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心阳受损,不能温煦肢体,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则生寒,寒凝经脉,心脉痹阻,胸阳不展,所以又见心胸憋闷,或作痛,甚或
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弱等虚寒之象。因
汗为心液,若心阳虚进一步发展到心阳暴脱,不仅心液随之外脱,而大汗淋漓,肢体温度亦由寒凉变为厥冷,以致影响
肺主气、肾
纳气的功能,出现呼吸衰微;更因阳气
虚脱,精神随之涣散,而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细欲绝,呈心阳衰亡之象。由于心阳本于
肾阳,所以互相影响:
肾阳虚衰,
水气凌心时,可致心阳亦虚;而心阳虚亦能损伤肾阳,出现尿少、水肿等症。
心主神志的
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
精神萎靡、神思衰弱、
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阳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
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
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
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可见形寒肢冷,
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代等。
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
痰闭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
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候。
证候: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治则:回阳救逆。主方:
参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