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
马公镇东郊,是清代以前
澎湖唯一的学府。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冬,贡生
许应元在此提倡儒学,选育人才,并募款兴修学府,取名为“文石书院”。书院里原陈列图书史册极多,堂中祀奉文昌帝像以及
朱熹、
程颢、
程颐、
周敦颐、
张载等五位宋代理学大师。当时书院担负着兴盛儒学的重任,是
澎湖文化的发源地。
中法战争时,书院被法军付之一炬。日据日期,这里改祀孔子,成为孔庙。
书院简介
文石书院,位于台湾
澎湖马公镇附近。清乾隆三十一年
澎湖通判
胡建伟应贡生
许应元等之请,捐款创建。有头门3间,中架为楼,上祀
魁星;中为讲堂,祀宋代周、
二程、朱、张五子;后堂中祀支昌帝君,左右两间为山长住处,两翼有精舍各10间。因
澎湖特产文石,故名。胡亲任山长,订学规10条:“重人伦、端志向、辨理欲、励躬行、尊师友、定课程、读经史、正文体、惜光阴、戒好讼”,后金门举人林豪主讲时,又续拟学约8条:“经义、史学、文学、性理、制义、试帖、书法、礼法”。五十五年夏毁于风灾,知府
杨廷理谕通判王庆奎修葺。嘉庆四年(1799)通判韩蜚声捐款重修,并改建魁星楼,以后堂作讲堂。二十年通判彭谦就后院再建5间,以祀文昌。道光七年(1827)通判蒋镛与协镇孙得发、游击江鹤等捐俸倡修。九年改建魁星楼于东南方。后多次修葺,光绪元年(1875)董事生员
蔡玉成邀请绅士重议修建。翌年后殿添两旁精舍,左边配胡、韩二公,并前通判蒋镛、王廷干禄位。其讲堂中厅祀制字仓圣,外庭建惜字亭。日本占据时期,地方人士为保护民族文化,将其改为孔子庙。年久失修,庙宇已圮。1962年拆除,仅留魁星楼及2碑2匾。
历史背景
文石书院始建於清乾隆32年(西元1766年),本为
澎湖通判
胡建伟所创建,系为教人移民子弟,造就地方人才,乃设置官立书院,延聘教席、山长教育儒生。因书院是采用
澎湖特产色泽灿烂的文石所砌成,且亦期望所培育的人才如文石般秀美,故命名为文石书院。
文石书院兴建,开启了
澎湖文教的先声,书院陈列史书极,文风鼎盛,可惜光绪11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大肆毁坏了文石书院百馀年来的传承,图书、讲堂俱毁。日据时期,书院经过重修,改祀孔子;1962年再度整修,拆除破损殆尽的六栋雅致古厝,改建大成殿,即今孔庙现貌。
从〞至圣庙〞牌进入孔庙前庭,步道的右侧有一座古老的阁楼,此即登瀛楼。登瀛楼为故文石书院仅存旳遗迹,建筑为前清传统式中国风味的阁楼,上下两层,古朴中透著些许些华丽,门墙、
窗棂、檐角都修饰得极其精致。登瀛楼因地势较高,展望极佳,可远眺
风柜半岛及
澎湖周边的
碧海青天。
从步道前行穿过白色圆形拱门,在尽头处即可见掩映於老榕下的大成殿,因建筑时间较晚,大成殿屋已不用飞檐,而是平,整端庄的黄色琉璃瓦,屋脊两端各有一向上突起的修饰物,看来更简单朴实。平时孔庙并不开放,只能在台阶外端祥这座现代孔庙。
学约十条
创者
一曰重人伦
古者庠序学校之教,皆所以
明人伦也。是人伦者,非教者之所最重,而为学者之所必先也哉!试思人生那有一日不与五伦之人相周旋?圣贤那有一言不与五伦之理相发明?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贤,人伦之至也。”又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朱子鹿洞条规,首列“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以为学者学此而已;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则所以学之也。若夫修身、处世、接物之条,皆在所后焉。盖人伦之至理,命于天则谓性,率于性则谓道。性与天道,乃学问之大原,而其实不过于人伦日用之间,各尽其当然之实,自可以为天下后世法。如《中庸》一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于
无声无臭至矣,无以复加矣。而其中之得力,则实在
三达德(三达德:三种常行的美德。《中庸》:“智、仁、通三者,天下之
达德也。”),以行
五达道(达道:人所共知之道。《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以驯至乎其极而已,岂有他哉?然人伦固在所重,而孝为百行之原,则又五伦之本也。人能善事父母,必笃于兄弟,和于妻子。求忠臣,必于
孝子之门。至性厚者,朋友亦不薄,以至明察天地,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何一而非孝之所推暨乎?倘身列喜墙,而门内多惭,至性菲薄,以视反哺之鸟、跪乳之羊,物且不如矣,安望其忠君、
信友、亲亲、长长也哉!清夜自思,何以为人,何以为子,更何以谓之学者,可不惕然而知所重耶?
