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姓,中国姓氏之一。当代隋姓的人口大约有45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根据2012年调查结果),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山东,大约占隋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
黑龙江、
辽宁、
吉林、
内蒙古、河北,这五省区又集中了4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东北为中心的两块隋姓
分布区。
历史发展
名义图腾
隋,裂肉也。即残余的祭品。隋人与古代祭祀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隋人是善于从事祭祀活动的氏族,以此.为氏族的
族徽和氏族名。隋人居住的地方称隋,建立的城堡称隋邑,发展成隋国,最终出现隋姓。
起源演变
一、出自姬姓。春秋时
随国(故址在今
湖北省随县南),也称隋,姬姓侯爵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姬姓隋氏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
二、出自
祁姓,为帝尧陶唐氏后裔。得姓始祖为
随会。即
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其先为帝尧裔孙
刘累,
刘累之裔在周为
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
杜伯无罪被杀,其子
隰叔逃亡于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
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
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
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
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
随姓。
北周时期
杨坚被封为
随国公,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
隋朝,并以随为国号,因其忌讳“随”的含义,而去其走之改为“隋”字,自此后“随”姓皆以“隋”为姓。
随会后人此时大多也将随改为隋,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氏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
三、云南掸人曾改姓。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
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
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
之姓,后改剁为隋姓,又因为游商说隋乃裂肉之意,又改隋为多。据《万历野史编》,云南西部少民被黔宁王
沐英赐予“怕刀剁”三姓,后来怕姓较少,
刀姓最多(麓川王国掸人
贵族将军刀姓居多),不见
剁姓。故而实际上不会构成隋姓渊源。
四、出自满人改姓。南京有
随园,系清代
曹寅所建,后曹家被抄没,由接替
江宁织造的
内务府郎中隋赫德接管,
乾隆年间
袁枚购得此园,命名为随园,盖因为之前属于隋赫德。据考证,此隋赫德非姬姓隋氏之族,乃是出自满人
富察氏一族,故满人汉化有改汉姓者存在。
据胶东隋氏家谱记载“当今隋姓大多来源于山东。而山东隋姓是宋末自河南
固始迁徙而来。有传说当时共有三支:长支留在固始;二、三支迁往山东的兖州和栖霞
蛇窝泊”。当然每一个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来源一般是指一个姓氏中占有
主导地位或者是人数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况下,隋氏后人都会认为随会一系为隋氏的主要来源。根据《郡望百家姓》及《
姓氏考略》的记载,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迁徙分布
如今,隋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多
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
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
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
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
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
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
陶唐氏之后
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
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
