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廉(1914—1976),京剧
小生。原系
梅兰芳、
余叔岩等创办的“国剧学会”传习所培育出的维字辈人才,后来成为
金仲仁大弟子,得其真传,颇有金的儒雅风范,先后曾佐
李少春、
程砚秋、
言慧珠、
张君秋等演出,与
荀慧生演《
红娘》时首创
小生矮子步,之后演
张生都是按他的路子走。解放时曾任中南联谊京剧团长,成员有
马连良、
张君秋等。剧团北上后,与
张君秋分手,即参加武汉京剧团并与
高盛麟、
高百岁在武汉有“三名三高”之称。为武汉京剧团当年之唯一文武全能当家小生。
人物简介
高维廉,男,京剧小生,为名小生陆华云之孙女婿,笛师陆宝林之门婿。
因病逝于1976年,享年62岁。
出生:1914年,农历甲寅年
逝世:1976年,农历丙辰年
人生经历
周信芳要提携总挂“特别牌”的
高盛麟,决定接下来由当年32岁的高来挑班头牌唱大轴。当时上海由于有麒老牌、
李玉茹挂头、二牌,每每演出,高只能“名列前茅”。当时高在京剧界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太大。再者当时北京正红的两大名角正在上海演出,一台是谭富英、
王玉蓉在皇后大戏院,一台是
李少春、袁世海在天蟾舞台。高对此信心不足,而
周信芳则慧眼独居,为高拍胸:一切有我!这样,高在
芙蓉草、苗盛春二位先生鼓励才下顶下这个“雷”。
经过他们一番策划,以武生闻名的
高盛麟出其不意,以文武老生戏打炮:头天《战太平》,二天《打棍出箱》,三天《定军山》,头天打炮,高盛麟饰花云,
芙蓉草的二夫人,苗盛春的花安,
姜妙香的王子,李克昌的北汉王。当天倾盆大雨而剧场观众爆满,台前台后水泄不通,剧场气氛热烈,效果极好。当天
李少春也唱《战太平》,
侯玉兰的二夫人,
孙盛武的花安,
高维廉的王子,袁世海的北汉王,阵容颇佳,一时观众真有顾此失彼之感。
高头天满堂,下两场《打棍出箱》《定军山》又座无虚席,三天过后,高换戏归行,大演杨派武生戏和盖派武生戏,戏码不断翻新,观众处之若骛。又演过了半个多月,高又出新裁:每天一文一武双出,前演《战长沙》《定军山》《捉放曹》《武家坡》《逍遥津》等,后就演《一箭仇》《四杰村》《洗浮山》《铁笼山》《挑华车》《四平山》《长坂坡》等。就这样,
高盛麟和谭富英、
李少春三人,足足唱了近两月的对台戏,上座始终不衰,天天爆满,皆大欢喜。奠定了高的大武生地位。
1949年1月,农历戊子年:秋声社重组
北平和平解放。
程砚秋的秋声社成员除原有的老伙伴
张春彦、高维廉、卢邦彦、
孙甫亭、
慈少泉、
李四广、
林秋雯、苏连汉外,新加入的有
杜颖陶、
李丹林、贾松龄、李盛芳,司鼓
白登云,琴师钟世章,二胡由夏奎连代任志林,三弦
高文诚,月琴吴玉文,大小锣刘奎海、陈文荣,大部为秋声社老班底。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时: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聪、丁国岑、
丁涛、于山、
于伶、于宗昆、方华、王一达、王聪文、王学民、
王颉竹、
王瑶卿、王亚平、王谕、王铁夫、王元和、王若愚、
王金璐、王少芳、王瑞林、王敏、
六岁红、尤金圭、石小英、
尹月樵、仇戴天、田汉、白云峰、
白家麟、
巴南冈、史曼尼、
史若虚、江新熔、伍月华、沙可夫、沙梅、
任桂林、任均、任开民、阿英、
阿甲、何海生、
何迟、
李伯钊、李一氓、
李和曾、李桂云、
李金鸿、
李紫贵、李云、李纶、李长山、李瑞来、
李少春、李碧岩、李仲英、李永华、李桐森、李铁英、李实、宋之的、邱玉成、
吕君樵、杜云振、
沈金波、
沈云陔、沈知白、沈傅斤、吴天宝、吴宝华、
吴幻荪、
郭沫若、
郭兰英、郭砚芳、柯仲平、茅盾、林岩、林秋雯、林鹏程、
金素雯、
金素琴、孟丽君、武帼英、
周扬、周巍峙、周亚川、周玑璋、周正、周奇之、
周信芳、周达仁、
周天栋、
周啸天、
洪深、哈鸿滨、
南铁生、侯相林、荒煤、梁一鸣、栗金池、
梁小鸾、
唐远之、
孙盛武、
翁偶虹、范季高、
范瑞娟、徐平羽、徐继声、徐特、
徐玉兰、
徐菊华、
徐一鸣、袁世海、
袁雪芬、
袁灵云、袁广和、秦友梅、夏衍、夏青、马义兰、马少波、马龄童、马茂岭、马健翎、
马彦祥、张致祥、许万恒、张凌霄、张国础、
张春山、张青、张一然、
张文俊、张梦庚、
张庚、
张和元、
张东川、张僖、张革非、张忠民、张鲁、
高玉倩、高连荣、高维廉、高步云、陶钝、陆定一、崔嵬、崔炳玉、崔东升、崔克、陈伯达、
陈山、陈绮霞、
陈其通、陈梅森、陈德明、曹禺、
曹克英、曹慕髡、阳翰笙、
云燕铭、汤增桐、康生、康农、
程砚秋、
梅兰芳、焦菊隐、
杨绍萱、杨韵甫、杨菊萍、姜椿芳、景孤血、
喜彩莲、董大民、
郭玉昆、黄松龄、黄韦、冯玉昆、
叶盛兰、
叶盛章、虞棘、赵树理、
赵子岳、赵毅敏、赵更生、赵光、赵奎英、