二曰端志向
志者,心之所至也。凡人心之此之彼,志必先为之向道,而后心乃从之而往也。如行路者,欲往东,志必先向东而志;欲往西,志必先往西而行。是志之有向,正如射者之有鹄也。故学者之志,未有所向不端而可以有为也。《礼》曰“一年
离经辨志。”盖言童稚就傅之年,必先使之志向先端,而后可以渐进,以至于智虑通达,而为大成之候也。即如孔子,至圣也,亦必自十五志学,而后能从心所欲
不逾矩。朱子曰:“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之不立,直是无着处。”世人读书,不志道德而志功名,所向已差了。况所称功名,亦只是科第耳,官爵耳,非真欲建功立名以垂不朽也。以富贵为功名,富贵之外,复有何求?趋向不端,宜所学者皆非也。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正在于此。今生童中尽有颖异之资,止是志向不专,为习俗
所染,未能捭脱。即勉强从学,或作或辍,口身之功且难,更何有于心性之学?光阴坐废,卒无成就,殊可惜也!试观汉儒董仲舒
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三载不一窥家园;宋范文正公断齑划粥,勤学
励学,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此何等志向也,尔诸生可不勉哉?
三曰辨理欲
凡人莫不有性,性即理也。性发而为情,情动而欲生焉。此危微之介,圣狂之分也,而可不辨乎哉?刘子云:“烟生于火而烟□火,冰生于水而冰遏水。故烟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是以珠明而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又曰:“将收情欲,先敛五关(五关:耳、目、口、鼻、身,谓之五关。)。”盖言五关不破,五德(五德:指人的五种品质,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士人修身五德。)不得而入也。即如孔子论人,必先从
富贵贫贱说起者。夫人必能富贵不处,贫贱不去,则取舍之分明;取舍之分明,斯存养之功密,庶可渐至终食不遗仁,而
造次颠沛必于是也。学者果能于此间辨得明,守得定,壁立千仞之上,何难与圣人同归也哉!《东庄学约》有云:“米盐妻子,庶事应酬,以道心处之,无非道者。苟使萦怀豪杰,志气不难因以捐尽。彼如应举一事,在明理者入场赴考,认题作文,不过将平日之学养,发圣贤之道理,至于取中与否,则听其在天,毫无侥幸之想。”今人则一团欲心,入场必思
诡遇;拟题滥本,无所不至。朱子曰:“非科举之累人,人自累科举耳。”又云:“居今之世,虽孔子复生,亦必应举,岂能累孔子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有如此者,可不辨乎?
四曰励躬行
吕献可尝言:“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得一字。”伊川程子亦尝曰:“读书一尺,不知行得一寸。”盖读书不力行,只是说话也。今人生圣贤之后,凡
我身之所未行者,皆古人之所已行,而笔之于书者也。故诵读时,不可看作书是书,我是我,书与我两不相干。必如朱子所云,“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
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察,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为有益。又如
颜子所云:“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
先意承颜,
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受命,不忘
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
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为身基,
瞿然自失,
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重义轻财,少思寡欲,忌盈恶满,周贫恤匮,赧然
悔耻,积而能散也。”引而申之,推而广之,事事皆本古人之成法做去。即读得一句、行得一句矣,不亦
躬行实践之君子也哉!
