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行宫
邯郸市城内中街慈禧行宫
慈禧行宫,或称邯郸行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城内中街(串城街)东侧,原邯郸专署院内北侧,建于大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修建历史
两宫回銮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西逃,李鸿章和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返京,途经邯郸。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两宫回銮”。
跟最初的西逃不同,这次回程路上要奢侈了许多,更注重了排场和仪式感。特别是自开封渡过黄河以后,基本上每天走一县,环境、路线、都尽可能派人提前打探。而且,慈禧太后过黄河后,还有新闻媒体紧紧跟随,时时打探消息,向社会发布。各地的官吏们为了取悦太后和皇帝的欢心,一方面大兴土木,修建两宫回銮时居住的行宫;另一方面大量搜刮民财,准备贡品,孝敬皇上。
但是行宫是一种制度,也不是说皇帝住在哪儿,哪儿就是行宫的。查考文献,慈禧自开封渡河,在河南境内就没有行宫;而在进入直隶省(现河北省)之后,才有了一系列的行宫。
但是,由于修建行宫的时间很紧,规模小,体量也不大。如果说它是宫殿建筑的话,实在有些勉强,但从它们的建筑理念上,建筑形制上,建筑风格上,建筑装饰上仍执行的是宫殿建筑的定制。因此,充其量只能算是宫室建筑。
历史上,邯郸作为要道,不乏帝、后过往。清代,康熙帝曾在南巡河南后返京时路过邯郸。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南巡狩出邯郸,时城内丛台、城北皇华铺卢生祠俱建行宫。”。这是清代邯郸首次建立行宫,共两处,以备时选。这也解释了为何慈禧行宫建在邯郸的原因,这行宫原来古已有之,并不是为了慈禧特地建造。只是在慈禧到来之后,地方官员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这里进行了修葺。
驻跸邯郸
据陪同慈禧皇太后和光绪帝回銮时的官员吴永口述、由刘治襄记录出版的《庚子西狩丛说》卷五记载:“辛丑(1901年)十一月十二日,(两宫)自彰德起銮,驻跸磁州。十三日由磁州起銮,至邯郸县驻跸。十四日,由邯郸起銮,申刻抵临洺关驻跸。奉旨,明日驻跸一天。十六日驻顺德府。”慈禧皇太后和光绪帝在邯郸共住了四夜(磁州一夜、邯郸县一夜、临洺关两夜)三个地方。但是,磁州城内没有行宫,也没有找到行宫建筑遗址,史书文献上磁州也没有建行宫的记载。但是,在民间传说中,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路经磁州时是住在磁州马头镇清乾隆年间武魁胡万春“九门相照”的豪宅内。当时,马头归磁州管辖,又是水陆码头,非常繁华,离磁州不到十华里。因此,在吴永的口述中,把两宫驻跸马头说成是磁州也合乎常情。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两宫回銮路过磁县时,是驻跸文庙。而两宫回銮路过磁县住在何处,这还有待专家继续考证,但在磁县没有建行宫应该是肯定的。
至于在临洺关驻跸两夜,据《邯郸大事编年》记载,是在“小天坛”,也没有新建行宫。这样,邯郸境内只有在县城内建了一座行宫。但是据《广平府志》记载却有三座:“一在邯郸县城内,二在城北吕仙祠,三在磁州城内。”磁州城内的行宫如前所述已不存在,那只有“邯郸县城内”和“城北吕仙祠”内的两座行宫。据民国二十二年《邯郸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德宗(即光绪帝)由陕返燕都(今北京),道经邯郸,知县龚彦师即县署修建行宫。”而在该志《地理志名胜吕仙祠》条目内也有“光绪二十七年,两宫回銮,建行宫于庙之左右”,也是不争之事实。这样在邯郸这座古老的县城内,就有了两座行宫。当时,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内,建有两座行官也可称得上为城中之最。
保护现状
清朝灭亡之后,此处曾一度被邯郸巨商李三和相中,改建为大院,作为给当时的湖北督军、馆陶人王占元准备的下塌处。王占元倒台后,此处又被没收。
作为清末的慈禧行宫,在近代,其荒废、残坍(tān),几经更替,同样历经了沧桑。邯郸行宫作为邯郸大院文化中的一个个例,它的文化含量和价值是其它大院无法比拟。但是这座建筑,1949年以后先是邯郸行署办公用房,后来成为职工居住的家属院,现已被翻盖得面目全非。
地理环境
慈禧行宫坐落于邯郸市串城街,地处河北省南端,太行山脉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多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建筑布局
