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语,是表达
敬意的
词语。狭义的敬语通常是指
有声语言范围内的成型化的敬词和表敬
短语。广义的敬语是广义语言(包括
有声语言和
无声语言)视野下的表达敬人、扬人情感或态度的词语形式和语用手段的总和。
敬语的界定
英语中没有“
谦语”的专用词,敬语的专用词是“
Honorific”。日语、韩语等语言中都有“敬语”之名称,它们是涵盖谦让语的。汉语中既有把“敬”和“谦”相提并论的合称,如“敬谦辞”、“敬谦词”、“敬谦语”、“谦敬辞”、“谦敬词”、“谦敬语”,也有分称,如“
敬辞”、“
敬词”、“敬语”和“
谦辞”、“
谦词”、“
谦语”。
大概从
章士钊的《
中等国文典》开始,在
语言学的语法分支领域内,“
词”就被视为具有一定语音形式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能够自出用于造句的最小的
语言单位;“语”主要用于指
短语、
语句,从而与“词”相对应;“
辞”却不是
语法单位,在语法领域里替代不了二者。
现当代
辞书学中,“词”指的是
词汇单位,即
词典中每一个注释对象,也就是“
词目”(或“词头”),它的
外延要比
语法学中作为
语言单位而存在的“词”的
外延大:除
语法中所说的“词”以外,还包括
语素、
短语乃至定型化的
句子。
实际上,若
追根溯源,“
词”、“
辞”、“
语”三字都有“言语、言辞”之义,三者在这一义项上是同义的,这大概是“
敬辞”、“
敬词”、“敬语”三种说法共存的原因。
中国的敬谦类语汇词典,如
商务印书馆的《
谦词敬词婉词词典》(2002)、
语文出版社的《
敬谦语小词典》(2002)、
四川辞书出版社的《
谦辞敬辞辞典》(2005)。三者名称虽然不同,在收词方面却都包括
词和
固定短语。
关于敬语(有的称敬辞,偶有称敬词的)的界定,国内外说法纷繁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恭敬说”:定位于恭敬、尊敬、敬意的。例如:
①“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请问、借光’等。(《
现代汉语词典》)
②“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阁下、光临’等等。”(《
汉语大词典》,1990)
③“含恭敬意味的用语。如‘光临’‘赐教’‘拜托’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
④“敬语式说话人对别人(听话人或第三者)表示敬意的一种语言手段。”(
朱万清《
新日本语语法》)
⑤“(
expression)implying
respect:尊敬的言语。”(Oxford Advanced Learner's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 《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8)
⑥“(a title or expression)which shows respect,esp.as used in Eastern language(表达尊敬的称呼或言语,主要用于东方语言中)”(Longm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of Contemporary English)(〔《
朗文当代英汉词典》〕,1988)
2、“礼貌说”:定位于“礼貌”。如:
①“指语言交际中表示礼貌的套语(
politeness formulas)。”(
王宗炎主编《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1988)
②“politeness formulas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which may be specific affixes,words,or sentence structures..特定语言中的礼貌惯用语,可以是特殊的词缀、单词或句子结构。”(Jack C.Richards John PlattHeidi Platt Long 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即《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敬兼礼说”:即兼顾恭敬(尊敬、敬意)和礼貌的说法。例如:
