅兰芳之父竹芬,时年仅八岁。梅巧玲病故后,谭鑫培因感激当年搭四喜班时甚得梅巧玲之关照,故每逢年节必至梅宅拜望。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农历九月二十四,京剧大师梅兰芳诞生于东厢房内,其母为
杨隆寿长女长玉。梅兰芳三岁时,不幸其父竹芬因患大头瘟症故此老宅内,年仅二十三岁。庚子年,梅兰芳六岁时,此房产变卖,举家迁至离此不远的
百顺胡同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