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拱廊桥
桥廊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
木拱廊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不用钉铆,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巧妙搭接,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
简介
木拱廊桥——珍惜的文化遗产
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桥和虹梁式木构廊屋桥, 因桥上建有桥屋,俗称“厝桥”。 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根据其拱架结构特点,在《中国科学史·桥梁卷》中将其定名为贯木拱桥。由于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形成了大的跨度,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构造。木拱结构的廊桥曾风行于北宋,是我国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同时具有极高的传统美学价值。木拱结构的“虹桥”在北宋时代曾风行于中原,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的典型代表。自北宋覆亡后与干枯淤死的汴河河道一起被历史的尘埃湮灭,900多年后却在闽浙山区一带被重新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史》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对福建的廊屋桥评价为“闽中桥梁甲天下”。
民俗
奇特的民俗内涵
廊桥的桥内一般设有神龛,(除了官方所建的红军桥杨梅州桥文革期间神龛被毁外)供奉的神像很广泛,有观世音菩萨,也有关帝爷、文昌帝和财神爷赵公明,还有一些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神明,比如黄三相公、马仙等,喜佛者敬佛,喜神者敬神。据说古时人们都把这里作为一处祭祀中心。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候,每当这时,乡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桥上,依次进行祭祀,摆上一整只猪头,奉供茶、酒,添几盘菜肴,上几炷香,磕头作揖祷告祈福。虔诚的乡民既祷告廊桥的平安,又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合家团圆如意。平时,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常有人行祀。在都市人眼中,这样的祭祀场景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惊奇,但乡民对神灵的崇拜如同对乡间习俗的依恋,已成为他们平淡生活的一部分。
分布
我国木拱廊桥集中在闽浙边界,主要分布在福建寿宁、屏南浙江泰顺庆元景宁等地。全国保存下来的木拱廊桥有一百多座,在福建宁德境内有五十四座,其中寿宁县有十九座保存完整、最具特色木拱廊桥,为“中国之最”。 屏南是中国廊桥现存较多的县域,现存廊桥六十一座,其中木拱廊桥十五座(十三座为古代木拱廊桥)。在这些廊桥中,三座木拱廊桥已录入桥梁大师茅以升编著的《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福桥广利桥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为全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长达九十八点二米;龙井桥还被茅以升称为东南第一险桥。2008年六月,福建寿宁、屏南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寿宁木拱廊桥年代序列在中国最为齐全,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中华民国,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周宁禾溪三仙木拱桥,明成化三年(1467)始建,1917年加宽重建。木拱廊屋桥,长18.4米,宽5.4米,桥屋7开间,用36根杉木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藻井彩画绘于1920年。桥正中和两端均另建四坡顶桥屋。大桥两端建有门亭。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廊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据旧县志和有关村史、桥碑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代和清代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樟口桥、迎风桥。
屏南的木拱廊桥的木拱结构基本一致,都是用61根圆杉木作为纵梁,与10根横串梁木(俗称牛头)以榫卯结构构架成八字形桥拱,再用八根梁木形成四个“X”字形剪刀叉来避免桥拱左右摇摆,并在桥拱上穿插杆件形成拱架,上方横铺木板作为桥面,然后在桥面上盖以4柱9檩穿斗式构架的桥屋,上覆双坡顶或悬山顶。整座桥不费寸钉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衔接严密,结构稳固,桥底拱而桥面平,其建筑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这种如桥似屋的独特建筑,形似宋代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但与虹桥相比,桥拱技术已从虹桥的捆绑结构发展为榫卯结构,造桥工艺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还增加了精美的桥屋。桥屋正中是一条两米多宽的长廊式通道,两边为固定长木条凳。桥屋的梁上用文字记载着桥梁建造年月、捐款人、建桥董事和建桥工匠的姓名,有的还书写着对仗工整、富有诗情画意的楹联。
