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窑红,是中国名贵
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
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
灯草边”。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
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
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
郎窑,故称“郎窑红”郎红与
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
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
桃花片釉等十分相近,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由于有一个在位60年的康熙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明代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另有,康熙时期郎红中的厚
釉器(也称为呆釉),色如牛血,称为“牛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窑红中既有厚釉也有
薄釉,薄釉器又被称为亮釉,色如
鸡血般鲜艳被称为“鸡血红”。
郎红釉是以铜为
着色剂,用1300℃高温
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
但是古代郎红以铜为着色,与现代的铜元素为着色有着很大的差别,化工原料跟原矿原料完全是两种概念。以原矿材料烧成的郎红,颜色与肌理
中会有细节的体现,如俗称的牛毛与兔毫,颜色更深,化工原料烧出的虽然也红,但层次难以凸显。
郎窑红是模仿
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
观音瓶、棒棰瓶(棰口
直颈者为硬棒棰,
撇口圆肩者为软棒棰)、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有通体呈
菊瓣形的。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
宣德红釉瓷器的
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
米汤底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郎窑红是
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
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
红艳垂釉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
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
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
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
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
笠式碗大清年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
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
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
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
窑器反郎窑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
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
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
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
到明早期的
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
铜红釉瓷器。
郎廷极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任职中烧制郎窑红的。
郎窑一名最早见于
刘廷玑桔皮棕眼匠师模仿宣德、成化时期瓷器,能达到乱真的程度。
由于康熙
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
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
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
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