①“表示恭敬和礼貌的用语,如“请、对不起、谢谢、再见”等。”(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词典》,1987)
②“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语词。……如称朋友为‘足下”,称对方为‘阁下”,称给予指导为“赐教”,称对方来临为‘驾临”。现代汉语中的敬语,最常见的如:“请”、‘谢谢”、“别客气”、‘对不起”、‘请原谅”。敬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尊称,…敬语中有一些表示祝贺、问候的固定短语,如口语中的“节日好”、“新年好”、‘再见”、“回头见”,书面语中的“敬礼”、“祝你健康”。”(
张涤华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1988)
4、“社会地位”说:认为敬语的运用受人们所居的社会地位的支配。如:
①“a grammaticalform used in speaking toor about a social superior(译为:对社会地位高的人说话的时候或话题中涉及到社会地位高的人的时候所用的语法形式。)”(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 30 Volumes,即《新版三十卷本不列颠百科全书》,1974-1977)
②“honorific 谦敬语 对某些语言(如日语)作语法分析时用来指一些句法及形态标记,它们表达不同层次的礼貌或尊敬,尤其跟言谈参与者的相对社会地位有关。有几种欧洲语言的代名词系统表现出这类对立,例如法语tu‘你’和vous‘您’,西班牙语tu‘你”和usted‘您’。”([英]
戴维·克里斯特尔编《
现代语言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
“社会地位”说把交际者们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看作敬语运用的内在原因,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涵义的。对社会地位高的人说话的时候,或者话题中涉及到社会地位高的人的时候,人们总要采取恭敬的态度,选择能表达恭敬情感的言语形式,所以把“社会地位”一说也列为众说法之一。
《
现代汉语词典》对“礼貌”的解释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依此类推出来的“礼貌语言”自然就是“言语谦虚恭敬的表现”。这样的释义很容易引导人们把礼貌语言与敬谦语等同起来。实际上,人们通常认可的礼貌语言除敬谦语外,还包括
问候语、
祝福语、致歉语、告别语、
委婉语、美化语等等,其外延远远大于单一的敬谦语。
“你好”、“晚安”、“对不起”、“再见”、“长眠”、“妙函”等,都是常见的礼貌用语,但敬谦的意味淡得(如果有的话)让人察觉不出,称不上敬谦语;“您好”、“台安”、“请罪”、“拜别”、“仙逝”、“
瑶函”等,都含有敬谦意蕴,是礼貌语言中的敬谦语。
若用概念
外延间的关系来进行说明的话,礼貌语言与敬谦语两者之间是
属种关系,而不是全同关系,所以,不应把二者等量齐观。透过前两组词例,我们能明显感觉得到,有的问候语、祝福语、致歉语、告别语、委婉语、美化语是敬谦语,而有的则不是。事实上,有的敬谦语是问候语、祝福语、致歉语、告别语、委婉语或美化语,有的也不是。这就是说,问候语、祝福语、致歉语、告别语、委婉语、美化语中的每一种,与敬谦语都只是
交叉关系,而不是
种属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独特的质的
规定性,它使得此物与彼物具有相互区别的可能性。“敬语”质的规定性就是表敬。就
语汇范围内而言,表达敬意的
词语是敬语,这已是主流研究的共识。所以,在为敬语下定义时,将紧紧扣住“敬”的本质,以“敬”为核心。
谦和敬是一体的两面。首先因为它们具有目的一致性。谦也是为了敬,愈是“抑己”就愈显得“扬他”。其次因为它们密不可分,很多时候它们同体共存、相依相生,它们相转又
相承、相反又相通、相逆又
相向,难分彼此。
正如洪成玉(2004)所指出的:“谦词和敬词,前者是用谦卑的词语表示,后者是用尊敬的词语表示,而且谦词是谦称自己,敬词是敬称他人,两者的界限一般是清楚的。但是出于用谦词是为了表示对人尊敬,用敬词是为了表示自己谦卑,有时候两者的界限也容易相混。”
同时洪成玉还指出了容易相混的两条主要原因:一个是有些敬词,含有双向的意思,从字面上看不出谦卑或尊敬的色彩,如“屈、辱、枉、曲”等:另一个是有些谦敬词是同一个词,如“下、老”等,也含有双向的意义。还有几位也有此观点。
