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其所好
汉语成语
投其所好(拼音:tóu qí suǒ hào)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庚桑楚》。
成语出处
战国·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庚桑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投其所好”。
成语典故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野心勃勃,总想吞并各国一统中原。当时的秦国,经商鞅变法及几代君臣的励精图治,国力强盛。战国七雄之中,已呈现出“一秦独立,余者皆衰”的局面。赢政宏图,其余六国则惶惶不可终日。尤其近邻韩国,更加焦虑不安,处于朝不保夕境地。韩王与群臣历经百思,终于想出一个“疲秦以自保”之计。
“疲秦计”的具体内容是:针对秦王好大喜功、喜欢大兴土木的特点,投其所好遍选能工巧匠派往秦国,为之筹建一些耗财费工的工程项目。如此,既可转移秦国向外扩张的注意力,又可使秦国劳民伤财,削弱经济实力,以期不战而胜。
正是带着这种使命,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来到秦国后,便向秦王进言,劝他修筑引经入洛的水利灌溉工程。郑国说:“水渠一旦修成,泾水引入洛水,关中立成沃野,这正是大王造福秦国的万世之功啊!”此话正中秦王心意,当即委派他主持全部工程,择日动工。
工程一经上马,郑国便开始实施他的下一步计划,在悉心治水的同时,也竭力消耗秦国财力。秦国一时为修渠所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怨言四起。工程即将告峻,秦王才有所察觉,知道中计。秦王恼羞成怒,马上抓住郑国,想要砍他的头以解心头之恨。
面对秦王,郑国大胆陈辞。郑国说:“我的确是韩王派来的,韩国唆使秦国大兴土木,目的确在疲秦,减轻对韩重压。但我并没有欺骗大王,水渠一旦修成,引泾水灌溉,改良土壤,关中必成沃野。对韩国来说,也只是延长了几年寿命,而秦国因此得到的利益却不可估量。”秦王沉吟半响,觉得郑国言之有理,便赦免了他,令他继续主持修渠大事。这也就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
在郑国的“疲秦之计”下,秦国因此国力疲惫,以至多年后,赢政对各诸侯国到秦效力之人仍存戒心,说他们都是间谍,以至逐客。多亏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使他猛醒,否则能人贤士弃他而去,各诸侯国真的会不战而胜了。但正如郑国所言,水渠一成,关中果然成为沃野,再无凶年。经济富强起来,也为秦王以后一统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语寓意
观察对方的兴趣爱好或者关注点,然后投其所好,循循善诱,就能赢得对方的信赖,使对方与自己产生一种共鸣,自己想办的事情就容易了很多。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并给对方想要的东西,变一变自己说话的方式,灵活和真诚一点,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投其所好并不是一种见不得光的行为,而是一种聪明的做事方式。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人们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发自内心地赞美别人。在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如果别人很冷漠,根本不感兴趣或者敷衍应付,不如先放下自己想直接达到的目的,跟对方聊聊他感兴趣的事情。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赏或者认可,这种赞赏不是赤裸裸地拍马屁,而是由衷地敬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投其所好”指迎合对方的喜好,取得他的欢心。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宋·张耒《司马迁论》下:“盖其尚气好侠,事投其所好,故不知其言之不足信,而忘其事之为不足录也。”
宋·杨湜·《古今词话·许将》:无党为人不羁,长于词,盖知许公《临江仙》最喜,歌者投其所好也。
元·脱脱金史·佞幸传序》:“征伐、畋猎、土木、神仙,彼为佞者皆有以投其所好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今王志在报吴,必先投其所好,然后得制其命。”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富翁见说是丹术,一发投其所好。”
清·李汝珍·《镜花缘》·一五回:后来因他生性鄙吝,一毛不拔,死后冥官投其所好,所以给他一身长毛。
刘绍棠《村妇》卷一:“小贝勒嗜赌成性,黄小鳝子便投其所好,源源不断给他送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08:5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