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1867年9月13日出生-1948年8月25日),原名赵熹,来自四川省荣县北郊的宋家坝,以尧生为字,香宋为号。在晚年,他更自称为香宋老人,又常用香宋词人和天山逸民的署名,其室名为雪王龛。
人物简介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
荣县人。蜀中
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在近代
川渝传统文人中,乃一流大文人。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光绪十八年(25岁)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
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应
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
翰林院国史馆编修。
赵熙一生勤学,读书不倦。家有藏书数千卷,多精心评点,今成都草堂藏有赵评点
杜诗四部。其文章骈散俱精,以散文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
峨眉山、
乐山乌尤诸寺碑文。赵诗学古最精,运用最活,兼擅古体与律、绝,尤精
五律。赵熙博学多才,抱负远大,却无法在当世施展,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曾五去夔巫,一登
嵩山,一游西湖,五游峨眉,共宜“为诗载蜀山蜀水之青碧而出也。”一生作诗3000余首,解放初
郭沫若自任部分印费,在上海倡印《香宋诗前集》上下册,录诗1300余首。四川又出版《香宋诗钞》,录诗500首。《香宋词》313首,则于民国7年(1918)即刻版印行。人谓“香宋词人,禀过人之资,运灵奇之笔,刻画山水,备极隽妙,追踪白石,而生新过之”,可谓知言。
赵熙书法,字体秀逸挺拔,融诸家为一体,时人称“
荣县赵字”。民国2年(1913),成都
少城公园建立“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赵为书写碑名于西南。偶亦作画,喜山水小品,颇富诗情。
民国8年,赵熙主持修纂《
荣县志》,任总纂。该志共十七篇,附图表数种。
民国《荣县志》行文严谨得体,反映了荣县社会实际,并加以标点断句,事为创举,被誉为
巴蜀名志而获得广泛赞誉,为荣县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生平
1867年 (清同治六年
丁卯)9月13日生于四川省
荣县,世居县城北五里宋家坝,历代清贫,以耕田织布及挑运煤炭为业,至祖父国璧及父晓楼时,始兼设馆执教。
1872年五岁。在家就读私塾,聪颖过人,一年后识字五百,两年能诵四书五经,八岁能背唐诗。
1879年年十二。已遍及十三经,且大都能背诵讲解,对论语、孟子、诗经尤为熟练,乃习作诗文,着笔简稚精洁,不同凡响。
1882年十五岁。应童子试,即作诗应试,初露才气。主试者赏其才,借其原名熹、字尧阶,犯宋贤
朱熹之讳,由主试者改名赵熙。1884年十七岁。府考中秀才。曾承父意设乡垫教书三年。终以山县见闻不广,欲谋外出深造,家贫无资,老母卖仅有之嫁时空心银铆一只作路费。
1887年二十岁。赴省城应乡试,考举人,不中,罢教去嘉定府九峰书院肄业,更露头角,山长胡孝博特为嘉许,常以月考奖金助生活。
1888年二十—岁。应乡试,未中。
1890年二十三岁。先在
双流县任教,后去
营山县令周位东家,教其子
周善培兄弟,从此奠下赵、周师生弟子终身情谊。
1891年二十四岁。再次应
乡试,中举人,因次年为春闺考期赴北京与会试,故于腊月启程赴北京,中进士弟,赓即赴殿试,及弟翰林。时值一八九二年,廿五岁,清光绪十八年壬辰,故先生书画刊刻中有“壬辰翰林”一方。
当时交通不便,须由
荣县启程赴京会试,知县唐选皋素重先生英俊,厚赆路费,乃得成行,岁暮经重庆,有.“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山压
禹王宫。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春江声鼓角中。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之名诗。