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
王骥远征
麓川(治所在今云南
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
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
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
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
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
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赟(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明朝时期,隋姓大约有1万人,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等地。
当代隋姓大约有45万,排在第二百三十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主要集中于山东,大约占隋姓总人口的34.9%,辽宁、
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四省区集中了隋姓总人口的44.1%。
发展
一
隋姓在
中国姓氏文化中有一个特出,就是隋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没有任何血源关联,也没有任何史书、
谱牒记载隋朝皇族的后裔有改以国号隋为姓氏的。
二
但随姓却因隋朝国号“随”字易为隋而改“随”为“隋”,这在中国姓氏
文化史上也算是一个特例。
郡望堂号
郡望
清河郡——汉代置郡。治所在清阳(故城在今河北清河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
枣强、
南宫各一部分,山东
临清、
夏津、
武城及
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堂号
清河堂
致和堂
宗族相关
1.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2.隋姓历史名人鲜少。
3.当今隋姓名人以体育界为多。如
花样滑冰世界冠军
隋文静、铅球运动员
隋新梅、辽宁足球队员、大连人
隋明云、
隋波以及八一足球队员
隋东亮等。
4.隋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0.9%,A型占28.1%,B型占31.2%,AB型占9.8%。
隋氏是当今中国不是很常见的姓氏。关于隋氏的来源,古今已有记载。据传,女娲时有一名乐师名随,他并是笙乐器的发明家。其后代以随为姓。并以此名为随的人为始祖。隋氏在当今姓氏中排行第178位,约占全国
汉族人口的0.05%。
根据记载隋氏渊源可以总结为:
一、出自
祁姓,为帝
尧陶唐氏后裔。得姓始祖为
随会。即
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其先为帝尧裔孙
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
杜伯无罪被杀,其子
隰叔逃亡于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
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
随姓。北周时期
杨坚被封为
随国公,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以随为国号,因其忌讳“随”的含义,而去其走之改为“隋”字,自此后“随”姓皆以“隋”为姓。
随会后人此时大多也将随改为隋,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氏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
二、出自他族改姓。据《
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
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
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
之姓,后改剁为隋姓。据
胶东隋氏家谱记载“当今隋姓大多来源于山东。而山东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迁徙而来。有传说当时共有三支:长支留在固始;二、三支迁往山东的兖州和栖霞
蛇窝泊”。当然每一个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来源一般是指一个姓氏中占有主导地位或者是人数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况下,隋氏后人都会认为随会一系为隋氏的主要来源。根据《郡望百家姓》及《
姓氏考略》的记载,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隋氏家族
隋氏一族在历史上一直是鲜有名人,因此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姓氏比较陌生。时日,隋氏主要分布于山东,尤其是山东的胶东、
鲁南一带,整个山东隋氏占了全国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在
