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包子是陕西渭南一种
传统名食,以渭南市临渭区所制最为驰名。时辰
包子创始于清乾隆年间,但那时不叫时辰包子,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名手叫张坤,他家的包子特别味长,每天争尝名品的食客络绎不绝,排成长龙,一过上午时,就买不到包子了。因此人们就给这种
包子加上“时辰”两字,尔后约定俗成。其特点为面细皮白“
僧帽”状,油渗包底呈金黄,馥郁鲜爽,油而不腻,香味悠长。
渭南时辰包子创始于清乾隆年间,但那时不叫时辰包子,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能手叫张坤,他家的包子味道特别好,每天争尝名品的食客络绎不绝,排成长龙,一过时辰,就买不到包子了。因此人们就给这种
包子加上“时辰”两个字,尔后约定俗成。张师傅每日做
包子有定数,到上午九、十点钟即已售完,卖包子要讲一定时辰,买包子也要讲一定时辰,故此包子习惯称为“时辰包子”。以后“时辰
包子”的质量又有提高,到
本世纪三十年代,王德本制作的时辰包子更讲究技术和风味,人称他制的包子为“气死坤包子”。
清朝时,离渭南城三十里的一个村庄里,住着一家人。这家人只有老母、
儿子、
媳妇三口。母亲年已七十,是她在老伴死后、茹苦含辛将
儿子抚养成人。儿子柳春发很孝顺,
媳妇李香兰也很贤惠。
有一年秋天,老母病倒在床,小俩口白天黑夜尽心服侍。
儿子端去
红薯稀饭,老母不想吃,
媳妇又端去荷包鸡蛋,老母还是不想吃。
媳妇问老母想吃什么?老母回答说想吃城里最好吃的
包子。春发说:“好,我就去买。第二天春发吃过早饭就起身赶路,准知走到
包子铺门前已经午时,店门早就关了。
第四天,鸡叫头遍,春发就起身赶路,他一路连走带跑,直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一次功夫不负孝心人,走到正赶上辰时,
包子刚刚下笼。他连忙买了十个。得到
包子后,他心里高兴,就买了一张红纸,借店家的笔墨写了一首打油诗贴在包子铺门口。这诗是:
特点:时辰包子用料选料讲究、制作严格独特。面粉、
猪油、
大葱等若干简单材料,经油馅、和面、拌馅包制等若干简单工序却能做出皮薄馅多、鲜香盈口、油而不腻、回味不尽的美味,令人叹服。其特点为面细皮白“僧帽”状,油渗包底呈金黄,馥郁鲜爽,油而不腻,香味悠长。蒸熟后的时辰包子面细皮白,小巧玲珑,呈“僧帽”状,油渗在包子底上,呈金黄色,香气袭人,诚为当地的
小吃名品。
“白面细皮僧帽装,油渗外皮呈金黄。香飘招徕行人步,油而不腻味道长”。这是旧时对久负盛名的
渭南时辰包子的一首
赞美诗。
渭南时辰包子从取料到制作都有严格的规程,一丝不苟。做皮的面,要选上等
小麦,用
石磨细磨如箩。做馅的
猪油,要用真正猪内腔里那两块
板油,不用花油,而且要精心贮存1年后再用。油去膜,切成黄豆般小粒,和以粗面粉,锅内加陈菜子油,文火炒熟。
半夜起来
蒸包,过路人能闻见香味。
包子状如僧帽,小巧玲珑,周边洁白,包底金黄,肥而不腻,香味悠长,吃一顿包子走10里路,还口齿留香。所以又被叫做“十里香包子”。吃时必定佐以大葱蘸黄
面酱,还须喝一杯浓茶。
渭南时辰包子讲究的是:“站”的直,“准”个时,“热”个吃渭南时辰包子,早在旧社会就扬名关中了。当时在骡马市中段路东,肋子巷(今改为西柳巷)西口右侧第三家铺店处,就有一家卖正宗“
渭南时辰包子”店铺。
渭南时辰包子以馅的不同,可分为:大肉、素、大油等馅包子。是一种独具特色,按时准点,现蒸现卖的大笼
包子。
2.
包子馅一定用新鲜大肉,不是什么肉架子(就是肉铺子的叫法)卖剩下的下脚料就可以拿来胡弄人的。
3.大油
包子一定要用正宗的新鲜
猪板油,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花油(肠衣油)下脚料可以拿来充数的。
4.每天准时提板(过去店铺门是由一块块长木板在滑槽内拼排而成的,开门时,一块一块提拉而下,所以通称:“提门”,关门时再插上,通称“上的”。)准时收摊“上门”,不是因为生意的好差而可以任意更改营业时间的,讲究一个准时,这就是
包子冠以“时辰”的来历,也是一种诚实经营的美德。
6.
包包子的发面基要求比较“硬”一点,以保证蒸好的包子不会“塌下”去,馅较干而面稍硬,真材实料的买卖,能不赢得口碑吗?这样的包子能“站”不直吗?
7.最有特色的大油
包子,值得一提的是:把
板油切成小丁,约一厘米见方,用炒过的
葱油、
花椒面、加炒干面粉拌起,要求葱油味要浓,花椒面量要足,再加些
五香粉、盐就成了地道的大油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