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Foster,1826年—1864年),生于
宾夕法尼亚州,美国作曲家,以歌曲创作为主,自学而成。作有《故乡的亲人》、《
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
美丽的梦神》、《噢,苏珊娜》、《
老黑奴》等二百首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广为流传的著名歌曲。
人物经历
斯蒂芬·福斯特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这种情绪既是对
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作有《故乡的亲人》、《
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
美丽的梦神》、《啊,苏珊娜》、《
老黑奴》等二百首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广为流传的著名歌曲。 第一位真正伟大的美国音乐家是曾经被称为“民歌制作者”的斯蒂芬·福斯特。他的
生活故事表明了旧世界和新世界之间的显著不同。他生于1826年,那是
欧洲音乐的黄金时代,
贝多芬、舒伯特、
罗西尼、梅耶比尔当时都处在他们的名声的高峰,而柏辽兹、
舒曼、门德尔松、
李斯特和
威尔第都正在成长为伟人。假如他生在大洋彼岸的话,他也许已经进了一个合唱学校或音乐学院,而变成了一个
交响乐作曲家而不是一些简单歌曲和作曲家了。实际上,他生在
宾州的
匹兹堡附近的一个
小城镇里。是第一位真正伟大的美国音乐家是曾经被称为“民歌制作者”。
成长环境
有少数欧洲艺术家和歌剧团来到
波士顿、纽约、
费城和
巴尔的摩,但是他们从来也不走离海岸。在内地,被称为“
古典音乐”的东西是由披着
薄纱织物的年轻女子表现的,她们在钢琴上丁
丁当当地弹奏,并且唱着这样的快的小曲:“爱情、希望和美丽的青春,都是为了在坟上收集的花朵——除了天国之外,没有真实的乐西。”(摘自福斯特的妹妹夏洛蒂唱过的一首歌。)那些音乐教师大都是衰弱之极的法国或德国的文人,由于不能在欧洲谋得一个好生活才来到新大陆的。一个在
匹兹堡经营一个音乐书店、名叫克雷贝的德国人大概曾把他关于钢琴和声学所知道的一切教给了斯蒂芬。他的父亲当时经常从一种生意或职业转到另一种去,总是试图着手从事某种新的事情。有时福斯特一家的八个孩子(斯蒂芬是最小的一个)都住在他们自己的舒适的家里。在别的时候,他们住在亲戚们家里或住在宿舍,同时他们的父亲在最近的失败以后,正在努力重新建立起来。
福斯特的父亲“能在
小提琴上拉出几个曲调”。在
某个地方,用某种方法,斯蒂芬学会了演奏小提琴、
长笛和
单簧管。像纽约南边的许多家庭一样,福斯特一家也有两个黑人仆人。黑人女仆常常带着小斯蒂芬到教堂去做礼拜,使这孩子学会喜爱那些黑人歌手的柔和的嗓音、好听的旋律和丰富的自然和声。这种记忆被反映在他的许多歌曲中,他在自己的许多歌曲中运用了这些黑人旋律的一些片断。
黑人剧团
当时,男人们参加的
音乐形式是黑人剧团的演出。那时黑人剧团的演出和现在的很相像——白种人化装黑人脸孔,穿着使人眼花缭乱的奇怪服装,用破旧衣服和有花格子的衬衣来引人发笑。他们用一种故意读
错了音的方言来讲笑话,唱感伤和幽默的歌曲。现在,黑人剧团的演出由业余爱好者举行,来为某些教堂或赈济团体募捐。当时那些黑人剧团象一般剧团和歌剧一样,从一个市镇到另一个市镇旅行演出。它们取代了我们的电影和音乐会。它们给那些
小市镇带来人们一向就有的一切娱乐和音乐。它们甚至代表
美国音乐到
欧洲旅行演出!
