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
中国安徽省下辖地级市
黄山市(英文名:Huangshan City),简称“黄”或“徽”,古称新安歙州徽州,是中国安徽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9807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4月,黄山市辖3个区、4个县。黄山市人民政府驻屯溪区。2023年年末,黄山市常住人口131.6万人。使用方言为徽州方言
名称衍变
黝县、歙县
“黝”、“歙”二县的县名,来自于古越语地名的发音。
新安郡
新安郡,一说以祁门县新安山为名,一说取其安定之意。
歙州更名为徽州
徽州名称的由来,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一说“徽”为美义。其实“徽”字本意为“绳索”、“捆绑”,以其命名,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动荡”之后,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唐时,睦州雉山县人(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陈硕真发动起义,在攻打歙州徽城时,兵败被俘。到了北宋,其同乡方腊再次揭杆而起,并顺利占领歙州。方腊起义失败后,北宋王朝以歙州治所徽城(其城前小溪为徽溪)之名,改歙州为徽州。
设立黄山市
1987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至此,徽州走进了中国古地名名录。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黄山市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从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
1959年至1975年,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先后发现8座土墩墓,出土一批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石件和漆器残件等,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这些墓葬的时代是西周时期。根据墓葬形式和器物分析,应属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说明在约3000多年前,这一带古越文化已相当发达。
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地域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但这些都只是地域上的归属,并非实质性的管辖。种种迹象表明,在现今黄山市及其周边地区,当时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古越土著的势力范围。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这一带隶属于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正月,始皇帝嬴政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将原越国的百姓迁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带,设立黝(宋以后称黟)、歙二县,属鄣郡。这是黄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建置,距今已有两千两百余年。当时的黝、歙两县辖地很广。歙县地包括现今的歙县、休宁县、屯溪区、徽州区、绩溪县,浙江省淳安县及江西省婺源县的一部分。黝县地包括现今的黟县、祁门县、石台县、广德市和黄山区的一部分。
西汉初期,黝、歙二县相继属楚国、荆国、吴国、江都国,后属丹阳郡。鸿嘉二年(前19年),改黝县为广德王国,广德王城在今黟县城东五里。歙县属丹阳郡。第二年,废广德王国,复设黝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又设广德王国。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于始建国二年(10年),贬广德王为公,改黝县为愬虏。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黝、歙二县属东吴领地。当时,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汉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被称为“山越”,势力日益强大,对东吴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吴主孙权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毛甘,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县休阳县,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省淳安县西)。这是黄山市地域州郡一级行政设置的开始,从此这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避吴主孙休名讳,改休阳县为海阳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国,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为海宁县。新安郡辖始新县、黝县、歙县、遂安县、黎阳县、海宁县,郡治在始新县。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县入海宁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入新安郡。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承圣二年(553年),又析海宁县、黝县、歙县各一部分重设黎阳县。当时这里有两个郡,一个是新设的新宁郡,辖海宁县、黝县、歙县、黎阳县,治所海宁县;另一个为新安郡,辖始新县、遂安县、寿昌县、良安县,治所始新县。陈天嘉三年(562年),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县、黝县、海宁县、始新县、遂安县、寿昌县等六个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并遂安县、寿昌县入新安县,隶婺州。改新安郡为歙州,领海宁县、黝县、歙县,治海宁县(一说并黝县、歙县入海宁县,划归婺州)。开皇十一年(591年),歙州辖黝县、歙县、海宁县,治黝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取“休阳”、“海宁”各一字,改海宁县为休宁县,郡治在万岁山(又名万寿山,即今休宁县万安镇东古城岩)。大业三年(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辖休宁县、黝县、歙县,郡治休宁县。隋末动乱,大业十二年(616年),歙县人汪华起兵占据歙州及宣、杭、睦、婺、饶共6州,号称吴王。王城即设于休宁万安万岁山,这便是万岁山又称为古城岩的来历。次年迁往歙县乌聊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汪华归附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并在歙县设歙州总管,越国公汪华为总管府使,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军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永徽五年(654年),平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析歙县地置北野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平休宁人洪贞起义,划休宁回玉乡及乐平怀金乡置婺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辖歙县、休宁县、黝县、北野县、婺源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歙州。大历元年(766年),平方清起义,析歙县、休宁县地置归德县,析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地置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大历五年(770年),废北野县入歙县,废归德县入休宁县,歙州辖歙县、休宁县、黝县、绩溪县、婺源县、祁门县,从此形成延续至清末达一千两百多年的“一府(州)六县”格局。五代十国时期,歙州先后属吴、南唐(江南)。
宋宣和三年(1121年),平歙州人方腊起义,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休宁县、黟县、绩溪县、婺源县、祁门县,州治歙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徽州为徽州路。元贞元年(1295年),升婺源县为州,徽州路领歙县、休宁县、黟县、绩溪县、祁门县和婺源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部攻克徽州,改徽州路为兴安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又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明清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曾经是朱元璋重要根据地的徽州府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洪武八年(1375年),徽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改隶南京(不久改称南直隶)。
清顺治二年(1645年),徽州府隶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帝批准建立安徽省(省名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徽宁道、徽宁池太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隶安徽布政使。咸丰四年(1854年),改属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镇,因清军太平军在这一带争战激烈,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1865年),复归安徽省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留县,徽州所属各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实行“首席县长”制,原属徽州各县首席县长驻歙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设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辖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歙县、绩溪县等六个县,治所休宁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县和原属徽州各县士民随即掀起“婺源回皖运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成立皖南行政公署,治所屯溪,第十行政督察区隶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撤销第十区机构,保留名义,各县直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原第十区改为第七区,辖休宁县、黟县、歙县、祁门县、绩溪县、旌德县等六个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经过原属徽州各县士民及旅外知名人士的不懈努力,婺源县划归安徽省,属第七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第七区所属七县全境解放。5月,成立徽州专区,隶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专区治所初置歙县,后迁屯溪。全区领屯溪市和绩溪县、旌德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等六个县,婺源县划属江西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徽州专区仍属皖南区。1952年2月,太平县、石棣县、宁国县等三个县划属徽州专区。8月,撤销皖南、皖北区,设安徽省,徽州专区改属安徽省。1953年12月,屯溪市直隶安徽省,专区辖歙县、休宁县、绩溪县、黟县、祁门县、旌德县、太平县、石棣县、宁国县等九个县。1955年,屯溪市改属徽州专区。1956年1月,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
1961年4月,重设徽州专区,领绩溪县、旌德县、太平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等七个县和屯溪市。8月,宁国县划属徽州专区。1965年8月,从太平县划出原石棣县区域和贵池县部分地区设石台县,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1974年3月,太平县划属池州地区。
1980年1月,宁国县改属宣城地区,太平县、石台县划归徽州地区。1983年12月,撤销太平县,所辖区域与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合并成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1986年6月,黄山市(县级)改由徽州地区代管,徽州地区辖屯溪市、黄山市(县级)和歙、休宁、黟、祁门、石台、绩溪、旌德七县。1987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属徽州地区的石台县划属池州地区,绩溪、旌德二县划属宣城地区。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屯溪、黄山、徽州三区和歙、休宁、祁门、黟四县。
2022年2月,黄山市被纳入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布局。2024年4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复黄山市为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介于东经117°02’—118°55’和北纬29°24’—30°24’之间,南北跨度1°,东西跨度1°53’,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上饶市婺源县交界,东南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杭州市淳安县临安区为邻,东北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接壤,西北与池州市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毗邻,东西长164千米,南北宽123.35千米,总面积9807平方千米。
气候
