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鲁(1886-1940年),字寿昌,四川省重庆府
巴县冷水场人(今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世居重庆
南纪门水沟巷。历任
巴县中学监督(即校长)、夔府中学、重庆府中学堂教师、学监、重庆图书馆馆长、
川东师范学堂(今
西南大学)校长、重庆大学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
重庆大学教授等职,是享誉重庆乃至国内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家。
人物简介
文伯鲁(1886-1940年),字寿昌,四川省重庆府
巴县冷水场人(今属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世居重庆
南纪门水沟巷。历任
巴县中学监督(即校长)、夔府中学、重庆府中学堂教师、学监、重庆图书馆馆长、
川东师范学堂(今
西南大学)校长、重庆大学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重庆大学教授等职,是享誉重庆乃至国内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家。
教育教学生涯
文伯鲁自幼聪慧好学,幼年入私塾读书,即十分发愤,1902(壬寅)年参加清末科考,一举中了巴县第一名秀才。是年,清光绪帝下令推行新政,兴办新式学堂,选派优秀成绩生员到国外留学,学富国强兵的方法。文伯鲁和同里好友
任鸿隽(字叔永)相约去美国,因父坚决不允出国读书,失掉这次出国学习机会,视之为终身憾事。
1904年,他开始从教,后来由巴县小学的国文教师直接调任
巴县中学监督(即校长),年俸银50两,维持家庭费用。兼之其父有病,家计维艰。但他生性旷达,从不以为苦,一面勤奋任教,一面严谨治学。以后又在夔府中学、重庆府中学堂执教。文伯鲁教书诲人,更是悉心传授,不敢稍有怠惰,因之,他的学生多有取得卓越成就者,
胡子昂曾在巴县中学读书四年,是文校长在巴中执教时的得意门生之一。
1912年夏,鉴于重庆(
巴县县治)缺乏文化设施,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他与友人共同筹款募书,将“重庆书报社”所藏书籍及“字水书院”遗存的书籍一并接收过来,租佃市中区神仙口的文昌宫(今东华观附近)设为馆址,创办成图书馆,这是重庆第一家公共图书馆,供众阅览,开启民智,此时的图书馆定名为“重庆图书馆”,公推文伯鲁为馆长。次年,他又与巴县教育会长
周文钦合作,建起了巴县图书馆(今重庆巴南区图书馆)。
其时,四川省“蜀学会”重庆分会亦设在该馆内,正副会长王子固、向仙乔(向楚)、胡汀帆常在此聚会议事。革命的功用再次加强了图书馆在战时的地位,但也给后来的查封的隐患埋下了伏笔。也是在这同一年,九月的一个下午,阴风骤至,黔军和袁军长蛇直入巴县龙岗、界石,直逼重庆。宁静安谧的图书馆,也难逃劫难,无奈地浸淫在战乱的硝烟战火里。越二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讨袁军起,重庆响应。随后,四川当局遂将“蜀学会”诬为叛逆,认定重庆图书馆为秘密机关,委派刘存厚来重庆处置,将文伯鲁私产没收,图书馆也一并查封。何日是一个尽头,谁也预料不及的。漫漫长夜,期待黎明的曙光。1916年,袁世凯倒台,一出历史闹剧,就这样画上一个句号。党祸解除了,冤案平反了,文伯鲁馆长的私产及图书馆图书器物,始获发还,此时寂清的安然,倒有些悲欣交集。
1918年,文伯鲁任
川东师范学堂第八任校长(1918年10月-1921年7月),他不仅治学有方,教学尽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热心勉掖后进,对成绩优秀而家境贫寒的学生,总是竭力资助,如后来成为知名教授的向宗鲁就曾得他的关怀和济助,
向宗鲁在四川大学为祖国造就不少人才,如
杨明照、
王利器、
屈守元等弟子成就斐然。
1928年重庆地方士绅和学者发起筹办重庆大学,文伯鲁为筹备委员。重庆大学成立后,他又在该校执教多年。1935年5月,当时四川省政府教育厅决定将重庆大学文学院、农学院并入四川大学。10月,该两院正式并入四川大学。文伯鲁不愿远离家乡,辞不就聘,乃荐门人向宗鲁前往川大。文伯鲁晚年,妙手行医,仁心济世,乐此不倦。