五曰尊师友
传道解惑,莫过于师;
劝善规过,必资
于友。是师友者,乃人生德业之所藉以成就者也。《书》曰:“主善为师。”又曰:“师道立,则善人多。”《礼》曰:“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师友愿不重哉!孔子曰:“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盖
言子贱能尊师友,以成其德,故夫子称之也。考之古人,未有不尊师友者也。即如宋贤杨龟山、游定夫,侍伊川程子之侧,程子偶瞑坐,杨、游二子
侍立不去。程子既觉,门外已雪深三尺矣。古人之
尊师重道,有如此者。至于朋友,
朱子所谓五伦之纲纪者是也。人或于君臣、父子、夫妇、昆弟中,有难言之隐、不白之情,积成嫌怨。得一良友,为我排释,为我解纷,委曲周旋,维持调护,俾得相好如初,其有益于人者,更为不浅。况乎励行勤学,质疑问难、读书作文,无一不取证
于友。其所系之重,又有如此者。《诗》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信然乎?乃世之人,无遵师之诚心、取友之实意,视师友如过客路人,岂不哀哉!极其所谓尊师者,亦不过厚脩脯、隆礼仪,以此为敬而已。其于尊德乐道,则概乎未之有讲也。待朋友虽极深情厚貌,亦仅以酒食往来为亲密,笑言通脱为莫逆而已。求所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者,则又安在也!尔诸生当以古人自待,以今人为鉴也。
六曰定课程
《记》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
离经辨志,三年视
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智虑通达,谓之大成。”此古人为学次第法程也。矧今人欲学古人,而可无法也哉!孟子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课程者,即匠之规矩也。欲读书也,课程可不定乎?而课程之法,则莫有善于程畏斋分年月日程之一法也。其法本末兼该,体用具备。
陆清献云:“此非程氏之法;而朱子之法,非朱子之法,而孔、孟以来教人读书之法也。”其尊信有如此者。今院内仿依此法,令诸生各置一簿,以为
每日课程记。本日读何书,何处起止,或生书,或温书,并先生所讲何书,午间何课,夜间何课,一一登记簿内,从实检点,不得虚张滥记;积日而月,积月而岁,历历可考。工夫有常,自然长进。每五日,又于已熟之书,按簿抽背一次;或余于公事之暇到院,亦安簿抽背,以验其如有从头至尾背念一字不忘者,即给送纸写之资,以奖其勤能;倘有妄自开写簿内,背念不熟者,即由饬示罚,以为怠惰者儆。至于作文,每十日作文一篇,五言排律诗一首,夏日则策一道。务须尽一日之功,以完此课,不
许继烛给烛。平日用功,以看书、读书为急,不比场前,要多作
时文,以熟其机也。每日讲书后,要看书,先将白文理会一遍,次看本注,次看大全等讲章;如此做工夫,则书理自可渐明;四书既明,则经学便势如破竹矣。
七曰读经史
经,经也;史,纬也。学者必读经,然后可以考圣贤之成法,则亦未有不读史而后可以知人论世者也。是十三经、二十二史,非学者所以必读之书而为学问之根底者哉?今国家取士,乡会第二场,试经义四篇,所以重经学也。至于第三场,多有以史事策试者。史学亦何尝不重?是经之与史,有不容以偏废者也。自世之学者,以读书为作文而设,如薛文清云:“学举业者,读经书只安排作时文科用,与己原无相干,故一时所资以进身者,皆古人之糟粕;终身所得以行事者,皆生来之气习,与不学者何异?”然此等读书,虽无心性之益,犹有记诵之功也。惟近来场中拟题一件,最为恶陋,其不出题者,勿而不讲;即出题之处,亦不过略晓大意,仅能敷衍成文而已。更有剽窃雷同,即章句亦多,茫茫然也。本经如此,他经可知,又安望其兼读诸史以为淹通之儒耶?但人之质性不同、敏钝各异,概今其服习熟读经史,亦非易事。然亦有法焉,可以序渐进也。则莫如仿欧阳文忠公限字读书之法,淮以中人之性,日约读三百字,四年可读毕《四书》、《五经》、《周礼》、《左传》诸书。依此法做去,则史亦可尽读也。亦惟勤者能自得耳。学者苟能如朱子所云:“
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如此着力去读,则又何书不可尽读耶?宁第经史史而已哉?
