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昌,男,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
河北束鹿(今
辛集市,归河北省直接管辖),文物
鉴定专家,
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
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
首都博物馆顾问、
炎黄艺术馆鉴定委员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
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
个人经历
耿宝昌是著名
文物鉴定专家,擅长
古陶瓷研究鉴定。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
束鹿(今
辛集市,归
石家庄市管辖)。
1936年在北京“敦华斋”做学徒,1946年自己开了一家“振华斋”古玩铺。
1956年应聘到
故宫博物院工作,历任修整组技工、副研究员、研究员,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为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
1960年毕业于
文化部六联
干部学校。1986年,将瓷器、铜器等文物80多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1966年始,先后应邀到文化部文物局、
南京博物院、国家文物局
扬州与泰安培训中心任教;任
辽宁大学、
吉林大学、
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兼职教授;受聘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学位
研究生导师、台北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
博士生导师和
马来西亚中央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1973年始,多次出国,赴法国、
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
荷兰、
葡萄牙、
比利时、马来西亚、
新加坡、
巴基斯坦、
阿曼、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及香港、
台湾地区,进行考察、鉴定和
学术交流。专著《明清瓷器鉴定》上下两册,主编《
中国鼻烟壶珍赏》《中国文物精华·陶瓷卷》《中国美术大全·元明清陶瓷》《中国陶瓷图典》《
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故宫博物院藏珍·青花釉里红三卷本及紫砂卷》《
孙瀛洲的陶瓷世界》,发表中外陶瓷文章60余篇。
1986年,将瓷器、铜器等文物80多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撰写的《明清瓷器
鉴定》为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
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
首都博物馆顾问、
炎黄艺术馆鉴定委员会会长,1991年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
工作信条:活到老,学到老
最大的愿望和理想:中国有更多德智兼备的陶瓷学术专家
最满意的成果:培养人才的成效得到公认
个人爱好:书法、戏曲
半世纪故宫人生:
从学徒到大师
对于1936年第一次来故宫参观,耿宝昌的记忆似乎就像这床上雕刻的花纹一样清晰。“那是在‘七七事变’之前,当时正是春天,
故宫里非常残破,到处是草和垃圾。门票是一块大洋。”耿宝昌对当时在
钟表馆看到的一个“可以在一块板子上滚动的”钟表记忆犹新。20年后他来到故宫工作,“那个东西还在那里”。1936年到1945年10年间,耿宝昌在
孙瀛洲先生于
东四南大街开的
古玩店敦华斋内当学徒。10年出师后,耿宝昌开了自己的古玩店“振华斋”,直到1956年
公私合营后,他在与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
吴仲超先生相熟的师父孙瀛洲先生的介绍下,在故宫招收文物人员时进入故宫工作,开始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故宫人生涯。“1956年,故宫老院长吴仲超为了故宫的工作,广泛从社会上招募文物人才。
我的铺子当时也停了。当时故宫待遇还不错。我记得一下子就招来十几个人,都是
旧社会文物行业的从业人员。书画、青铜器、玉器、瓷器和装裱各个门类都有。”当时正是故宫的大调整时期,与今天的整理不一样,耿宝昌他们从故宫各殿各角落开始搜集整理了几大类藏品,并设立专库。有趣的是,耿宝昌的师父孙瀛洲先生在同一年也进入故宫工作,作为故宫的研究员。
投身文物行业70多年来,耿宝昌眼见中国陶瓷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的变化。“过去瓷器在中国人心目中并没有太高的地位。”说起过去故宫对外展示馆藏瓷器时,耿宝昌印象深刻:“当年的观众一看,又是破瓷器,连(展厅)门槛都不进。随着中国古瓷器价格的迅速升值,观众对于故宫馆藏瓷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一有馆藏珍品瓷器展,展厅内的人多得挤不动。”故宫100多万件藏品,瓷器和书画就各占三分之一。“旧社会青铜器价格高,后来书画价格高,瓷器的价格涨了上来。但是与书画相比,瓷器的价格仍有上升的空间。”
对于故宫所藏的众多瓷器,耿宝昌自言50多年来连看带动手,很多都有印象。“那时候没有电脑,比如说到某件瓷器,你必须知道在哪里。故宫藏品中36万件瓷器,耿宝昌虽然摸了几十年,但却谦虚地自言“有些认识”。“其实对于瓷器的鉴别,没有那么高深。就像大夫瞧病一样,有些一看也就知道。”今天的人会更多地从经济角度看待一件文物,但回首70多年的文物生涯,耿宝昌感叹自己开古玩店的生涯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享受”。不论金钱和价值,只看艺术和历史。正如在所有的
中国瓷器中,虽然近年有
元青花和明
斗彩的火爆,但耿宝昌言谈最喜欢的是宋代的素色瓷。那是一种文人的审美情趣,“比如天青色的
钧窑,非常地雅致”。
从1956年第一次来到故宫到今天,耿宝昌与故宫的渊源有56年之久。按他自己的话说,几十年来故宫没有太
大的变化,还是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耿宝昌历数故宫内长寿的大师不止一人:王世襄先生、
徐邦达先生、
朱家溍先生。故宫内养心殿取自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些国宝级泰斗似乎都领悟了其中真谛,皆于无欲中有所追求。
个人成就
一、造型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多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明清各朝当时的生活习俗、
审美标准、社会风貌和
技术条件。在鉴别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分析对比,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 ,就不难掌握其规律,对低劣的赝品就不难识破。仔细观察、经常测量,细致地识别胎质、釉面,随时收存历代瓷片标本,勤加观察和比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也只有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逐步掌握器型的主要特点。
二、纹饰
明清不同时期的
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重要的是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它工艺品的图案、
画意等特征,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即可发现时代的特征和共同的规律。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了解其风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把握纹饰施彩方面的时代特征。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鉴定还需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正视侧视,仔细观察,研究辨析。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断代和鉴别中很重要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胎釉成分和烧造工艺上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可资代表当时的
时代风格。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以各个时期所具典型足形来断代和辩伪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研究并类比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其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研究造型、纹饰一样至关重要。对于明清两代各品种釉面的观察,除以双眼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
放大镜。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可以辨别真伪。各时期
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乾色,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 情况,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明、清瓷器胎和釉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必须联系考察,不可偏执一方,并需结合其他方面来共同判断。若能经过长期实践和切磋,总结它们的发展规律,甚至从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加以研究更佳。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
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辩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书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式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出版图书
相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