黑人剧团演出在
福斯特的生活里起着一种重要的作用。当他才九岁时,就把邻近的小孩子们组成一个黑人剧团,在一个公共汽车
库里演出。当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过着不安的学生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作曲了。当他同一个已经结婚的哥哥住在一起的时候,市镇里的青年们有一个他们称为“
方桌爵士”的
俱乐部。斯蒂芬在他们的会上为他们写了三首歌曲:《路易斯安娜的美女》、《内德大叔》和《噢,苏珊娜!》。他总是在黑人剧团来到镇上的演出中闹腾,同经理和歌手们相识。
他的曲调都是用民间歌
曲式写的——
三段体,其中主题A重复了若干遍,然后用一个新的主题B,最后回到主题A结束。象那些
民间歌曲那样,它们都是容易受人喜爱和记忆而又容易唱的旋律。虽然他的许多歌曲的歌词都是为黑人剧团的演出所使用的黑人语言,但是那曲式和节奏更象盎格鲁一
撒克逊的民间歌曲而不大象真正的
黑人音乐。他的某些曲调甚至在节奏上有古老的
苏格兰和
爱尔兰的那种“
切分音”。
当欧洲的歌曲创造者们为诸如
莎士比亚和歌德一类的最伟大的诗人的歌词配音乐的时候,
福斯特不是用报纸上现成的歌词,而是自己写歌词。往往他脑中首先浮现出曲调,然后再给它配上歌词。他的歌词写得很辛苦,他的笔记本表明它们被他改过一遍又一遍。在那最著名的歌曲《故乡的亲人》里,那“SwaneeRiver”最初是“PedeeRiver”。但是福斯特不喜欢这个地方的音乐,所以他在地图上找到一个所有河流里听起来最悦耳的地名:“斯瓦尼”。他的大多数歌曲用的都是黑人的方言,因为它们是在黑人剧团的演出里使用的。可是像那些真正的民间歌曲那样,它们讲的只是那些感动我们所有的人的简单事情,不管是老的还是少的,黑人还是白人——例如渴望回家,和对别离了的亲人的忧伤心情。
1864年,斯蒂芬·福斯特逝世,年仅37岁。
主要作品
《老黑奴》是福斯特1860年离开家乡匹兹堡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
一:那些心头年轻、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离我远去,
离开这里到一个更好的地方,我知道,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
“老黑乔!”
(反复)我来了,我来了,因为我的头渐渐低垂;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老黑乔!”
二:我为何哭泣,我心并不悲伤?
我为何要叹息伙伴不复来?
只为怀念早已逝去的人,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
“老黑乔!”
(反复)我来了,我来了,因为我的头渐渐低垂;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老黑乔!”
三:昔日快乐无羁的人们,如今安在?
还有,我抱在膝上可爱的小家伙?
他们都已到了我灵魂所渴望去的海岸,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
“老黑乔!”
(反复)我来了,我来了,因为我的头渐渐低垂;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老黑乔!”
《美丽的梦中人》
福斯特去世前不久所作。1861年,福斯特和妻子分手以后,独自住在廉价供膳宿的宿舍里。1864年初,由于身体衰弱,在一天早晨他突然跌倒在
脸盆(或
水缸)上,割破了头颈,住进医院没几天就去世了。在发生这意外事故的前几天,他还写了《她是我的一切》、《坐在我自己的房门口》、《美丽的梦中人》等歌曲。《美丽的梦中人》是一首优美动人的
抒情歌曲,充满梦幻色彩的动人旋律令人心驰神往。在福斯特后期的作品中,只有这一首可以和他五十年代所作的反映南方黑人生活的歌曲并驾齐驱。
由斯蒂芬·
福斯特自撰歌词的《啊,苏珊娜》完成于1847年。同年9月11日在
匹兹堡的“雄鹰沙龙”上首次演出后,便逐渐风靡全国。翌年
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后,大批的淘金者就是唱着这支生动、活泼的歌直奔
加利福尼亚的。后来这首歌曲又飘洋过海,传遍了整个世界,一直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这支歌的产生经过据说是:当时在匹兹堡担任仓库点收员的福斯特,发起并组织了一个业余男声五重唱团。其中有位团员的妻子叫苏珊·肯脱莱脱,相貌十分美丽动人,除了一头金色的卷发外,她爽朗、活泼、直率的性格也非常惹人喜爱。作者福斯特正是以此为灵感,创作出本曲的。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I'm going to Louisiana,
My true love for to see
It rained all night
The day I left
The weather it was dry
The sun so hot,
I froze to death
Susanna,don't you cry
Oh,Susanna,
Oh don't you cry for me
For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I had a dream the other night
When everything was still
I thought I saw Susanna
A-coming down the hill
Was in her mouth
The tear was
In her eye
Says I,I'm coming from the south
Susanna,don't you cry
Oh,Susanna,
Oh don't you cry for me
For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我来自阿拉巴马,带着心爱的五弦琴;
大雨一整天下不停,但我出发那天天还干,
苏珊娜,别哭泣,啊,苏珊娜,你别为我哭泣,
我来自阿拉巴马,还带着心爱的五弦琴。
昨晚更深人静,我沉睡入梦乡,
她嘴里吃着乔麦饼,但眼泪晶莹,
我离开故乡来找你,
苏珊娜,别哭泣,啊,苏珊娜,你别为我哭泣,
我来自阿拉巴马,还带着心爱的五弦琴。