三鲁先生
上世纪三十年代,重庆大学校园里有三位名字中都带有一个“鲁”字的教授,这三位教授即文伯鲁、向宗鲁、何鲁,人称巴渝学界“三鲁”。在“三鲁先生”中,文伯鲁是年纪最长的一位。
比文伯鲁小十二岁的
向宗鲁,是巴县白市驿龙凤乡人氏,幼年父母早逝,寄养于族兄家中。也许是少无双亲,家无恒产,八岁进入私墪的向宗鲁,读书发愤,努力上进,小小年纪,能讲解文义,读书过目不忘。1909年就读于
川东师范学堂,经龚秉权(前清举人)、
梅际郇(前清举人)、文伯鲁等名家指教,精研经史文学,并于1911年入成都存古学堂(次年更名为四川国学院)深造,深得经学大师
廖平(字季平)之器重。从1930年起,向宗鲁先后在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授、中文系主任,在教学及著述方面均有杰出成就,但向宗鲁不忘文伯鲁的知遇之恩。
何鲁1894年生于广安县。1904年考入成都机器学堂。毕业后,被保送入南洋公学,继入清华就读。1912年赴法国里昂大学深造,1919年成为第一个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的中国人。何鲁懂英、法、德多国语言,诗词书法,极有功力。培养了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
吴有训、钱三强等一大批弟子。文伯鲁与向宗鲁、何鲁三人,在那个时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常在一起谈国事,话教育,探索中国光明之路。
曾参加同盟会
文伯鲁虽是文人雅士,但十分关心国是,对时局有独到的见解,并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之中。
文伯鲁在重庆府中学堂任教时,同盟会重庆支部的领导人
杨庶堪(即
杨沧白)为重庆府中学堂监督,当时以杨庶堪为首的同盟会员占据了重庆文教界,并将同盟会重庆支部设在学校内,以此为基地开展活动,文伯鲁同张培爵志同道合,秘密相约,加入同盟会,从此步入革命行列。1911年,杨庶堪登高一呼,四川各地盟员便齐集重庆。是年11月22日,
杨庶堪与
张培爵、
朱之洪等人领导
重庆辛亥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重庆、川东地区的统治政权,宣布重庆独立并通电全国,11月23日重庆蜀军政府成立。
重庆光复后,
张培爵任蜀军政府都督,曾聘请文伯鲁作
夔关监督。夔关是长江上的重要关口,对过往川江的商船征收商税,其通关厘税一直是四川第一大税收来源,全省最主要的财政支柱。在旧时官场中,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肥缺。但文伯鲁恪遵父训“不做官、不要钱”,婉辞不受,转荐同盟会员燕梓材担任此职。重庆起义不久,杨庶堪出川追随孙中山先生继续革命,文伯鲁即接替杨庶堪出任重庆府中学校长。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熊克武起兵讨伐袁世凯及其在四川的代理人胡景伊。文伯鲁在教书育人同时,仍心系国家安危,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中华帝国皇帝”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反对,全国各地反袁浪潮蜂起,文伯鲁亦奋起声讨,援笔亲撰《讨袁檄文》,痛斥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罪行,发表在《商务日报》上,社会舆论为之轰动,不少文士击节称快。但文伯鲁因作此文措词犀利遭到缉捕抄家的大祸。那时,他的莫逆之交
陶闿士写了一首慰友诗,用以劝慰老友,并鸣不平。诗曰:
文子巴山秀,门前春水生。
兴来三日醉,老去一横经。
身隘屠龙志,儿皆作凤鸣。
哪堪重阳九,喑口代躬耕。
注释:
隘:通“溢”,充盈之意。
