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随之谜,是考古界和历史学界的重大成果。考古和历史研究表明:
破解
随着对
西周初到
战国末的曾侯墓葬群的考古研究,通过跨越七百多年历史出土的系列青铜器铭文的解读,困扰学术界36年的“曾随之谜”终于迎刃破解:
曾随实为一国两名,此
姬姓曾国即为史书中的周王族诸侯国随国,始祖为
周朝开国大将军
南宫适(kuò)。此曾国与存在于夏商周时代的山东
姒姓曾(“缯”或“鄫”)国是两个国家。
自1978年,曾侯乙墓的出土,引起的“曾随之谜”,至此,终于尘埃落定。
面对跨越700多年历史出土的曾侯系列文物:曾侯犺彝、曾侯谏鼎、
曾侯璵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尊盘、随大司马戈、
四龙曾徽、龙凤玉佩等大量国宝,或气势恢宏,或巧夺天工,使人们不禁想象:
在三千到两千多年前的
周朝,华夏先祖们曾创造了怎样辉煌的礼乐文明?
考古发现
自1978年,曾侯乙墓在随州被发掘以来,出土的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尊盘等国宝级文物震惊世人,各类相关考古发现震惊世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曾国的诸侯级大墓不只
曾侯乙墓,而曾国的历史更远超人们的想象。综合历次考古发现来看:
西周早期的有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两周之际的有
京山市苏家垄文化遗址曾国墓地,春秋早期的有
襄阳郭家庙擂鼓墩曾侯墓,春秋中期的有
随州枣树林曾侯墓地,战国时期的有
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还有随州文峰塔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曾国,可以认定的确有一个曾国一脉相承。这些考古发现困扰学术界36年的“曾随之谜”:曾国即为随国,曾随实为一国两名。
曾(随)国是周朝开国元勋
南宫适之后,建立曾国属于西周王朝经营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实现了周王朝对
江汉地区的有效控制,并控轭当时的国家战略资源铜和锡的流通要道,即出土青铜器铭文中的“
金道锡行”。
“曾国之谜”由来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只有
鄫国(
缯国)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
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多年来,在
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
枣阳、荆门、随州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
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
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
1933年,安徽寿县李三孤堆战国楚王墓中出土了一对“曾姬方壶”,作器者为“圣桓之夫人曾姬”,即楚桓王的夫人,她来自姬姓曾国,这说明
战国时期存在一个姬姓
曾国。1979年,湖北
随州季氏梁发现的春秋曾国墓葬出土了2件铜戈,其上分别有铭文“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工尹季怡之用”和“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季怡是曾穆侯的后代,同时又自称“周王孙”,那么季怡自然与周王室同姓,因而可知春秋时期的
曾国也是姬姓。
在
考古发掘的卜辞和
青铜铭文之上,屡屡可见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而近代战国曾侯乙墓的发现引起考古众多争议,战国之曾与春秋之曾的关系,曾随二国的关系,汉东曾国与中原曾国的关系等,被称为“曾国之谜”。
“曾随之谜”的破解
曾国和随国为一国二名
180多字铭文破解36年“曾随之谜”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10月21日电(记者 王贤)“通过近几年在随州境内的文物考古发掘整理,我们接连发现了几段重要铭文,其中
曾侯璵编钟上的180多字的铭文清楚表明曾、随是同一个国家,破解了困扰史学界36年的‘曾随之谜’。” 这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文峰塔东周曾侯墓考古发掘领队黄凤春在20日召开的湖北省政协“随州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界别协商座谈会暨重点提案督办会透露的。
记者在
随州市博物馆看到了这个钟身刻满铭文的编钟。黄凤春介绍,这是曾侯舆的编钟铭文,
2013年出土于随州文峰塔墓地,上面有180多个铭文,记载了吴王伐楚,楚昭王逃到“曾”国的历史。这段历史在《左传》中有详细记载,不同的是《左传》中保护楚昭王的国家是“随”,
曾侯璵编钟用的是“曾”,“这就证实了,‘曾’‘随’确实是一个国家。”