屏南的溪流河床较为狭小,因而大多数木拱廊桥为单孔单跨,只有万安桥为五墩六孔,千乘桥、刀鞘桥(已毁)为一墩两孔。其中的千乘桥、龙井桥、溪坪桥被收入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千乘桥、金造桥、忠洋桥(即金钟桥,已毁)被收入罗英主编的《中国桥梁史料》。
那么,为何全国只有这一地区才有木拱廊桥呢?这是由当地的地理、人文、气侯、生态环境造就的。木拱廊桥从地形、地貌看,都是位于山区,山高沟深,溪流纵横,那里的地理位置处于温带亚热带,雨量充沛,水流较多,人们交通很不方便,这种桥梁很适合当地的环境。当地的河流大多不宽,却非常深,因此桥的规模都不是很大。造桥的材料,就是山上原产、随处可见的杉木;桥的所有的压力都由两岸承担,充分利用了山崖岩石的稳定性;最妙的是这种桥耐压,却不抗震,而这个地区历史上从没有地震。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了。
文化遗产
和谐的沟通载体
廊桥实为桥与屋紧密结合的建筑,正如古体的象形会意字“桥”,材料以木开始,上立之人与桥紧密融合,桥上的廊屋既可以保护桥体的木结构不受侵蚀,又可为路人提供避风遮雨、避暑纳凉、歇脚停担之所,甚至成为人们交流信息、易换物资的肄市,它的交通功能和人文情怀已经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 廊桥上的廊屋里,有着许多人性化的设计,诸如木板床榻、板凳及桥旁泉水台等,就使路过廊桥的人有一个很好的歇息之处,人们在这里可以休息、交流、交易、娱乐。甚至于远方的商人可以把廊桥当一回驿站。随着时间的流转,廊桥的功能还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如今,它不仅仅是人们交通的工具,还是人们生活中休闲的好去处。在廊屋里打牌、看戏、聊天更是当地人的一种时尚。使得寿宁人的生活因为廊桥的存在而越发精彩起来。夜幕降临,一些情侣来此约会,在这里留下了人生中许多美好的追忆。
悠久的传承历史
据了解,已经81岁的唐寰澄是中国现代最早对木拱廊桥进行研究并指出其结构原理的人,但自他发现《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实际上曾在北宋流行过的木拱桥梁的桥式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界认为这种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木拱桥造桥技艺已经失传,因为自明代以来,河南山西、安徽等地都没有了这种桥的再建记录。
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城内及城郊清明时节的景象,画面正中那座横跨汴水两岸的桥梁,最大的特点是桥底下没有任何柱脚的支撑,凌空飞架在汴河上面,据《宋会要》的记载,汴河的宽度约有16.5米,而虹桥的跨度比河的宽度长了约有3.5米。也就是说,《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单拱跨径,达到了20米。同时,根据《宋会要》的记载,这座桥可以通行装载数十石的大车,其载重量相当于今天2至3吨的卡车。
令人称奇的是,没有柱脚支撑的桥承受如此的载重量不但不坍塌,而且这种结构不用钉子,也不用铆,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支撑。寿宁的木拱廊桥工艺回答了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尚健在能独立主持建造大拱跨木拱廊桥的唯一主墨桥匠,就是郑多金老桥匠。
郑多金现年事已高,是廊桥工匠的第七代传人。其师承史可以追溯到寿宁小东村造桥工匠徐兆裕于清嘉庆六年(1801)造小东上桥,徐元良于清咸丰七年(1857)造浙江泰顺县薛宅桥起。郑多金之父郑惠福是第六代传人,当年不论是建屋还是造桥,因其绳墨准确、架构规矩、手艺精湛而闻名遐迩,足迹遍布闽东浙南各乡村,亲手构建的民房有86栋、廊桥17座。郑多金年轻时就随其父参建民房和廊桥,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于1967年独自主持建造了寿宁县下党乡杨溪头廊桥。
2001年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组赴闽浙两地拍摄《虹桥寻踪》专题片,慕名拜访郑多金这位建桥大师,并备料请他现场搭制木拱廊桥。郑多金花了六天时间就将雏形搭建起来,令专家们惊叹不已。随着央视《虹桥寻踪》的播出,一辈子生活在乡间的郑多金加深了对这门绝艺的认识,意识到传授这门绝活技艺的重担就落在自己肩上,万一失传,感到愧对先祖,愧对国人。从此每日下午就把年届半百的胞弟郑多雄叫道身边手把手的传授,并制作了两座廊桥模型便于直观教学。2004—2005年间,晚年的他有幸受邀带胞弟郑多雄三次到南平顺昌,按衣钵的水平测定法,自制水架柱和天门车,通过运用上三节苗、五节苗、将军柱、剪刀苗、桥板苗与马腿等传统工艺,又在顺昌县华阳山风景区主墨建造了我一座由唐寰澄教授设计的华阳廊桥。2007年他和胞弟完成了寿宁县因电站建设需异地搬迁的长濑廊桥、张坑廊桥的重建工程。郑多金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从实践中让胞弟领悟真谛、精通此艺而成为建造廊桥的第八代传人。
相关新闻
千年廊桥风雨告急
木拱廊桥,大多已破旧不堪。2001年前去考察时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桥面上的挡板,几乎全部脱落;桥底的圆木被当地的农民盗用,整座桥摇摇欲坠。最严重的是,桥可以修复,而修桥的人却已经极少。虽然制作这些木拱廊桥的技艺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但由于城市化的加速、木材减少和现有建筑空间不足等原因,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据了解,当前闽浙两省掌握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核心技术的“主绳”木匠只有包括黄春财在内的4人,且都已年逾古稀。参与继承该项技艺的传承人也不足20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2 01:2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