先生选
翰林院庶吉士后,留京与乡人
刘光第及乔树柑以诗文相征逐,志节相低砺。虽股试出于光绪皇帝老师翁同和之门,以无所希冀,从未趋承求助。逾半载告假返川省亲,乘暇主攻诗文.任
荣县风鸣书院山长。
1892年二十五岁。元旦乘船东下,历时三月始达北京参加会试,时年二十五,以第十七名成进士,殿试列二等,选输林院庶吉士。按清例,此仅取得入仕资格,尚须候选作官。先生出于贫家,无余资供作京中官场应酬,仅以同乡之谊,识得刘光第(字裴村,任刑部主事)、杨锐(字叔峤,任
中书舍人)、
乔树楠(字茂营,任刑部观政),
尹仲锡(进士,同年),刘、乔二公在师友之间,互以文章志节相砒砺,先生从此主攻经史诗文,以学者自勉。由于
长安居大不易,只得暂时回川。
此行作诗一百三十七首,取名《北游集》,载入一九五六年
郭沫若在上海倡印的《香宋诗前集》二册内。
1893年二十六岁。在京
翰林院,旋应重庆知府
王缜文之赊主持府考试,后以“长安居,大不易”只得哲归故里。回
荣县向县衙投递公文,指斥吏役苛刻勒。并请求改良收粮审程,并接任荣县风鸣书院山长。
1894年二十七岁。约同年尹仲锡携学生
周善培再赴北京,参加
保和殿大考(是殿翰后第一次分官考试),先生名列一等,同月引见,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虽疏远清职难以发挥作用,巳属在职京官。当时清廷积弱已久,又值
中日甲午战争,朝野之士多不满于
慈禧太后的一味主和,而倾向于推动光绪帝坚持主战,
帝后两派分歧巳深。先生殿试后即请假回家探亲,继任荣县
凤鸣书院山长。在书房门悬“请回俗士驾,笑读古人书”一联以明素志。
1895年二十八岁。春初即到重庆主持质考,事毕回
荣县。
1896年二十九岁。生母因病逝世,在荣守丧。 因此暂停北上,安居蜀中。
1897年三十岁.应川东道黎庶吕聘,出
任重庆
东川书院山长,先后两次主持重庆府考.迁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后来名流
江庸、
向楚诸人,即当时得意学子。
先生亲撰“合古今中外为师,曲观其通,两派春潮归
渤海;任纲常伦纪之重,先立乎大,万峰晴雪照昆奇”篆书榜于大门,以述志。
1899年三十二岁。守母丧“眼满”,是年冬,偕向楚、
刘銞[jūn]第三次列京供职,迄一九O一年,沪州沈采竺创办“经纬学堂”,先生应聘回川任监督,学生百余人中,即有川中闻人谢诗(字惠生)、
曹笃(字叔实)、黄树中(字复生),陶恺及中国共产党元老吴玉章等人。
1900年三十三岁。应
泸州知州沈秉坤创经纬学堂。八月底聘回川,任学堂监督(校长)。当时有青年吴玉章、谢持、曹笃、
黄复生等均来就学,任职一年多。
1902年三十五岁。由泸州回
荣县途中,因看木偶戏《活捉王魁》有感,逐加以改编为川戏《焚香记》,全场分为《暂别》、《听休》、《情探》及《宣判》几个折子戏,《情探》一折大负盛名。
1903年三十六岁。第四次赴京,担任国史馆协修、纂修等职。当时以先生一八九二年首次经三峡、天津进京时所作《北游集》分诗百三十七首,在京流传渐广,因而诗誉益著。
时年应泸州经纬学堂之聘任监督。
1904年三十七岁。正月,升国史馆篡修。
1905年三十八岁。因原作《北游集》诗,巳在京流传渐广,诗誉益著,
梁启超即投贽称弟子,请教诗文,先生循循诱导,为之别改不少。
1906年三十九岁。其父晓楼病故,回荣守制三年,至一九O八年。
1909年四十二岁。清宣统元年, 三月第五次进京供职,转任江西
道监察御史。先生秉性公正,刚直不阿,数行弹幼大僚,尤以
盛宣怀借债卖路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肯为民请命,索为士林所推崇,誉“士林之鹤”。
1911年四十四岁。因四川铁路风潮.上章严劾
四川总督赵尔丰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及弹劲首席军机庆亲王奕励,民部尚书
肃亲王善耆及湖南巡抚柏文定等满族权贵重臣。
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功中,被推为京官川南代表,专招奏转请严惩赵尔丰,以谢川人。
辛亥之春,知清廷万无幸存之理,乃出嵩洛。又应
汤寿潜,
程德全(四川
云阳人,时任
江苏巡抚)之约,游杭州、苏州,识得著名词家
朱疆邸(名祖谋,字古徽),诗词唱和,欢聚月余.
