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狂躁型
忧郁症(Bipolar Disorder)患者。这一型的忧郁症患者时而充满精力,可以连续工作几天几夜,极其兴奋,脾气暴躁,感官异常灵敏;随之尔来的是连续几个星期的低潮期,患者表现乏力,没精神,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可以赖在床上一天不动并伴有
厌食
一、概述
大部分抑郁狂躁型忧郁症患者脑部运作方式和
精神分裂类似,以分散无
连续性的思维为主要症状之一,换言之,他们都不具备
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治疗
抑郁狂躁型抑郁症患者的治疗:
治疗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及心理治疗等。但对于产品抑郁症患者,由于药物的
副作用,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仍把三环类抗抑郁药作为治疗
抑郁症的一线药。第二代非典型
抗抑郁药为第二线药。各种
三环类抗抑郁药疗效不相上下,临床可根据抑郁及镇静作用强弱、副作用和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选择。
丙咪嗪和
去甲丙咪嗪镇静作用弱,适用于精神
运动性迟滞的抑郁患者。
阿米替林、
多虑平镇静作用较强,可适用于焦虑、激越和失眠患者。但三环类药物抗
胆碱能和
心血管副作用较大,应用时需注意。第二代非典型
抗抑郁剂种类很多,以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
帕罗西汀、
舍曲林,其应用较广,且副作用小,安全性能较好,有利用长期维持治疗。
双相抑郁的治疗和单相抑郁一样,但双相患者应用抗抑郁药有可能转为
轻躁狂,故常将抗郁药和
碳酸锂合作应用。
对于伴有幻觉、妄想的抑郁症患者,往往需合用
抗精神病药,如
奋乃静、
舒必利等。
2、物理治疗
通过提高
5-HT的分泌量,促进
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强
神经细胞活动的
兴奋性,从而起到缓解个体抑郁情绪的效果。通过促进分泌具有镇静作用的
内啡肽,能够使患者保持一种放松、舒适的
精神状态,有利于更好地缓解之前消极、沮丧的
情绪状态。另外通过对患者
脑电波的改善和各项生理指标的改善,起到对抑郁患者的各项躯体症状的改善作用。
物理治疗上国外比较成熟的方法是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简称
CES)。有alpha-stim、fisherwallace等。国内只引进了alpha-stimscs
3、电休克治疗
抑郁症患者应严防自伤和自杀,对于自杀观念强烈者应用
电休克可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待病情稳定后再用药物和巩固。
4、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本病治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通常采用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三、男性抑郁狂躁型忧郁症的指导意见
数据表明,男性抑郁症患者近七成讳疾忌医。殊不知,男性抑郁症更容易治愈。因此,男性朋友一旦患上了抑郁症,更要及时寻求医治。此外,男性患者要想尽快走出抑郁症的阴霾,自助也很重要。纽约医学中心精神科专家开出了一张自助“方子”,这个处方也得到了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推荐。
1、不要自责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你没有能力创造或选择它。因此,不要自责“我为什么得了这种病”,而应明白自己急需帮助,积极踏上寻求康复的治疗之路。
2、认真遵循治疗方案
依照处方服药,定期就诊。让医生能够准确地监测到疗效,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
不要气馁。告诉自己,
恢复正常需要一段时间,不要着急。时常跟自己说“我会好起来的”。
避免做人生重大决定。患上抑郁症后,做出重大决定的能力就会受影响。因此,最好等抑郁症好了之后,且对决策力有信心时再做重大决定。
3、简化生活
患上抑郁症后,就要适当改变一下生活。不要期望可以像发病前一样,如果发现某事太难做,干脆置之不理。如果还要求自己像个健康人一样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或快速完成某项任务,你可能会觉得力不从心,从而变得更加沮丧。
4、参与活动
参加一些擅长的、能让自己有成就感的活动,即使一开始你只是个旁观者,也不要放弃这些机会。这样的活动能让你逐渐恢复自信,对治疗抑郁症大有裨益。
5、认可小进步
只要抑郁症状有了一点改善,你都要学着感到满足。这样能让你逐渐恢复活力,一点点找到曾经健康的自我。
6、防止复发
防止复发的方式之一就是防患于未然。首先,严格遵循医生制订的
治疗计划,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对复发讯号保持警觉。尽管每人的复发信号不尽相同,但你如果早早就起床、饭量比平时少、感觉特别烦躁、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就要留神了。并且持续了两周左右,请马上就医。
四、儿童抑郁症
大约16%的患抑郁症的儿童和十几岁的少年,其病症并不符合传统上对抑郁症的定义。
所谓非典型症状,是指与成人的抑郁症不相吻和。本项研究第一次专门研究孩子中的非典型的抑郁症。典型的抑郁症表现为,当令人高兴的事发生时,病人仍然没有积极的反应。除了
情绪反应之外,非典型的抑郁症还需包括其他表现,如增加胃口、增长体重、增加睡眠和行动迟缓。例如,典型的抑郁症有普遍失眠的表现,而非典型的抑郁症表现正好相反,这些孩子睡觉的时间比普通孩子更长。
五、病理
躁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中一人确诊患有此病,其子女发生此病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遗传学研究发现一些基因可能和躁郁症有联系。但是尚未确认躁郁症是由某个单一因素致病。
研究倾向于支持遗传加
环境因素的多因致病说。遗传获得的大脑
神经信号生化传递系统的某种不稳定性赋予个体罹病倾向,这种神经生化特质导致个体对情绪和
躯体应激更敏感。在特定的生活与生理事件刺激下,大脑的情绪控制系统不能维持适当的安静状态而表现出
情绪障碍发作。
研究倾向于支持遗传加环境因素的多因致病说。遗传获得的大脑神经信号生化传递系统的某种不稳定性赋予个体罹病倾向,这种神经生化特质导致个体对情绪和躯体应激更敏感。在特定的生活与生理事件刺激下,大脑的情绪控制系统不能维持适当的安静状态而表现出情绪障碍发作。
在心理学与家庭科学领域发展出许多理论与假设,试图解释躁郁症的心理
发病机制。但是,尚无一家学说对病因的解释能用可信的实证资料取得专业研究者们广泛的认同。
躁郁症经常是在青壮年早期甚至
儿童期就发病了,最早发病症状出现时不到二十五岁,被称作早期发病。尽管能否在最早的发病阶段明确诊断还是个问题,较早发病是否就意味着对治疗的反应较差也还存在争议,研究发现越早发病的病人越有可能具有同样疾病的
家族史。早期发病的病人往往以抑郁症状首发,在第一次躁狂或轻
躁狂发作之前也可以有一次或数次
抑郁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