东三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隋氏族人分布。尽管隋氏在历史上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在胶东,隋氏作为一个典型的土著姓氏自宋元以来却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表现。
胶东隋氏,始祖失讳,祖居于河南
光州固始,宋时自
固始县迁居
登州府栖霞县南四十里
蛇窝泊。自此,隋氏族人开始在胶东繁衍开来,自四世祖
隋宝担任官职开始,数百年来,胶东隋氏一直是人才辈出,世代为官,逐渐在胶东当地形成望族。
根据家谱记载,四世祖隋宝徙居
莱阳,金末,授怀远大将军,管军都统领,镇守行村海口。
元太宗下山东时,隋宝来归,授莱阳令,历
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当然在胶东隋氏族人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胶东隋氏五世祖、四世祖隋宝之子、元朝定海
郡侯隋世昌。隋世昌在众多史书中均有传记。清朝
嘉庆年间《登州府府志》记载:隋世昌,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涉猎书史,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余斤,角力能左右击刺,宋兵闻枪名不敢近。仕至安远大将军,改沂郯上
副万户。世昌前后历数百战,体皆
金疮,卒,封定海郡侯,谥忠勇。《元史 隋世昌传》记载: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其第四子也…………授
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十四年戍扬州。击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寨,皆下之,晋升安抚使,佩金
虎符,镇澉浦(浙江
海盐)。十七年拜
定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寻以获海贼功,
晋阶安远大将军。二十三(一二八六年)年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数百战,体皆金疮,竟以是疾,卒年六十一岁,封定海郡侯(定海:浙江
舟山),谥忠勇公。子国英嗣。(万户侯府建在
莱阳城北关)(元史列传第五十三王淳等)。《
元史》中记载甚详,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详细转载了。清朝嘉庆间《莱州府府志》中记载有胶东隋氏后人隋赟。隋赟,
即墨人,洪武初授
英山主簿,擒
陈友谅余孽王玉儿,返京师,太祖召见,赐宴劳之,累擢广东
按察使。另外《登州府府志》中记载有隋好信,隋好智二人,但是二人事迹无考。《
清史稿》中记载有:随光启:
永州(现湖南
郴州零陵县境)锦田
卫守备隋光启婴城守力竭,死之(康熙二十七年)。
隋人鹏本朝(清朝)雍正丙午(一四二六年)举人,
丁未(一四二七年)进士,
翰林院编修
侍讲学士,协办山东赈务,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改
国子监司业,四川学政
詹事府少詹事,河南
按察使。隋淑温与淑源兄弟俱有孝行,淑温少读书家贫兼躬耕,以
养父母。父死,兄弟守墓无力结庐,掘地穴居。乡里感其孝行,葺屋居之。母疾淑温归侍医药,母死,兄弟仍守墓三年。
主要人物
历史上隋姓主要的人物有:东汉五原太守隋昱;
元朝安远大将军
隋世昌,
高密令
隋宝;明朝广东按察使隋赟,
栖霞县主簿隋翥。
现代名人
相关书籍记载
《隋廉访人鹏传记》作者:徐士林
乾隆三年戊午秋九月,河南
按察使司按察使
莱阳隋公卒于位,讣闻,天子震悼,盖深惜所以枋用者未竟也。
大中丞(巡抚)
尹公纪其丧,俾(bi)孤允昇扶榇(chen棺材)归里,越己未十月卜葬于莱城西南随家屯之新阡。先期,来请铭。余与公同籍
东牟,
同官中州,重之以婚姻。辱知公深弗敢以不文辞。
按状,公,讳人鹏,字扶九,芸阁其号。世为莱阳人,元世祖时,有讳宝者,任
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子世昌,佐元主成帝业,累受
安远大将军,封
定海郡侯,諡忠武。阀阅之盛,表表东海间。公之曾祖讳时,学生。公祖承嗣,乐善好施,邑大夫旌其卢。以公贵,俱赠
通议大夫,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生丈夫子六(男子),封通议公振英,其仲也,弱冠游胶庠,(20岁进县学),饶经济,豁达大度。子三,长人龙,己酉乡贡进士(举人),次即公。生有异徵,面白皙,眉状如画,幼聪颖,读书一过目不忘,六岁入塾,俨若成人,九岁属文,凡
经史子集,皆得其要领。
十九补博士弟子员,二十四以五经中式,
雍正丙午乡试,丁未复以五经登
彭启丰榜进士,房考即今大中丞尹博野先生,改
庶吉士,庚戌散馆清书公居第一,授检讨,充
武英殿纂修,壬子,济、兖、东三郡偶歉,世宗轸念民艰,遴东省(山东)之仕于朝者前往协赈,
公分东昌,一路躬历蔀薝,按尺籍给散
粟米,
饥黎(饥民)咸沐皇仁,
山左督抚合词荐公才。帝嘉乃绩,记录二次。
七月,补授
日讲官、
起居注官、八月充顺天乡试
同考官,取孙穆、单烺等十人,称得士。十月,改
国子监司业,成均皋比(成均即太学,皋比,古人坐虎皮讲学,指讲席),非词林宿望不廷推,惟公以少年得之,人皆意为荣,甫莅任,擢四川学政。
益州,古西南檄也,距京师六千里,戒车星驰,癸丑二月抵任。重经学、除伪体、励教职、严优劣,丙夜衡文,甲乙亲判,按临所至,凡忠孝节义,前贤书院,