袁世凯任总理大臣,欲网罗清廷旧臣,以达成个人野心,数遣人诱致“偕重”之意,先生恶袁所为,断然谢绝:旋与弟子
周善培赴口避祸,至冬乃返重庆,广教门徒,讲学济世。
1912年四十五岁。袁世凯任
大总统,为了拒绝袁的拉拢,携眷避居
上海租界。为助
熊克武、黄复生购讨袁军械,担保巨额贷款。后与周善培、
王人文同游日本,与康有为,梁启超盘桓数月。是年冬,携眷回川抵渝。
寓友人李湛阳浮图关下之“礼园”(即今之
鹅岭公园)为礼圆中之亭台池馆如红荷湖,涵秋馆等数十处题名赋诗。
1913年四十六岁。成都建立保路死事纪念碑,为纪念碑题书一面为“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以表对保路死难烈士英勇斗争之情,传之后世。
熊克武、
杨庶堪在渝宣布独立讨哀,进攻成都,四川
胡景伊报说。
熊杨之乱,实赵主谋,衰曾指便加害赵熙,经久乃得解脱。
1914年四十七岁。自重庆回
荣县定居,从此以逸民自处,闭门讲学,读书作诗,书画以自娱,不再出仕。并见先生仕途半生,终是两袖清风,廉洁自持。离意书。抵家有诗:
老屋无营四壁斜,
苍藤青土夹篱花。
此心誓死先人侧,
已是山僧未出家。
可见此时先生经过半生沉浮,已对仕途和统治者心灰意冷,生出隐居之念。
1915年四十八岁。隐居荣县双古镇大刀寨
1916年四十九岁。
蔡锷任四川
督军兼军长。被邀到成都,蔡欲授为财政厅长,力辞于秋不辞而行。临行前与门人友人作翠楼吟一阙。半夜复就舟次,赋诗二十九首。
1917年五十岁。赵熙主纂《四川通志》。在
荣县境内调停混战的川军和滇军,使少遭兵灾。
此时书法乃融诸家为一体,自成一派。时人称为“
荣县赵字”。赵熙从小爱好书法,早年临革颜(真卿)、柳(公权),中年效法苏(东坡)、黄(山谷)。闲居故里后他转革魏以县人临摹者极其普逸,风靡一时,人称“荣县赵字”。及因各方乞求书法者与扫俱增,不暇应拂。碑,间习欧(阳倍)、褚(遂良)等诸家。
1918年五十—岁。应四川省长杨庶堪之聘。主纂《四川通志》,因杨庶堪政局变动作罢。以后,与门人虞白史,曹方汉主持修志局,编修《
荣县志》。
只有人心能救世,
西南半壁赖扶持。
读书巳过五千卷,
一剑能当百万师。
朱德常给赵熙寄去相片信件投贽,自称“门生朱德”,以表尊敬。
此年赵熙始作画自怡,或赠亲友,或存留家中,外人不易得手,故十分珍贵。
1919年至1937年十八年间,为怀念九峰书院之情,曾八次游蛾眉山和
青城山,每次都留有楹联、诗词、碑刻.题书、题辞等.