黄山市属中亚热带北缘,地处北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偏低,云雾多,湿度大,夏洪秋旱,对农业影响较大。年平均气温15.5—16.4℃,降水量在1395—1702毫米之间。降水多集中于5—8月。通常7、8月间最高气温在34~39℃,年极端最高气温均在40℃或以上,最高值出现在歙县,为41.6℃(2003年8月28日)。低温日数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0℃的日数年平均均在40天以上,其中以黄山区、祁门(55天以上)为最多,屯溪(43天)为最少,有北部西部多、盆地区少的趋势,主要集中于12月中旬~2月上旬,以1月上旬为最甚(平均为6~7天)。11月份以前、3月份以后,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0℃的天气出现的机会较少。年极端最低气温都在-10℃以下,最低值出现在休宁、屯溪,为-16.1℃(1991年12月29日)。黄山市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之间,是安徽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降水量变化是多雨期和少雨期交替出现,最多的是2708.4毫米(1954年,屯溪),最少的是839.1毫米(1978年,黄山区),最大年降水量约是最少年降水量的3倍多。降水量的年变化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各月的降水量差异也很大,降水主要集中于4、5、6三个月,其中屯溪4、5、6三个月的降水量是全年降水量的47%,其他地区也在40%以上。2022年,黄山市平均降水量1546.9毫米,比2021年偏少15.5%较多年平均值偏少13.5%。
地质
黄山市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历史、构造背景及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资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发现黄山市有地质遗迹点126处,可划分为3大类、11类及32亚类,其中以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重要岩矿石产地、岩土体地貌和水体地貌为重点类型。通过对主要地质遗迹时代、分布、类型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与对比,发现黄山市地质遗迹是由多种地质营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既有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等内因,也有生物活动、差异风化、流水冲蚀和重力崩塌等外因,且包括了人文因素。
黄山市是“原始江南古陆”的组成部分,为安徽省最早的成陆地区之一。前震旦纪末,市域与浙、赣相毗连地区上升为陆地,形成呈北东向和东西向展布的山地。震旦纪(距今6亿年前)上升更为显著,山地高度增加,范围扩大。早古生代末,市域地面复又上升,北部的黄山区形成大型水下隆起和坳陷,并在交接带发育主干或深大断裂。三迭纪中期(2.1亿年前),市境全部成陆,与江、浙联成一片。侏罗纪(1.4亿年前),境内发生大规模断裂活动,形成黄山胚胎,为山系格局和谷地、盆地展布奠定基础。休宁县与歙县的交界地区,因受断裂影响而形成断陷盆地,堆积大量砂岩、砾岩等陆相沉积物。第三纪中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和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境内仍受断块式升降运动控制,表现为间歇性和振荡性的运动形式。黄山、白际山脉的最高峰顶面与隆起中心相吻合,从谷地到山地形成多层次地貌结构。由于受多次抬升的影响,不少山地海拔超过千米,物理风化强烈,多次发生泥石流现象,气候转寒阶段发育了冰缘地貌。至今,除河谷地带外,仍表现为抬升运动为主。
黄山市区域地层为扬子江地层分区。区内地层发育较全,总厚度3.7万米。地层序列有中元古界、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古生界和新生界。中元古界分布于西南部,出露面积278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28.35%。由一套区域动力变质形成的千枚岩、板岩及变质砂岩等组成,总厚度在1.33万米以上。上元古界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一套浅变质的粗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厚度794~2181米,出露面积约44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48%。上部为石英砂岩、砾岩、冰碛层和硅质岩等,出露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0.2%,最大厚度为3543米。下古生界以黑色炭质页岩、灰岩夹钙质页岩、笔石页岩、瘤状灰岩为主,出露面积约215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2%,厚度1050~2500米。上古生界零星分布于东北部,出露面积约13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34%,由砂岩、页岩、灰岩、白云岩和煤层组成,总厚度2200米。中古生界主要出露于中部的断陷盆地带,出露面积约58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97%,由灰岩、泥灰岩、砾岩、砂岩和火山岩等组成。新生界分布于现代河谷和山间盆地内部,以冲积的砾石、砂、粉砂和粘土为主,厚度仅140米。黄山市陆地受多次构造运动的锤炼,地壳刚性强度大。中生代以来的印支、燕山运动,表现以断块升降运动为主,全市发育4条深大断裂,主要有东西向的祁门——山阳断裂和歙县——绩溪断裂、流口——汤口断裂和江湾——街口断裂。间歇性的断块升降运动,控制着区域内的地质演变和地貌发育过程,也制约着区域内的岩浆活动(侵入与喷发作用)。沿深大断裂分布有不同时代的侵入岩体和火山岩系。著名岩浆岩有歙县、许村、休宁岩体,灵山、莲花山岩体,黟县、太平、黄山岩体。
地形地貌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以山地为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迥环。天目山黄山山脉是安徽省,也是徽州市同浙江省、江西省的天然分界岭。黄山横贯歙县、黄山区、休宁县、黟县之间,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峰峦峻峭,劈地摩天,重岩叠嶂。
黄山市中部的断陷区形成两侧的断块隆起带,隆起中心东南侧的白际山、天目山、五龙山等山脉和西北侧的黄山山脉、九华山脉,构成从歙县、屯溪区、休宁县等地的河谷平原,向南、向北演变为丘陵、低山和中山的地貌格局,地势逐渐上升,地貌成层性十分清晰。加上沿着多条深大断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断裂分割的河流发育,不断侵蚀丘陵、山地,又形成大小不同的山间盆地。区域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间谷地面积不大,处从属地位。
黄山市内地貌类型因岩石性质而异。坚硬的中粗粒花岗岩,构成别具一格的气势雄伟、风光旖旎的黄山峰林地貌。红色砾岩、砂岩,形成玲珑纤削、跌宕多姿的丹霞地貌,以齐云山为典型。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的分布区,形成山神仙洞等岩溶地貌。
黄山市区域内有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五龙山和九华山五大山脉。
水文水利
黄山市的主要河流为新安江,属于钱塘水系。它源出休宁冯村五股尖(海拔1618米)北侧,上源流经祁门县,复入休宁以后称率水,它在屯溪纳横江后,称为渐江,江面展宽,流至歙县城南朱家村又有练江来汇,始称新安江。“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新安江东流至街口附近,便直奔浙江省而去,干流自歙县流至街口,长约44千米,其集水面积有5944平方千米。除新安江以外,境内还有发源于黄山北坡的青弋江,北流入长江,发源于黄山南坡西段的阊江,南流入鄱阳湖,均属长江水系。青弋江上游尚有太平湖
“十三五”期间,黄山市开展了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保证可持续发展模式,满足河湖生态流量需求。按照安徽省政府批复的“一站一策”,完成全市112座农村水电站清理整改任务,保留类电站4座、整改类电站92座、退出类电站16座,其中完善立项审批电站3座,开展水资源论证电站22座,办理取水许可电站6座,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电站14座,核定生态流量电站90座,履行土地预审手续电站1座,改造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电站49座,安装生态流量监控设施电站89座,修复河道减脱水段166.096千米。2022年,黄山市蓄水总量12.730亿立方米,两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为11.484亿立方米,三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0.486亿立方米。
月潭水库位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是一座国家大II型水库,水库总库容为1.57亿立方米,共有三层九个泄洪孔。该水库的建筑可以让黄山市主城区的防洪能力从25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
土壤
黄山市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土层较厚,石砾含量较高,透水透气性能良好,肥力较高,有利于木、茶、桑和药材生长。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质地粘重,酸性,肥力很差,但光热条件好,适宜栎松、油茶等生长,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适用于农业耕作。
黄山市土地类型以黄红壤和水稻土等酸性土壤为主。海拔千米以下为山地黄壤,土层厚度多在50厘米上下,有机质层较厚,含量一般在4%~8%;海拔千米以上主要为山地黄棕壤,土层厚度多在50~80厘米,有机质含量8%以上。分布在中山山顶平面和缓坡上的山地草甸土,多为花岗岩类风化发育而成,土层较薄,但腐殖质层较厚,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达17%。低山主要为黄红壤、黄壤、石灰土等,呈酸性,土壤质地较轻,保水、保肥性能良好。土层厚度一般在30~60厘米,有机质含量2%~4%。分布在黟、休宁、歙等县的棕色石灰土,岗石石灰土和灰质石灰土,呈中性或微碱性,有机质中等,土层浅薄,保水、保肥性能较差。丘陵地带为红壤中的黄红壤亚类和黄壤,呈酸性或强酸性,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1%~3%,保水、保肥力较差。分布在歙县清凉峰山脚、大阜、王村和休宁县东临溪、商山、五城一线的侏罗纪紫色土,呈酸性;分布歙县桂林至屯溪一线和休宁至祁门一线的白垩纪紫色土,呈中性或微碱性。旱地和岗地主要为黄红壤、紫色土和砂泥土。水田土主要有潴育型、淹育型和潜育型三种,沼泽型和侧渗型较少。潴育型土约占水田面积70%,主要分布于地势平缓的畈田、低中塝田;淹育型土约占14%,分布于高塝、上冲和低丘上部;潜育型土约占16%,多分布于近河低地、平畈与山丘交界处以及丘陵地区的冲口。沼泽型土体呈青灰色,质地粘重。
自然灾害
黄山市受气候与地形影响,主要气象灾害是水早灾害。境内水旱灾害有如下特点:旱灾平均2~3年一遇,水灾平均4~5年一遇,旱灾出现的频率大于洪灾,洪灾重于旱灾;一年内可以既出现干旱,又出现洪涝,形成旱洪交替,比较常见的是先洪后旱;伏秋旱明显,洪涝主要出现在6~7月中旬。其他灾害有旱灾、低温、连阴雨、暴雨、冰雹、雷电等。
黄山市水灾频繁,且洪水灾害多发生在梅雨季节,这是因为梅雨期间阴雨连绵,沟满河平,成灾条件充分。但一段时间内的总降水量,如汛期5~7月总降水量的多少往往并不与水灾成正比。总降水量大但分布均匀,不致于成灾,有时降水量虽小而强度大,落区集中,便易产生水灾。水灾中又主要是由暴雨造成的山洪灾害。唐永元年(650年)至民国八年(1919年)的近1269年间,境内发生较大洪灾402次,相当于3年一次。20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受人类活动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土流失加剧,河道填堵,洪灾频繁。出现洪涝的年份有1954年、1959年、1969年、1971年、1973年、1980年、1996年、1998年、2001年、2002年。自2024年6月19日入梅以来,黄山市持续遭遇强降雨侵袭,特别是20日、23日、28日轮番遭遇特大暴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
黄山市境内旱灾的特点是范围大,旱情发生时,各地降水趋势基本一致,旱情一致,只是程度上略有不同。伏旱、秋旱明显,7、8月份受副高控制,天气炎热,蒸发量大,又正是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时期,需水量较大,如果雨水偏少,则旱象就要“露头”,若8、9月份雨水继续偏少,旱情将更为严重。几个大旱年连续出现,如1958年和1959年、1966和1967年连续出现早灾。2019年7月下旬以来,黄山市平均降雨量201.5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少5成。9月以来几乎无雨,该市已经启动抗旱IV级应急响应。
低温连阴雨是黄山市春季常出现的一种灾害天气,其特征是:阴雨持续时间长(一般3~5天,最长可达20多天)、日照少、气温低,在这种天气下,经常造成旱稻烂种烂秧,还会使丰收在望的小麦、油菜受渍、发芽。黄山市每年3天或3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有6次左右,5天或5天以上的近3次,10天或10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比较少见。大于或等于3天的连阴雨总次数屯溪较多,但祁门大于或等于5天和7天的连阴雨次数要略多于屯溪。
暴雨是黄山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全市暴雨日平均数4~7天,地理分布为西部偏多、北部、东部偏少,其中祁门多达6.6天,而歙县只有4.4天。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暴雨的可能性,4~8月份出现暴雨的机会较多,占全年暴雨日数的81.5%,5~6月份更为集中,9月份至次年3月份出现暴雨的机会极少。2024年6月19日入梅以来,安徽合肥以南地区出现持续性降雨过程,特别是黄山市降大暴雨、特大暴雨,截至20日16时,黄山市平均降雨量232毫米、较常年同期多11.2倍。持续强降雨造成黄山市部分区域灾情严重。