八曰正文体
文所以载道也。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莫不有体焉。是体也者,文之规矩准绳也,而可不正乎!今朝廷取士,重科举之业,文取清真雅正。上以是求,下以是应,固已文无不约,礼无不正矣。平淡浓奇,各具一体,均堪
入彀。至于肤浅卑弱之文,虽不中程式,然此等文字,如人生质微弱,病在
标末,元气未曾伤损,服以汤剂,饷以
粱肉,自然日就强壮,犹可为完人也。惟有一种艰深怪僻者,以
妄诞为新,以判道为超脱,何异病人入膏肓,
外强中干,纵有扁禾(扁禾:又作禾扁,是古代名医
扁鹊与禾二人的合称。),亦岂能为救药也哉!凡此者,皆托名江西派(宋诗流派之一,以
黄庭坚为首,次为
陈师道等二十五人,皆江西人氏,影响很大,故称江西诗派。)一说以误之,逐日复一日,沉溺而不知返也。夫江西五子之文,或意在笔先,或神游题外,自成一家机抒,然按之
题位、题理,依照一丝不乱。此文之所以可贵而可传也。今人既无此本领,但剽窃险怪字句,以涂饰耳目,牛鬼蛇神,欲以
欺人,适以自欺而已。然余以为欲正文体,更当先正题目,如欲出搭题以试学人之灵思妙绪,亦不得过为割裂,以致首尾不贯,上下无情。近见坊本,率多牵如两马之力与齐饥等题。学者遇此,亦
安得不无中生有、支离附会耶!是何异策
泛驾之马,而欲其范我驰驱,按辔和铃,以游于
康衢九达以上,岂可得哉?
九曰惜光阴
人生百岁三万六千日,光阴盛矣。而其中可以读书,则自七八岁至三十岁,仅有二十二三年而已。即陆槎亭分年读书之法所言,自五岁至十五,十年诵读;十五至二十五讲卷;二十五至三十五涉猎,亦总不出三十年之外也。读书之日,宁有几乎?孔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又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盖人至四十、五十,血气渐衰,精神日灭,眼目近花,记性亦绌。礼言:“四十而仕,五十服官政。”未闻此时而向学者也。余观今人读书,暴弃者固多,姑待者亦复不少。谓今日不读有明日,今年不读有明年。不知眼前一刻,即百岁中之一刻也。日月其除,挥戈难返,嗟何及矣。今幸书院落成,尔诸生萃处其中,昼则
明窗净几,夜则热灼焚膏,真有读书之乐矣。正宜励志潜修,及时勉学,断不可群居燕坐,三五闲谈,以致耗费精神,荒度时日也,若遇
芳辰令节,放假一日者,亦是玩物适情,所以
畅发其天机之一。如
樊迟从游于舞云,不忘崇德之间,则游亦岂能废学也哉?至家中有事,或日久
归省,亦人情之常,不能免也。但必回明先生,告假登记簿内,限日回销,总不得有逾五日之期。昔乐羊子远学来归,其妻乃断机相戒。妇人尚且知学如此,倘无故频频告假思家,不惟
见怪于师友,亦且有愧于妇女,安可以有限之光阴而漫不加珍惜也欤?