1920年五十三岁。因观木偶戏“活捉王魁”,嫌
焦桂英凶相毕滩,无稍温柔敦厚之致,遂作《情探》川剧一折,继作《誓别》后《听休》 及《其到》 三折,合为《 焚香记》 全场。词句优美,格调高稚,当时梨园名伶竞相排演,极川剧一时之盛。尤以《情探》一折,描尽女儿之失志钟情,婉转动人,询为戏剧中绝妙好词。所惜后三折与另写之《渔父辞剑》、《除三害》 等剧本,皆已失传,寻觅无处。
《情探唱词》: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
时人赞叹其文辞优美堪称“句句是诗”,
唐振常说:“(此剧)融典雅与通俗于一体,难怪四川人人会唱,人人爱唱。”而赵熙一夜写《情探》,也成为川剧史上的佳话。
1921年五十四岁。应省长杨庶堪之聘主修“四川省通志”,但因时局不宁,未果其事。
于西街“方海处”裱被铺悬挂润格舍售,按纸幅大小及字数多少标价。当时川中军、政、学、商各界乞求者仍争先恐后以至,用是积资不少,先生晚年家财颇裕,借助于书写润笔,实惠颇多。
1922年五十五岁。义重桑梓,乃主任重修
荣县志,率门人奥白史(清优贡),曹方汉(清秀才)襄办,历时八年成事。
1928年六十一岁。修县志定稿。
1929年六十二岁。县志刊刻成书,全志十五卷,认真作审订。
1930年六十三岁。联络县中文人
黄觉、虞兆清等创办“文学台”自任舍长,主讲诗赋词章及书法。文学舍开设课程,经史、国文、书法、子书、英语、数学。他亲自命题,要求学生每动笔墨,超脱庸低务求文雅。学生一百二十分人,来自重庆、成都、
乐山等地。
1931年六十四岁将近,因孔子庙故址洒扫会产业,创办文学舍,考录当地及邻区(包括成、渝、嘉、键、筑等地)中,青年力学者约百人,进修古典文学。以三年为“小成”。尽邀县中闻人充任讲师,如虞白史讲文史,黄觉讲文字学兼哲学(佛学),借桂邮讲词赋,刘著存讲子书,曹方汉讲论孟,
龙兰三(当时邮局长)教英文,
吴国安(荣中教员)教数学。先生自任诗课,亲自选集《唐歌行》作教本,从富嘉汉至
李义山七言名篇,并附苏东坡歌行,共百五十三首,石印成册,传授诸生。凡此,对
荣县旧文学风尚,诚裨益匪浅。
1932年六十五岁。县人在“万仞宫墙”前修图书馆一处,他撰写“书藏记”,并书碑文一通
立石。
1934年六十七岁。携家属与门人
陶元用、曾进游峨眉,秋去重庆:门人周孝怀约游上海,冬乘轮过三峡,住
宜昌。
1935年六十八岁。病中思蜀,由宜返渝,住黄家垭,与门入薛纬甫邻居,秋回县。
1936年六十九岁。去
乐山八尤寺登高,并应重庆门人友好之邀,预祝七十寿辰,
于九月十二日为门人陶元用陪同抵渝。住通远门慈香阁。师友唱和诸作汇为《慈香小集》。
1938年七十一岁。为
冯玉祥来荣募捐抗战,奋笔大书,义卖助国。所赠冯玉祥诗为: “立德立言不朽,寿人寿世无疆。”事后语人日.“此书,用心不用目矣。”
先生中、晚年主习诗危研究佛经,即便年老目疾,仍不倦学。
1946年七十九岁。欣喜于抗战胜利,曾应亲友之约去成都一游,因年老不胜酬谢,逾日便归。
1948年八十一岁,虽老病集身,初犹坚持读诗书,展字画不椒。久乃意兴索然,长日枯坐。秋中,病卒于
荣县桂林街“香宋”故居。享年八十一岁。赵熙墓现位于荣县北郊牛角山上,苍松掩映其间,面朝
双溪湖(也就是赵熙的老家宋家坝,现已被湖水淹没)。
个人作品
尧生豪于诗者也。观其诗疑若锤凿甚力,而为之则乐而易。尧生少余十余岁,已有诗千余首,余所见二三百首,清奇浓淡,无不备也。独深嗜余诗,刊本数百首,能背诵其大半,往往文酒之会,触类则举似之,闻者异焉。
