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依托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建立,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是一个开展摩擦学理论与技术、表面界面科学与性能控制、生物摩擦学与生物机械、微纳制造理论与技术、微纳光电测试理论与技术的高端科学研究平台。
历史沿革
1980年代,清华大学摩擦学研究发展迅速、在诸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时经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教委批准建设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清华大学校内获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6年,开始筹建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8年11月,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对外开放。
2004年,经科技部批准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扩展为摩擦学理论与技术;表面技术及应用;微纳制造理论与技术;智能和生物机械设计、制造理论和技术;微纳光电测试技术。
2006年,科技部正式批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扩展计划。
2008年,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
2013年,在科技部主持的材料领域评估中,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
2018年,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再次通过评估并获得优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20年5月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有在职人员8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49名,助理研究员/讲师8名,实验技术人员3人;实验室固定人员有教研系列50人,已长聘33人(主要承担学术带头人作用),准聘17人(研究骨干);其他研究骨干,含研究系列29人,教学系列1人、未定系列6人;研究辅助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3人负责整个实验室价值上亿的固定资产与设备的运行管理;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杰出人才15人,含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万人领军3人,占固定人员16.8%;青年优秀人才数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万人青拔2人,占固定员10.2%。杰出和优秀人才人数占固定人员27%,人次占42.7%。
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郑泉水、雒建斌、
冯西桥、
周明、
路新春、
王立平、
田煜、
刘辛军、汪家道、
李德才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青年学者:
马丽然、
马天宝、刘大猛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郑泉水、雒建斌、
褚福磊、冯西桥、
孟永钢、路新春、王立平、田煜、刘辛军、张晨辉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张晨辉、
陈皓生、
李群仰、
马天宝、
刘宇宏、吴军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朱煜、刘辛军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家级人选:雒建斌、路新春、褚福磊、何永勇、田煜、赵海燕、刘辛军、赵景山、汪家道、张晨辉、陈皓生、赵乾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人选:汪家道
清华百人计划:周明
科研部门
根据2020年5月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由中心实验室和5个研究分室(中心)组成。
设施保障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根据2020年5月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开展以表面、界面问题为主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摩擦学理论与技术、机械表面/界面科学与性能控制、生物摩擦学与生物机械、微纳制造理论与技术、微纳光电器件测试理论与技术。
包括:摩擦、磨损与润滑;纳米摩擦学;薄膜润滑与分子膜润滑理论和技术;摩擦控制;摩擦化学;磨损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等。
包括:表面形貌的设计和效应;表面界面行为;表面涂层/薄膜;密封;机械振动与控制;智能机械等。
包括:生物机械学;仿生与生物摩擦学;人机工程;康复工程等。
包括:纳米精度制造装备及工艺;原子级光滑表面制备技术;微机械材料力学性能与失效机制;微机械系统设计理论、制造和控制技术;系统动力学与故障诊断。
包括:激光测量技术、亚纳米光滑表面测量技术、微光电器件制造技术、高性能光学器件制备技术。
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5月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每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973基础研究项目、863高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科技开发项目等。
根据2020年5月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自1988年成立以来,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3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2项,省部级奖40余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1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最高成就奖2项,美国摩擦学与润滑工程师学会国际奖1项,美国摩擦学与润滑工程师学会年度最佳论文奖1项,英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工程期刊2008年最佳论文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近5年中,实验室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75项,其中国际专利8项;专利成果转化243项,专利实施授权或转让收入累计达8914万元;承担和完成各类重大科研项目500余项。
学术期刊
《Friction》是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国际学术出版商Springer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首个摩擦学领域的国际性英文学术期刊。
《Friction》创刊于2013年,季刊,2019年转为双月刊。该刊发表和出版涵盖接触、摩擦、磨损、润滑、表面粘着和界面科学跨学科的创新性研究论文及专题性综述文章。2015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2016年相继被Scopus和SCI收录;2017年第一个影响因子1.508,在SCI收录的机械工程领域排名61/130,居Q2区;2019 年影响因子为5.290,较2018年(3.000)、2017年(1.869)和2016年(1.508)有显著进步,位居Q1区,在摩擦学领域排名第一,在机械工程领域前8% (10/130);2020年被EI数据库收录;2013和2016年两次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2019年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2016~2019年连续4年蝉联“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等。《Friction》是中国乃至亚洲摩擦学领域第一个被SCI数据库收录并在Q1区的国际学术期刊,已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摩擦学领域的主流刊物之一。
交流合作
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以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成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根据2020年5月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承担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实验室定期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学术交流关系;接受了多名国际学者前来访问、研究和学习。
2017年度实验室参加参加了World Tribology Congress, 2017、70th IIW annual assembly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utomobil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EMN Meeting on Surface and Interface 2017、201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ipulation, Manufacturing and Measurement on the Nanoscale、Special Symposium on Energy Aspects of Trib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7、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iction based Processing、Sino-German Symposium on Modelling and Experiment of Material-Oriented Micro/Nano Manufacturing等近二十个国际会议,并在中国国内外会议上作邀请报告29人次。
