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烈士墓,位于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西郊梅岭山麓。烈士墓背依青山,面向东方。建于1959年8月,占地十二亩。墓前有台阶11层,170余级,两边青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墓为汉白玉砌成,大理石碑下面刻有方志敏简历。
烈士介绍
方志敏,江西省
弋阳县人,生于1899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他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
1922年8月加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
毛泽东称之为“
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
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
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写下了《
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著作。1935年8月6日于南昌就义。遗骨现安葬于南昌市郊
梅岭。
忠骨寻找
下落成迷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
土地革命时期著名的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1935年1月,方志敏不幸被捕,同年8月被蒋介石下令秘密杀害。他在狱中以顽强的毅力写下的《清贫》《
可爱的中国》等八篇不朽著作,一直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和
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教材和精神财富。但他的忠骨下落一直是个谜,这个谜直到1958年才被揭开。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多次称赞方志敏英勇就义的行为,并教导其子女及身边工作同志:“方志敏同志是位有勇气、有志气而且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烈士,当时却连一座坟墓都没有,只因谁也不知道他的忠骨究竟在哪儿。1955年,党中央作出寻找
方志敏烈士遗骨的决定。在
刘少奇同志的直接指示下,江西省成立了
方志敏遗骨调查小组。
英勇就义
方志敏烈士的遗体埋在何处?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历史上那悲壮的一页。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由于方志敏是被秘密杀害,而且时间过去了20年,因此知道掩埋烈士遗体的准确位置的人极少。这时有人提出,方志敏赴刑时曾留过刑场照片,摄影师应该知道。围绕这条线索,调查小组终于打听到被国民党当局指派到刑场拍照的是一家名为“真真”照相馆的一名摄影师。可是调查小组将这位摄影师带到当时杀害
方志敏的现场一个名叫下沙窝的地方时,他却一筹莫展,无法辨认准确的位置。同时又有人反映,方志敏殉难后,国民党当局曾使人用一口薄棺材将方志敏下葬。于是调查小组又找到其中一名当事人,并组织人力到下沙窝挖掘,一直没有结果。
后有人根据方志敏临刑时的照片判断,认为方志敏临刑时脚戴镣铐,其遗骨必定有镣铐。可是,在挖掘出的所有尸骨中,没有一副尸骨脚戴镣铐。
发现线索
这样时间一晃过去了两年。1957年春,江西代纤厂在南昌下沙窝破土动工。一天,工人们在挖地基时有人发现一堆骨骸,并伴有一副脚镣!得知消息,调查小组立即指示专家和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同时,一份以江西省政府名义发出的加急电报也发往浙江东阳北麓中学,邀请当年一度担任看守所长的凌凤梧先生火速赶往南昌。
因为工地挖掘出的脚镣是不是
方志敏所戴的脚镣,没有一个人清楚。不得已,调查小组只得请凌凤梧先生到场辨认。
凌凤梧,浙江金华人,1934年时任南昌
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所长,方志敏押解到此,便受领了上司交给他对方志敏“劝降”的任务。在这期间,第四战区司令、
绥靖县公署主任
顾祝同还亲自告诫他,要对方志敏严加看守,不得马虎,并称这是蒋总裁的意思。
在“劝降”过程中,凌凤梧不但没有完成上司交给他的“任务”,相反却被方志敏的浩然正气所折服。通过接触,他思想也渐渐转变,由一个国民党看守所长被方志敏教育成为暗暗敬佩共产党人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借口“便于劝降”的理由,让方志敏换上了一副轻小的脚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善举,在方志敏就义后,
狱警从烈士囚室搜出方志敏给“木吾兄(凌凤梧)”的签条,内容是感谢凌为他减轻铁镣,凌凤梧即被国民党以通匪罪拘押,并押回原籍。后当了一名教师。
凌凤梧下了火车,方志敏遗孀
缪敏及方志敏堂弟
方志纯热情接待了他。同时,凌凤梧也向二位详细介绍了方志敏就义时的情行。凌凤梧说,1935年8月6日,那是个浓云密布的早晨,此时他已被调回军法处,已不再任看守所长之职,然而处决方志敏的消息还是很快传到他那……
那天,看守所临近的几条大小通道全部戒严,凌凤梧感到大事不好。果然不出所料,从看守所押解出来的人正是方志敏。面对神情岸然、拖着铁镣的方志敏一步一步走向刑车,凌凤梧一串泪水止不住地淌下来……
辨认忠骨
现在他听说工地发掘出一副有脚镣的尸骨,凌凤梧又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黑暗的一天又闪现在他眼前。次日一大早,凌凤梧、
缪敏及
方志纯等省委领导驱车直奔下沙窝实地勘察。
面对深埋地下长达22年之久的骨骸,烈士生前的亲友们强忍悲痛细仔审视着,他们一个个心都在颤抖。凌凤梧走到那副遗骨面前,轻轻地托起在地下还牢牢套着两根胫骨的铁镣,掂掂它分量,再用手指抹去上面剥落的锈屑,仔细辨别镣铐上的型号。
“就是这副脚镣!敏弟啊敏弟……”
看到这,凌凤梧不由失声痛哭。在场的所有人同时也无不一个个“扑通”“扑通”全跪了下来……
不久,一只大木箱送到了
江西省公安厅的法医工作室。这木箱内装的正是从下沙窝
方志敏就义处收集来的残缺不全的骨骸,共计79块。
由于当时还没有DNA技术,因此只有依照传统鉴别方法来确认方志敏遗骨。这79块骨骸哪些是方志敏的遗骨?这项重任交到了当时青年法医张伟纳身上。最后通过一一排查及推算,得出结论,9块被确认属方志敏遗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张伟纳又将这些遗骨送往司法部法医研究所,请求再次予以审定。法医研究所经过慎重及各种各样的检测,对遗骨的埋葬年限、性别、年龄、身高等通过检验和推算得出科学数据,证明张伟纳的鉴定是正确的。
主席题字
1958年5月26日,法医研究所的专家们正式签署了鉴定书,宣布这9块遗骨为方志敏的遗骨。
同年中共江西省委向中央报告了发现和鉴定方志敏遗骨的经过。中央及时批示安葬烈士遗骨。
1964年12月,毛泽东为正在兴建中的方志敏烈士墓亲笔题写了“方志敏烈士之墓”七个大字,以抒发对烈士的缅怀之情。
清贫丰碑
《
方志敏清贫丰碑》建在