十曰戒好讼
昔人有言:“饿杀莫做贼,气杀莫告状。”夫贼者,害人之名。人而为贼,乡评之所不齿,国法之所不容,贱恶极矣。而告状者似之,亦以告状之人,虚辞
架陷,败人名节,倾人身家,与贼无别。事异情同,所以深著其害,而重以为戒也。即如易以
天水名讼,赴义外刚内险,或前刚而后险,或彼刚而此险,两
不相下,而讼以兴焉。是好讼之人,未有不刚险者也。人而好讼,大抵其人必贪暴而尚气,机械而诡诈。率其刚险之性,明则
舞文弄墨,暗则
射影含沙。或恃己之健讼,而颠倒是非,或唆人之争讼,而混淆
曲直,深文以期其巧中,构□以图其重酬。无知者称为讼师,有知者鄙为
讼棍。此等人品,实乡党之
鬼蜮,而名教之罪人也。纵或法网偶疏,时有吞舟之漏,即
天地神明,亦断不为之少宽也已。试以
讼事言之,告状时,每日衙前伺候或官府出署,拦路下跪,或坐堂放告,则阶前俯伏。官呼役叱,腼颜忍受,其苦一也。如或不准,又须再告。幸而准理,出票时承书抑勒,万状刁难,乃
下气怡色,委婉顺从,过于孝子之事父母。及至差役到家,则有接风酒、下马钱,恭迎款待,甚于贤宾嘉客。一有不当之处,则饮尔酒,发尔风,无所不至,其苦二也。及至临审,一切
保邻词证又需供养;酒楼茶馆任其燕游,百计逢迎,总欲藉其左袒。又有派堂杂堂,一班衙头
皂快,如
饿虎逢羊,必无生理。非遇廉察之官,身家必至立破。且俟候听审,自辰至酉,寸步不敢远离,
惊心吊胆,忘饥失食。若遇
冲繁地方,职官因公他出,又须收牌别示,十旬一月,未有定期,其苦三也。至于审后,水落石出,轻则戒饬,重则问拟,有何好处而乐为此耶?尔诸生读书明理,心气和平,既无刚险之性,倘有非礼之加、横逆之投,情遣理恕,何难渔然冰释。即或万不得已,务要申诉官长,而据事直书,仍不失忠厚之道。则有中惕之吉,而无终凶之讼,慎毋恃官府待我厚而奔走公庭,毋恃衙门为我熟而钻谋蠹吏。守卧碑之训,而一意诗书,品端行洁,谁不受
敬之。苟其不然,即使尔诸生身为职官,见此等好讼之人,有不疾而恶之者
几希矣。
学约八条
创者
林豪:文石书院续拟学约八条 清光绪年间
经义不可不明也
士君子穷经,将以致用。必能明其义蕴,斯识见定,理解精,持论有本有末,以之用世,自无难处之事。如汉儒以经义决狱,以《洪范传》推度时事,均能吻合。故先哲谓:《论语》
半部可以治天下。非危言也。治经者,必先读注疏,择精语详而归于一是。若场屋与考经解,则以
众说为波澜,而以
御纂及朱子之说为主脑。朱注虽为时所尚,要当分别观之。如《周易》宜习汉学。其尤著也,若《虞氏义》一书,为国朝惠定宇、张皋文诸家所阐发,尤为汉《易》入门之径。大都以六爻之变动,阴阳之错综,先明其数。故治《易》者,必有图画,犹《春秋大事表》、舆地,皆有图说,以明其方向,于天下大势、远近强弱,方了如指掌。他如《毛诗小序》,必不可废。若能会萃众说而自抒新义,亦可以参备一解。大抵六经注疏,经御纂折衷,固已灿然大备;然圣贤理道,本属无穷,如近世江慎修之《乡党图考》、阎百诗之《四书释地》,皆足以
专门名家,补前贤所未备。学者会而通焉,可也。
史学不可不通也
三史之学,一曰正史,若马、班之书是也;一曰编年,若《通鉴纲目》是也;一曰纪事,若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是也。其他三通(三通:唐杜祐《通典》、宋郑樵《通志》、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皆政典之书。)、地志等书,皆史家之支流,涉猎焉可也。夫史书浩如渊海,苦难遍读,故治史者,必自朱子《纲目》始。其法每阅一代之史,则设一簿,择其事之要者,论之精者,字句之典雅者,自抄一本。或计一年所阅,择其辞尤浃意者随手摘录,粘于壁上,以便朝夕熟览。至岁终,揭起分类,抄成一本。年年如是,有三益焉:一可知古今之事变,人品之贤否:一可识史家笔法,与义例之异同;一则典雅字句,随意摘出,可为行文之取资挹注,更觉靡尽。凡此,皆读子、史百家之良法也。然读书
尚友,必能知人论世,故有时读至疑难之事,该掩卷思之,设身处地,当如何处分?而后观古人究如何处分。其增长知识,尤不少焉。
《文选》不可不读也
《昭明文选》一书,为古学之总汇、词赋之津梁。自唐以来,如老杜犹教儿熟精选理,岂得以难读而置之?