庚戌、辛亥间,京师同人结社为乐,游览题咏之作繁,然尧生挥斥而成,无攒眉苦吟之态。议之者则以为有未遑淘汰而涵澄者。余喟:尧生蜀人也,蜀中山水峻刻,而所生诗人若伯玉、太白、东坡所为作,不甚似其山水,其似者转推寓公游客少陵、山谷、剑南诸人。岂前数人者生于蜀而多宦游四方,故蜀中之诗少,后数人者宦游其地而诗多欤?然文与可、唐子西、韩子苍皆蜀中诗人之著者,亦皆宦游四方,其诗则与后数人相近。今尧生古体极似与可、子苍,而有时恣肆过之,近体极似子西、与可,亦有似子苍者。而其甚肖蜀中山水,即余虽未至蜀,固可由少陵、
玉溪、山谷、剑南之状蜀中山水知之也。尧生好游,足迹所至泰岱、嵩高、伊阙以及吴越平远秀丽之区,然游峨眉甚久,居京师思之不已,共宜为诗载蜀山蜀水之青碧而出也。尝送昀谷之官蜀中,顷刻成绝名数十首,叙一路所经,若
放翁《入蜀记》然。余喜之,乞书横幅,则立增数首绝名移以赠余,其诗之工可喜,其为诗之乐而易万可喜也。
尧生乱后归蜀,余久要叙其诗者,不敢忘而为之。
龙门峡道中
出郭二十里,入山千万重。
遥寻瀑布水,忽听松林钟。
石涸樵生路,云开雁过峰。
传闻葛由侣,于此伏虬龙。
下里词送杨使君之蜀 (六十四选四)
水响猿啼神女怨,云晴雨淡楚王灵。
春水依人万里桥,枇杷门巷倚晴皋。
从古诗人多入蜀,花潭杜老望君时。
峨眉茶
小吏捉人乡户减,连年刮骨纸钱荒。
玉川何忍耽明月,聊趁春分谢宝坊。
未行思上路,上路又思家。
步步去亲远,数山一天涯。
乡风忙岁事,盐井露天车。
劳我闺中子,飞蓬不是花。
公 井
高岑双树古,破庙众花肥。
兴废占盐事,阴晴算客家。
宿乌尤山楼
竹边楼阁翠重重,梦里依然旧日钟。
千古江声流不尽,三峨秋色晚尤浓。
清时此地吟归雁,海穴通潮执老尤。
起视神州如此黑,几星残火照孤峰。
重 庆
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
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暮江声鼓角中。
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
闻石遗至渝喜赋
婆罗门令
一番雨滴心儿醉,番番雨便滴心儿醉。雨滴声声,都装在心儿里,心上雨,干甚些儿事。
今宵滴声又起,自端阳已变重阳味。重阳尚许花将息,将睡也,者天气怎睡?问天老矣,花也知未。雨自声声未已,流一汪儿水,流一汪儿泪。
绿意 破蕉
碧云裂,甚年宵,剪去罗衣千褶。寒雨声声,碎到江窗,秋意这般清绝,情知百事难坚固。更莫问,此心层叠,信美人,脆过琉璃,命薄鹭边荷叶。
回首芳缄乍,绿天外,盖尽茅檐明月,扇扇凉阴,清护书橱。香碎紫花时节,天端撕破青衫影,竟不解西风何说。耐画中,一个诗禅,染就一辋川晴雪。
情探
——(川剧选段)
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
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君郎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
横溪阁记 (散文)
余邻是溪,世所游钓,渚清沙白,平畴远风,一绿稻畦,色如鹦鹉。
古塔若荀,远瞰于林闉;翠笔为峰,上蟠乎霄汉。窃以谓,晴天水落,沙路生焉,傥凭两崖,卧虹成堰,则樵苏远戢,秀绝中皋,空明一陂,泛秋尤胜。其王氏人士,如庄叔、教源者,旁刺它书,刊之乐石,庶希风前秀,文献有征。嗟乎!处士声消,靖康已祸,高人宅老,陆游生哀,时变则悠悠无穷,石濑则泠泠传响。斯阁也,其将并嘉州苏子之楼,而不入咸淳
临安之志也乎!
