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拼音:míng zhé bǎo shēn)是一则
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周·尹吉甫《诗经·大雅·烝民》。
成语出处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西周·尹吉甫《诗经·大雅·烝民》)
后来,人们从“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中,引申出成语“明哲保身”。
成语故事
周宣王时,有个大臣名叫兮甲,字伯吉甫,因为他担任的官职是尹,史书上称他为
尹吉甫。
当时,西北方和南方的一些部族经常进犯西周的领地。
周宣王就派尹吉甫和另一个大臣
仲山甫一起前去征讨。尹吉甫在和仲山甫共事的过程中,发现仲山甫很有才能,对周宣王赤胆忠心,因此十分钦佩。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尹吉甫和仲山甫同心协力,为抵御外族入侵、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有一次,周宣王派仲山甫前往齐地修筑城池,以防御外族的入侵。仲山甫接受王命后,尽管知道齐地十分艰苦,筑城任务十分艰巨,还是毫不犹疑地动身去了。临行之前,尹吉甫写了一首名叫《
烝民》的诗送给仲山甫,赞美他的道德和才能,诗中有一段这样写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严肃的王命,仲山甫一人承担。国家如果有了什么不顺,仲山甫一人就能晓谕天下。仲山甫不仅明于事理,而且智慧通天,同时也能保证自己的安康、太平。他日夜操劳,毫不懈怠,兢兢业业地忠于君王。
成语寓意
明哲:明智,通达事理。该成语原来是褒义,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危及自身的事。但在使用过程中语义逐步转化为贬义,用以形容不顾集体,只想保持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风。
生活中,如果有人过于醒目,就很可能遭到别人的妒忌,更甚至会遭别人的暗算,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很简单,鹤立鸡群,只能是孤芳自赏了。所以,很多时候,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过于高调,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类智慧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在成就事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保全自己的性命。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明哲保身”属于连动式,常用作谓语、定语。原指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有褒义;现在则指为了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风,有贬义。
运用示例
唐·
白居易《
杜佑致仕制》:“尽悴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自非贤达,孰能兼之?”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汉高祖五年·论》:“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明·
瞿佑《
归田诗话》:“(白)乐天晚年,优游香山绿野,近乎明哲保身者。”
明·
梁辰鱼《浣纱记·第一二出》:“但大仇既报,吾愿已毕。今欲飘然去国,明哲保身,省得落于奸臣之手。”
朱自清《论气节》:“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 ”
老舍《
四世同堂》:“明哲保身在这危乱的时代并不见得就是智慧。”
巴金《
家》:“他,士大夫出身的他,虽然有他的骄傲,但也有他的谨慎,他也知道‘明哲保身’的古训。”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成语辨析
独善其身—明哲保身—全身远害—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与“明哲保身”意思相近。“独善其身”原指独自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现指只顾自己,不关心集体。“独善其身”“明哲保身”都含有只顾自己的意思。“独善其身”一般指保持自己的好品德或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明哲保身”一般指为保全自身而不参与斗争。“洁身自好”的意思是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事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之事。“全身远害”的意思是保全生命,远离灾害,危害之地。
“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明哲保身”指怕招惹是非。“洁身自好”用作褒义时,偏重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作贬义时,多指怕惹是非。“明哲保身”用作褒义时,偏重指处世待人,十分明智;用作贬义时多指怕犯错误或怕得罪人,是不讲原则的自由主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