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安蕨
蹄盖蕨科安蕨属植物
日本安蕨(Anisocampium niponicum (Mett.) Yea C. Liu, W. L. Chiou & M. Kato)是蹄盖蕨科、蹄盖蕨属陆生,中型草本植物。根状茎横卧,斜升,狭披针形的鳞片;叶簇生。叶柄黑褐色,向上禾秆色,疏被较小的鳞片;叶片卵状长圆形,先端急狭缩,基部阔圆形,羽片互生,斜展,有柄略向上弯弓,长圆状披针形,先端突然收缩,中部羽片披针形,一回羽状至二回羽状;小羽片互生,斜展或平展,基部不对称,裂片披针形、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尖头,叶脉下面明显,两面无毛;孢子囊群长圆形、弯钩形或马蹄形,囊群盖同形,褐色,膜质,孢子周壁表面有明显的条状褶皱。
形态特征
陆生,中型草本植物。根状茎横卧,斜升,先端和叶柄基部密被浅褐色、狭披针形的鳞片;叶簇生。能育叶长(25-)30-75(-120)厘米;叶柄长10-35(-50)厘米,基部直径(1.5-)2-3(-5)毫米,黑褐色,向上禾秆色,疏被较小的鳞片;叶片卵状长圆形,长(15-)23-30(-70)厘米,中部宽(11-)15-25(-50)厘米,先端急狭缩,基部阔圆形,中部以上二回羽状至三回羽状;急狭缩部以下有羽片5-7(-14)对,互生,斜展,有柄(长3-15毫米),略向上弯弓,基部一对略长,较大,长圆状披针形,长(5-)7-15(-25)厘米,中部宽(2-)2.5-6(-12)厘米,先端突然收缩,长渐尖,略成尾状,基部阔斜形或圆形,中部羽片披针形,一回羽状至二回羽状;小羽片(8-)12-15对,互生,斜展或平展,有短柄或几无柄,常为阔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也有披针形,中部的长1-4(-6)厘米,基部宽1-2厘米,渐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近截形,成耳状凸起,与羽轴并行,下侧楔形,两侧有粗锯齿或羽裂几达小羽轴两侧的阔翅;裂片8-10对,披针形、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尖头,边缘有向内紧靠的尖锯齿。叶脉下面明显,在裂片上为羽状,侧脉4-5对,斜向上,单一。叶干后草质或薄纸质,灰绿色或黄绿色,两面无毛;叶轴和羽轴下面带淡紫红色,略被浅褐色线形小鳞片。
孢子囊群长圆形、弯钩形或马蹄形,每末回裂片4-12对;囊群盖同形,褐色,膜质,边缘略呈啮蚀状,宿存或部分脱落。孢子周壁表面有明显的条状褶皱。染色体数目n=40。
主要变种
鸡冠蹄盖蕨(Athyrium niponicum f.cristato-flabellatum (Makino) Nemegata et Kurata)叶先端羽裂片和羽片先端的羽裂片收缩成扁平而褶皱的鸡冠状。栽培,见于山东(青岛)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0-2600米的杂木林下、溪边、阴湿山坡、灌丛或草坡上。日本安蕨属耐寒阴生植物,休眠期可耐零下20℃低温。忌烈日曝晒,喜凉爽湿润的通风环境。
分布范围
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缅甸和尼泊尔;在中国分布于辽宁(大连、旅顺、千山)、北京(妙峰山、金山、百花山、密云、怀柔)、河北(昌黎、兴隆、易县)、山西(原平、霍县、运城、蒲县、石楼、垣曲、中条山、管涔山)、陕西(华山、宁强、宁陕、太白山)、宁夏、甘肃(文县)、山东(青岛、泰山)、江苏、安徽(黄山、歙县、九华山、休宁,齐云山)、台湾(台北、桃园、南投)、浙江(安吉、淳安、杭州、建德、金华、临安、龙泉、盘安、遂昌、天台、桐庐)、江西(庐山、井冈山、务源、星子、修水)、河南(伏牛山、辉县、鸡公山、济源、灵宝、罗山、商城、信阳)、湖北、湖南(长沙、大庸、古丈、龙山、桑植、石门、武陵山、永顺、沅陵)、广东、广西(桂林)、四川(城口、德昌、康定、冕宁、泸定、九龙、西昌、盐边)、重庆(南川金佛山、酉阳、秀山)、贵州(梵净山、贵阳、江口、荔波、印江)和云南(昆明、嵩明、宜良、路南、禄劝乌蒙山、澄江、新平、禄丰、楚雄、双柏、大姚、永仁、武定、元谋、漾濞、宾川鸡足山、罗平、宣威、广南、西畴、孟连、镇源、景东、勐海、小勐养、勐仑、耿马、永德、云县、泸水、丽江玉龙山、巧家、大关)等省区。
繁殖方法
日本安蕨可采用分株繁殖或孢子繁殖方法。
主要价值
日本安蕨春季地下根部萌发新叶带有华丽的斑纹,宜和玉簪顶花板凳果一级矾根等组成阴生花境,或盆栽观赏。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9 17:3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