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励就是
教育工作者创设满足学生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教育特点
教育激励自身的特殊因素决定了教育激励有别于其他激励。其主要特点是:
1.教育激励的教育性
诚然,激励都有教育性,但任何激励都不如教育激励的教育性如此鲜明。教育激励的教育性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按一定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要求来向教育对象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无论何种教育,都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而教育激励是教育的一种常用的手段,是为培养人服务的,任何教育激励的措施都必须与育人联系在一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激励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性放在首位,这是不容置疑的。
2.教育激励的精神性
激励离不开一定的手段,这种手段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在一般行业,激励都是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以精神激励为主。有的甚至就是以物质激励为主,如企业管理中对
员工的激励,就主要是采用物质激励的手段,其奖惩与物质、报酬挂钩。教育激励则不同,既有物质激励,更重精神激励。教育激励的主要形式是表扬奖励(正激励),也有批评、惩罚(负激励),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很少与
物质利益挂钩。奖励通常是颁发奖励证书或奖牌,惩罚肯定是精神性的,但绝对不能罚学生的款。如果说教育激励也有物质激励的话,一般是奖个本子奖支笔,至多是发点
奖学金,但所给数额毕竟很少,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教育激励的精神性,既由教育激励的育人功能所决定,也由学生从事的学习活动是非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特点所决定。教育激励的精神性是教育激励与其他激励的显著不同之处。
3.教育激励的层次性
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差异很大,从呀呀学语的幼儿,到天真无邪的少年,再到踌躇满志的青年,都是求学的主体。可见,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较多。学校也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育层次的多样性,如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又可分为
专科教育、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全日制教育、
业余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由于教育自身的多层次性,也就决定了教育激励也必须分层次来进行。面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所选取的激励目标、激励内容、激励措施、激励方式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有人(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曾引用过这个例子)曾对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儿童作过测试,让他们学习语文和解答数学问题。每级儿童分为两组,一组故意给予表扬,另一组则是矫正其错误,几周后两组同时受检验,其结果表现出低年级与中年级的情况明显不同,低年级故意表扬组较错误纠正组的成绩好,而中年级则完全相反。这种教育激励作用的相对效应,表明教育激励具有层次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激励, 采取的激励措施应各不相同。这一特点对于教育激励的应用十分重要。
4.教育激励的及时性
儿童、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无论是道德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对今后一生来说都是奠基工程,对他们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这阶段就像小树苗长树干的阶段,如果受到意外影响而长弯了,这时若不及时矫正,这棵树就不可能成为栋梁之材。树木如此,人亦然。少儿在成长发育阶段若出现了偏差,更应该及时矫正, 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要及时进行激励和教育,使其迅速回到正道上来,努力争当好学生。若发现受教育者有向好发展的倾向和苗头,当然更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之发扬光大,不断进步。及时性对于教育激励非常重要,这是教育激励的又一显著特点。
5.教育激励的明效性
教育激励的效果十分明显,见效快,效果好,这是教育激励的优势之所在。因为激励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组织纪律性强,上进心强,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很乐意听学校和老师激励的话,对于学校和老师的激励他们非常重视,一般都会努力去做。这一点在小学教育激励中表现最为突出。而非教育方面的激励,其对象一般是成人,由于成人的积极性不太容易调动,有的甚至不为名利所动,对这些表扬无动于衷,所以激励不易生效,相对于教育激励来说,效果也就不算十分明显了。
6.教育激励的方向性
众所周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成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给被激励者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如果是失败无效的激励,则会给被激励者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从这一点来看,我们通常的激励是一种矢量,是有方向性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正面激励(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还是负面激励(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都应该注意发挥激励的正效应,杜绝或防止出现负效应现象,要顺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去引导和激励。
原则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将人类的多种需要分为5个层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指出,人们的需要从生理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呈递进规律。根据这一理论,学校的教育激励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
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学校教育目标激励就是用吸引人去努力实现某目标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式。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只有不断启发一个人对高目标的追求,才能激发他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目标。教师就是要将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目标挖掘出来,并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在随后的学习中引导和帮助他们努力实现目标。当每个学生的目标都十分强烈并且迫切地需要实现时,他们就会努力学习,对学习产生广泛的兴趣,平时不用别人监督就能自觉地把学习搞好。目标的设置必需体现组织目标的要求。要将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好。只有这样,这种目标激励才会产生强大的效果。
2.外激与内激辛目结合原则
美国学者
赫茨伯格的“
