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蕨
凤尾蕨科旱蕨属植物
旱蕨(Cheilanthes nitidula Hook.),是凤尾蕨科旱蕨属植物,约有80种,旱蕨分布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它们喜欢生长在岩石上或者石头缝中,有些品种长得很好看,被人们种植在家里作为观赏。蕨类植物是没有种子的,它们繁殖依靠的是孢子,孢子就好比是它们的种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而种子则比生殖细胞要复杂得多。不同种类植物其孢子囊内含有的孢子数量也是不同的,少到1个,多则为数百。旱蕨的生殖叶边缘上聚集着很多孢子囊,叶片的边缘将它们卷起来,这样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形态特征
植株高10-30厘来。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亮黑色有棕色狭边的钻状披针形小鳞片。叶多数,簇生;柄长6-20厘米,粗1-1.5毫米,圆柱形,栗色或栗黑色,有光泽,基部疏被深棕色小鳞片,向上全体密被红棕色短刚毛;叶片长圆形至长圆三角形,长4-12厘米,基部宽3-6厘米,顶部羽裂渐尖,中部以下三回羽裂;羽片3-5对,基部一对最大,三角形,长2.5-3.5厘米,基部宽2-2.5厘米,短尾头,基部上侧与叶轴并行,下侧斜出,几无柄或有极短柄,二回深羽裂;小羽片4-6对,羽轴上侧的长约1厘米,宽2-3厘米,披针形,钝尖头,基部与羽轴合生,全缘,羽轴下侧的远较上侧的为长,基部一片尤长,长1.5-2厘米,宽1.5厘米,长圆形,短尾头,基部上侧平截,与羽轴并行,下侧斜出,无柄,羽状深裂达羽轴阔翅;裂片5-7对,披针形,第二片小羽片或为浅羽裂或仅下侧有一二短裂片,向上均为全缘;基部以上羽片略渐缩短。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叉,下面明显隆起,上面略可见。叶干后革质或坚纸质,灰褐绿色,两面无毛,叶轴及羽轴上面和叶柄同色,密被棕色短刚毛。孢子囊群生小脉顶部;囊群盖由叶边在小脉顶部以下反折而成,在反折处形成隆起的绿色边沿,盖为膜质,褐棕色,边缘为不整齐的粗齿牙状。
生长环境
旱蕨类为耐阴喜弱光植物,在充足的散射光条件下生长良好,忌强光暴晒。光照太弱植株会因同化不强出现饥饿现象导致生长不良。当环境中光照强度在285 lx以下时生长停止,叶色变暗失去光泽,当光照在3.0万lx以上叶片则被灼伤变黄,持续此光照在10天以上叶片出现浅褐色干枯状灼伤斑。通过2年的连续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光强在1200~8000 lx范围内适宜于旱蕨的生长发育,这也与人类居室环境的自然光强相似。
温度是蕨类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温暖的环境适合蕨类的生长,大多数蕨类植物生长适温为18~28℃,原产热带、亚热带及温带的种类在北方必须温室越冬。高温季节应加强通风降温和遮阴措施来减少对蕨类的危害。旱蕨属于耐高温品种,当环境温度高于38℃时生长缓慢,高于40℃时停止,较之其他蕨类植物叶片不易枯黄。旱蕨相对其他蕨属如凤尾蕨(Pteris Mayll)抗寒性差,当气温低于0℃时,新叶中有64%叶尖出现冻伤,呈水渍状褐变,但凤尾蕨无任何受害症状。试验结果表明气温在20~35℃时为旱蕨生长较快的适温区间。
图册二来源:
分布范围
产河南(商城)、甘肃(康县、文县)、湖南(保靖)、江西(庐山、武宁)、浙江(庆元、龙泉)、福建(建阳、南靖)、台湾(新竹、台中、南投、嘉义)、广东(连县)、广西(天保、百色)、贵州(安顺、三合、赫章)、四川(汉源、重庆、康定、泸定、平武、雷波、峨眉山、万县、城口)、云西(昆明、丽江、思茅、屏边、禄劝、元谋、双柏、永仁)、西藏东南部(易贡)。生干旱河谷疏林下岩石上,海拔200-2400米。也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越南北部及日本。
在云南西部、贵州和陕西(宁陕)还有一种叫滇西旱蕨P. maireiBrause,形体和本种相近,但叶柄有钻形鳞片,而无短刚毛,羽片长尾头,小羽片较长。