曾国贵为姬姓
叶家山墓地考古史料佐证定论
面对越来越大的争论气氛,黄凤春在整理叶家山文物时,有了一个重大突破,“我们在一个青铜簋上发现了‘南公’的铭文,这个铭文意义重大!” 铭文为“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此处的南公,就是南公适,为姬姓,“《
封神演义》里面就有这个英雄人物,是西周早时期的灭商功臣。”
“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舆曰: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
其意为,曾侯在追溯他的先祖伯括,即南公。南公适(音“括”)受到天子重用,辅佐文王和武王,完成了攻打殷商的使命,最后安定了天下;周王派遣南公到南方经营疆土,警戒淮夷,监视江夏的异动。
黄凤春称,“伯适”指的是西周重臣、
文王四友之一的
南宫适。铭文的意思是,
南宫适得到周王重用,辅佐
周文王、
武王,灭殷平定天下,周王即分封
南宫适,到南方营建城址。
将这两段指向南公适的铭文,与史书文献记载相对应,可以推定曾国是西周早期被分封到南方的姬姓侯国。另外还有一件钟的铭文说道,“曾侯舆曰:余稷之玄孙。”稷,为后稷,是周人的祖先。有关曾国姬姓的争议,到此就可以尘埃落定。
黄凤春说:“铭文出自曾侯墓,周王分封的是曾国,受封地在今随州地域,也就是史书记载的随国。”
叶家山西周曾侯犺墓一件簋上的铭文“犺乍剌考南公宝尊彝”也可佐证。黄凤春解释,曾侯犺称“南公”为“考”,“考”为对逝去父辈的称谓。曾侯犺就是被封于曾国的南宫适的后代。
“铭文是最有说服力的,有铭文为证,曾随一家、曾即是随,已没有悬念。”
在湖北随州文峰塔,春秋晚期曾国墓葬中,发现“
随大司马戈”。发现该戈属于东周时期,其长21厘米、高15厘米,刃上清晰地刻着“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的铭文(见图1),是所有曾国墓葬群青铜器物发现中,明确记录归属为“
随国”的青铜兵器。
据了解,史料对随国有记载,但不见随国铜器出土,却常发现曾国铭文铜器,而曾国在史料上并无记载。特别是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后,引起了学术界对曾、随是否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的“曾随之谜”的大讨论。
至此,延续36年“曾随之谜” 终于破解:曾国和随国实为一国二名。
央视《探索发现》曾随之谜
第一集《发现》
1978年,就在距随州叶家山不到20公里处的擂鼓墩,
曾侯乙墓的出土震惊于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一个神秘的古曾国,赫然出世。可是,这一真实存在的诸侯国,为何没有文献史籍记载呢?学术界围绕着曾随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持续长达三十三年的争论。2010年12月28日,湖北
随州一个毫不起眼的叶家山岗地,意外出土了一些青铜器。以叶家山和文峰塔为代表的不同时期曾国墓地的发掘,使得曾国这个不见于史书、像谜一样的神秘古国的面貌,开始向世人展示。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震惊了世界,也第一次以考古发掘确定了神秘
曾国的存在。
但是,这个神秘的
曾国到底何时建国?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为何在随地却屡出曾器?曾国和史书上记载的随国究竟是什么关系等等谜团,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学术界。
2010年12月28日,随州一个毫不起眼的叶家山岗地,意外出土了一些青铜器。此时此刻,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33年前曾经在这里的另一个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1978年,就在距随州叶家山不到20公里处的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震惊世界。
它让在史料中从未出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一个神秘的古曾国,赫然出世。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1年5月,叶家山墓地抢救性发掘正式开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随州市博物馆成立“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队”,在重点勘探的基础上,对墓地可供发掘的区域采用探方法进行了整体揭露,结果令世人大吃一惊。
以叶家山和文峰塔为代表的不同时期曾国墓地的科学发掘,为学术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线索和新证据,使得曾国这个不见于史书,像谜一样的神秘古国的面貌,开始向世人展示。
如果说,曾侯乙墓是“曾随之谜”的起点。那么,叶家山墓能为“曾随之谜”的终点吗?
