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国是
西周初在
湖北分封的一个姬姓
诸侯国,故地在今
湖北省随州等地区,曾为国姓,曾侯始祖为
周朝开国大将军
南宫适(括),随国是西周初期
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历史传说
相传早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
湖北随州),建随国,爵位为侯,侯君以曾为姓。周末,亡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
另外,春秋战国时,原
陶唐氏之后
杜伯的玄孙
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
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
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
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早期历史
自从
牧野之战武王灭商,
西周王朝为了镇守辽阔的疆土,控制殷商后裔,便把兄弟叔侄和立有战功的
异姓贵族派往各地担任诸侯,以世袭的形式统治这些地区。这种
分封制对发展边远地区的
经济文化产生了
重大影响。到西周中叶,
周昭王、
穆王不断向淮夷、于越、荆楚用兵,为巩固对南方疆域的控制,同时也为了夺取
战略物资“铜”和保护南征通道,又把一些姬姓兄弟叔侄从山西、陕西移封到
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建立起随、唐、蔡、应、息等数十
封国,组成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
汉阳诸姬”。它们互为犄角之势,负责监视并阻断荆楚和淮夷、于越结盟,为安定南方起了重要作用。
姬姓国封邑宽广,大致以随枣走廊为中心,北抵
新野,东邻应山,南及
京山,西近
襄樊。这一带经过夏商先期开发,生产发达,文化先进。遍布
随州境内的
古文化遗址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它们都是临河高地,据险而守,由村寨、贵族坞垒、都城组成梯次社会布局。这种布局,与我们今天的村、镇、市(县)何其相似。已发现发掘的春秋时期随国贵族墓分布于新野、
信阳、
安陆、京山、
枣阳等地区,在随州发现发掘的则分布在
均川、安居、淅河、东城等地。这说明随国在春秋时期处于高度文明阶段,
综合国力相对强盛。加之随国世代沿袭“修政而
亲兄弟之国”的内政外交方略,所以它在春秋早期敢于屡抗楚锋,成为抵御楚国东进北伐、问鼎中原的前沿堡垒。
随楚之结
随国自从西周早期登上历史舞台始,便同楚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随国史,就是一部随楚关系史。
周武王克商立国后,曾先后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桓公六年》而作为“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其任务是监控南方蛮夷之国,以拱卫周疆。
随国封于何时,史无明载,但据“
安州六器”,不会晚于周
昭王之世。学术界大都认为,“安州六器”所载,即《古本竹书纪年》所记“昭王十六年伐楚荆”事,而据“安州六器”所载昭王南伐荆楚经过唐、厉、随等国并于唐国整治军队分析,昭王的这次大规模行动无疑得到了以随国为首的汉东诸国的积极配合,这说明当时的随国同楚国已存在着矛盾。
楚随之战
周室东迁以后,诸夏大一统、小分裂的局面已改变为小统一、大分裂。
周王丧失了军事盟主的实力,
周公东征、
昭王南征之类赫赫扬扬的壮举已没有重演的可能,楚人再也用不着为来自中原的威胁而担忧了。然而,生产发达、文化先进、
军事实力雄厚的随国则依然是楚人东进的主要障碍。于是,
楚武王末年,楚对随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左传·桓公六年》 随国始而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会,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武王再度伐随。尽管随人奋力抗楚,充分显示出其抵御外敌的“汉东大国”的气魄与胆识,但由于楚国势力强大,最终还是同楚人订立盟约。《左传·桓公八年》到春秋中期,楚势更为强盛。
楚堵敖三年(
鲁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楚堵敖想杀害弟弟熊恽,熊恽于是逃到随国(今湖北随州西北)。熊恽在得到随国人的支持后,便联合随国人袭击、杀死楚堵敖,夺得国君之位,是为
楚成王。楚成王即位后,布施恩德,与诸侯修好结盟,向
周天子进贡以巩固王位,镇压夷越各族,大力开拓疆域。先后灭亡弦、黄、英、夔等国。楚成王三十二年(
鲁僖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随国依靠
汉水东边各诸侯的力量背叛楚国。同年冬天,楚国的
斗谷於菟率领军队进攻随国,讲和以后回国,境土日月削,国势衰落。
楚昭奔随
此后,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左传·哀公元年》杜注)。公元前506年,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的
郢都(
吴破楚入郢之战),楚国
楚昭王带领妹妹等人慌忙逃亡,最终逃入随国。吴军尾追而至,随国侯君姬姓曾氏拒不交出楚昭王,吴军只得撤退,楚昭王得以脱离险境。春秋末年,“周之子孙在
汉川者,楚实
尽之”,唯随独存。个中奥秘,随人已有揣测:“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而未灭,“楚实存之”。这段话虽然是吴师入郢前随、楚关系的写照,也同样可以用来说明进入
战国后汉东唯随国独存的缘由。
何浩:《
楚灭国研究》,
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灭亡
但是由于各
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大国争霸称雄已成大势所趋。
楚武王三次攻打随国都未成功,特别是公元前690年随楚下溠之战,楚武王病死军中,不得不结盟退兵。此后楚人绕开随国锋芒,转而攻占随的周边小国,迫使随国逐步向随枣走廊腹地退让收缩,择地迁都。
均川镇镇区以西为随国
贵族墓地,以东为楚的
势力范围就是例证。
春秋中期以后,“
五霸”
政治格局形成,楚已完全控制了随的周边邻国,完成了对随枣走廊的
战略包围。随国亦由最初的抵楚抗楚转为亲楚附楚,成为楚的
战略同盟。所以在公元前506年,当
楚昭王避难于随,随人不仅保护了
楚王,还配合秦军助其还都。
虽然楚国在楚昭王和以后的几个时期里对随人在危机时刻的救援感恩戴德而没有消灭它,但大国一统的形势终究不能逃避,到了战国初年,在楚人对随人曾经的恩惠渐渐淡去的时候,这个小小的诸侯国也最终难逃被楚人灭国的命运,消失在了历史的版图中,而它的历史,只能留给后人寻味了……
后裔分布
原随国贵族除了
曾姓以外有人改为随姓。随姓
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随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随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
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随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随姓在今
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随姓居全省第412位,共有835人。随
姓望居
河内郡(
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
河南省黄河北岸
武陟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