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学,简称“徽学”,狭义的徽学是指
程朱理学。所称的徽学是广义上的徽学,是以
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指以
徽州(今地级
黄山市、
绩溪县及江西
婺源县)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
学科定义
徽学是以大量
徽州文献(文书)、文化
遗存为依据、以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而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文化种类
徽州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决定了徽学的综合性。徽州文化门类众多,它包括:
新安理学,
徽州朴学,
徽州宗族,徽州土地制度,
徽商,
徽州文书档案,徽州典籍,
徽州教育,
徽州科技,徽州科举,
徽州刻书,徽州篆刻,
新安医学,
新安画派,新安版画,徽州文学,徽州戏剧,
徽州方言,
徽州建筑,
徽州园林,徽州古村,徽州消防,
徽派盆景,
徽派三雕,
徽墨,
歙砚,
徽菜等。徽州文化不仅门类众多,而且每个门类的内容又都非常丰富。
学术基础
徽学的学术基础是:
(一)大量的徽州典籍,它包括丰富的徽人著述,齐全的徽州府志县志,众多的徽州谱谍。
(二)大量的徽州文书档案,有的学者估计现存不少于40万件。
(三)众多的以非文字形式保留下来的文化遗存和馆藏
文物。
(四)以口述和演唱形式保留下来的徽州无形文化
遗产。特别是那不少于40万件的徽州文书档案,作为继
甲骨文、汉晋简牍、
敦煌文书、明清
内阁大库档案之后的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五大发现。
研究历史
徽学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此后的研究经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20世纪30年代到建国前为初步接触有关史料、少数个人研究阶段。
(二)从新
中国成立到1976年为研究逐步展开阶段。建国后,学术界对徽学研究又有发展,研究人员多了起来,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这一阶段在1966-1976年间形成绝响。
(三)从文革结束至1993年为徽学学科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徽学逐步引起
全国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史料不断得到整理搜集,研究由浅入深,并逐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1993年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
标志着徽学开始走向全国。
(四)1994年到本世纪初为徽学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先后召开了四次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使徽学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襄举的学术事业。
研究意义
徽学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它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漫衍、嬗变,成为人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活标本,因而吸引着中外不少学者为之探奥发微。徽学研究肇始、发展于上世纪50年代。此后即越来越被重视,迨至80年代以后,徽学研究成果迭出,专门研究机构纷纷建立。近年来,徽商与徽学的研究更成了时尚与热点。它对中文化史、中国
经济史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徽州徽学
背景
徽州,是徽学研究对象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徽学赖以存在的命脉。离开徽州,徽学必将丧其命。
徽州历史
徽州是一个历史的
地理的文化单元。徽州文化是
中华文化大系统中的区域性文化,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徽学是一门区域性的学科。徽州区域社会是中国封建的
农村社会,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民国中央政府的一系列土地赋税制度
政策,在这一区域得到了忠实的贯彻执行,并留下了丰富的贯彻执行的原始性的文书档案材料。因此,深入研究解剖徽州区域这个个别,将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民国中国封建农村社会的一般。
徽州区域社会是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自觉地以
朱子之学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
教育,极力培养族人读书,儒贾仕三结合,以科举仕途谋求高官为最高价值追求目标,用以扩大宗族的社会地位和
政治特权。这是徽州区域社会的
精神理念,那些“父子尚书”、“一门八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等世代相传的佳话,就是对这一精神理念的赞美与显耀。在这一精神理念支配下,徽商虽然执商界牛耳,称雄中国商界三百余年,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并改变了商为“四民”之末的传统,形成了一些诸如“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商业先进文化观念,但是这一“革命的因素”,始终未能形成一种冲决中国封建制度的革命力量,始终未能为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撞开大门。深入研究徽州区域的这种精神理念,将有利于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封建社会这么漫长这一特殊,揭示个中的某种奥秘。
徽州区域
山多地少,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生存环境非常严峻。“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外出经商成为徽州人谋生的主要途径。这一“丢”,丢出了徽州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丢出了“无徽不成镇”发展局面,丢出了小徽州与大徽州统一协调互动促进的大好形势。