第二集《谜团》
随州地处汉水下游的以东地区,历史上素有“汉东”之称,也被称作“汉阳”或“汉川”。
其东北部和西南部分属
桐柏山和大洪山,它们之间形成一道狭长通道,沿此通道由南阳盆地经枣阳南下可直贯汉水下游。这条狭窄且无山系阻挡的通道,又被人们称作“随枣走廊”。
随州正处在“随枣走廊”东南部的要冲之上。西周至战国时期为随国地,据历史记载,随为姬姓诸侯国,与周王朝同姓。在所有的姬姓国家中,随国是汉东最大的一个姬姓方国。
因此,《
左传·桓公六年》有“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记载。
“汉东之国,随为大”这是随州人提及家乡时最引以为豪的描述,
随州相传是
神农耕耨之乡,又称“神农故里”。北面是桐柏山,西南面是大洪山,其间为丘陵坡地,两山之间的狭长平原则为随枣走廊,无论是
商代,还是
周代,它是通往南土的首选路径,它是军事关系的重要屏障,或许还是解开“曾随之谜”的“绿色通道”。
1978年,震惊世界的
曾侯乙墓,成为学术界“曾随之谜”的起点。曾随究竟是何关系?30多年来,这个谜团一直困扰着学术界,更是使得早期曾国的面貌,显得扑朔迷离。
叶家山墓葬的大批西周早期有铭曾侯铜器的出土,不仅确认了曾国的存在,纠正了过去的误解,而且进一步印证周王正是以随州的曾、鄂两个重要方国作为南略夷蛮的军事屏障。
这对于探索早期曾文化而言,应是一批最新、最具说服力的资料。
通过发掘表明,在西周早期,曾、鄂应是同时并存于
随州的两个古国。但是,随着
鄂国被周所灭,
曾国迅速扩展成为替代
鄂国的汉东第一大国。
第三集《破解》
2013年7月,随州叶家山,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叶家山墓地第二阶段的考古发掘于2013 年3月到7月共发掘74座墓葬、6座马坑,出土铜、陶、漆木、玉、原始瓷等各类质地的文物达1100多件(套)。
其中,以M111最为引人注目,从墓中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证实墓主为曾侯。同时,墓中出土了已知年代最早的、数量最多的编钟组合。
随着器物的整理,学者们通过对文峰塔、叶家山青铜器铭文的仔细研读,终于发现曾国始封国君是西周著名的南宫括。
神秘的曾国,最终现身。作为西周王朝经营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曾国的建立实现了周王朝对江汉地区的有效控制,这一切都说明,
曾国早在西周早期就在汉东地区称侯了。
通过对历年在汉东所见曾器的年代学排序,其所见遗存的年代大体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的中期后段。姬姓曾国不见传世文献记载,完全是由考古发掘所获材料而揭示出的一个古国,而这个曾国的族姓及出土文物与文献所记随国的地望相同,无疑,曾国应即古随国。36年后,重大发现还原了3000年前的
曾国繁荣面貌,也将诸多历史谜团一一破解。
央视《百家讲坛》“曾随之谜”讲座
1978年,在湖北的随州发掘了曾侯乙大墓,出土了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曾侯乙编钟。考古专家通过对曾侯乙墓的考证,发现“曾”是国名,“侯”是爵位,“乙”是他的名字,而在文献记载中,只有随国,没有曾国。但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铭文上,却只有曾国,没有随国,曾侯乙墓却出土在随国地盘上,那么曾国和随国到底是什么关系?
2010年起,考古学者通过解读
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和随州文峰塔曾国墓地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澄清了曾国的来历和早期历史,考古界和史学界破解了曾随之谜:曾随为一国两名。(《百家讲坛》 20160612 镇馆之宝 2 -“曾随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