2016年度实验室参加出中国讲学、短期工作访问或国际学术会议活动的师生约100人次。实验室固定人员在中国国内外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共23次,其中雒建斌院士在“20th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Tribology”作Plenary报告;褚福磊教授在“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Machinery Failure Prevention Technologies”上作Plenary报告;郑泉水教授在“2016 Tribology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作邀请报告;邵天敏教授在“17th Nordic Symposium of Tribology NordTrib 2016”上作邀请报告;张晨辉副教授在“The Seventh Advanced Forum on Tribology 2016”作邀请报告。
2015年度实验室参加出中国讲学、短期工作访问或国际学术会议活动的师生有近100人次。实验室固定人员在中国国内外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共16次,其中雒建斌院士在台北举行的“2015 IFToMM World Congress”会议上作邀请报告;解国新在“第一届土耳其国际摩擦学会议”做Plenary报告;马丽然在“2015年液滴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2016年度,实验室分别与日本松下电器,德国西门子公司、芬兰KONE Elevators公司、日本三菱重工、美国波音公司、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企业和研究单位开展合作项目。
2015年度,实验室分别与德国西门子公司、芬兰KONE Elevators公司、日本三菱、挪威科技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企业和研究单位开展合作项目。
2014年度,分别与芬兰KONE Elevators公司、日本IHI、日本佐贺大学理工研究生院、美国西北大学等企业和研究单位开展合作项目,与英国壳牌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电力EDF、美国通用电气(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英国焊接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
2013年度,实验室分别与芬兰KONE Elevators公司、日本IHI、日本佐贺大学理工研究生院、美国西北大学、美国波音航空航天公司等企业和研究单位开展合作项目,与英国壳牌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
2012年度,实验室继续与日本NSK公司、Panasonic公司、Toshiba公司、IHI公司,德国Siemens公司等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和芬兰KONE公司和英国Unilever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2011年度,实验室与日本NSK 公司、Panasonic 公司、Toshiba 公司、IHI 公司,德国Siemens 公司,芬兰KONE公司等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
2010年度,实验室与日本NSK 公司、Panasonic 公司、Toshiba 公司、IHI 公司等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2009年度,实验室与日本NSK 公司、Panasonic 公司、Toshiba 公司、IHI 公司等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2008年度,实验室与美国GM 公司、荷兰QUAKER 公司、日本NSK 公司、Panasonic 公司、IHI 公司以及韩国KIST 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1.2017年11月19~22日,实验室主办国际会议“Advanced Design Concepts and Practice Workshop, ADCP”(2017设计前沿研讨会)。
2. 2017年9月17~22日,实验室承办“The 6th World Tribology Congress, WTC 2017”(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
3. 2016年10月17~19日,实验室承办“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narization/CMP Technology, ICPT 2016”(2016国际平坦化大会)。
5. 2016年8月24~25日,实验室主办国际会议“Advanced Design Concepts and Practice Workshop, ADCP 2016”(2016设计前沿研讨会)。
6. 2016年5月9日,实验室主办国际会议“Advanced Design Concepts and Practice Spring Workshop, ADCP 2016 Spring Workshop”(2016设计前沿春季研讨会)。
7. 2016年4月13日,实验室主办国际会议“Tsinghua University -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oint Symposium on Multidiscipline--- Symposium on Mechanical & Precision Engineering”(第2届清华大学-东京大学多学科学术研讨会)。
8. 2016年3月10日,实验室主办国内学术会议“高端轴承发展战略研讨会”。
9. 2015年11月5~7日,实验室承办“第十一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
10. 2015年10月18~20日,实验室主办“International Workshop: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s”(第一届超滑会议)。
11. 2015年10月15~16日,实验室主办“The 2nd XIN Innovation Forum”(XIN中心2015秋季论坛)。
12. 2015年9月20~23日,实验室主办“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ld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SE2015”(第六届焊接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
13. 2015年9月13~15日,实验室主办“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iction Based Processes”(第二届基于摩擦的加工过程国际会议)。
14. 2015年5月28~29日,承办“海峡两岸平坦化技术论坛”。
15. 2015年5月15~17日,承办“固体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学术研讨会”。
16. 2015年5月9~11日,主办“The 2nd Tsinghua-Caltech Workshop on 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第二届“清华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科技前沿研讨会)。
17. 2015年10月23日,实验室主办“The 1st XIN Innovation Forum”(XIN中心2014秋季论坛)。
18. 2014年10月1日,主办“Workshop on Surface and Interface Effect”(表/界面效应中德双边研讨会)。
19. 2014年9月,主办“磁悬浮轴承发展战略研讨会”。
20. 2014年5月17日,主办“XIN Center Inauguration ceremony & XIN Innovation Workshop”(XIN中心成立暨XIN中心创新研讨会)。
21. 2013年4月13~15日,本实验室成功主办了国际双边学术会议“Advanced Forum on Tribology (中日摩擦学高端论坛)”。
22. 2013年4月13~15日,主办“4th Advanced Forum on Tribology”( 第四届中日摩擦学高峰论坛) 。
23. 2010年9月19~21日,实验室组织了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rface Texturing 国际会议,是世界上表面织构方面的首次专题国际会议,来自8个国家的50 位知名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24. 2009年10月18~20日,实验室参与组织和举办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摩擦学大会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成立30 周年庆典等重要国内学术会议。
25. 2008 年9 月23~27 日,本实验室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摩擦学国际会议暨第一届IFToMM( 国际机构学及机器科学联合会) 摩擦学讨论会( CIST2008 & ITS-IFToMM2008)。参加会议人员超过400人,其中国外人员超过100 人。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依托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建立,在人才培养方面相互依托,根据2020年5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显示,机械工程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设有1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全国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制造方向)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机械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机械、工程管理
全国重点学科: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培养成果
根据2020年5月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成立以来已接纳博士后研究人员230余名,招收博士研究生500余名,300余人已获博士学位,招收硕士研究生400余名,300余人已获硕士学位。5篇博士论文获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实验室教师为清华大学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微机电系统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及高水平教学试验课程。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标识主体图案由实验室的英文名“Steta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构成。图案两端向外的箭头代表着摩擦力,由点状S构成的S则代表着实验室致力于减轻摩檫力,掌握和应用摩擦,不断发现、探索、创新。
机构使命
实验室以“发展学科基础理论、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关键技术”为使命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