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梵文:Vij?āptimātratāsiddhi),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揉合
古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的佛教
论书。是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
大乘佛教唯识宗祖师
世亲的《
唯识三十颂》为主线,最能体现法相
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
佛教论书。又名《净唯识论》,简称《
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
火辨、
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
智月等
十大论师分别对《
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10卷。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
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玄奘糅合十家之说,又经剪裁组织,各家原说很难分辨。
窥基所作疏释,以护法之说为正义,故释文所引《
唯识三十颂》颂文,可能有采用护法一系所用的本子,个别地方与现存梵文、藏文本颇有出入。开头的“序颂”和末尾的“结颂”,也为护法释论所原有。本文释《唯识三十颂》的三段区分,相传是按《华严经》求法品的相、性、位来分的,也是护法释论的原式。对于糅合
难陀、安慧等各家之说,相同者从略,不同的则以“有义”字样存其另说。通常将被认为不正确的说法列于前,而以护法的简别和所得的结论居后,以示正宗之所在。沈玄明的《成唯识论后序》说:“糅兹十释四千五百颂,汇聚群分,各遵其本,合为一部,勒成十卷。……文同义异,若
一师之制焉。”汉译行世后,影响甚大,成为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
论书之一。
论证三界的本源是
阿赖耶识,都是“
唯识所变”,“万法唯识,识外无境”。全论按相、性、位分为三大部分:①明
唯识相(释《
唯识三十颂》一至二十四颂)。先释破
异教和小乘的
实我实法之执,次释能变识相和所变识相。能变识
相即初能变阿赖耶识相、
第二能变末那识相、第三能变
六识(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身识、意识)之相。所变识相即三类能变现的
见分、相分等。又释种子、现行、诸业习气等相,以明生死相续之理。最后,释
三性、
三无性等相,以明一切唯识;②明
唯识性(释第二十五颂)。阐明具胜义谛的
真如。指出
诸法实相由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所显。于一切位常如其性,名为真如,亦即“唯识”的实性;③明唯识位(释第二十六至三十颂)。为辨有能力悟入
唯识相、唯识性的人,在悟入过程中经历的阶段及渐次悟入的方便。依践行所证次第分为资粮、加行、通达、修习和究竟五位等。
主要有唐
窥基《
成唯识论述记》20卷(或作10卷、60卷)、《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唯识别钞》10卷(现残存4卷)、《唯识科简》2卷,
慧沼《
成唯识论了义灯》13卷(或作14卷、7卷),
智周《
成唯识论演秘》14卷(或作7卷)。此外尚有
圆测《成唯识论疏》10卷,
普光《成唯识论钞》8卷,慧观《成唯识论疏》4卷,玄范《成唯识论疏》10卷,
义寂《成唯识论未详决》3卷,此与窥基《
成唯识论述记》合称六家。后有玄奘门下新罗一系学人道证集此六家之说而折衷于圆测,著《成唯识论要集》14卷(以上均佚),太贤集窥基、圆测两家疏解,著《成唯识论学记》(又称《古迹记》)8卷、《成唯识论抉择》1卷、《成唯识论广释本母颂》3卷(后二书已佚),调和
窥基、
圆测两家之说。另有未详作者的《注成唯识论》
残本(卷十七)1卷。明清两代,注家不绝。直至近代,
欧阳竟无曾撰《唯识讲义》3卷。
日本注疏以良算等所集《成唯识论同学钞》48卷、善念撰《成唯识论泉钞》30卷、藏俊集《成唯识论本文钞》45卷、湛慧辑《成唯识论论疏集成编》45卷等为最著名。此外尚有英、法等译本。
1982年,
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了辽代
契丹藏其中有写经《成唯识论第一》及《成唯识论述记应新抄科文卷第三》等,为佛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苏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