冰雹出现的范围一般较小,但来势很猛,有时还伴有狂风暴雨,常使农作物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严重的甚至造成房屋倒塌,人畜受伤,危害很大。黄山市各地均出现过9次以上的冰雹,平均2~3年一遇,黄山市东部、北部冰雹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县、区,但同全省其他地区比较,黄山市冰雹出现的机会少于北部地区。地形对冰有明显作用,黄山年平均雹日达1.3天。冰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春、秋季节。3~5月和8月是冰雹的多发月份,2月、9月、10月出现冰雹的机会较少,11月、12月和1月份在统计的时间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冰雹出现。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黄山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03.1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126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4倍。2022年,黄山市水资源总量79.840亿立方米,较2021年偏少25.2%,较多年平均值偏少21.4%。全市地表水资源量79.84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573亿立方米。全市入境水量5.92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1.349亿立方米。其中,新安江流域入境水量3.58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47.783亿立方米;青弋江水阳江流域入境水量2.34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8.411亿立方米;阊江流域出境水量15.155亿立方米,无入境水量。全市年总供、用水量为5.4751亿立方米,耗水总量3.2969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2019年年末,黄山市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58395.54公顷(875933.10亩)
其中,水田46107.15公顷(691607.25亩),占78.96%;水浇地413.83公顷(6207.45亩),占0.71%;旱地11874.56公顷(178118.40亩),占20.33%。
位于2°以下坡度(含2°)的耕地34735.93公顷(521038.95亩),占全市耕地的59.48%;位于2—6°坡度(含6°)的耕地6883.01公顷(103245.15亩),占11.79%;位于6—15°坡度(含15°)的耕地11856.36公顷(177845.40亩),占20.30%;位于15—25°坡度(含25°)的耕地2743.58公顷(41153.70亩),占4.70%;位于25°以上坡度的耕地2176.66公顷(32649.90亩),占3.73%。
(二)种植园地75971.43公顷(1139571.45亩)
其中,果园2533.51公顷(38002.65亩),占3.33%;茶园64929.70公顷(973945.50亩),占85.47%;其他园地8508.22公顷(127623.30亩),占11.20%。
(三)林地756701.80公顷(11350527.00亩)
其中,乔木林地647674.88公顷(9715123.20亩),占85.59%;竹林地70215.57公顷(1053233.55亩),占9.28%;灌木林地6993.61公顷(104904.15亩),占0.92%;其他林地31817.74公顷(477266.10亩),占4.21%。
(四)草地773.44公顷(11601.60亩)
其中,其他草地773.44公顷(11601.60亩),占100.00%。
(五)湿地1298.20公顷(19473.00亩)
其中,内陆滩涂1298.20公顷(19473.00亩),占100.00%。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4704.43公顷(520566.45亩)
其中,城市用地5610.48公顷(84157.20亩),占16.17%;建制镇用地6112.43公顷(91686.45亩),占17.61%;村庄用地21587.57公顷(323813.55亩),占62.20%;采矿用地853.97公顷(12809.55亩),占2.46%;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539.98公顷(8099.7亩),占1.56%。
(七)交通运输用地8964.19公顷(134462.85亩)
其中,铁路用地742.97公顷(11144.55亩),占8.29%;公路用地4566.88公顷(68503.20亩),占50.94%;农村道路3478.91公顷(52183.65亩),占38.81%;机场用地167.43公顷(2511.45亩),占1.87%;港口码头用地8.00公顷(120.00亩),占0.09%。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6556.52公顷(398347.80亩)
其中,河流水面12627.87公顷(189418.05亩),占47.55%;水库水面8859.35公顷(132890.25亩),占33.36%;坑塘水面3110.57公顷(46658.55亩),占11.71%;沟渠1697.19公顷(25457.85亩),占6.39%;水工建筑用地261.54公顷(3923.10亩),占0.99%。
矿产资源
黄山市地下埋藏着多种矿物,大量的石灰岩、花岗岩、瓷土、石英岩,蛇纹石和石煤等建筑材料,金、铜、钼、钨、锑、铍、铅、铌、钽、铀等有色金属矿和稀有金属矿物,还有膨润土、砩石、硫、重晶石、水晶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黄山市地处钦——杭成矿带东段、江南过渡带成矿带南缘。相继发现各类矿产37种,矿区(共伴生矿区)89(33)处其中,能源矿产2种:石煤、地下热水,矿区7处;金属矿产16种:其中金、钨、钼、铜、铁、钒、铅、锌、银、锑、镍、铬、铋、铟、镉、钇等矿产地32(27)处;非金属矿产18种:膨润土、玻璃用脉石英、玻璃用石英岩、陶瓷土、普通萤石、溶剂用蛇纹岩、砷、硫铁矿、建筑石料、建筑用砂熔炼水晶等,矿区34处;水气矿产1种:矿泉水,产地5处。按矿床资源量规模分: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10处,小型矿床36处,小矿和零星资源38处,分别占全区矿区总数的5.6%、11.2%、40.5%、42.7%。黄山市矿产资源的总体特点是能源矿产匮乏,金属矿产地少、矿床规模小;膨润土和蛇纹岩矿资源量大,砂石矿资源丰富。
生物资源
黄山市具有优越自然条件,蕴孕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市自然分布着七百多种树木,加上引种培育的树种,共有1000多种之多。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约有1000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有香果树红楠花榈木红椿;省定保护木种有金钱松、南方铁杉、三尖杉、银杏、鹅掌楸、黄山木兰、樟树、天目木姜子、连香树、领春木、天女花、青钱杉和中华猕猴桃等15种;还有黄山松、华东黄杉、红豆杉、光皮桦和青檀等树种、都很名贵,属于优良建筑用材的树种,约有一百余种,主要为杉、松、檫、樟、楠、楮、栲等。杉木多分布在休宁流口和溪口,松树多分布于祁门、黟县和黄山区,毛竹主要分布在休宁、黄山区和祁门,其它杂木主要分布在牯牛降和清凉峰,以及祁门、黟县、歙县和黄山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9%,有林地面积1111万亩,活立木蓄积4490万立方米,三项指标均居为安徽省前列。黄山是华东木材的重要产地和著名的茶叶产区。
黄山市有高山密林、崇山峻岭中活跃的飞禽走兽二百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鸟兽有20多种,溪河塘坝中的鱼类有120多个品种,其中包括金丝猴大灵猫蕲蛇短尾猴猕猴香狸、白颈长尾鸡八音鸟相思鸟等。
截至2019年底,黄山市共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共计88个。
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安徽省南部的祁门县与石台县交界处,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境内山势雄伟,峰石奇险,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主峰海拔1727.6米,与黄山、清凉峰同为皖南三座高峰。保护区于1982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天然野生长序榆树种60多株,是安徽省最大一处野生长序榆种群地。拍摄到黑麂、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猕猴、鬣羚、白鹇、勺鸡等5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安徽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山山脉主峰西南,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源头。境内有高等植物208科707属1295种,其中珍稀保护植物42种。脊椎动物有29目84科289种,昆虫14目116科60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4种。2023年,安徽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获得全国第四批国家级自然教育基地。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4月,黄山市辖3个区、4个县: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黄山市人民政府驻屯溪区。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黄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黄山市常住人口为133056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58980人相比,减少28415人,下降2.09%,年平均下降0.21%。黄山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73019人,占50.58%;女性人口为657546人,占49.42%。黄山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90588人,占14.32%;15-59岁人口为819366人,占61.58%;60岁及以上人口为320611人,占24.1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40919人,占18.11%。
2023年年末,黄山市常住人口131.6万人,比2022年的132.3万人,减少0.7万人,下降0.53%。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9.3万人,占总人口的60.2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2.3万人,占总人口的39.77%。同2022年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0.85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
黄山市黄山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住区县,截至2021年9月,有苗族、回族、壮族、土家族等23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户籍人口656人。
语言
徽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徽州方言的使用地区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上游古徽州府、严州府大部、饶州府部分地区,使用人口多达400万人。与其他地方性方言不同的是,徽州各地区方言发音并不统一。作为一种与普通话发音差别很大的地方性方言,在方言区的区分上,徽州方言主要有歙县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绩溪话、婺源话六类方言区。
宗教信仰
1993年,扬州高闵寺监院演龙法师云游来黄山,重建翠微寺,住持殿、禅堂、藏经楼等相继建成。2003年以来,重建毁于文革期间的梓路寺。黄山区乌石乡政府改扩建西峰寺,永庆庵大雄宝殿扩建工程已经开工。黄帝源景区申请恢复宗教场所。另外,黄山市中心城区还建有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教堂,各区县也建有基督教、天主等教堂。
经济
综述
2020年,据黄山市统计局发布的消息,初步核算,黄山市地区生产总值8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然位列安徽省16个地级市最后一名。2021年,黄山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57.4亿元,总量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增长9.1%,高于安徽省0.8个百分点,居安徽省第7位,为2004年以来安徽省最好位次。2021年,黄山市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6576元/人,是2012年的2.3倍。2021年,黄山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10.9∶43.5∶45.6调整为7.6∶35.8∶56.6。
2017-2019年,黄山市的GDP年增速均稳定在7.5%以上,在2021年更是达到9.1%。然而,黄山市202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虽首次突破千亿,为1002.3亿元,仍位列长三角区域江苏、浙江、安徽共40个设区市最后一名,且增速仅为0.6%,排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40个设区市的尾部,仅高于安徽淮北市的0.2%。
2023年,黄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6.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9.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606.6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8:35.4:56.8调整为7.6:34.4:58.0,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1.4%。预计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35531元/人,比上年增加5316元/人。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9295元(折合11253美元),增长5.1%。
参考资料来源
2023年,黄山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3亿元,比上年下降7.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22.0亿元,增长0.3%,其中民生支出178.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0.2%。从重点支出项目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等重点领域支出分别增长6.6%、12.6%和12.5%。全年51项民生实事和暖民心行动累计统筹资金27.4亿元。
黄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20323元增加到2021年的41882元,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8615元增加到2021年的20298元,年均增长10.0%。
