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庙(Man Mo Temple)位于中国香港上环
荷李活道,约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清同治元年(1862)期间落成,是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最早兴建的中式庙宇之一。
历史沿革
文武庙建庙的确切年份不详,但根据庙内的铜钟铭文所载,可见铸造铜钟的年份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故估计该庙始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或之前,由华人富商卢亚贵及谭亚才等出资兴建。列圣宫与文武庙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兴建,而公所则是在清同治元年(1862)加建。
道光三十年(1850)、光绪十年(1862)及光绪二十年(1894),文武庙曾多次重修。今之庙貌为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者。
清咸丰七年(1857),西营盘、太平山、上环及中区四区在公所成立四环盂兰公所,负责
盂兰节的筹备工作。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香港政府颁布《文武庙条例》,正式将文武庙及其所属庙产拨交东华医院管理。
1958年,香港政府修订有关条例,订明文武庙庙宇及尝产收益,除用于每年供奉神祀、重修庙宇及扩建尝产外,亦将用以开办学校教育华人子弟、资助香港华人慈善事业及扩充
东华三院发展医疗服务。
1971年11月27日,英国
安妮公主访问香港期间曾到文武庙参观。
主要建筑
文武庙为庙宇组群,由文武庙、列圣宫和公所三幢建筑物组成。文武庙主要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圣宫则用作供奉诸神列圣。公所为区内华人议事及排难解纷的场所。三幢建筑物以两条小巷分隔。
文武庙主要由三幢筑有金字屋顶的青砖构筑物组成。文武庙为两进三开间式建筑,正门外面有两座花岗石鼓台。前院一左一右各有一座石狮子坐镇。庙宇按照传统中式建筑布局设计,后进较前进高出几级,设有供奉诸神列圣的神龕。两进之间为一有盖天井,两旁建有厢房,厢房筑有卷棚顶。天井的重檐歇山顶由位于天井角落的四条花岗石柱支撑。
文武庙正门门额是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时写的,门外有两座花岗石鼓台,前进置有一对红漆屏门,称为“档中”。
“神威普佑”牌匾是文武庙内的重要文物,意指神威护荫,普佑众生。中国内地五个省份于清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四年(1878)间旱情严重,东华医院筹得白银十六万元善款救济灾民,光绪皇帝为了表扬此善举,于光绪五年(1879)御赐该牌匾。
文武庙前殿正脊上饰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建造的
石湾陶塑,展现粤剧戏台场景。
文武庙内供奉着“文帝”和“武帝”:文帝(文昌帝君)手执毛笔,职司文学和官禄;而武帝(关圣帝君)身穿绿色长袍、手持长剑,代表忠义武略。除文武二帝外,文武庙还奉祀
包公及
城隍,庙内又同时置有两件有逾百年历史的文物,包括清朝道光年间(1847)的铜钟,以及一台造于清同治元年(1862)的官轿。
列圣宫位于文武庙左侧,是为供奉观世音菩萨和吕祖等诸神列圣而兴建,原为三进两院式建筑 ,其后两个天井加筑以钢架屋面。
公所为简单的一进式建筑。门框以花岗石建造,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筑年份,甚具历史意义,至今仍保存良好。
公所大门入口挂上的对聯“公尔忘私入斯门贵无偏袒,所欲与聚到此地切莫糊涂”,意思是公所可为区内居民主持公道,正好反映出公所的功能。
公所现已改建为纪念品商店,而附连于公所后面的善德宫则是于1994年加建的现代构筑物,供人们拜祭祖先之用。
建筑特色
文武庙建筑布局虽然是四面围合,但并不是正宗的“
四合院”,而是前后两房的“两进三开间式建筑”。
文武庙采用青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建成,庙宇正面的构件如柱、梁、雀替、楹联等,使用了石材来代替常用的木材。
从建筑结构上看,文武庙正殿的木梁架结构采用了混合式构架形式。柱子上架梁,梁上抬梁,是传统抬梁式做法;但是檩条却不直接落在梁上,而是坐落于梁上的瓜柱上,类似于传统的穿斗式做法。这种梁架结构能够获得宽敞的室内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耗材,节约了成本。
文武庙组群属典型的传统中式民间建筑,饰有精致的陶塑、花岗石雕刻、木雕、灰塑和壁画,展现了精湛的传统工艺技术。庙宇有两种山墙,即文武庙的弧形山墙和列圣宫与公所的三角山墙。文武庙和公所的墀头均饰以砖雕,画面以人物故事为主,层次分明、形态丰富而富有起伏变化,丰富了单调的墙面,凸显了传统岭南地区砖雕的艺术风格,而列圣宫的墀头则以石湾陶塑为装饰。
文武庙的石湾陶脊(亦称“花脊”)采用中国岭南地区流行的装饰风格,以广东佛山的陶塑工艺为主,这种装饰手法源自明末清初,盛于晚清,体现了南粤浓郁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格。
文武庙内数量最多的雕饰为木雕,雕工精细考究,图案繁缛富丽,凸显出传统木雕的工艺水平。庙内的神龛和所有金漆木雕饰件充分体现了岭南木雕的传统特色,图案多富有吉祥寓意。
历史文化
香港开埠初期,法制尚未完善,未有举手宣誓的法庭程序。当时政府批准华人可依中国传统“斩鸡头,烧黄纸”的方式进行宣誓,而且指定要在文武庙内举行。
每年农历九月,东华三院总理和社区代表均会齐集文武庙举行秋祭典礼,酬谢文武二帝,同时为香港祈福,祝愿香港繁荣安定。
秋祭源于农产丰收后酬谢神恩的中国传统。
文武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三的“
文昌诞”祭典,获纳入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象征社会大众对文武二帝信仰的肯定。
以往盂兰祭祀后,主祀人会把文武二帝神像请到
銮舆上,巡游“四环”(即西环、上环、中环和下环),相信是香港可考的最早盂兰巡游活动。
研究价值
文武庙是香港开埠初期华人的仲裁机关,在香港众多庙宇中有特殊的地位。文武庙在短短数年间进行扩建,反映该庙香火鼎盛,信众众多,也显示了华人资本及凝聚力的日益强大。
文武庙对香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反映昔日香港华人的社会组织和宗教习俗。在公所处理区内事务的惯例,反映出香港华人社会希望自行处理本身的事务,不欲殖民地政府干预。
保护措施
2009年12月18日,文武庙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2010年11月12日,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文武庙被列为
香港法定古迹。
旅游信息
地址
文武庙位于香港上环
荷李活道124-126、128及130号。
交通
于港铁
金钟站F出口
太古广场外乘26号巴士,至文武庙荷李活道站下车。
从港铁
中环站D2出口右转至戏院里,沿皇后大道中往
中环中心方向走,然后搭乘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前往。
从港铁
上环站A2出口,沿禧利街走至皇后大道中右转,沿乐古道旁的
楼梯街往上走约5分钟至荷李活道。
开放时间
上午八时正至下午六时正,初一、十五及诞期则为上午七时正至下午六时正。
诞庆节日
包公诞(农历六月初六)
城隍诞(农历五月十一、七月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