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机动
苏军专门编组的部队
战役机动集群是苏军按授领的袭击任务进行专门编组的部队。方面军级战役机动集群由一个军或集团军组成,集团军级战役机动集群至少由一个师组成。配属部队一般包括:空中突击部队、陆军航空兵(直升机)、自行火炮部队、机动防空部队、机动后勤部队和工兵支援部队。 战役机动集群理论的出现有着明显的针对性,首先是以北约的“前沿防御”战略为对象的。“前沿防御”战略规定,在危机阶段,北约将把主要兵力集中部署到东西德边界西德一侧20-40公里的防御地带内,在此地带挫败华约的进攻,以减少领土的丧失,保持战争潜力。这种部署的特点是:防御外壳坚硬,但纵深短浅,缺少强有力的战役预备队。对付这样的防御,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突破对方主要防御地带后立即投入强大的战役机动集群,在敌防御纵深实施高度的机动作战,一举割裂对方部署,动摇其稳定性。
作战方法
战役机动集群通常在整个战役地幅内行动,任务是:发展第一梯队的胜利,夺占敌纵深内的重要地区和目标,阻止退却之敌占领纵深防御地区和敌预备队由纵深前出;实施奔袭作战,摧毁主要进攻方向上的敌核武器、指挥所、空军和防空军设施、后勤仓库等;在敌后开展强有力的电子战,破坏和干扰敌无线电通信系统、武器控制雷达,进行电子欺骗。
集团军战役机动集群可以在战役第1-2天,在第一梯队师突破敌主要防御地带后,自突破口进入交战。方面军战役机动集群则在战役第3-4天,在第一梯队集团军完成战术突破后自突破口进入交战。 战役机动集群进入交战前通常在第一梯队之后20-30公里处集结,接到命令后快速开进,成纵队通过突破口。在战役机动集群进入交战时要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保障:进行伪装欺骗,达成行动突然性;夺取进入交战地区的制空权,建立防空走廊,确保对空安全;实施突然和猛烈的火力准备,提供及时和强大的火力支援;第一梯队密切配合,肃清突破口内及两侧的敌残余支撑点,保障集群翼侧安全和适时展开;查明并摧毁敌远程布雷手段和反坦克直升机等对战役机动集群威胁最大的常规兵器。
战役机动集群突入敌人纵深后通常沿两个以上方向高速度发展进攻,或分散成多路事实奔袭作战,力避“灾难性”的停顿,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充分发挥战术核武器作用的机会。为了提高进攻速度,通常派出强大的先遣支队,先敌纵深预设阵地和其它重要目标,切断退却之敌同纵深内预备队的联系。先遣支队必须同集群主力、空降部队以及敌后游击队保持密切的协同。有时也可以空降突击旅担任先遣支队。
产生背景
战役机动为达成一定的战役目的而组织实施的兵力兵器移动。基本样式包括战役包围、战役迂回、战役穿插、战役退却等。
战役机动集群理论的出现有着明显的针对性,首先是以北约的“前沿防御”战略为对象的。“前沿防御”战略规定,在危机阶段,北约将把主要兵力集中部署到东西德边界西德一侧20-40公里的防御地带内,在此地带挫败华约的进攻,以减少领土的丧失,保持战争潜力。这种部署的特点是:防御外壳坚硬,但纵深短浅,缺少强有力的战役预备队。对付这样的防御,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突破对方主要防御地带后立即投入强大的战役机动集群,在敌防御纵深实施高度的机动作战,一举割裂对方部署,动摇其稳定性。
其次,战役机动集群又是针对北约在欧洲大量部署战术核武器这一情况的。苏联要打赢一场欧洲战争,必须在战争一开始就严重削弱背约的战术核能力。为此,苏军设想编组一支强大的战役机动集群,在2-3天内就突入北约纵深地区,直接摧毁北约的战术核武器,破坏其指挥控制系统,打乱敌我界限,是北约无法有效地使用战术核武器。这样,苏军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常规兵器,特别是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巨大优势,夺取战场主动权,在北约作出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决定(约需3-4天)之前就打赢战争。
这一理论除欧洲战场外,在其他大陆战区也同样适用,在苏军作战思想中有普遍的意义。
部队部署
战役机动集群是苏军按授领的袭击任务进行专门编组的部队。方面军级战役机动集群由一个军或集团军组成,集团军级战役机动集群至少由一个师组成。配属部队一般包括:空中突击部队、陆军航空兵(直升机)、自行火炮部队、机动防空部队、机动后勤部队和工兵支援部队。
主要特点
苏军战役机动集群编成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快速机动能力,适合于进行高速度、大纵深的机动作战;拥有可靠的反坦克能力、防空能力、渡河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能够较长时间地脱离主力独立作战;编成灵活,能遂行多种任务;既能在常规条件下作战,又适合在核条件下作战。
在发展进攻和实施奔袭作战过程中,战役机动集群时常要同退却之敌或开进中的敌预备队发生遭遇交战(战斗)。遭遇战将是战役机动集群,特别是其先遣支队作战的典型样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0-12-07 08:51
目录
概述
作战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