怀玉山玉峰盘地的一座小山上,背景为怀玉山主峰云盖峰(海拔1538米)。《方志敏清贫丰碑》碑体以天然的花岗岩构筑万里成。碑体由《清贫》全文字碑、方志敏头像雕塑两部分组成字碑正面全文铸刻方志敏烈士《清贫》全文手迹,背面铸刻方志敏同志生平和在
怀玉山战斗的二十天简介;通往丰碑有三十六级台阶,寓意方志敏烈士充满传奇、悲壮、革命斗争的短暂一生(享年36岁),台阶分三层,每层12级,上宽25米,下宽30米,中间两个休息平台,纵向宽5米;台阶下面建有一个长26米、宽30米的小广场,栽有苍劲的松树;由怀玉山庄通往小广场的步行道长260米、宽5米;台阶、小广场上另设有大鹅卵石、景观矮墙、花木草皮等点缀。
《方志敏清贫事迹陈列馆》利用原怀玉乡政府办公大楼改造而成,共三层,总面积282平方米,设1个序厅(大楼底层大厅)、6个图文展厅(大楼二、三层各三个展厅),布展面积为207.58平方米。序厅面积21.52平方米,主要内容有怀玉山。
陵墓建设
方志敏烈士陵墓始建与1961年。1961年,应江西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南昌市建委批准将位于江西农大以西、江西林科所以北“金盘场”范围内的300亩土地划拨为陵园用地,江西省、南昌市民政部门在此建起方志敏烈士墓,并对陵园用地进行了绿化,其土地使用权属
南昌市民政局。1977年8月6日进行了烈士骨灰安葬仪式。1999年方志敏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由国家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厅、
南昌市财政局、南昌市民政局等部门筹集资金约80万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修建了纪念广场,订座了方志敏烈士半身铜像。2001年动工兴建了方志敏烈士事迹陈列室,建筑面积914.58平方米,室内展线长160米,布展面积600平方米,展品300余件。1986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中宣部命名并公布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激励后人
1.2005年4月4日上午,江西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
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和省委各部门、省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督导组组长
左明及督导组全体同志来到方志敏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先烈。
2.为了缅怀先烈,继承革命传统,进行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2005年2月26日,江西省发改委第十七支部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冒着霏霏春雨参观了方志敏烈士陵园。重温了
入党誓词,并向烈士敬献了花篮。
3.培育爱国之情,传承方志敏精神。2007年4月14日,江西省气象台党总支组织副科以上、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干部冒雨前往方志敏烈士陵园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4.2008年6月30日,江西省长
吴新雄等省领导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瞻仰了方志敏烈士陵园,向方志敏烈士墓敬献了花篮。
5.为秉承革命精神,宣扬爱国主义情操,2008年10月18日上午,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党员、院第28期党校学员和部分青协成员一起到方志敏烈士墓陵园参观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烈士的英勇气势,为坚持正义而不懈奋斗的高尚情怀。经过这次经历,党校学员和青协的成员再一次接受了党的洗礼,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了入党信念。
6.2008年10月24日,江西省机关党委组织机关党委委员和党总支、党支部书记50余人在方志敏烈士陵园举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大家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瞻仰了方志敏烈士陵园,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并向方志敏烈士墓敬献了花圈。大家表示,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不断开创全校各项工作新局面,扎实推进党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人物年表
1899-1920年
1899年
8月21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六)诞生于江西省
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
1906年 7岁
入私塾读书。
1911年 12岁
辍学辅助家庭务农,童年在家乡度过。
1916年
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在校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
1919年
夏,与邵式平等发动组织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
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班。
1920年
升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应用机械科学习。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
给《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
邵力子写信,对该刊发表的一篇题为《捉贼》的小说,谈了自己的看法:“小偷是不是算顶坏的?触目皆是的军阀、政客、资本家、地主,哪一个不是操戈矛的大窃?为什么大窃逍遥自在,受人礼敬,而小偷却在此地被吊起来敲?”受到邵力子的赏识。
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表第一首散文诗《哭声》。
1921年
春,因领导该校学生反对腐败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开除。
不久,加入江西“
改造社”,为《
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
秋,考入教会学校九江南伟烈大学(同文书院)。
1922年
春,参加“非基督教大同盟”。
7月,由九江赴上海,住在
邵力子家,任《
民国日报》校对,并在上海大学旁听。加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写作白话小说《谋事》,在《觉悟》副刊发表。