2023年,黄山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55元,比上年增长7.1%。人均消费支出22070元,比上年增长4.8%。恩格尔系数为31.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59元,比上年增长4.7%。人均消费支出26401元,增长3.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5%。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65元,比上年增长8.1%。人均消费支出17743元,增长5.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0%。
2024年9月6日消息,黄山市首只乡村振兴基金设立,基金总规模3000万元。
第一产业
黄山市发展徽菊、泉水鱼、皖南花猪、“五黑”等特色种养业,“强英鸭”成为安徽省首个国家级审定肉鸭新品种,皖南花猪于2023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2021年年末,黄山市农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82.0亿元提高到124.0亿元,年均增长3.7%。茶叶产量4.3万吨,8家茶企入选中国茶企百强,茶叶出口额分别占中华人民共和国11%、安徽省90%。
2023年,黄山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1.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3亿元,增长4.4%。其中,种植业60.9亿元,增长2.6%;林业32.9亿元,增长8.3%;牧业32.0亿元,增长4.8%;渔业3.3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3.2亿元,增长3.8%。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84万亩,下降0.1%;粮食产量29.59万吨,增长1.3%。蔬菜种植面积26.1万亩,增长1.3%;蔬菜产量31.38万吨,增长1.9%。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7.5万头,下降11.1%;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1万头,下降6.3%。全年生猪出栏77.3万头,增长2.9%。猪牛羊禽肉产量7.7万吨,增长3.9%。牛奶产量1.3万吨,增长2.8%。禽蛋产量4.1万吨,增长9.0%。淡水产品产量1.44万吨,增长2.6%。
2023年,黄山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0.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机耕作业面积81.9千公顷,机播作业面积30.4千公顷,机收作业面积52.8千公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0.5%,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035万亩。
2023年年末,黄山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5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2%。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5家。新发展家庭农场264家、达2302家,新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8家、达33家。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5亿元,村均收入94.4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594个,占比86.2%。
国家级创业园区(2个):休宁县新安源有机茶星创天地、黄山区北麓现代农业产业园
黄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总面积84.12万亩,涉及7个乡镇32个行政村5.34万人。202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布2024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立项名单,黄山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立项名单,成为本年度安徽省2个入选区县之一。
黄山区北麓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黄山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202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目录(2021)》名单,黄山区北麓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列其中。截至2021年12月,园区成立专业合作社36个、家庭农场46个、产业联合体3个,返乡就业创业19人,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基层农户500多人次,先后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
第二产业
围绕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黄山市结合实际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汽车电子、新材料和绿色软包装、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生命健康、绿色食品、徽派古建等九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支柱。黄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祁门县、屯溪区、休宁县。以功率半导体、光显器件、LED材料、通信光模块、5G天线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要产品。其中,祁门县经济开发区2020年被省政府认定为“安徽省电子电器特色产业集群”。
2021年,黄山市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35.1亿元提高到22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值年均增长9.2%;战略性新兴企业数由2012年的64家增加到2021年的195家,产值年均增长14.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4.8%提高到51.5%;高新技术企业数由144家增加到329家,增加值年均增长12.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7.5%提高到63.9%。
2023年,黄山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37.9亿元,比上年增长3.4%。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8户,比上年末增加3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42.7%,股份制企业增长5.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8%。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1%,制造业增长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1%。规模以上工业中,全市32个工业大类行业有16个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50.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10.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5.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9%,提高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精制茶增长1.8%,布增长4.1%,塑料制品增长5.8%,液压元件增长44.9%,商品混凝土增长2.7%,多色印刷品增长1.6%,电子元件增长13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573.6亿元,比上年增长3.4%;实现利润总额25.4亿元,增长18.7%。3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实现盈利,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9个行业利润超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32元,比上年下降0.78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43%,提高0.57个百分点。
黄山市有黄山经济开发区、黄山区工业园区、九龙园区、徽州经济开发区、休宁经济开发区、歙县经济开发区、黟县经济开发区、祁门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工业园区
2023年,黄山市建筑业增加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0.4%。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15家,比上年末增加19家。其中,本年新入库企业21家。资质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35.8亿元,增长6.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28.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95.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28.9万平方米,减少20.0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黄山市发展“旅游+”“+旅游”业态,以徽文化引领文旅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引领、数字驱动,连接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和瞿黄南饶联盟花园,打造长三角大花园和国际会客厅。构建“1125”(1核、1极、2带、5组团)文化和旅游产业空间新格局。一核引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首先必须打造世界级景区,规划提出将黄山风景区打造成为“生态文明样板、美丽中国名片,名录遗产地典范、旅游目的地标杆”,引领“大黄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极驱动: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必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构建主客共享的休闲度假新空间,将屯溪区打造成为全域化国际化城市文旅发展核心区;两带串联:以河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线,整合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串联景、城、村等景区景点,打造大黄山世界遗产文化旅游产业带和古徽州山水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五大组团:强调核心引领、辐射带动、特色差异、集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空间单元,做大山湖休闲业态、做强乡村度假业态、做精运动康养业态、做优文化体验业态和做好医养茶乡业态。
2012年~2021年,黄山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94.1亿元提高到541.8亿元,占GDP比重居安徽省第二,年均增长8.2%,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0.9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9.9%。
2023年,黄山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3.8亿元,增长4.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7.5亿元,增长13.3%;金融业增加值62.0亿元,增长9.0%;房地产业增加值71.0亿元,下降4.3%;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57.0亿元,增长13.0%;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25.0亿元,增长1.2%。
2013—2021年,黄山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6%;产业项目培育有力,小罐茶运营总部基地、神剑新材料、芯微电子、博蓝特等产业项目顺利建成;芯微电子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永新8万吨新型包装材料、颍创智慧显示终端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3%。2023年,黄山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0.1%,其中,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下降3.3%,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1.2%,民间投资下降1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8.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2.5%。在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投资增长1.5%,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1.0%。全年新开工市重点项目202个、竣工129个。新能源智能成套设备、谷捷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扩产、炎培职业学校徽州校区、东风井关动力总成、F007长陔岭隧道及接线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市传染病医院、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黟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徽州区城北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竣工投产。
2022年,黄山市新签内资项目527个,协议投资额548.7亿元,实际到位内资419.9亿元,增长10.5%;其中,新签域见未来国际旅游度假区、新徽天地重整、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等亿元以上项目176个,同比增加17个,协议投资额453.1亿元。2022年,黄山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3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17万美元,增长50.0%。