邯郸市城内的行宫位于行宫街北侧,串城街路东,占地面积一千五百平方米,呈长方形布局,坐北朝南。从平面布局来看,为两进式四合院落。面积虽小,但整个建筑布局还是按“前朝后寝”定制建设的。前院为“朝”,正殿居中,面阔三间十三米,进深五间九米,高八米,在整个院落中尺度最高、面积最大,为前后廊的木构架结构;进深方向有四排柱子,分别是前檐柱、前檐金柱、后檐金柱、后檐柱;前后檐柱上架檐枋、檐垫板、檐檩;前后檐金柱上架金枋、金垫板、金檩;檐柱和金柱之间搭穿插枋和抱头梁;前后金柱之间则搭随梁枋和五架梁,五架梁上有三架梁,三架梁上为正脊;由脊枋、脊垫板、脊檩组成;正脊两边三架梁头侧又各有一枋、一板、一檩的组合。屋顶为筒瓦大式悬山顶,圆椽枋飞,明间隔扇,两次间为坎墙隔扇,后墙中央留有门,与后院贯通。现保存基本完好。
在正殿两侧,各有东、西厢房三间,面阔九米,进深三米,灰瓦硬山顶,带有前廊。但现在已改建为平房,面目全非;东厢房的前廊已被住户垒上红砖墙。
正殿后院为“寝”。现后院中的东楼已不复存在,西楼面阔三间,五架梁,单步前廊,虽几经改造,仍能窥辨原貌。后院中的正方(上房)为五间,据当地老人回忆,原计划盖二层楼房因为时间紧只建了一层,第二层尚未建成,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已到邯郸,属于“半拉子”工程。作为宫殿建筑,在建筑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在石础上立木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梁坊和架梁,最上层为脊檩、脊枋。这种由梁、柱、枋、斗拱和砖石组成一个整体,是宫廷建筑的独特构建技术,也是宫殿建筑与民间四合院砖混结构的最大区别。
建筑特点
在建筑单体上,它以间为单位组合而成。故宫有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据1955年统计,故宫实有房屋为八千六百六十二间),为什么是这个数,相传天上玉皇大帝的宫殿为一万间,世上的皇帝要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少一点。邯郸的行宫也是以间为单位计算,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虽然一个为十三米一个为九米,但按照皇室定制,只能计间。同样按照皇室定制,双数是偶数,为“阴”;单数是奇数,为“阳”。所以宫廷所有建筑和长度都是单数。
在木构架的制作上,行宫的正殿为七檩前后廊木构架,完全仿制宫廷建筑形制。但从其规模上就小得多,仅是皇室规定的六品至九品的标准。这也可能与慈禧行宫是建在一个七品的县衙有关。但是其殿高九米,前后带步廊,这在古城内绝无仅有。
从大门的制作来看,大门居中,按照清朝《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有九路、七路、五路之分。九路即每扇大门上使用的门钉为九行九列共八十一个钉,其等级最高;七路即七行七列共四十九个钉;五路即五行五列,共十五个钉。但邯郸行宫的大门有多少钉,因原门已毁,无从考证。
从瓦作来看,按宫廷定制只能用简瓦,普通民居是不能使用的(民居只能用布瓦和平瓦)。屋脊顶端的饰物为“吻兽”,它是一个龙的造型,龙背上插一把剑,表示降伏蛟龙,为人造福。如发生火灾,龙又可以喷水灭火,是一个防止火灾的吉祥物;同时,它又是一个避雷装置,由此接通室内楠木雷公柱,不怕雷击,这是硬山式作法。如按庑殿顶的作法,屋脊顶端为垂兽,垂兽下面是狮、马等走兽,走兽多少和房子的等级有关。从邯郸行宫的瓦作来看,全部用的是筒瓦;上部属于硬山作法为“吻兽”,下部作为仿照庑殿作法有“走兽”,它属于“歇山顶”的形制,这也符合宫廷建筑之规范。
旅游信息
邯郸道(俗称串城街),是一条战汉风格的历史街区。是古代邯郸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的故里,是邯郸历史的重要载体。武灵阁、玉皇阁、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蔺相如回车巷蔺相如府、将军府、学步桥、慈禧行宫、邯山书院、张国彦宗庙、王琴堂故居、赵阙、清真寺、河北银行旧址、骑兵雕像群等人文景观荟萃。
争议
邯郸市学者经过考证认为邯郸行宫并不是为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北京时所建,而是邯郸当时著名的实业家王三和为湖北督军王占元回馆陶老家时,路经邯郸所建。此种观点,不是没有一定道理。据民国二十二年“邯郸县志”记载:“知县龚彦师即县署所建行宫。”因此,邯郸行宫是为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北京时所建,还是王三和为王占元所建,还有待专家作进一步考证。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6 06:06
目录
概述
修建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