双因素理论”指出,激励可分为两种因素一一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凡是满足人们生存、安全和社交需要的因素都属于保健因素,其作用只是消除不满,但不会产生满意。这类因素如教室大小、光亮程度、学校实验条件等,均属于学习环境方面,称为外激。满足学生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激发力量,可以产生满意,从而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这些因素属于内激。内激能使学生从学习的本身取得很大的满足感。或学习中充满了兴趣、乐趣、挑战性和新鲜感等。或在学习中取得了成就、发挥了个人潜力或实现了个人价值时所出现的成就感。这一切所产生的学习动力远比外激要深刻和持久。因此,在激励中,教师应善于将外激与内激相结合,以内激为主,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正激与负激相结合原则
据美国
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把激励分为
正激励和
负激励。正激励就是对学生的符合教育教学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得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亦即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负激励就是对学生违背教育教学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即引导学生弃恶扬善,积极性向正确的方向转移。正、负激励不仅能直接作用于学生本人,而且还能影响周围的同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慎用负激励,从我们问卷调查和收集到的大量案例来看,不少负激励不仅无效,而且还有负作用,有的甚至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自尊心,加速向教师所期望的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应该把正激与负激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正激为主,负激为辅。
4.公正原则
公正是激励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不公正,奖不当奖,罚不当罚,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造成许多消极后果。公正就是赏罚严明,并且赏罚适度。
5.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
精神激励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手段,它通过满足学生的社交、自尊、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较高层次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长。
方式
1.目标激励
在学校教育激励中,设置教育目标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目标的设置必须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总体目标的要求,否则将偏离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教师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设立多层次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要通过设置恰当的目标,让他们踮足叮及。让学生时常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因为成功的愉悦是有力的推进器,它能催人奋进,经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要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这种心理上的成功感与充实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会诱发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日标有远近之分、高低之分、个体的与集体的之分(比如争创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等就是集体争取实现的目标)。
目标激励方式又可分为若干种。
一是信仰目标激励。信仰涉及到学生的
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等,也包括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二是道德目标激励。道德目标是分层次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学段等提出不同的道德目标,激励学生为之而努力。
2.榜样激励
模仿和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需要,其实质是完善自我、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对学生而言最为强烈,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明星效应”。
榜样激励就是用典型的人或突出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法。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激励学生时,既可用老一辈革命家、著名科学家与爱国人士等的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也可通过讲雷锋、赖宁等的先进事迹来激励学生。尤其还要多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先进榜样来现身说法教育学生,这样效果会更好。各种类型的榜样很多,有爱国将士、革命英烈、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英模式榜样,也有科学精英、发明大王、文学巨匠、艺术大师、企业大腕、技术能手、体育明星等各行各业的杰出榜样,还有刻苦学习、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各方面的先进榜样。
用榜样来激励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各类榜样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教育激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中发现、培养、树立各种先进榜样,这样既是对各种先进学生的激励,同时也可以此激励全体学生,使他们向标竿式的同学看齐,学习有榜样,努力有方向,奋斗有目标。
3.信任激励
信任激励就是激励主体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关怀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式。信任激励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教师信任学生,对学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信任激励可采用多种方式:
工作信任----教育者把某项工作委托给学生去负责或办理,以培养学生的
工作能力。如让学生负责班组工作、团队工作、文体工作、科代表工作等,学生会很负责任地去完成老师和同学交给的任务。有的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实行学生干部轮流制,这种方法很好,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在锻炼中得到全面发展。
人格信任----体现师生的平等,废除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人的尊严,讲求民主,崇尚平等,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和主人翁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学习和各项工作搞好。
成就信任----信任学生能够积极上进,不断追求,取得成就。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鼓励,充分肯定,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得到赏识时,他心里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无动于裂,否则就会挫伤小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成就感。尤其是对一般学生和较落后的学生,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不能用老眼光看人,总是盯住其不足之处。要多对学生给予表扬、肯定、支持、关心、鼓励、理解、宽慰等,一句中肯的表扬就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甚至于包含着肯定意味的体态语,如微微一笑或点点头也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即所谓“深情尽在不言中”、“弦凝指咽声停处,更有深情千万重”的意境。要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细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的成就。比如对很少回答问题的小孩,即使答错了,也给予鼓励,培养其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成就意识。成就目标很多,大的比如考上名校、竞赛获奖、争当