2023年,黄山市房地产开发投资76.9亿元,比上年下降26.8%,其中住宅45.0亿元,下降34.3%。商品房销售面积67万平方米,下降40.1%,其中住宅51.9万平方米,下降35.8%。商品房销售额50.2亿元,下降33.7%,其中住宅41.4亿元,下降28.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50.3万平方米,增长28.2%,其中住宅84.8万平方米,增长33.0%。
2021年,黄山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10.0亿元,增长77.2%,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提高到7.2%。
2023年,黄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8.6亿元,比上年增长3.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66.6亿元,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2.0亿元,增长4.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465.7亿元,增长3.3%;餐饮收入62.9亿元,增长7.5%。全年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下降6.6%。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4%,烟酒类增长3.9%,粮油食品类下降14.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5.7%,日用品类下降38.5%,中西药品类下降19.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23.8%,汽车类下降5.1%。
2021年,黄山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12年增长了137.2%。
2023年,黄山市进出口总额12.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7%。其中,出口10.73亿美元,下降34.4%;进口1.56亿美元,下降5.2%。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11.27亿美元,下降34.5%;加工贸易进出口0.43亿美元,下降8.0%。从贸易区域看,对亚洲、非洲、欧洲进出口分别下降37.6%、8.1%和24.4%。
2023年,黄山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快递业务量6804万件,快递业务收入4.56亿元,分别增长34.7%和13.2%。全年电信业务总量1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8.95万户,比上年末减少0.5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4.76万户,增加4.21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74.04万户、增加21.03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7.7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47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77.14万户,增加6.90万户。
2023年年末,黄山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01.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448.8亿元,增长15.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96.1亿元,增长10.3%。其中,短期贷款248.6亿元,下降6.0%;中长期贷款353.1亿元,下降0.4%。
2023年,黄山市保险业原保费收入3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赔款和给付14.81亿元,增长18.5%。
黄山市迎宾大道上有一个文创小镇,汇集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州糕饼博物馆、徽菜博物馆等众多文化产区。2021年10月中下旬,一周之内,2021中外文化创意产业安徽发展大会暨黄山旅游节、第五届中国非遗技艺大展、陶行知诞辰130周年纪念会、第二届徽学学术大会、第四届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协会联席会、长三角区域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论坛、2021中国(黄山)民宿发展大会暨英雄联盟城市英雄争霸赛、2021中国黄山绿水青山运动会等8场大型会展活动相继举办,涵盖经济、文化、旅游、体育各个领域。
2023年,黄山市旅游总收入743.1亿元,增长57.8%。其中黄山风景区门票收入5.6亿元、增长249.4%。
2023年年末,黄山市有旅行社258家。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4年3月,黄山市共7个省级开发区,安徽黟县经济开发区、安徽休宁经济开发区2023年已获省级第二批节水型工业园区命名公布,省级开发区节水型工业园区建成率达到57%。2024年2月26日,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三批节水型工业园区名单的通知》(皖水节函〔2024〕58号),安徽黄山徽州经济开发区、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荣获“安徽省节水型工业园区”荣誉称号。
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黄山高新区”),原为2006年7月省政府批准筹建的黄山经济开发区,2015年8月对新潭镇实施全面托管,2018年7月获批省级经开区,2019年1月更名省级高新区。
安徽黄山徽州经济开发区起建于2003年,2018年7月经省政府批复成为省级开发区。2022年以来,安徽徽州经济开发区新增规上企业8家,新增战新企业2家,新增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8月,20家新材料企业、3家智能制造企业产值达亿元以上。引导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2024年3月,安徽黄山徽州经济开发区荣获“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称号。
歙县经济开发区于2003年7月正式设立,2006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成为黄山市首个省级开发区,2018年整合歙县循环经济园、北岸经济开发区,并于当年6月进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名录,2023年富堨工业园片区纳入经开区管理,形成“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歙县经开区先后被省政府列入县域重点工业园、省新型工业化(汽摩配件)产业示范基地等。截至2024年1月,歙县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4.8平方千米,已开发面积8.8平方千米。园区入驻企业808户,其中工业企业589户,规上工业企业170户,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科创板企业46家,专精特新板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106户,战新企业65户,产业工人2.4万余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1年年末,黄山市高等院校3所,在校学生由2012年的4815人增加到30790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103.18%、104.11%、106.4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9%。
2023年年末,黄山市有普通高校3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2546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10所,在校生16233人。普通高中20所,在校生20953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9.38%。普通初中86所,在校生34919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54%。小学120所,在校生7571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7.6%。幼儿园241所,在校生36679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2.67%。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142人。
医疗卫生
2021年年末,黄山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由2012年的4.23张增至7.33张。2023年年末,黄山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097个,其中医院3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2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6个、其他卫生机构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乡镇卫生院10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0个,村卫生室60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监督所(中心)8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210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600人,注册护士550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25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0485张,其中医院床位8513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817.21万人次。
科学技术
2012年~2021年,黄山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5.1%,占GDP比重由2012年0.74%提升到1.1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2年0.99件增加到11.0件。
2023年年末,黄山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5家,比上年末净增74家。全年输出技术合同354项,成交额46.06亿元,增长199.3%;吸纳技术合同578项,成交额79.64亿元,增长76.35%。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5项。
2023年,黄山市共授权专利2221件,其中发明专利405件,企业专利授权1965件。截至年底,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07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7件。
2023年年末,黄山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4个;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24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不含授权检定机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67万台(件),新制定、修订地方标准15项。
文化事业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了全球世界地质公园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十个良好范例和做法,黄山世界地质公园“黄山自然讲堂”作为中国唯一案例入选,这也是十个案例中唯一以科学普及为主题的案例。
2021年年末,黄山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9个;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4%和99.5%;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36%,居安徽省首位。2021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4.0平方米。
2023年年末,黄山市拥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51个(含民办博物馆3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5个。广播电台7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8%。电视台7座,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2%。
体育事业
2023年年末,黄山市拥有体育场10个、体育馆6座、运动场2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31平方米。全年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项目300项次,参与健身群众人数达23万人次。在市级以上竞赛中,黄山市运动健儿共夺得金牌22枚、银牌27枚、铜牌40枚。承办黄山马拉松、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等涵盖游泳、围棋、高尔夫等项目的大规模赛事共百余场。全年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4.13亿元。
环保事业
2021年,黄山市全年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7%,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3名、安徽省首位;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0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100%达到优良标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1个百分点。
