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中国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地之一,是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巴克什营镇、火斗山镇。其中金沟屯村语言应用最多。出
京承高速公路口金沟屯段,一块“普通话语音标本采集地”大型标牌赫然入目。
概况
普通话,由“
北京官话”发展而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家制定普通话语言规范过程中,有专家学者来到河北省
滦平县金沟屯、火斗山等地开展过语言调查活动,滦平作为“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地”,为我国普通话语言规范的制定提供了语言标本。
也正因为如此,滦平“方言”成为了最接近普通话语言规范的“方言”。走遍全县大小村落,下起幼儿园的学前儿童,上至
山旮旯的百岁老人,听到的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虽然在方言词汇和语音声调上,同普通话规范比较存在着少量的差异),因为普通话就是他们的母语。这种全民都讲普通话的现象,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这样说:滦平就是普通话之乡,滦平是最好的标准普通话体验区。国家部委、省、市相关部门及中央电视台、地方电台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多次莅临滦平考察普通话语音资源,并对语音资源的传承、使用、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标准音的采集
承德普通话虽标准,但真正得到首肯的是其下辖的
滦平县。出
京承高速公路口金沟屯段,一块“普通话语音标本采集地”大型标牌赫然入目。
河北省
承德市滦平县政协副主席王国平称,1956年,国家语音工作人员曾先后两次来到承德市滦平县
金沟屯镇金沟屯村进行普通话标准音采集。“说客气点儿,我们滦平县是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地,要是不客气点儿说,
普通话是根据从
滦平采集的语音来最后定的标准”。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
金话筒奖得主纪青云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王智曾来到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见到了60年前普通话采集对象——84岁的原金沟屯村第四完小小学教师白向民、82岁的原金沟屯中学教师石俊勇,并当场与村民比试普通话。
当纪青云和王智见到那些蹲在院墙根下抽着旱烟的老爷子和坐在村口大树下叽叽喳喳拉家常的老奶奶们时还有些怀疑:“他们会说普通话?”但是,上前一唠嗑,那地道的普通话一下子就把他们震住了。
纪青云、王智等人认为,河北
承德普通话标准名副其实。“这样一个资源是全国独特的、唯一的,我们想把这个资源挖掘出来,成为国家的一个语言历史博物馆,让全国各地的语言资料都能够在这汇集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点宝贵的、文化的东西。”
“全国
推广普通话之前,国家有关工作人员曾到一些地区做普通话语音采集工作,那时大致是1953年。河北省承德市金沟屯村、火斗山就是采集地。”河北省
滦平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绍儒介绍说,石俊勇就是语音采集的参与者之一。
“当时我七八岁,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让对着几个陌生人读课文。读完后,大家都夸我读得好。”石俊勇老人回忆说,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工作了才知道是普通话语音采集。金沟屯村小学还有一块“普通话语音采集地”的石碑。
普通话体验区
2013年9月起,河北省
承德市开始筹建以普通话文化为看点的农家游、采摘园、普通话体验一条街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普通话培训基地。整个“普通话生态体验区”计划于2014年年底建成。
河北省承德市
滦平县选择
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镇三个示范性乡镇,试点建设以
普通话文化为看点的农家游、
采摘园、
普通话体验一条街、普通话体验茶馆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结构,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产、商务和休闲生活的同时学习体验普通话。
标普成因
河北省承德市
滦平县的普通话为什么如此标准呢?王国平给记者讲了一段他所了解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由于战争原因,长城之外的滦平县居民被全部迁到了河北省
保定市、北京房山一带,导致这里成为“无人区”,这种状态持续了200年左右,传统方言土语消失殆尽。
“后来,清兵入关,从京畿等地迁来的王公大臣和
八旗军队,构成了滦平人的主体,这部分人受当时‘
北京官话’的影响,发音自然统一。”王国平说,从清朝流传下来的
承德市滦平方言的特点是音准分明,语调比
北京方言硬一点,尤其是没有尾音,显得直接、清晰、明确,与普通话极为接近。
明成祖的时候,
滦平县各个村落的人被全部迁到了现
保定、
蔚县、北京
房山一带。清朝入关以后,
多尔衮开始实行
圈地令,康熙八年废止圈地令,那些迁走的人从京畿等地再迁到
古北口外,在滦平建了二十四庄,包括五条御道、八大行宫、二十四黄庄等清朝的组织机构都设在这里,使这里受官话影响非常大,所以滦平县60%都是满族人。
据王国平介绍,1955年,国家正式成立国家语委,制定了语言方案,当时起的名字叫官话,普通话这个概念是后来才有的,正式方案1957年制定,1958年正式公布。
在这个方案里,很大程度上都是参照了专家到
北京官话区采集语言的结果,主要采集地就是金沟屯村、巴克什营镇、火斗山镇。其中金沟屯的语言是应用最多的,也就是说,金沟屯当时采集所发出的音、所讲的词汇,和普通话是最接近的。王国平说,河北省语委隔几年就到该地进行一次普通话考核验收。
采集人回忆录
1953年,我刚13岁,当时的政务院来人到我们这录音。老师把我和石俊勇,姚凤媛叫到办公室读了几篇课文。领导觉得我们的发音很标准。对我说,你的话说的好,以后没准都像你学习呢。后来才知道,那次是全国范围的为普通话标准音采集样音。那时候心里感觉特别的骄傲,自豪。
那次经历后,几十年来我一直规范自己的发音。也不断地练习。作为语文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其实我们
滦平人的发音很标准。大多数只是个别音矫不准,你比如说:团结友爱,有的人读成团结有“耐”。
如今普通话已经成为我滦平的
城市名片。近几年,将在金沟屯村头街打造普通话体验一条街,修建普通话展馆。
在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家的语言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滦平作为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我心里感到很荣幸。
退休在家,我也不想闲着,还想为普通话推广做些事情,尽一点绵薄之力吧。
推广普通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我们都义不容辞。说标准普通话,做诚信滦平人。
普通话优势
据当地劳动人事部门提供的信息,
承德普通话已经成为一种就业优势:已经为央视及各省市输送了大批主持人才;
承德市所属的8县3区,每个县都有很多在全国各地从事服务行业的男男女女;从60年代开始,
人民大会堂等场所很多服务员都是承德人。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多年来,河北省承德市的服务员、保姆等服务性行业在北京一直很受欢迎。2013年,北京一家公司还把话务中心建在了河北省承德市滦平,雇佣了50多名当地人做话务员,也是看重了当地普通话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