表章修葺。念蜀中士子未尽谙礼义,重刊张
遂宁、蔡漳浦、方
桐城诸公
成书,颁于诸生。迄今峨眉山月,锦江春色,蔚为国华者,公相士居多。十月迁
侍讲。
甲寅,升
侍读,赐圣祖御制文集、
贡缎、墨扇、
紫金锭、
貂皮等物。皆特恩云。八月
世宗皇帝升遐(去世),朝夕哭临,遂感
咳血症。我皇上龙飞御极,覃恩中外,父振英诰封“
奉直大夫”,母封氏封太宜人(五品官封赠),十月,陟侍讲学士(
从四品文官),十二月晋
詹事府少詹事,再逢覃恩,赠祖父
中宪大夫,如公官,祖母马氏、
王氏、生祖母
孙氏,俱为恭人(四品官封赠)。事竣,还朝,
琴书外,无一长物。
津吏物色,不知
为学使公也,便道谒武侯祠、三蘇庙。
杜子美草堂,国朝,吾乡入蜀者,前有荔裳(
宋琬),後有渔洋(
王士祯)两先生,诗文直逼杜陵,宦辙所历往往留题,以寄风流,余使节在身,不暇吟咏,异日退老烟霞,凡经历故处,各酹一诗,庶不令山川笑我太忙。元年丙辰二月,自四川召对者三人, 告之词退,退不具与人言,世固莫得而详也。
夏四月,上以公谙吏治,特命
提刑河南(提刑按察使,
正三品)。天语褒嘉再赐彩丝数珠,五月,抵中州,案牍山积,反复披阅,务期情罪(罪名和实际情形)允协。有郑州一案,狱词多疑窦,具折入告,特遣大臣往勘。天子仁明,竟是公拟。(最终皇帝按照隋公的意见批复)伊洛瀍(chang,河水名在河南)涧故多雈苻,(雈苻,雈是
猫头鹰的一种,苻是赤色丛生的植物,比喻盗寇大渠)力行保甲,盗窃潜消,颁乡饮仪节(
乡饮酒礼,州县设宴招待德高望重的老人),诠孝悌诗歌,而民知兴行,又以囵囹易有淹滞,令马上飞吊监薄囚狱多寡定,有司贤否,在豫期年,吏畏民怀。
丁巳三逢覃恩,赠祖父如公官,
曾祖母李氏为太淑人(
三品官的封赠),天恩稠叠,勉图报称心力过瘁,咳血复作。公余,仍博览古书。 一灯深夜,鸡唱未寝,有以节老进者,曰:吾理官也(
司理之官,掌司法),惟明克允,非稽古(此处考证刑法例则
旧案),何以称职?七月,允昇赴试几闱(京师地区的考试),犹戒以文蕲心得,勿拾人残沈(同沉,沉积)。八月,办事如常,至九月,增剧。初九日晨兴,肃衣冠,向北阙酬恩,谓家人勿请恤典,并稽首两大人前曰:
忠孝不能两全,儿今不复事膝下矣,至未刻,遂卒。
公生康熙24年
癸未11月22日寅时,享年36岁,两河士民(河北、河南)闻之,失声哭。灵輀(音er载灵柩的车)北辕,泣送者凡数百里。公性友天植,与人交不设城府。严气正性,执法如山。居京师,定省之书月恒数至(定时来问候父母的书信)。提学以后(担任学政的官职),迎养官邸。公事毕,抚弱弟幼侄嬉戏二人侧。与长兄孝廉公少同砚席,朝夕淬励,友爱之谊没身不衰。扬历中外者十余年,家无私积。祖屋数椽,
不蔽风日。瘠田数顷,仅赡朝夕。室无群婢,仆乏鲜衣。做秀才以天下为己任,官庶常(
翰林院官职)咬菜根而甘淡泊。出典文衡不为毛举(草率、粗率)之行,陈臬中州(作河南的按察使),并无赫赫之誉。寿虽不永,功著朝廷,泽润苍生。呜呼,如公者,可谓社稷之臣矣。配
乔氏,封恭人,邑茂才讳泽女。子一,允升,
太学生。娶
赵氏,
州同讳球女。女子三:长字贡生赵公玢子大钦;次字余子朝亮;三未字。所著《华萼堂文集》、《
四书讲义》、《五经集解》。庋(音gui,收藏)于家。其刊行者,于蜀《正学类编》、《治镜录》。于豫有《祥刑要语》、《豫省前烈考》、《孝弟诗解》、《社仓记》若干卷。余风尘俗吏,笔墨久疏,第即耳目所睹者,勒公隧道之石,俾天下后世知公十年翰苑、三载臬司,其政迹卓卓可记,有如此者,是宜铭。
《隋世昌传》宋琏作
隋世昌,先
登州栖霞人,父宝徙莱阳,金末隶伍(从军),主帅奇其貌,充管军
谋克(金代军事
行政单位300户为一个谋克),旋为都总领怀远的大将军。元太宗下山东,宝来归,授莱阳令,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世昌其四子,涉书史,善骑射,长八尺, 鍜铁枪40余斤,能左右击刺,充队长。癸丑年,宋军队进攻海州,隋世昌击却之。
壬戌,克东海,升马军队官,乙未,攻
涟水,克城升千户。中统元年,世昌乘战船,乘夜色抵达淮南新城下,
南宋将领
夏贵迎战隋世昌军队,被隋世昌军队斩首数百级,刺杀南宋军守将2人。之后,涟水复被南宋军队攻占,隋世昌军队驻扎在城下,南宋军队来进攻,击退之。三年,改步兵千户,还镇守行村。至元元年,升莱阳诸军奥鲁长官,六年,跟随大军侵略南宋。九年,击败南宋军队于
鹿门山。南宋列战船江上,被隋世昌乘风焚烧百艘战船。破樊下襄,升
武略将军,攻下新城。元军渡江抵达南岸,南宋军队联舟来拒,世昌合舟师,率领蒙古哈必赤
步战,斩杀南宋将军一人。宋军队溃败。隋世昌追击南宋军队,又大败宋军。十三年,围攻扬州,隋世昌绝其
粮道,兼搜湖泊,南宋军闻铁枪名,皆不敢近,扬州
遂平。十四年,戍扬州,击野人(宋汉人起义百姓),原任
司空山等七处寨皆下之。进
安抚使。十七年,拜
定远大将军,管军万户。晋升安远大将军。遍身为金枪创伤,竟以是致疾卒,年六十有一,封定海侯。谥号“忠勇”。
得姓始祖
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
周宣王时,大夫
杜伯无罪见杀,其子
隰叔亡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隋姓,隋代时大都随惯例改为隋姓,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姓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
如今,隋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
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
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
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