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贵,
莆田平海卫人。他生长于
渔民家庭,小时避海上之乱,随父居于福宁的三沙。因其地一度为郑成功部所占领,所以他参加了郑军,升官至左都督,统领水师二十八镇。
清福建总督
姚启圣,派人对朱天贵做策反工作,他于
康熙十九年(1680年)率所部兵船三百余只,众三万余归清。清廷特授予平阳(浙江温州)
总兵官。朱天贵遂经营方略,整顿队伍,训练成一支坚强的水师。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
施琅奉命规复台湾。
施琅保举同安总兵
吴英、平阳总兵朱天贵,以二人所部船队分任左、右翼进攻澎湖。此战役
施琅统领战船600只进军,其中朱天贵所部战船300只,是全军的主力。
明郑澎湖守将
刘国轩督水师抵抗,他的部将丘辉在海面上与朱天贵相遇。因丘辉和林应为儿女亲家,而林应和朱天贵也是儿女亲家,又都为
明郑的旧日同僚。有此关系,朱天贵站于坐船尾楼上高声大呼:“亲家!”
丘辉切齿应道:“叛贼!背义之人,天所不容!”说罢,即令舵工转舵,发炮,朱天贵猝不及防,被一炮打中,穿肋而死于船中。这时,朱天贵年仅三十七岁。
时清船队在
施琅和
吴英等的协调下,用“三迭浪”式“五梅花”阵法作战,激战过午,时风向反南,施琅大呼锐进,双方死伤者众。
施琅坚持进兵,至黄昏时分,刘国轩军大败,退走台湾。施琅乃占领了澎湖三十六岛屿,继续向台湾进兵。
康熙帝闻朱天贵在海战中临阵殉难,悲伤不已,特给予优恤。追赠朱天贵
太子少保,谥“忠壮”。并追赠其曾祖朱介禄、祖父朱元绅、父朱从谏皆官
总兵官左都督;子源淳,荫官知州,历官至济南道。还由朝廷旨命兴化府建祠、地方官春秋二祭。
朱天贵祠,原在
城厢区东大路的镇海门(东门)内路侧靠东,是康熙收复台湾后给予朱天贵封赠所建的专祠。其整个营造手法,完整地体现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建筑风格。这是后话。
朱天贵墓葬在
涵江区梧塘镇漏头村。其墓坐东朝西,墓碑上载:“谕祭平阳总兵朱天贵,加封
太子太保”。墓前竖有翁仲、石羊、石虎、石马等。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