我马上要去新奥尔良到四处去寻访,
当我找到苏珊娜,我愿跪倒在她身旁。
倘若不幸我要失望只有把命丧,
黄土长埋我也心甘愿。
苏珊娜,别哭泣,啊,苏珊娜,你别为我哭泣,
我来自阿拉巴马,还带着心爱的五弦琴
《故乡的亲人》(OldFolksatHome)
1851年,
福斯特在远离自己家乡和亲人的辛辛那提州工作时,感到远离亲人的孤寂和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借以寄托思乡之情,本曲的歌词也是作者自己填写的。歌曲的旋律有着浓郁的
赞美歌风格,这是因为福斯特自幼喜爱音乐,常随黑人保姆到教堂听黑人唱赞美歌,这些黑人的宗教歌曲给予他很深印象的缘故。当时美国的一家
音乐杂志叙述了本曲风靡美国的情景:“《故乡的亲人》是一首无与伦比的、具有黑人音乐旋律的歌曲。所有的人都在哼唱着它。钢琴、吉它不分昼夜地弹奏着它;伤感的女士在唱它;浪漫的绅士在唱它;潇洒的青年在唱它;歌星们唱着它;街头的
手风琴艺人也在边拉边唱着它……”
沿着那亲爱的斯瓦尼河畔,千里迢迢,
在那里有我故乡的亲人,我终日在想念。
走遍天涯,到处流浪,历尽辛酸。
离开了我那故乡的亲人,使我永远怀念。
世界上无论天涯海角,我都走遍,
但我仍怀念故乡的亲人,和那古老的果园。
走遍天涯,到处流浪,历尽辛酸。
离开了我那故乡的亲人,使我永远怀念。
Old Folks at Home (
Swanee River)
Way down upon de Swanee ribber,
Far,far away,
Dere’s wha my heart is turning ebber,
Dere’s wha de old folks stay.
All up and down de whole creation,
Sadly I roam,
Still longing for de old plantation,
And for the old
folks at home.
Chorus:
All de world am sad and dreary,
Ebry where I roam,
Oh! darkeys how my heart grows weary,
Far from de old folks at home.
All round de little farm I wandered when I was young,
Den many happy days I squandered,
Many de songs I sung.
When I was playing wid my brudder happy was I.
Oh! take me to my kind old mudder,Dere let me live and die.
Chorus:
All de world am sad and dreary,
Ebry where I roam,
Oh! darkeys how my heart grows weary,
Far from de old folks at home.
One little hut amoung da bushes,
One dat I love,
Still sadly to my mem’ry rushes,
No matter where I rove
When will I see de bees
humming all round de comb?
When will I hear de banjo tumming down in my good old home?
Chorus:
All de world am sad and dreary,
Ebry where I roam,
Oh! darkeys how my heart grows weary,
Far from de old folks at home.
《我的肯塔基故乡》(MyOldKentuckyHome)
1852年夏季,福斯特偕妻子到
肯塔基州的巴特士顿去看望他的堂兄弟,费特里奥山丘美丽的风光,以及
肯塔基农村的景物打动了他的心,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抒情优美、朴实真挚的歌曲,并流传至今。福斯特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通过
南北战争来解放黑奴的时代,他对美国黑人的同情,可以从他的许多著名歌曲创作中体现出来。这首歌曲的音乐素材非常精练,几乎只是一句的反复,然而结构却十分完整,使人不感到单调。在
副歌通常应出现高潮的地方,音调也并不高扬,就象安慰人的语调一样,十分亲切:“你别哭吧,姑娘”,整个歌曲的旋律琅琅上口,音域没有超过八度。
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音调吸收源自古
非洲文化及欧洲
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
作品评价
其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材料精练,音调多吸收黑人之民歌的养料,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
《老黑奴》是福斯特1860年离开家乡匹兹堡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写这首歌的时候,
福斯特一生热爱着的家乡和亲人,几乎都一去不复返了。可敬的父亲这时已经去世了,两个姊妹也已出嫁,远离了家乡,两个兄弟也相继故去,剩下的另一个弟兄摩利逊也已结婚,而且住到了
克利夫兰。事实上,除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之外,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留在家乡
匹兹堡。此后福斯特又遭遇家庭婚变的悲剧,他被迫孤身流落到纽约,穷困潦倒,仅仅四年后就孤寂地离开了人世。曲名中的“
老黑奴”确有其人,正是在1860年,福斯特的妻子琼家的一个老黑奴去世了。作者福斯特与这个老黑奴有着多年的交情,老黑奴的去世使作者深感悲痛。这首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写的,旋律优美、亲切而又哀婉动人。显然,作者写作本曲除了寄托对老黑奴的哀思以外,也融进了对自己境遇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