所以,一方面,谦就是谦,敬就是敬,所以才有了敬语和谦语这组对立的称呼;另一方面,谦也是敬,敬也是谦,谦中有敬,敬中有谦,切割不下,于是又出现了敬谦辞、敬谦词、敬谦语这样的合称,有学者索性用“敬语(或敬词、敬辞)”涵盖所有的敬谦词语。但“敬”与“谦”尽管语用目的相通,其本体毕竞是逆向对立的。与“敬语”同理,“谦语”因其质的规定性是表谦,我们界定时将紧紧扣住其“谦”的本质,以“谦”为核心。
综上所述,或由于视野的不同,或由于中间状念的普遍存在,很多概念的界定都有广、狭之分,敬语的界定也是如此。
狭义的敬语通常是指有声语言范围内的成型化的敬词和表敬
短语。
广义的敬语是广义语言(包括
有声语言和
无声语言)视野下的表达敬人、扬人情感或态度的词语形式和语用手段的总和。这样广义的界说,从
外延方面来看,既包括有声语言中含有表敬基义或陪义的基本固定的
语汇(语素、词、短语、小句),也包括有声语言的语用表敬形式和手段(或俗约性的,或临时性的),还包括无声语言中的体念敬语和书面形式敬语。
敬语的鉴别准则
语素准则
语素是构成
词语的单位,它的一般定义是指一种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这里的语素,专指表敬语素。表敬语素就是含有恭敬意义或色彩的语素,例如:
“俯”,《
汉语大词典》义项④释其为“称对方行为的敬词,旧时公文及书信中常用,表示对方实施该行为有所屈尊。”之后列释了“
俯允”、“
俯取”、“
俯念”、“
俯亮”、“
俯矜”、“
俯纳”、“
俯从”、“
俯鉴”等含语素“
俯”的敬语,“俯”就是一个表敬语素。
“令”,《汉语大词典》义项⑦释之为“敬辞。多用于称对方的家属或亲属。如
令堂、
令妹、
令媛等。”“令”也是一个表敬语素。
表敬语素是敬语的显著标记,含有表敬语素且倚仗表敬语素来表达恭敬意义或色彩的词语,是有标记的敬语。
作为鉴别敬语的准则之一,语素准则把
词语中是否含有表敬语素作为鉴定该词语的依据。但是,并非一切含有这些语素的词语都是敬语,只有当这些语素在它所组成的词中表示对他方的恭敬态度时,只有用于这一义项(而不是用于其他义项)时,它们才是表敬语素。
“俯窥”、“俯视”、“命令”、“指令”等词语虽然含有语素、“俯”、“令”,却显然不是敬语。所以,运用语素准则鉴别表敬词语时,不能孤立地就单纯的语素做出断定,而应该对那些含有疑似表敬语素的词语整个来看甚至结合
语境来识别。
义素准则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
义素是
结构主义语义学用来描写
语义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是
义位的组成部分,也叫区别性语义特征。”含有表敬义素的词语,也应该纳入到敬语中。含有表敬语素的词语与含有表敬义素的词语大多是重合的;若某一词语不含表敬语素,但其
义位中包含着表敬义素,那么这个词语也属于敬语。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词典是用
自然语言释义的,仍然可以识别出其间的表敬义素。以《汉语大词典》中的某些词条及释义为例:
[
告罪]请罪。谓犯有罪过,请予处分。后常用为表示歉意的敬辞。
这些词条的释义中都含有表敬义素(出划线处体现出来),因而都是敬语。
俗约准则
语素和
义素分别从自己的视角鉴别敬语。但有些
语汇,既不含表敬语素,又没在词典释义中显示出表敬义素,仅仅因为历代言语及其运用所“俗成”,它们就被认可为敬语。
很多时候,
用典是那些需俗约准则识别的敬语得以俗成、定型的前奏,“
一言九鼎”等敬语,最初都是某一家之言、一时之用,因其形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后来频频被人用典,用得多了,它们就凝固成为表敬词语(敬谦语类词典中所收录的此类表敬词语还很多,在此不予一一列举)。源于用典的敬语,其定型过程不同于含表敬语素的敬语的批量生产,因而显得个性十足,人们要准确判断它们的表敬成分,需要更多地借助语言积累和语言素养。
语境准则
前三条准则倾向于静态的语汇层面的鉴别,而语境准则是动态的语用鉴别准则。
关于“
语境”,众说纷纭,但就主流观点来看,共有三类六种:
A——主体语境,包括交际者语境A1和交际者的副语言语境A2;
B——言语环境,包括上下词、上下句等言语近境B1和题旨、上下段、篇章、语体、体裁、语域等言语远境B2;
C——背景语境,包括时间、空间、场合、方式、事件、实物、话题、前题、速度、自然景物等小背景C1和社会、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社会规范等大背景C2。