出版图书
主要成就
赵熙书法是集古之大成,于宋元之前的书法大家几乎都有涉及,且每学一家都能融合变化,来去自如,写出自家新意,千年书坛唯见此人而已。
余中英在赵熙书法序中写道:“先生书法,初出于颜赵,中年以后端庄劲重,上追
唐贤,不规规于一家者,盖由学问性情使然。”
近人
陈兼与称其“书法最工,初为帖学,近小欧阳,后泛涉汉魏诸碑,于北魏之
张猛龙,尤有入处。故所作峻整
栗密,而又气骨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
陈兼与还说:“先生书札特精且勤,友朋有书必覆。或简短数行,或连篇累牍。文字高古,有
六朝人风格。而小行草笔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爱不释手,得之者珍如拱璧。简札散布人间颇多,有以学问商榷诗词酬唱者,即素未识面,亦未尝不予裁答。”
这些都是真实中肯的评价。 赵熙学一家成一家,食古能化,化能融合,任取一家都已自成一体,然赵熙并不满足于此,一生都在学习不同的风格,丰富着自己的书法,使自己的书法最终达到了秀逸
朴厚、变化多端的艺术境界。
纵观千年书坛,能称之为集古之大成的
书家不多,
王右军、
米芾、
赵子昂几人而已。王右军兼具众美,开书坛先河,尊为“
书圣”,但由于年代久远,右军所集的古字可考证的已不多。
米芾自谓为“集古字,人见不之不知以何为祖也!”,是食古能化之人,米老学书直追晋人,用笔则是任意挥洒,结字任其成形,谓刷笔法,意韵却与晋人不谋而合。而这种集古人意韵成功的千年书坛也就出了人米芾而已,一般书家很难做到。
赵子昂是公认的集古之大成的书家,书风一生没有多大变化,一眼就能看出出自右军门下,一生沉浸于右军的晋人意韵中,形神兼备;晚年着力于
李北海,增以宽厚。将古人笔法结构烂熟于胸,提练总结,形成一套成法,信手写来也不失法度,自谓“用笔千古不易!”告诫后人,虽被后人奉为至理名言,而更多的是对自己圆熟的用笔手法感到无比自信。
赵子昂统领元代书坛,尊为元代第一,而影响力当然不仅在元朝。
元朝以后的明朝,书坛领袖人物
文征明、
祝枝山、
董其昌、
王宠等,都对赵子昂书法宠爱有加,文征明学赵,领悟其圆熟笔法,参以右军圣教序,自创一格,但骨子里与赵子昂一样,不断重复的将已成风格做到极致,风格无大起落;祝枝山学赵,不知何故,学得一身野逸习气。王宠学赵,不受赵束缚,自创新法,气韵高古。董其昌学赵,却不把赵放在眼里,直追晋人气息,学米芾,也想学米芾集古人韵味,但无论从用笔结字章法上来看,比赵子昂还单一,除了清雅秀润之外,可取的不多,董其昌到老了方才发出感叹“余年十八始学晋人,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极也!”
