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实录》,记录中国明朝
明太祖、
建文帝两朝
皇帝事迹的史籍。其年份起元至正辛卯(1351年),讫洪武三十一年戊(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根据《
明史·艺文志》的记载:《明太祖实录》共有二五七卷。
修纂过程
太祖实录凡三修:一修
于建文元年(1399年),总裁为
董伦、王景彰等;再修于永乐之初,监修为李景隆、
茹瑺,总裁为
解缙;三修于永乐九年(1411年),改命
姚广孝、
夏原吉为监修官,
胡广、
胡俨、
黄准、
杨荣为总裁官,至十六年(1418年)五月修成。
朱棣两次重修太祖实录,删去了
明太祖的过失以及建文朝遗臣对
成祖的指斥,又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但反复删改,使《太祖实录》所记四十八年史事只余二百五十七卷,显得过简。
《明太祖实录》凡三修。《
明史·艺文志》记:《明太祖实录》二五七卷。建文元年(1399年)
董伦等修。永乐元年(1403年)
解缙等重修。九年(1411年)
胡广等复修。起元至正辛卯(1351年),讫洪武三十一年戊(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
万历时,允科臣
杨天民请,附
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今所见之《明太祖实录》,即三修本,前二修本则均已不得见其书。
《明太祖实录》三修本成书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自建文元年初修之始,至永乐三修告竣,二十年间三成其书。中经“靖难”之役燕王夺位,政事、人事变动甚大,因而引起对本书的各种议论,加之历来史家多称颂建文“宽仁”,不满于燕王夺位
后对建文遗臣之杀戮,故多指斥永乐中之三修,“事皆改窜,罪在重修”。然而究其修纂史实,并不尽如此。
《明太祖实录》初修本(建文本)
《明太祖实录》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前后凡三年。当
洪武晚年,太子
朱标病逝,
太孙朱允炆年幼,诸王觊觎皇位,藩衅已萌。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命
曹国公李景隆突执
周王,废为庶人,数日后,便有“征江西处士
杨士奇充实录纂修官”之命。至建文元年正月正式开局修书,则同月又废代王。四月湘王自焚,五月废齐王,六月废岷王,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今北京),“靖难”之役爆发。
建文三年十二月书成上呈时,则燕王挥师南下,战局已定。半年后燕师入南京。由此可知,其一修《明太祖实录》始于“靖难”起兵之前夕,终于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修成的《明太祖实录》中,对于燕王及诸藩的记述,自然会多有指斥之处。因此燕王夺位后,“以前任知府
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论死籍没”。
《明太祖实录》二修本
燕王
朱棣夺位后亟命修改,
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此距燕王夺位仅三月,而距建文一修成书尚不足一年。利用这次改修《明太祖实录》以正其夺位之名,这与当时大戮建文遗臣目的乃是一致的。
这次重修,前后仅用了八个月,至永乐元年六月即匆匆成书。全书一百八十三卷,分写一百六十五册,此即所谓《明太祖实录》二修本。从修纂时间及过程来看,这并非一次真正的重修,而只是在原书基础之上,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而已。这是出于当时形势所需,“又成于急促,未及精详”。因此便决定了此书必然还将有第三次修纂。
《明太祖实录》三修本
《明太祖实录》第三次修纂始于永乐九年,至十六年五月书成,历时六年七个月。全书计二百五十七卷,分写二百五十册,又有《宝训》十五卷,分写十五册。
这次修纂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当时全体内阁成员几乎都参与了修纂工作;再是监修官
姚广孝和
夏原吉均直接参与修纂工作。
从这三次修书参与的人员来看,虽然主要修纂者人数相当,但情况却有所不同。
一修、三修用人较为精当,
二修人数虽多,却有不少挂名而实未与者。如《进实录表》中所列之王景、
胡俨、
杨荣、
金幼孜等,《明太宗实录》《明史》等书均未记其与修之事。其领衔监修者李景隆才品均劣,又多用监生、生员,此为
永乐之初,
史官乏人,且当时在政局变动之后,人心未定,岂能尽心于考订编修国史。至三修之时,
朱棣已用
胡广之言,停止追治所谓“奸党”,时当
永乐盛世,所用多为当时名臣,着力于“访问考稽,从实修纂、补遗、润色,次第
成书”①。因此三
修本从内容上不仅较前二修丰富,而且较前二修为好。
《明太祖实录》一修、二修本今
均已不得见其书。《明太祖实录》二修书成,即焚一修本,为使不留改动之痕迹。但三修书成,却并未焚二修本。是以二修本曾传至明末。
明末清初顾炎武曾记:“闻之前辈老先生曰:《太祖实录》凡三修。一修于建文之时,则其书已焚,不存于世矣。再修于永乐之初,则昔时大梁宗正西亭曾有其书,而洪水滔天之后,遂不可问。”
评价
明实录从《太祖实录》起便强调事直文简,理明义彰,对
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成为后世研究有明一代典制的最主要史料。明实录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收有重要人物传记,其中虽间有隐讳失实之处,但仍保留了较为丰富之史料,成为后人纂修明史列传及研究这些人物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对于明实录中保存的史料,不同研究范围的人,见解也不相同。总括来看,明实录所记,偏重于
政治事件、制度,而缺乏社会经济方面内容,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