栽培技术
在肥料需求方面旱蕨与蕨类的其他属差异不大。施肥时大量元素配比为N∶P∶ K=2∶1∶2,微量元素的施入量应根据气温情况和生长情况调节,一般生长旺盛需补充较多的Ca肥。旱蕨对肥料浓度也有严格要求,肥料溶液电解质电导率EC>2.0S/m时易受害,特别是气温>35.0℃时,肥害更剧烈;EC<0.5S/m时,表现肥力不足出现叶片黄化,植株生长缓慢等一系列的问题。
旱蕨和大多数蕨类植物一样喜欢湿润的环境,除了满足根部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叶面对水汽的需要,保持其周围环境的湿润。向根部浇水可以间隔几天1次,以保持基质湿润为原则,见干见湿,夏季高温季节必须天天向叶面喷洒水雾,并要保证通风良好;冬季可适当减少浇水,大约1周1次,以微酸性和中性的水为好。基质不宜过湿,基质过湿则新根易坏死,地上部分则会因缺水而萎蔫枯死。在相对湿度为60%以上时,生长正常,<40%时新叶易枯,以80%左右时色泽最好。
繁殖方法
蕨类植物常见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其中小面积生产可采用分株法,规模化生产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带有根和叶。 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尽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和根,按原来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病虫害防治
旱蕨的主要病害是炭疽病,在出现病斑之前,用800倍百菌清防治效果较好,当病斑出现之后,则无良好控制方法,只能是去病叶。另外种植环境要求空气清洁,当氨浓度过高,或有腐烂动植物残体散发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时,旱蕨叶会受害,可致地上部分全部枯死。
旱蕨在高温季节易发生斜纹夜蛾为害,但防治时要注意选择适宜药物,如用药不当极易产生药害,尤其在高温天气更甚,一般采用欧迈克1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滇西旱蕨
植株高15-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亮黑色而有棕色狭边的钻状披针形鳞片。叶多数,簇生;柄长8-16厘米,粗1.5-2毫米,深栗色,有光泽,幼时上面有不明显狭沟,并有少数短刚毛,成熟后圆柱形,基部密被棕色狭披针形的细长鳞片,向上鳞片变小而渐稀;叶片卵状三角形或长圆三角形,长6-12厘米,宽4-7厘米,顶部羽裂渐尖,并有尾头,中部以下二回深羽裂;羽片3-5对,基部一对较大,卵状三角形,长2.5-5厘米,宽2厘米左右,长尾头(约2厘米),基部上侧与叶轴并行,下侧斜生,柄长1-2毫米,深羽裂达羽轴狭翅;裂片4-8对,彼此疏离,下侧的较上侧的为长,基部一片尤甚,长1.5-2厘米,宽2-3毫米,线状披针形,短尖头,基部以狭翅和羽轴相连,全缘或下侧偶有1-2个小裂片或圆齿;基部以上的裂片全缘;第二对羽片向上略渐缩短。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叉,斜上,不达叶边,下面隆起,上面不见。叶干后纸质,灰褐绿色,两面无毛,叶轴和叶柄同色,上面有不明显的纵沟,密被棕色短刚毛及少数钻状小鳞片。孢子囊群生小脉顶端;囊群盖由叶边在小脉顶端以下处反折而成,反折处形成明显的绿色边沿,盖膜质,棕色,边缘啮蚀状。
产陕西(宁陕)、云南(昆明、大理、维西、德钦、鹤庆、贡山)、贵州(梵净山)。生河边石上,海拔2300-3200米。少见。
参考资料
旱蕨.植物智.
旱蕨(图册二)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片数据库.
滇西旱蕨.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3:1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