小徽州与大徽州的统一协调互动促进,不仅体现于经济上,而且表现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
建筑的各个方面,体现于哲学上,思想上,
文学上,
戏曲上,
绘画上,还体现于建筑上,园林设计上,医学发展上等等方面。这种长期的在小徽州与大徽州协调统一互动促进中创造的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汇聚与浓缩,是中华汉文化的全息元。
徽州文化的全息
研究徽州文化,随着徽州人向外进取拓展,研究者的目光也必然要随之瞄向大徽州。但小徽州与大徽州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小徽州,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是小徽州。没有小徽州就没有大徽州;抓住小徽州,就必然抓住了大徽州,就必然抓住了小徽州与大徽州的统一。
虽然徽学研究,要研究大徽州,要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一般,要从世界史角度研究中国封建社会这么漫长这一特殊,还要研究中华文化中的汉文化,但是,所有这些研究,都不能离开徽州区域这一特殊视角,这些研究只能通过解剖徽州区域这个特殊的个别,去揭示寓藏其中的中国封建社会上的一般,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封建社会这么漫长这一特殊,中华文化中的汉文化,否则它就不是徽学。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州教育、徽州方言、徽州文学、徽州戏剧、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宗族、徽州
风俗、徽商文化、徽派建筑、徽州工艺、徽派三雕、新安医学、徽州刻书藏书、徽州
文房四宝、徽菜等等。
著名人物
徽州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很多,可谓“文垂世者不可胜数,才入仕者车载斗量”。1999年底,黄山市举办了一次“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评选”,名列前十位的分别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大思想家朱熹,文化巨子胡适,大哲学家戴震,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大画家黄宾虹,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
王茂荫,“
张小泉剪刀”的发明者张小泉等,他们都是由发达的徽州教育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不仅在徽州影响很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有重大影响。
文书研究
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徽州文书更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徽州文书包括各类契约、鱼鳞图册、赋役黄册、诉讼案卷等,其数量不少于30万件,这些文书档案具有“启 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的特点,是有待进一步利用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的重要的史料。
徽州文书要想进入徽学的关系网络结构,可以采取逻辑结构的方法,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即象性的分析、实性的分析和虚性的分析。
象性分析是指对于客体对象的现象的摹拟,或对于事物形象的描写,即写象。象性分析从思维方法而言,属于直觉的知性思维。人们重视观察和直接经验,它通过直观的初级的比较、区别、概括、类推等,进行分析的思维活动,将
感性材料制作为知情概念。对徽州文书若作象性分析,必须首先分辨其真伪、年代、发现地点、所属宗族、家族和人;其次分析文书所属类别:如土地、
财产、赋役、
商业、宗族、
教育、
科举、会社、官府等,以获得对文书的直接的、经验的、感性的体认。
实性分析是指事物的本质或本来状态。它不仅仅是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种本质,而且从事物内在关系网络中,探讨事物存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据。若对徽州文书作实性的分析,就是在象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徽州文书作理性的、思辨的分析,深入徽州文书现象的背后,揭示其所隐蔽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其间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伦理关系、宗族关系、价值关系等,进而揭示这种种关系的性质、特征、功能,以及这种种关系的社会价值、作用、影响;再深入揭示这种种关系的整体有机结构的本质、真相。这样徽州文书的实质就被解开了。
最后,还需要对徽州文书作虚性的分析。所谓虚性分析是指实性分析所揭示的种种关系所体现的那种隐蔽的、不在场的理念、精神的抽象和提升。它是讲人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事物的
本质或基础是什么,而是要揭示象性和实性分析的内在联系,以便构成一定的整体结构。虚性分析使人们对徽州文书的体认深入到徽州文书与整个当时社会典章制度、意识形态、风俗习惯、
伦理道德、
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联系,而构成具有徽州特色的徽州学,进而总结、凝炼为徽学的理念、精神和学说。这样,对徽学的整体便会有一个明确的体认和把握。
经这三层次的分析,徽州文书才真正进入徽学的关系网络结构,才真正成为徽学的重要文献和基础
工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徽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比之发现一件新的徽州文书更重要,其对于徽学研究的发展和开拓徽学研究的新局面,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