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拼音:xiǎn)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像人在日光下看丝,会明显、分明之义。显的本义当是明显,作
形容词。引申作动词,指表现、露出。又引申指有名气的、有权势的。
文字源流
会意字。早期金文(图1、2)的左上方是“
日”字,古字形像太阳,此处借指阳光;左下方是“
丝”字,本义是蚕丝;右部像突出了眼睛的人(“
见”),在太阳底下面对着丝捆。三相会意,表示人拿着丝来到太阳底下。蚕丝很细,要拿到太阳光下才能看得明显、清楚,精微显明的意思,不言而喻。由日中视丝,正会合明察众物之意。稍晚的金文(图3-7)将人形稍作变化,到了小篆(图8、9)左部写作日、丝,人形写作“页”,从页,与头部意思相关。篆文、隶书(图10-12)、楷书都继承金文和战国文字。楷书两束丝下端的线头,省并为四点。现代使用的简化字“显”,是从宋、元、明、清通俗文学刻本文字,是在繁体“显”的基础上删减右部“页”,采用草书楷化的方式简化左下部得到的。
许慎《
说文解字》及清代《说文》学家们多认为显字之本义为指弁冕、充耳等鲜明的头饰,引申为显明之义,显为
㬎字的后起字。王筠《说文解字释例》:“积古斋颂壶颂敦皆云:‘不显鲁休’,而颂鼎云:‘不㬎鲁休’。一人之器而字作两体,明乎其为一字也。”现有西周金文拓片中未见㬎字。㬎字最早见于战国温县盟书,是战国东方六国文字显字的省体,《说文》所说以为古文,正是战国东方六国古文。从西周金文看,应该是先有显字,后有㬎字。
“显”字从“明显”的意义并行发展,引申出动词和形容词两种意义。就动词意义来说,“显”字有公开,显露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显”也是“显露”的意思。比如:大显身手,显而易见等等。就形容词的意义来说,“显”字就有“高贵”“显赫”的意思。
在古代,称呼自己祖先的时候,都要加上一个“皇”字,“皇”就是大,就是美。到元朝大德年间,皇帝下令把“皇”字改为“显”字,理由是一般的官吏百姓不能称为“皇”。这样一来,已故的父亲就称“显考”,已故的母亲就称“显妣(bǐ)”。
详细字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九】【页部】呼典切(xiǎn)
头明饰也。从页㬎声。
【注释】徐铉等注:㬎,古以为显字,故从㬎声。
说文解字注
“头朙饰也”注:故字从页。饰者,妆也。女部曰:妆,饰也是也。头明饰者,冕弁充耳之类。引伸为凡明之偁。按㬎谓众明。显,本主谓头明饰,乃显专行而㬎废矣。日部㬎下曰:古文以为显字,由今字假显为㬎,乃谓古文假㬎为显也。此古今字之变迁,所必当深究也。
“从𩑋,㬎声”注:此举形声包会意。呼典切,十四部。
广韵
呼典切,上铣晓 ‖显声元2部(xiǎn)
显,明也。著也。光也。觌也。又姓,《风俗通》云:“有显甫为周𠨞。”呼典切。五。
康熙字典
【戌集下】【页部】 显
古文:㬎
(xiǎn)《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呼典切。音宪。《尔雅·释诂》:光也。
又见也。《玉篇》:明也,觌也,著也。《书·泰誓》:天有显道,厥类惟彰。传:言天有明道,其义类惟明。
又达也。《左传·僖二十五年》:是求显也。《孟子》:而未尝有显者来。疏:言未尝有富贵显达者来家中。
又姓。《风俗通》:周卿显甫。
(xiàn)又《正韵》晓见切,音韅。觌也。
又人名。《礼·檀弓》:子显致命于穆公。《释文》:显,呼遍切。
又叶馨烟切,音羶。郭璞《朝鲜赞》:箕子避商,自窜朝鲜。善者所壮,岂有隐显。
《说文》:显,头明饰也。从页㬎声。
俗作𩔰,非。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➊“日”窄“业”宽。❷“日”居上居中,上宽下窄,底部在横中线上侧。❸“业”,居下居中;两竖分列竖中线两侧,左略短;末笔长横平直。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汇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