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
货币区(currency area)所指的区域是,区内各成员国货币相互间保持
钉住汇率制,对区外各种货币实行
联合浮动。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面临最适度
货币区的问题,即本国是适宜单独组成一个
货币区,还是与其它某些国家共同组成一个
货币区。如果对于某一国家而言,本国单独组成一个
货币区,那么就意味着本国实行的是
浮动汇率制或
弹性汇率制。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依据什么准则来确定什么样的国家之间适合共同组成一个货币区。不同的学者所强调的准则存在明显的不同。 货币联盟的基本特征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又可以叫作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最早于1961年提出最适货币区理论的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主张
生产要素流动性准则,“货币区”内的
汇率必须被固定;“最佳”的标志就是有能力稳定区内就业和
价格水平。最佳
货币区不是按国家边界划定的,而是由
地理区域限定的。他认为
生产要素流动性与
汇率的弹性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
需求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所造成的
国际收支调整要求,既可以通过两国汇率调整,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在两国间的移动来解决。在他看来,
生产要素流动性越高的国家之间,越适宜于组成
货币区;而与国外生产要素市场隔绝越大的国家,则越适宜于组成单独的货币区,实行
浮动汇率制。 罗纳德.麦京农则强调以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适
货币区的确定标准。他以
贸易品部门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比重作为衡量开放程度的指标,并认为如果一国的开放程度越高,越应实行
固定汇率制,反之则实行
浮动汇率制。在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赤字所造成的
本币汇率下浮将会带来较大幅度的
物价上升,抵消本币汇率下浮对
贸易收支的作用。
继此之后,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最适
货币区的确定准则。如彼得·凯南(Peter Kenen)主张采用出口商品多样化准则,詹姆斯·英格拉姆(James Ingram)强调国内外
金融市场一体化准则,等等。
实行
浮动汇率制后,根据有关最适货币区理论,
罗伯特·赫勒(Robert Heller)对
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一国
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受经济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是:①经济开放程度;②
经济规模;③进出口贸易的
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④
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与
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⑤相对的
通货膨胀率。这些因素具体与
汇率制度选择的关系是:经济开放程度高,
经济规模小,或者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国家的国家。一般倾向于实行
固定汇率制或
钉住汇率制。经济开放程度低,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
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
资本流出入较为可观和频繁,或国内
通货膨胀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的国家,则倾向于实行
浮动汇率制或弹性汇率制。根据赫勒对一些国家
汇率政策的比较。
浮动汇率制明显趋于同一国进出口对
GNP的低比率(即开放程度低),进出口贸易
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的高度多样化,相对较高的
通货膨胀率,以及金融国际化的高度发展相联系。
1.有利于促进本区经济一体化,并极大地提高区内总的
经济福利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前提之一,就是实现人力、
资本及商品等要素在区内的自由流动与统一共享。区内要素的自由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内
贸易自由化,从而极大地提高区内贸易效率,而且它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内人力、物力及财力,实现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进而在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上易于达成一致,并直接推进本区
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初级形式是:区内成员间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且
比价固定。这一规则无疑将会锁定区内成员间的
汇率风险,并大大便利区内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算。当
区域货币一体化走向其最高形式——单一货币时,则区内各成员国货币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大一统”的单一货币,这样,区内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就变成了“内贸”,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兑换
成本”。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股强大的国际力量,它不仅有利于经济上的联盟,而且还有利于区内成员国之间结成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强大联盟,它们一致对外,采用“一个声音说话”,往往能获得一种“放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