三好学生,小的如争取习作发表、小制作参展、在晚会上演出、书画作品展出、回答问题得到表扬等。要使学生在赞扬声中健康成长,在鼓励之中不断前进。
友谊信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朋友关系,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要让学生感到亲切、和蔼、温暖、可信、可敬,彼此问相互信任,建立友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加倍努力,激励才能真正见效。
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和争取荣誉的需要。一位哲人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对于一些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是很好的激励方法。如通过检查评定和比较学生思想行为等来评出优胜者以激励学生。比如操行评定、德育积分、评比先进班集体、先进(文明)寝室、评选优秀学生与积极分子等,也有某些专项评比,如评流动红旗、班组,评红花少年等。评比可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育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激励中的一些常见的做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运用一种或多种激励手段,以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律
(一)教育激励是一种主导性的实战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人们的任何举动,都有其之所以产生的原因,都是以激励活动为起因的。一切人类的行为都是有其一定的目的和目标的。而这种有目的的行为,又总离不开满足需要的欲望。人类的认识实践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也就是人的思想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必然是社会需要的导向同人的内在需求驱动的结合和统一的实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激励应该是一种贯穿始终的主导性活动。教育激励实际上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这是由于它的性质所决定的。教育激励的本质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导向,它以社会需要、社会化规律引导学生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指导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沿着教育者所指导的方向去努力,从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激励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它是通过学校和相关部门,由管理者和教师按照社会的需要,向教育集体或受教育者个体施加一定的影响活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整个教育激励的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是按照社会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共同利益,围绕培养学生这一目标,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育环境和措施,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在整个激励过程中,教育者的激励行为始终都是围绕激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学生也是沿着教育者的激励导向而成长的,这种导向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简言之,教育激励活动表现出教育者的主导性,是
受教育者(被激励者)按照教育者(激励者)的导向努力实现激励目标的实践过程。
(二)教育激励是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
任何事物的构成和发展,都是一个矛盾斗争、循环渐进的实践过程。教育激励,是指为满足教育活动中人各自的需要,而创设各种激发受教育者动机的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
激励的过程大概如此:当一个人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由此就会由这样的诱因产生出要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从而采取某些行为来实现它。这些行为是受人的心理上或生理上的内在原因所激发而产生出来的, 目的是满足需要。而一旦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人的被激励的心理就会得到缓和,而某种新的需要又会上升,又会产生新的动机,进而采取新的实践行为,以求达到新的需要的满足和平衡。整个激励活动周而复始,循环不绝。
教育激励,作为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激励活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和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教育者的外在刺激和被教育者的内在机体相融合的实践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一个内含了刺激一反应--再刺激--再反应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需要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由一定内在规律性支配的多种需要,或者说是一系列需要组合而成的。比如,学生除了有学习、求知等需要外,也有玩耍、娱乐、运动、休息、安全、尊重、自由、自主、交友、爱抚等各种需要。我们在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他们其它的合理的需要。可见,学生的需要的产生和组成,有着客观必然性,也有着不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教育激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性的本质反映,体现了教育激励自身的内在规律性。面对不同年龄、特征、个性及需要的学生,教育激励的目标、环境、措施、策略、方法等也应该各不相同。教育激励是一个循环递进的、循序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对于这一点,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三)教育激励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
教育激励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复杂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教育激励的主体和客体来看,都是由不同的人或群体组成的。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生命的有机体,主观性很强,人的生命,都经历着产生、发展、衰老、死亡的过程。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个性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期,每个人也会不一样。在同~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因人而异,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达到不同的目的。也就是说。教育者施行同一刺激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刺激作用,即使是同样的刺激也会导致学生不相同的行为和结果。这都是教育激励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因为影响激励的因素很多。需要把激励的环境、条件、措施,以及激励对象的特殊性等众多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