方志敏在上海逗留的时间虽短,但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在上海他找到了党组织和中共领导机关,并结识了
陈独秀、
瞿秋白、
恽代英、
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
8月,根据组织决定,方志敏离开上海,返回南昌创办“文化书社”,创建江西地方团组织设立活动据点。出版《青年声》周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从此,走上了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23年
年初,与赵醒依等人创建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和“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白话小说《谋事》与
鲁迅、
郁达夫、
叶圣陶等著名作家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编印的小说《
年鉴》。
1924-1926年
1924年
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
“五卅”运动时期,参加“沪案交涉江西后援会”的工作,深入偏远地区,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7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
回弋阳创建中共
漆工镇小组,组织“弋阳青年社”,出版《寸铁》旬刊,建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
1926年
5月,出席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
12月,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秘书长。
1927年
2月,当选为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领导全省农民运动进入全盛阶段,农协会员发展至80余万。
3月“
赣州惨案”后,赴武汉向国民党中央和
国民政府请愿,并出席中共中央农委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旋与
刘一峰等8人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身份回赣代行省党部职权,并在南昌创办了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组织了农民自卫武装。
6月5日,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
朱培德“礼送”出境,旋化名李祥松,赴赣西巡视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
8月,“
南昌起义”后,返回弋阳发动秋收暴动,先后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中共横峰区委书记。
11月至1928年2月,与黄道等人组织领导了
弋横暴动,时任中共弋阳、横峰、贵溪、
铅山、上饶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暴动总指挥,暴动失利后率部转入磨盘山区坚持斗争。
1928年
4月,任中共
弋阳县委书记,并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领导建立了
弋阳、
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任弋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6月,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议,批判了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确定了反“围剿”斗争的基本战略。
会后,赴贵溪、波阳、万年、
德兴、湖口等县,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组织农民暴动。
1929年
任中共信江特委书记兼中共贵溪县委书记、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建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
1930年
任信江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率独立团在
赣东北、闽北一带开辟根据地。先后领导了贵溪、万年等县的农民暴动,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局部性“围剿”。
8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
9月,当选为赣东北行委执行委员,随
红十军转战赣东北。
1931年
3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文化委员会主席。
3月下旬,任红十军政委后当选为
赣东北特委常委,率部转战贵溪、余江及闽北地区,在闽北连打11仗,连战皆捷。
9月,被选为中共赣东北省委常委。
11月,在第一次全国
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同年当选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
1932年
9月,再任红十军政委,率部二进闽北,先后攻占赤石、星村两镇和
浦城等地。
12月,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3年
1月,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兼任政委,并组建新红十军。
3月,被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荣誉勋章。
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
1934年
1月,在中共临时中央局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再度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
11月,红十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离开赣东北向皖南进军,时任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
1935年
1月29日,在江西省
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
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在狱中,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约30万字的文稿。
8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