即如“京都”、“
江海”等赋,字多奇僻难通,无妨节取。他若屈子之骚,武侯之表,《春秋》、《毛诗》之序,苏、李、陶、谢之诗,皆出其中,宜择其
明白易晓数十篇,自抄一过,朝夕吟咏,以为根柢,则出笔自可免俗矣。昔人谓做秀才者,胸中目中无《纲目》、《文选》二书,何得谓秀才哉?盖惟习此二书,则胸中乃有古人,而笔下方能超出时人耳。
性理不可不讲也
我
朝儒臣所辑《性理精义》,皆采择有宋先贤五子之学,若《通书》、《西铭》及《太极图说》,词旨深远,皆理学之至精者也。而湘乡罗忠节公泽南,即本周子主静之学,衍为兵法,故生平战功彪炳。其门下弟子,类能起而捍大难,踣大憝,亦皆本其师说。盖是书所赅甚广,苟能明其一义,推而出之,亦足以开物成务。学者但本其性之所近,择其辞义可通者读之,当有领会,亦无庸缠死句下,琐琐较论心性,致与胶柱刻舟者等诮也。
制艺不可无本也
昔人谓制艺之佳者,不从制艺来;试帖之佳者,不自试帖来。若但能就制艺、试帖以求,则诗文未必能工。盖
胸中无数千卷书,
安能独出手眼,下笔沛然?虽复极力摹拟时墨、铺排涂附、学其套数,初阅虽有机调,细按之不过合掌雷同,无一语从本心中流出,奚贵其为文哉?至于题有层次,前后不可
凌躐也;题有神理,一字不放过也。曲题用经义,贵能融化;理题靠朱注,贵有洗发手法。题尤要聊贯有情,补侧得宜。能如是,是亦足矣。先儒云:“
文以载道”。又云:“时文代圣贤主言。”虽不敢执此以律时贤,亦安敢不力求实学,而取法于上哉?