B类和C类是与A类相对立的客体语境。
静态视野下的敬语,在动态运用中不一定还是敬语;静态视野下的非敬语,在语用中也可能扮演敬语的角色。这样,结合具体语用进行判断的语境准则,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语境准则是对前三条准则的有效的补充。
首先,很多可以用作敬语的语言成分都不是专用的、单纯的敬语,它们既可以用于表敬情感或态度下,也可以用于非表敬情感或态度下,其表敬义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的。“
一言九鼎”、“
卓见”、“
光临”等词语,只有在用于他方人的情况下表达的才是“敬”,用在己身时也来了个反转,不是敬语了。。所以,应根据具体的语用来识别语境敬谦语。
另外,语用中的言语表达千姿百态,
比喻、
委婉、
夸张、
用典、
借代等
修辞格的介入使得静态时的非敬语可能临场“客串”为敬语。
敬语介绍
从根本上讲,敬语是古代
等级制度的产物。现在多数情况下,复杂的敬语让人觉得费事。人与人之间要友好、谦让,一定的
礼貌用语是不可少的,走形式或许是一些人的腹诽,真正以诚相待才是最现实的标准。
汉语敬语
“您”、“请”、“劳驾”等词汇是汉语常用的敬语。使用敬语,是尊人与尊己相统一的重要手段。人际感情能否沟通,关键取决于交际者的谈吐,取决于交际者用什么方式、什么感情交谈。美国前
哈佛大学校长伊立特曾经说过:“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必不可少。那就是,优美、高雅的谈吐。”敬语是构成文雅谈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谈话人风度与魅力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使用敬语,是尊人与尊己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敬语,特别是常用敬语,主要在以下几个场景使用:
1.相见道好。人们彼此相见时,开口问候:“您好!”“早上好”。在这里一个词至少向对方传达了三个意思: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同时也显示了自己三个特点: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2.偏劳道谢。在对方给与帮助、支持、关照,尊重、夸奖之后,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回应就是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3.托
事道请。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有求于他人时,言语中冠以“请”字,会赢得对方理解、支持。
4.失礼致歉。现代社会,人际接触日益频繁,无论你多么谨慎,也难免有失礼于你的亲友、邻里、同事或其他人的时候。但倘若你在这类事情发生之后能及时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打扰您了”,就会使对方趋怒的情绪得到缓解,化干戈为玉帛。
除了以上四大类外,生活中还有许多敬语可展现社交人员的风度与魅力。如,拜托语言:“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慰问语言:“辛苦了”、“您受累了”等;赞赏语言:“太好了!”、“真让我高兴”;同情语言:“真难为你了”、“您太苦了”等;挂念语言:“你现在还好吗?生活愉快吗?”;祝福语言:“上帝保佑”、“阿弥陀佛”、“一路顺风”等。
又如:与人初次见面时可说“久仰”;很久未见可用“久违”;等侯客人用“恭侯”;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请人批评用“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给方便用“借光”;求人指教用“赐教”;向人道贺用“恭喜”;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访用“光临”;赞赏见解用“高见”;欢迎消费用“光顾”;老人年岁用“高寿”;小姐年龄用“芳龄”;他人来信称“惠书”等等,都可以归为敬语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