口:疑漏字。代躬耕:谢灵运《初去郡》:“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巴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86年
学术研究
文伯鲁一生有三大建树:一是辛勤地教书育人,桃李竞芬芳;二是研究
经学,造诣颇深;三是晚年悉心钻研
中医学,以医技普济众生,因医术精湛,得到“儒医”称号。
他早年与
陶闿士、龚秉权(即龚春岩)、
赖以庄相交甚契,过从甚密,时相唱和诗词。
1920年,文伯鲁任川东师范学校校长时,驻防重庆的军阀
刘湘曾亲自到学校,敦请他去担任军部秘书长,文伯鲁以矢志教育,无意军务为由,婉拒不就。当时,
四川军阀割据,混战不休(四川从1912年到1933年,共发生大小军阀混战四百七十多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文伯鲁不愿同流合污,之后辞去川东师范校长职务,从此不再担任行政工作,致力于学术研究。
文伯鲁治学严谨,对《诗经》研究尤为精深,文章简洁明畅,为著名文学家
赵熙所称许。他所存手稿甚多,但谦抑不肯轻易示人。1918年1月,经学大师章太炎奉广东军政府命来渝谋商国是,住在重庆中营街向楚私宅,得读《讨袁檄文》,也备极称赏,以为是不可多得的妙文。文伯鲁晚年,专心研究中医学,欲穷究竟,医理颇精。他于1933年曾在成都参观
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的解剖室,与院长莫尔斯(William R.Morse)教授交谈,介绍中医中药的优越性,由于论述精辟,使莫尔斯赞叹不已。文伯鲁在研究中医学时,特在重庆开设一药房,嘱二弟文仲宣(巴渝名医)在此挂牌行医,文伯鲁也有时应诊,因医术精湛,得到“儒医”雅号,他曾自撰楹联,联曰:
受一廛而为民,高蹈未就,所业期于人有济;
经十载仍似旧,美成在久,此心原与世无争。
文伯鲁一生勤奋好学,笃志敦行,敝屣名利,厚德载物,堪为一代师表。无论从教从医,志在救民济世,终因生不逢辰,壮志难酬,1940年遽然病逝。国学大师
马一浮曾题写文伯鲁先生像赞,赞曰:
窈而穆者其容,渊而藏者其胸。
嘉有子之肯构,孰抱璞而永终。
——蠲叟敬题
(《马一浮集》第二册,274页)
文伯鲁藏书极多,达数千卷,其中有宋、明善本及国内外珍本,尤以门人向宗鲁购赠的《中医诊断学》日本手抄本最为珍贵。解放后,他的长子文德阳将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中医诊断学》日本手抄本一册及其他诊本两册由次子文复阳捐献给
重庆市卫生局。
编纂《巴县志》
重庆城实际上就是老巴县的地盘,巴县建县还早于重庆府建府628年,重庆府治又在
巴县县治领域内异名而同城达七百四十余年。
巴县社会评价
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的文化遗产是植根于老巴县文化基础之上的。巴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世载其英。从两汉以来文教之兴,名士迭出,灿若繁星,更仆难数。远有冯时行、蒲国宝、蹇义、江朝宗、刘春、王应熊、王尔鉴、廖春瀛,近有邹容、
朱之洪、
杨庶堪、
梅际郇、
向楚、周文钦、文伯鲁、
陶闿士、
任鸿隽、
向宗鲁、
胡子昂……,他们或封疆大吏、或入值中枢、或执掌学宫、或鼓吹革命;或以教化育人为己任,并致力于宣德达教,博化笃俗;这些巴地前辈贤达,其言为世范,其行为表则。“高劭足以振玄风,功业可传国垂世”。(语出《
华阳国志》)
二十世纪初叶,重庆文教界曾广为流传着“四大金刚”之说。所谓的“四大金刚”,并非横眉怒目的赳赳武夫,反倒个个都是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大学问家,这四位学人即向楚、文伯鲁、梅际郇、陶闿士。1933年,巴县成立文献委员会时文伯鲁任委员,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人们的尊崇敬重。
1940年夏,清贫一生的文伯鲁因病去世,享年仅五十有四。但他为重庆以及我国的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却铭刻在历史的丰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