筱文艳、
熊佛西、管韵华、管韵声、
鲁诰、刘芝明、刘沛、刘子西、刘小云、
刘乃崇、刘念渠、齐燕铭、齐济民、
盖玉亭、苏恩厚、潘之汀、潘喜云、郑振铎、裴东篱、魏静生、魏晨旭、关凤奎、邓泽、
欧阳予倩、
应云卫、韩世昌、罗合如、苏堃、苏世明、萧长华、
萧盛萱、萧慎、严朴、萧三、栾少山、顾仲彝
1951年11月,农历辛卯年:
高维廉任中南实验京剧团团长
中南实验京剧团改由
高维廉任团长,赴北京、天津演出。由于北京市文化部门的挽留,
马连良、
张君秋和实验剧团多数人员留在北京,另组剧团,几年后成为北京京剧团的一部分。
1952年,农历壬辰年:武汉市京剧团成立
中南军政委员会撤销,中南京剧工作团归属
武汉市文化局领导,改名
武汉市京剧团。中南京剧院同时改名武汉京剧院,从民众乐园划出来,专供武汉市京剧团演出和排练。
武汉市京剧团首任团长
高百岁,副团长为
陈鹤峰、
高盛麟、郭玉昆、于宗昆、李福德(专职干部)。当时名家云集:老生有:
高百岁、陈鹤峰、
董少英、
关正明;武生有:
高盛麟、郭玉昆、
贺玉钦、
倪海天;小生有:
高维廉、杨玉华;旦角有:杨菊萍、
李蔷华、陈瑶华、
王婉华;
净角有:叶盛茂、张宏奎、
董俊峰;丑角有:
高世泰、李正福、张啸庄.此外还有不少二路硬里子演员,完全可用“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名家云集、流派纷呈”来形容,堪称国内的一流剧团。
梅兰芳曾不无赞叹的说:武汉和北京上海是京剧的三大码头。
1955年7月,农历乙未年:武汉市京剧团1955年赴华北演出
武汉市京剧团
高百岁、郭玉昆、杨菊萍、陈瑶华、
高维廉一行对北方10个市作了7个多月的旅途公演。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
张君秋、
高盛麟“走马换将”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
高盛麟和北京
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
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
张君秋为北京京剧团头牌旦角演员,
高盛麟则为武汉京剧团武生台柱,论名气,二人在全国京剧舞台皆享有盛誉,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时,
张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仅有
陈少霖、
刘雪涛、
李四广、
钮荣亮等几人随同,演出班底则为武汉京剧团。他来汉为武汉京剧团作助演,武汉文艺界齐到车站欢迎,演出中一票难求,场场演出爆满,掌声经久不衰。武汉京剧名家
高百岁、关正明、王婉华等均配合演出,亦轰动三镇。除了拿手戏《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等代表作外,还演出了《
玉堂春》《凤还巢》《秦香莲》等剧目。其中与武汉市京剧团联合合演《四郎探母》,关正明、
高百岁分饰前后杨四郎,杨菊萍饰萧太后,
高维廉饰杨宗保,董少英饰佘太君。联合演出《红鬃烈马》,
张君秋与
李蔷华、
陈瑶华分饰王宝钏,
高百岁、郭玉昆、关正明分饰薛平贵,王婉华饰代战公主。此二场戏连团体票也不出售,个人限购2张,最高票价为1元8角。
武汉
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仅带
倪海天、朱宝康、陈鸿钧、杨正义等人,其余由北京京剧团配演,其中有
裘盛戎、
谭元寿、
马长礼、张洪祥、
李世济、
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圆满返汉。其间场场暴满,轰动京师,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戏迷也不得不佩服
高盛麟的功夫。特别是形成了街谈巷议杨派武生艺术氛围,北京艺术界的名家和理论家还召开了研讨会,对高的武生艺术进行了艺术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师萧长华老先生亲自为高先生配戏演出赞高的《挑滑车》,称其扑、跌、腾、翻,整场步伐一步不乱。在北京先后演出了《挑华车》《英雄义》《铁笼山》《洗浮山》《走麦城》《连环套》《长坂坡》等戏,颇受好评,特别是《铁笼山》一剧,被杨派专家
朱家溍列为榜首。期间周总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观看演出并与高亲切会见,而以萧长华以及
侯喜瑞为首的
富连成科班在京之喜、连、富、盛、世、元、韵,各科师兄弟场场不拉,京剧武生名家孙毓堃、
李少春、
张云溪、