2021年,黄山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1公顷,比2012年增长28.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48.10%和39.68%,分别比2012年提高0.85个和0.89个百分点。2015年以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一直保持在100%,2021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6.80%,比2012年提高了7.04个百分点。
2023年,黄山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7.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1微克/立方米。已建成自然保护区7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8个。当年造林面积60869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601公顷,封山育林面积59268公顷。全市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优,其中新安江流域河流总体水质状况优,18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I~III类;长江流域河流总体水质优,1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I~II类。太平湖水质优,水质类别为I类;丰乐湖水质优,水质类别为II类;奇墅湖水质良,水质类别为III类。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年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1.2分贝,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5.1分贝。
社会保障
2021年,黄山市9.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黄山市153个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收入32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47万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42.3%和13.1%。
2023年,黄山市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1.9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4.1%,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1万人。
2023年年末,黄山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为39.1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4.68万人,全年为3893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8.88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6.6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6.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36.24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8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9.44万人。
交通
综述
“十三五”末,黄山市初步形成了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道、航空等多种方式的“十”字型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其中以杭黄高铁(250千米/小时)、昌景黄高铁(350千米/小时)、皖赣铁路(120千米/小时),杭瑞高速、黄浮高速、G233,新安江航道等为骨架融入东西向沪昆走廊。以京福高铁(350千米/小时)、池黄高铁(350千米/小时),京台高速、G205、G237、G330等融入南北向京津冀-粤港澳主轴支线。实现黄山市与长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等区域的互联互通。
2023年,黄山市各类运输方式完成货运总量4594万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公路4562万吨,增长5.9%;铁路31.88万吨,下降55.5%;民航货邮吞吐量0.12万吨,增长173.9%。完成旅客运输总量2007.4万人,比上年增长160.2%。其中,公路1371万人,增长151.6%;水运121.5万人,增长204.3%;铁路(含高铁)457.5万人,增长165.2%;民航旅客吞吐量57.4万人,增长306.2%。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5.60万辆,比上年增长3.7%,其中私人汽车23.36万辆,增长3.9%。民用轿车拥有量15.60万辆,增长4.0%,其中私人轿车14.97万辆,增长4.0%。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776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420千米。
公路
“十三五”期末,黄山市公路总里程达到7709千米,相较“十二五”期末增加了1009千米,路网密度达到78.6千米/百平方公里。
截至“十三五”末,黄山市境内建成杭州—瑞丽高速公路(由杭徽高速浙江段、安徽段和黄塔桃高速公路组成)、北京—台北高速公路安徽段(合铜黄高速公路)、溧阳—宁德高速公路绩溪至歙县段(绩黄高速公路)、黄浮高速公路(黄祁高速公路)等5条高速公路,里程达352千米。“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黄山至千岛湖高速、芜湖至黄山高速、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池州祁门段建设,共计完成投资30.7亿元。
截至“十三五”末,黄山境内拥有5条普通国道和21条普通省道,普通国省道1621千米,其中国道502千米,省道1119千米,已初步形成“叶网”状普通国省道布局,较“十二五”末期增加927千米,增长133%(主要原因在于公路网络线路调整,部分农村公路上升为普通国省道)。“十三五”期间,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20个,完成投资38.3亿元,其中普通国道建设投资15.8亿元,普通省道建设投资22.5亿元。重点建设完成S326歙县界牌岭至黟县渔亭一级公路、G205五里亭至桃林段、S603环太平湖俞家隧道与共幸大桥及接线工程、S324金山至县城、G233(原G205)徽州区(岩寺)至屯溪(篁墩)、S349屯溪至鬲山、S469歙县徽城至许村等16个新改建工程以及G233界牌岭至徽州区、S252渔亭至流口、S103三口至谭家桥、S470塔坊至芦溪等4个路面改善工程。完成G205山深线、G330洞黄线(S103合黄路)、G530黄湖线等路面大中修工程和羊栈岭隧道等隧道维修工程。
公路客运场站方面:截至2020年底,黄山共有13座三级及以上客运场站,初步形成以黄山汽车客运总站、黄山旅游客运中心等为主体,以歙县公路客运站、祁门客运中心站等客运中心站为支撑,以旅游集散中心为特色,农村客运站为补充的多级公路客运枢纽场站体系。
由于黄山的主要产业为旅游业,货运需求相对较小,现状主要以货运公司主导的简单配送为主。公路货运场站方面,黄山市境内现状仅有斯普蓝帝物流园和皖新皖南物流园。
铁路
“十三五”期间,杭黄高铁建成运营,黄山市境内有5条高铁(合福高铁、杭黄高铁、昌景黄高铁、池黄高铁、宣绩高铁)与1条普铁(皖赣铁路)。杭临绩(黄)、动车所等一批项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境内铁路营运里程约264千米。其中高速铁路124千米,密度126千米/万平方千米,皖浙赣交界区域位列第三,与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149千米/万平方千米)基本持平。另外,黄山市已被国铁集团确定为全国“50+4”铁路枢纽城市,位于梯队中18个枢纽城市的前列;黄山北站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中被列为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重点枢纽(II型)。高铁/城际轨道可直达全国21个直辖市、省会或副省级城市;可实现1小时通达铜陵、桐庐、绩溪等周边城市,2小时通达合肥、杭州、武夷山、景德镇等邻近城市,3小时通达福州、上海、南昌等都市圈中心城市,5小时可通达长沙、厦门、赣州、济南、郑州等全国中东部主要城市。截至2024年1月,黄山市拥有黄山北站歙县北站三阳站黄山西站、黟县东站、祁门南站6个高铁(火车)站。
航空
“十三五”期间,黄山屯溪国际机场完成跑道盖被、跑道中线灯和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及安保完善项目、机场118高压专用线更新改造工程的建设。黄山屯溪国际机场等级、吞吐量、服务水平在皖浙赣交界区域机场群中处于领先地位,仅次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全国排名分别为114/239,94/232,与“十二五”末相比,增长47.1%和-4.7%。开通航线31条(包含6个国际和地区航线),新开通至周边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的定期或临时包机航线。
水运
截至2020年底,黄山市境内定级航道里程207.06千米,通航里程143.41千米。形成屯溪、深渡、太平湖和月潭湖4个港区,共有4座码头、99个泊位。
“十三五”期间,航道建设方面,黄山市开展新安江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论证,申报交通强国试点项目新安江旅游航道整治获部审批通过;内河港口建设方面,完成月潭湖综合旅游码头及航道项目、世行贷款黄山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歙县深渡九里潭、绵潭、漳潭码头工程建设项目,并交工验收,完成投资12900万元。
2023年8月,《黄山港总体规划(2020-2035年)》获黄山市人民政府批复。黄山港是黄山市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圈以及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是黄山市水上旅游客运集散中心和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港以深渡港区为核心,以花山港区、屯溪港区、月潭湖港区和太平湖港区为支撑,形成“一江两湖,一核四区”分布合理、结构清晰的布局体系。共规划集散中心4个,小型服务码头19个,停靠点47个。
公共交通
“十三五”期间,黄山市建设完成花鸟市场公交枢纽站、徽州公交客运枢纽站一期、高铁站公交首末站、万贯洲公交首末站一期、横江公交首末站一期等5个公交场站项目,完成投资7200万元。
黄山市交通运输部门执着于促进出租车行业及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加速新能源船舶制造,下好绿色城市公共交通“先手棋”。2023年新采购新能源公交3台,截至2023年7月,黄山市共有在册公交车471台,其中新能源公交车445台,占比为94.48%;全市共有出租车850台,其中,新能源巡游出租车46台;新能源教练车也有所更新,自2022年7月,歙县金马驾校和徽州区安达驾校共采购24辆自动挡东风风神牌新能源汽车作为教学车辆。
人文
综述
截至2023年8月,黄山市存有的非遗种类和数量在安徽省地市中均位列第一。其中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省级78项、市级148项,徽州三雕等7项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0处,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5处。
饮食
徽菜,又称“徽帮”、“安徽风味”,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古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原是徽州山区的地方风味。由于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流传于苏、浙、赣、闽、沪、鄂以至长江中、下游区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习俗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重阳庙会是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为正日。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抛绣球是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清代小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且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如意。
目莲戏为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邪避灾。
抬阁是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照着服装鲜艳的儿童,远远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队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宗师。
叠罗汉为流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从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戏金蟾等造型。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余位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
跳钟馗是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傩舞形式,明万历年间流行于岩寺(今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村(今雄村镇朱村村)一带。每年端午节,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以求驱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时“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动。
仗鼓舞是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
歙北许村人的“舞大刀灯”传说是为了追怀他们的祖先—唐代的忠义公许远而创立的。大刀灯是以长条竹等为原材料制作大刀,进行传统民俗舞蹈,在名城歙县为之独特,全国也很罕见。大刀制作属传统的手工工艺,刀外形画有人物、花草等图案,点缀画面。刀鼻处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大刀舞“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舞刀人必须要齐心协力,通力合作。