清朝时由于乾隆皇帝偏爱赵子昂,天下人无不学
赵书,因此,赵子昂的书风在清朝也占据着半壁江山(另一半为董其昌,因康熙喜欢董书),学赵子昂者何止千万,然成功者太少,以至于形成了专为考试而献媚的馆阁体。有报负的
书家不得不另开蹊径,大胆创新,打开人们的审美局限,如
傅山,
王铎,
郑板桥等,将书坛审美单一的秀美转向多元化。
清末民国,应该说学赵子昂者还有很多,但已受碑学思想的激发,天下人无不学北碑,但大多书家也就是在写北碑而已,真正有想法的书家不多,
康有为的鼓吹虽对书坛注入一股活力,但不一定尽是好事,尤其是那句“任取一碑,皆可成体!”的谬论,无疑也让很多书家失去创造力。
自元朝赵子昂后,学赵子昂者数以万计,然无一人领悟到赵子昂“集古之大法”,明朝的几个人与赵子昂都有一定差距,至清末民国,在天下人沉浸于北碑中,大呼学帖者死的时候,赵熙却能深研其先祖赵子昂,领悟其“集古大法”,发扬光大,无疑给那些追风者当头一棒,实为千年书坛一大趣事,更是幸事。
赵熙集古的方法,出于赵子昂,且并不是复制赵子昂的方法,而是一种升华。
赵子昂集古,笔法结构都还未能脱胎换骨,依然受制于古人,风格单一,一生变化不大,圆熟为其妙处,拘禁是其小厮,一生仅以右军、
北海二人为宗,秀美有余,刚健不足。
赵熙集古,于宋元以前大家多有涉及,收放自如,来去变化,风格一生都在变化中,至老都在寻求不同的气息,最终以秀逸朴厚著称。
无论何种风格,骨力是必不会少,刚健中不泛赵子昂姿媚之美,稳重中亦有晋人飘逸之感。
光以行书而论,赵子昂、
苏东坡、
黄庭坚、米芾、
杨凝式、大小欧阳、
颜真卿、
李邕、王右军、魏碑等,无不包含备至,重要的是赵熙不但未入赵子昂圆熟之病,却件件作品都有一种生新的意味。千年书坛,能学古活用者,赵子昂后,此一人而已!
还是近代诗人陈兼与对赵熙书法成就看得透彻,“所作气骨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看得出在陈眼中,赵熙在清末民国时代应是书坛顶尖人物,深知赵熙者,当知不仅在
近代书法,明清二季均少有人能与赵抗衡。
《赵熙书法》序---余中英
国家发扬文化,倡导艺事,搜集
荣县赵熙先生之墨迹汇为一册。以予昔从杖履,得闻行迹,属予为序,义不敢辞。谨按,先生姓赵氏,名熙,字尧生,别号香宋,以前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生,由秀才而举人而进士,会试授
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转官协修篡修。宣统改元,实授御史,继改授江西临察道御史。辛亥革命后,还乡里,闭户讲学,以一九四八年终,年八十二岁。先生在官,风骨凛然,为御史首劾庆
亲王奕劻诸权贵,直声震世,号为清流。平生所长在诗及古文,书法与词盖余事耳。
先生之文,刻削劲峭,不规规于
桐城义法。先生在京师以诗名时,崇宋贤号为同光体,与
陈三立、陈石遗先生管领一时风会。入民国,小住成都,与时贤填词唱合成《香宋词》一册,后即不作。至其书法,初出于颜(真卿)、赵(孟頫),中年以后端严劲重,上追唐贤,不规规于一家者,盖由学养性情使然。至老年熔合六朝,秀逸朴厚。
其言曰:“书贵脱俗而有雅韵,故学书必先自读书始。”,又曰:“凡事须从规矩始,规矩中正之极也;诗文与书,一代各有风气,唯豪杰之士能挺然风气之外,后人学古,则又当知古今风气之判,以自定其体;凡天资颖者喜南书,挟胜气喜北书,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长短,相济而不相非,斯杰士矣;夫由篆及隶,变成今体,此一二千年间实以钟王为初祖,颜公变羲献,而自成云垂海立之势,此新意也。”,其又曰:“伊阙佛龛结字近古,三唐无人能及;孟法师碑,古秀幽深,面目亦与世传异,盖褚河南纯用隶法也。”其直论人也曰:“郎官室记,以褚法行虞体,处处求合规矩而自具神明,真长史过人处;苏诗:细筋入骨如秋鹰;论鲁公书法极精;字外出力中藏稜,论徐书法精;米襄阳骏快之笔,盖深湛晋书,尤致力于
大令,故如天马行空,东坡品其超妙入神,然学之不当则专入跳荡一路矣;苏字气势滂沛,一往酣恣,旁若无人。然学不得其意,则侧笔作态,徒成习气。”先生于碑版法帖多所批注,此兹仅撮其大端耳。而其沾溉后学,盖深且远矣。
主其事者
高文同志,翰墨场中老伏波也。芝兰同臭,搜罗甚勤,尧生先生身后之知己也。而予得侧名其间,何胜忻忭,愧甚浅薄,尚不能张大先生之所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