厉慧良、
王金璐等先后或多次到场,台上观摩,台下切磋,交流气氛极为热烈,在京掀起了热议杨派武生艺术的热朝。
1962年6月22日,农历壬寅年五月廿一日:武汉市京剧团1962年赴沪演出
武汉市京剧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主要演员有
高盛麟、
高百岁、郭玉昆、关正明、杨菊萍、
李蔷华、高维廉、张宏奎、董少英、高世泰等。
活动年表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言菊朋演出全部《龙风呈祥》首次“一赶三”。
言菊朋应恒大同之请,为某校募捐演出全部《龙风呈祥》,言菊朋“一赶三”,前演乔玄,中演刘备,后演鲁肃,刘宗杨演赵云,
新艳秋演孙尚香,
高维廉演周瑜等。
1938年7月,农历戊寅年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夏季游艺会”。
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夏季游艺会”,不仅有露天电影,还有露天杂耍,
荣剑尘、小彩舞、小蘑菇参加演出,楼底下大戏院是京剧,
李少春、袁世海、李宝奎、高维廉、
阎世善、
李幼春、
于莲仙、新丽琴、
艾世菊等演出。
1938年10月7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十四日
李少春首次赴北京演出。
李少春首次赴北京演出,在新新大戏院打泡,门前有“欢迎上海新到文武老生
李少春”字样。
演出剧目
《两将军》(
李少春饰马超,袁世海、张连庭分饰张飞,
高维廉饰马岱,李宝奎饰刘备)
1938年10月19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廿六日
李少春拜
余叔岩为师。
李少春在泰丰楼拜
余叔岩为师,所授第一剧戏为《战太平》。出席的有
高庆奎、李菊笙、
王凤卿、
谭小培、
郝寿臣、
李洪春、
金仲仁、
鲍吉祥、
马德成、
慈瑞泉、
吴彦衡、王福山、叶龙章、袁世海、李宝奎、
阎世善、高维廉、
李桂春等。
1938年12月3日,农历戊寅年十月十二日
李少春首演《战太平》。
李少春拜
余叔岩后,所学第一出戏乃《战太平》。在新新大戏院首演,配演有袁世海、沈曼华、高维廉、
慈瑞泉、
陈富康、
高富远。当日北京车水马龙,万人空巷,从北新华街的中央电影院,汽车一辆接一辆,一直排到西单。
余叔岩也亲自到场观看。
1940年8月11日,农历庚辰年七月初八日
言慧珠首次挑班。
言慧珠挑班演于新新大戏院,角色有
安舒元、
朱桂芳、
周瑞安、萧长华、李多奎等,小生特请
高维廉。
1945年8月15日,农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
程砚秋宣布结束“三闭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程砚秋亦兴奋地宣布结束“三闭主义”,从此实行“三开主义”(开眼、开口、开心),准备再次出山演戏,遂重组“秋声社”班底。其成员除老伙伴
张春彦、
李四广、
慈少泉、
孙甫亭、
高登甲、苏连汉外,新加入的有高维廉(小生)、储金鹏(小生)、
苏盛贵(老生)、
贯盛习(老生)、卢邦彦(老生)、
林秋雯(二旦)、贾松龄(丑),琴师钟世璋、任志林、司鼓
白登云、月琴吴玉文、三弦
高文诚、大小锣王富贵、陈文星等。重组后的“秋声社”为东北难民还乡筹款首演六场义务戏于
北京长安大戏院。
1946年6月20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一日1946年6月20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首演,三千观众座无虚席。
演出剧目
全本《四进士》,1946年6月21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二日1946年6月21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演出剧目
全部《苏武牧羊》1946年6月22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三日1946年6月22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黄桂秋与
马连良、
芙蓉草、
高盛麟、袁世海、
高维廉等受邀在天蟾舞台合作演出一期,三千观众座无虚席。
演出剧目
全部《三娘教子》
1947年5月,农历丁亥年
高盛麟、
李少春、谭富英在沪打擂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