建筑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歙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村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2000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学
新安理学是朱子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该学派由徽州籍理学家为主干组成,奉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的朱熹为开山宗师,以维护继承、发扬光大朱子学为基本宗旨。南宋时期重要代表人物有朱熹、程大昌吴儆汪莘李缯、程永奇、吴昶等人。宋元之交至元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程若庸胡方平胡一桂许月卿陈栎胡炳文、倪士毅、汪克宽等人。元明之际至明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郑玉朱升赵汸朱同、范准、程敏政汪道昆程文德潘士藻等人。清代重要代表人物有江永戴震程瑶田等人。他们在清初学风的影响下,倡导汉学,培养了一批以考据见长的新安经学家,最终实现了徽州地方学术从新安理学到徽派朴学的转变。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朴学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人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黄生姚际恒江永汪绂均为徽派朴学的早期学者,但他们治经不废宋儒。至戴震开始,摒弃宋儒的空疏缺陷,以汉学为研究的门径,每字必求其义,一字之义,必本六书。通贯群经后方才下结论。清代中后期著名的徽派朴学家还有歙人程瑶田金榜汪莱凌廷堪程恩泽,绩溪人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黟县人俞正燮。近代经学大师吴承仕为徽派朴学的后继者,在音韵训诂和古代名物制度的考辨方面造诣很深。
戏曲
徽剧是明代中晚期至清初,在“徽州腔”基础上,经过多方吸收当时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当地群众称它是“老徽调”或“徽班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徽剧”。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
医学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流派。它肇自北宋,盛于明清。自北清未,新安医家有540余人,其中225人撰、辑医学著作460余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随着新安医著的外传,还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医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著名医家有北宋的张扩,南宋的张杲,元代的程汝清、王国瑞,明代的程充汪机吴正伦吴昆,清代的程正通、程林汪昂吴谦郑梅涧、汪文琦、程杏轩等。
绘画
新安画派”的奠基者是明代休宁人丁瓒、丁云鹏父子及歙人李流芳等。明末休宁画家程嘉遂、李永昌等崇尚倪瓒,枯笔皴擦,简而深厚,开始形成“新安画派”之风格。但真正形成“新安画派”并在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则是以明末清初“海阳四家”(江韬、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的出现为标志。这些出生于黄山脚下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遗民画家,深怀苍凉孤傲之情,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拔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自明万历至清乾隆间,“新安画派”画家有70余人。现代后继者中名声最大的首推黄宾虹大师。
天都画派指明代后期存在于黄山周围的一个画家群。这一群体成员都是黄山附近休宁和歙县两地人,并且都是以黄山为主要图写对象,画风趋近元代画家倪瓒。“天都画派”名称的首倡者为清初画家龚贤。元末明初画家倪瓒绘画风格遒逸清冷,在生前就享有盛名。至明清,倪瓒声望更高,其书法作品也备受喜爱,董其昌便赞其书法曰:“倪自作一种调度,如啖橄榄,时有清律颊耳。”
黄山画派是指清朝初年扎根黄山,潜心体味黄山真景,描绘黄山神妙绝伦的境象,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一个不同籍贯的山水画家群。“黄山画派”作为一个专有名称提出的年代较晚,由现代画家黄宾虹、潘天寿、贺天健等人归纳而成。公认的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为渐江、梅清、石涛,除此以外,还有如程鸣、释弘智、僧雪庄、释半山、法若真等一批左右成就的画家。黄山画派成员所属范围和时限都比新安画派和天都画派宽泛,黄山画派之得名士因为这一画家群皆以黄山为绘画主题,且形成独特的风格。而画家本人不一定是黄山人或天都人、新安人。近、现代很多著名的画家如黄宾虹、张大千、汪采白、刘海粟、赖少其等诸人,均可归入这一流派。
徽商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成“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县人多盐商,绩溪人多菜馆业,休宁人多典当商,祁门、黟县人以经营布匹、杂货为多。
盆景
徽派盆景,始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为中国盆景主要传统流派之一。徽派盆景造型技艺独特,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歙砚、徽墨齐名。主要特点为“苍古、奇特、自然、刚劲、庄重、幽雅”。主要造型有:游龙式、扭旋式、三台式、迎客式、圆台式、疙瘩式、劈干式、枯干式、悬崖式、提根式等。其中,游龙式梅桩是徽派盆景的代表式样,讲究整齐美、对称美和庄严美。徽派盆景于1987年在北京花卉博览会上获金奖,于1991年起在历届中国梅花腊梅展览中均获奖,作品“铁骨报春”于1992年在上海国际梅花展览上再获金奖,于2006年12月4日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茶道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黄山市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静气、烹汤、焚香、涤器、烫盏、赏茶、投茶、洗茶、注汤、敬茶、闻香、观色、品味。
文物
2023年年末,黄山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7处。
手工艺品
徽派版画”是版画流派名。十五世纪中叶兴起于徽州府,十七世纪末发展到高峰。“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是受徽派刻书业的直接影响而迅速崛起的派别,为“徽派”版画作画的画家主要有丁云鹏、吴廷羽、蔡冲寰、陈老莲、汪耕、黄应澄、寻庄等;以技艺冠一时的雕刻名工则更多,光虬川黄氏一家便有黄应组、黄一彬、黄晟、黄应泰等近百人。“徽派版画”所刊年画、画报、画谱、笺谱之类,以及戏曲、小说插图,在技巧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明万历元年(1573年)黄应泰雕版的《帝鉴图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丁云鹏绘图、黄鏻等雕版的《程氏墨苑》,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丁云鹏绘图、黄鏻等雕版的《程氏墨苑》和黄应宠雕版、蔡冲寰画的《图绘宗彝》都是版画名品。这时的木刻版画已在传统单色印制外,采用了极精彩的套色手法,即在木版上涂各种颜色叠次印出彩色图版,象寓居南京的休宁人胡正言刻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徽派版画”一直到近代西洋版画传入中国之后才趋向衰落,但在复制西洋版画作品方面也起了先导作用。今人周芜编撰有《徽派版画史论集》一书。
吴勉学所刻《二十子》中《庄子》和《楚辞集注》、吴继仕所刻《六经图》,其精审常使书贾剜改冒充宋本,至于大盐商鲍廷博所刻《知不足斋丛书》,无论在网罗遗佚,校勘精湛,刊刻精良方面,均为学者们所推崇。徽州书家们对刻书技艺的推陈出新也作出了贡献,明代万历以后,刻书字体出现的横细竖粗(长方体)的嬗变,其渊源即出于徽刻。“徽派刻书”对保存古代典籍,传播民族文化,推动中国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徽派篆刻是篆刻流派名。何震被认为是徽州第一个杰出的印学家,他主张篆刻以秦、汉印为宗,以六书为准则,开创了师法汉印之风气。后继者有苏宣、梁衰、朱简、汪镐京、汪镐臣、程林、金光先、程原、程朴、汪关、汪宏度等。他们的篆刻讲究篆势,多用冲刀,善于变化。作品风格流畅自然,朴茂苍秀,刚健劲挺,化古为今,力矫印坛乖谬浅陋之时弊,对后世影响甚大。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程邃力变何震一派的审美观,博取众长来丰富自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白文印多取法辉朴一类的汉铸印,参以已见而出新意。印文方中寓圆,不露圭角,疏密均衡自然,苍浑凝重。朱文印则多以钟鼎款识之大篆参合小篆入印,并作较粗笔画的印文,追求苍浑、古朴、凝重的风格,清新可爱,富有笔意。当时“名冠南国”,影响了许多臣人。后继者有汪肇龙、巴慰祖、胡唐、黄吕、董洵、王声、黄宗缉、唐燠、程奂轮、程锦波等。吴让之、黄牧甫和“徽派”一路印家多用冲刀法
“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以歙县、黟县、婺源具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四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主要应用于民居、饲堂等类建筑物的装饰和家具、屏联、笔简等工艺品的制作。徽派四雕在风格上一般可分两个阶段,明末以前的雕制朴拙占雅,多平雕和浅浮雕,缺少透视变化,主要借助线条美感获得近于平面的装饰美。入清以后,雕楼渐呈细腻,多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层次繁复,给人以玲珑剔透的精美感。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墨模雕刻指在制墨模具上进行的艺术雕刻。墨模雕刻始于唐代,步骤是先请画家绘图,然后将图分别拓在数块木制内模印版上按图刻制。宋代以来,徽州一带的制墨业日渐兴盛,墨式造型和雕制艺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至明代中叶邵格之等四大制墨名家产生,墨模艺术进入了黄金时期。墨模雕刻是制墨家、画家和刻工共同努力的结晶,历代所制墨模数量很大,有模版或图谱传世的经典名品有:《程氏墨苑》520式,由明代墨家程君房聘请画家丁云鹏和刻工黄鏻等人完成。《方氏墨谱》385式,由墨家方于鲁聘请丁云鹏和刻工黄德时等人完成。清代,集墨业大成的胡开文墨庄制有墨模近2000式,其中嘉庆年间的大型集锦墨“御制铭园图”64种最为精工,由清朝宫廷画家绘图,御书处工匠镌刻完成,今藏安徽省博物馆。现代,墨模艺术在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除潜心恢复古代失传名模外,现代内容也在墨模雕刻领域大放光彩,“南京长江大桥”、“(当代)中国书画家”、“亚运会吉祥物”等墨模图案带来一种亲切的艺术情韵。作为民间实用雕刻艺术,历代墨模雕刻名工辈出,其中,明代歙县人黄鏻、蟹钳、黄应泰、黄一彬,清代径县人王绥之、王寿荣,现代歙县人吴少卿等堪称墨模雕刻艺术大师。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歙砚雕刻指在歙砚砚石上进行的艺术雕刻,始于唐代歙州叶姓猎人发现龙尾山砚石以后,历代砚式风格各异:唐砚多箕形,宋砚多抄手形,均以朴拙务实见长。明清两代渐趋精雕细琢,造型变化丰富多彩,但仍保持着简洁大方的本色,主要有玉堂式和大冠式两大类别。现代以来,除传统几大砚式继续存在,自然就形式和仿古式逐渐成为中高档砚的主流形式。砚雕是绘画、书法和石雕技艺的综汇,要求图案布局得当,整体造型形神兼美,砚铭得体含气韵,刀法刚柔相济,能掩疵显美,不露刀痕。歙砚雕刻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名品甚多,如宋代米芾36峰砚,尺余长的砚石上精刻36座山峰,绕砚池分布延伸,砚堂一泓碧水荡漾,砚石收藏家苏仲恭不惜以一座豪华宅邸来交换米芾此砚,一时传为佳话,诚所谓“歙砚雕工巧过神”、“巧施雕琢夺天工”。由于历代统治集团对砚雕工艺家们抱有偏见,因而制作出绝代工艺名品的民间砚雕大师佚名较多,史籍可查者仅李少微、叶壤、汪复庆、张纯、胡子良等寥寥数人。
徽州漆器”是利用国漆作主要原料,掺以绿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的漆器。甘而可因恢复了“犀皮漆”“漆砂砚”等徽州传统髹漆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漆器髹饰”代表性传承人。
地区象征
2006年3月31日,黄山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市树、市花、市鸟的决定》,确定黄山松为市树,黄山杜鹃为市花,红嘴相思鸟为市鸟,它们均在全民票选中得票最多,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象征性,得到广大市民的公认。
黄山松:松科常绿乔木。黄山市海拔700米以上普遍分布,悬崖峭壁处亦能生长。黄山迎客松等奇松即系此种。适于凉润的中海拔以上山地生长。黄山松亦为安徽省省树。
黄山杜鹃:黄山杜鹃又名安徽杜鹃,杜鹃花科常绿灌木,产黄山清凉峰、牯牛降、六股尖等海拔1400米以上地带。花粉红、白等色。5月盛花。黄山杜鹃亦为安徽省省花。
红嘴相思鸟:小型鸣禽,雀形目画眉科,俗名红嘴玉,属省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常栖居于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的灌丛或竹林中,很少在林缘活动。属杂食性鸟。叫声响亮、悦耳、欢快,有如为神仙做仪仗先导,故本地山民称之为山乐鸟或八音鸟。红嘴相思鸟在黄山市属于习见鸟。
风景名胜
综述
“十三五”期间,黄山市累计接待游客2.87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占安徽省总量近五成。2023年,黄山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326.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5%。其中黄山风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57.46万人次,增长227.5%。
2023年10月,根据黄山市2023年度A级旅游景区复核结果,休宁县黄山麟聖凯古文化园(3A级景区)、祁门县九龙池景区(3A级景区)、徽州区圣丹源石斛园(2A级景区)三家景区被取消质量等级认定,徽州印象博物馆(3A级景区)被给予警告并暂缓通过复核。
截至2024年4月,黄山市有A级旅游景区53家58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家8处。
黄山市5A级旅游景区(3家8处):
黄山市4A级旅游景区(21家):
黄山市3A级旅游景区(18家):
黄山市2A级旅游景区(11家):
黄山市省级度假区:
黄山市自然公园(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
重要景点