试帖不可无法也
自乾隆二十二年,文场始加试帖一首,排比声韵,法至严密。一字不叶(叶:“协”的古文,不叶即不协。此处指
叶韵。
叶韵起于南北朝时,文字读音,因古今不同,故古韵和今韵不同,当时强调
合韵,强改古韵为今韵。为求压韵,甚至不惜擅改原文,其弊甚深。至宋代,提出古韵通转,不必改字之说,形成一字多读,随处可叶之势,
多音字增加,其害亦大。清人深究古音,叶韵之说渐废。),则前功尽弃,可不慎欤?即如结韵、抬头、颂扬,系应制之体,
不得已而用之。若全篇颂扬,澎士每喜用之,尤不可解。此体无足讨好,而最易惹厌,似不必轻用为当也。能为古近体诗者,其试帖虽不甚工,亦不致有尘俗气。大抵试帖之上者,莫如有正味斋,而九家诗次之,七家次之。要必汰其不合时式之作,而选其尤佳者数十首,以便揣摩可也。古学则以唐律的根柢,而行以馆阁格式。古学经解,在小试军中,易于偏师制胜,况平时能为古学,则试帖游刃有余,在闱中尤有裨益。宜讲
律赋及赋学指南二书,以资讲习,为入门之径。
书法不可不习也
场中作字,譬如善膏沐者,同此资质,而膏沐稍整亦足动目。故制艺俱佳则较其诗,诗律俱佳则较其字,而去取以分。其大凡也临帖之法,非徒濡毫摹写,以求其形似而已。必取古今名迹,悬挂壁间,或斜置几上,细玩其用笔起止,配搭疏密长短之法,队伏整列,笔气联贯而下,无错综不匀之弊,务期意在笔先,神与俱化。故未有楷法不工,而能工草者。至用墨濡笔,皆有程式。墨要去胶,笔要洗净,试卷虽涩,必不宜磨使光滑,所谓善事利器是也。我期功令,凡殿试、朝考,尤重楷法。鼎甲馆选,咸出其中,而可苟乎哉?先儒云:“作字端楷,亦主
敬之一事”,则又不特场屋宜谨也。乃澎士书法,尚多未匀,即系注涂改,又多违式。查磨勘条例,每科学政,多有颁发。即乡闱,题纸后已胪列,为师者亦宜以教其弟子,每误则随时指正,必平日习惯自然,场中方无错误。若以为无关文字之佳否,而任意涂抹,是真与科名为仇也。大抵得失虽有定数,而人事要必先尽,故琐琐及此。古人云:三年心血,只争一刻眼光耳。
有志者,幸勿河汉斯言。
礼法不可不守也
《纪略》原载《学约》,于人伦、师友、立志、戒讼之说,再三致意,兹特举其意所未备者,推而言之。夫吾人既从事于学之一途,不能不以
舌耕为业;舍此,则别无谋生之术。盖防礼自恃,有如处女;怀刑畏法,惧入小人,其力守
大闲,亦仅仅可以免祸而已。要之,训诲有法,自不患事畜无资,而或欲于
公门中
上下其手以沾利益,此大误也。盖自来清正之官,必能循理。故凡理之直者,可无烦托我;其曲者,始欲藉重一言,为可缓颊。而既视为谋生之资,又不能择事而预,在有司则已窥我之后,谓是固非理相干者也。无论从与不从,而我且以一言见轻,他日虽有至言,转不易入矣。至于
墨吏,亦有别才,其经手固自有人,本不欲与正士相接,而反借非公不至之说,谓礼义由贤者出,而以澹台子羽相待,则吾亦何能不以
自待耶?虽然,俗事非尽不可与也。设有至亲为人倾陷,则当极力为雪其诬;又或亲朋两相争竞,则必苦口为平其怨;他如保固
桑梓,兴利除害之大端,则士为四民之首,又安可不身肩其任。此虽仁义,未尝不利,而吾之坐言起行者动于礼,非动于利也。则仍不害其为礼法自守也。夫礼法之所赅,亦甚广矣。由勉亭之所言,所谓伦之明、志之笃、理欲之必辩、师友之是尊,以至励躬行、戒词讼,皆范围
曲成于礼法中,而率履勿越者也。必能守如处女之固,而后免为小人之归,可不叹欤?古人云:做士子时,当如闺女,要畏人也;既入仕途,如健妇,要养人也;及退休林下,如老妪,要教人也。所愿士子,识此数端,为读书之根柢,而复以通经、学古、课文、作字各条,互相
淬励,从此
日就月将,相观而善,士气蒸蒸日上,以与中土代兴,是又区区者所乐观其后也夫。
相临景点
澎湖县 鸡善 观音亭 吉贝屿 目斗屿 白沙屿 双心石沪 四眼井 沙港海豚
澎湖湾海上乐园
天台山 西台古堡 员贝屿
望安 顺承门 莳里风情 澎湖青年活动中心
七美屿 险礁屿 文石书院 通梁榕树
风柜听涛 林投公园 马公天后宫 果叶日出 澎湖大桥
桶盘屿 铁砧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