黄山,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于一身,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赞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概括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西递村,位于黄山市黟县,坐落在黄山南麓,始建于北宋年间。2021年12月2日,与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一起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4届大会公布了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西递村村落建筑古朴优美,布局精巧,是徽派建筑艺术的代表。2011年,西递景区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此外,以西递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宏村,位于黄山市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6000平方米,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37幢。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间改为宏村,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与黟县西递一样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全国4A级旅游区。2000年11月30日,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唐模景区,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是一个以水口、徽派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的古村落旅游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唐模村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以其水口园林之殊,唐代银杏之貌,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名家碑刻之雅及同胞翰林之誉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画乡村”、“中国龙形村”、唐代古徽州唯一幸存的最后一个古村落。
呈坎,黄山市古建筑保存最好的村落之一。《易经》中阳为呈,阴为坎,呈坎就是阴阳合一。呈坎古民居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48处之多。村里有宋、元建筑各2处,明清建筑150多幢,其中明代的三层楼建筑就有8幢,全国罕见。
潜口民宅,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山麓,地处宁、赣、沪、杭进入黄山之要道,由明园和清园两部分组成,分别于1990年、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潜口民宅汇集了明清两代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徽州民宅,既有富丽豪华的宏楼绮院,也有幽静典雅的凉亭草舍。既有雕饰精美,能体现徽雕技艺的“方文泰宅”,亦有现存最早的明代砖本结构建筑“司谏第”,还有保留了元代营造手法的“吴建华宅”。可以说潜口民宅是徽州明清时期古民居的一个缩影,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地处黄山市歙县郑村镇,距县城6千米。牌坊群共七座牌坊,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是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鲍家花园则为清代盐商鲍启运家的私家园林,园林兼容并蓄,收苏派、川派、湘派盆景造型精华于一园,被誉为“东方园林之母”。
徽州古城,位于黄山市歙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齐云山,位于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齐云山古称“白岳”,明嘉靖皇帝在此祈嗣灵验,敕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下,始称齐云山。道教文化、丹霞地貌、摩崖石刻、田园风光,构成了“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2005年,齐云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综述
黄山市籍的朱熹、朱升、程敏政、汪机、戴震、黄宾虹、陶行知、苏雪林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1999年底,黄山市举办了一次“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评选”,名列前十位的分别是:教育家陶行知、思想家朱熹、文学家胡适、哲学家戴震、“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画家黄宾虹、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张小泉剪刀”的发明者张小泉等,他们都是由发达的徽州教育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不仅在徽州影响很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有重大影响。
名人简介
毕升(?—约1051年),北宋科技家、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籍贯不详,益州、杭州、蕲州、徽州(今安徽歙县)诸说并存。有学者认为,毕升是徽州一位没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爱钻研技术。北宋庆历年间,毕升有感于传统雕板印刷的繁杂不便,潜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发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后烧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速度大大加快,错字可以单独更换,可以重复使用活字,实现了人类印刷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
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方腊出身贫苦,以种地和箍桶为生。成年后,客居浙江淳安县(宋属睦州青溪),帮工度日。宋宣和二年(1120年)10月初,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以帮源为义军大本营,并举行了“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发布行动纲领,改元“永乐”,自号为“圣公”,正式建立了农民政权。当年12月,起义军展开强劲攻势,连克浙江建德县、安徽休宁县、歙州以及东南政治中心杭州,并以杭州作为新的指挥中心。方腊调度有方,在半年时间内将起义烽火燃到江浙皖赣四省,占领了六州52县,宋王朝一时大为惊恐,急派童贯带兵15万前往围剿。1121年春,杭州失守,方腊退守青溪帮源基地。初夏,战败被俘,同年在河南开封遇害。
朱熹(1130—1200年),南宋学者、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仕图多坎坷,潜心治学。研究领域很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他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提示》对后代教育事业的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宋史》有传。
程大位(1533─1606年),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今屯溪区)人。明万历壬辰年(1592年),写就《算法统宗》十七卷。其后六年,又对该书删繁就简,写成《算法纂要》四卷,成为后世民间算家最基本的读本。程大位的另一发明是“丈量步车”,以竹篾制作,类似现今的皮尺,上标长度单位,相对木尺是重大革新。
戴震(1723—1777年),清代思想家、学者,“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休宁隆阜(今屯溪区)人。51岁时,经《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推荐,入《四库全书》馆为专职纂修官。戴震一生遵循“由声音文字求训,由训诂以寻义理”的方法,对经书和其它古代经典作了创造性的疏证,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礼仪考正》、《中庸补注》、《方言疏证》、《古历考》、《考工图记》、《水地记》、《勾股割圜记》、《绪言》等50余种。戴震还主持纂修了《汾州府志》,成为后代修志人员参考的范本。后人揖有《戴氏遗书》16种59卷。《清史稿·儒林传》有传。戴震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被胡适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王茂荫(1798—1865年),字椿年,号子怀,清代财政学家。歙县杞梓里人,后移居雄村义成。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御史、户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在京历任三朝,居官30年。王茂荫是一位非常有见解的财政专家,他的货币改革方案,被俄国使节写进《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附注中,记述了王茂荫提出“兑现”主张而受指斥的事。王茂荫著述有《王侍郎奏议》10卷及《皖省褒忠录》。《清史稿》有王茂荫传。
詹天佑(1861—1919年),近代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父辈入籍南海县。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元年(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
赛金花(1864—1936年),原名郑彩云,晚年又名曹梦兰,黟县龙江乡郑村人。赛金花出生于苏州,父亲是一位贫穷的轿夫。父亲病逝后,少年赛金花为生计所迫,被迫为娼。不久,因色艺双全而又善解人意成为苏州名妓。其后,歙县籍状元洪钧奉命出使德、俄、荷、奥四国,原配何夫人拒绝随行,洪钧于是花钱将赛金花买来做妾,充为公使夫人出行。在德国等地,赛金花学会了德、英等语言,并凭借自己的伶俐和美貌获得了德国上层人士的青睐。“庚子事变”后,清廷感到颜面大伤,于是以虐待婢女为由,将赛金花发配回原籍黟县。
黄宾虹(1865—1955年),中国近代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歙县潭渡村人。在上海期间,黄宾虹专心从事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曾与邓实等人合编画报《神州国光集》和《美术从书》,并在上海各艺术院校担任教授。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移居北平,从事美术和故宫的文物鉴定工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应聘担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定居于西湖栖霞岭。曾被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黄宾虹是“新安画派”的后起之秀,与齐白石并称为“北齐南黄”。除水墨丹青外,黄宾虹在诗词、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黄宾虹一生著述和绘画作品很多,代表性的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画学通论》《虹庐谈画》《宾虹草堂藏印》《宾虹画语录》《宾虹诗草》《黄宾虹画集》等。
陶行知(1891—1946年),现代平民教育家。歙县黄潭源村人。民国十二年(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南京郊区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并提出了“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创办了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社和国难教育社,提倡“小先生制”主张教育深入民间,为民众服务、为抗日救国服务。陶行知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第一位就是陶行知。
胡适(1891—1962年),字适之,现代学者、社会活动家。绩溪县人(生于上海)。出身徽商之家,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民国六年(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民国七年(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民国八年(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方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张曙(1909—1938年),原名恩袭,歙县坑口柔岭下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参加“苏联之友社”,与聂耳、吕骥等共同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歌曲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党组织派往长沙,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创作《抗日进行曲》、《还我河山》、《保卫国土》等表现人民强烈救国热情的歌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武汉至桂林的途中,遭敌机轰炸不幸遇难。周恩来曾评价:“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的两员猛将。”张曙创作了200多首革命歌曲,也曾以歌声抒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无论词、曲,都洋溢着朴实无华的徽派情韵,勾勒出新安江两岸的风光。
吴尊友(1963—2023年),安徽黄山人。2005年,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17年,任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张其成(1958—),歙县人,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中医文化学家,文人书法家,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委员。
重要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2:49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