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开设的朱鸿兴面馆经营有道,用料讲究,薄利多销,创出了“京沪驰名”的金字招牌,四方顾客纷至沓来。如今到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时代,为了振兴老字号,朱鸿兴饮食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水林和他的同仁们,提出了坚持面业为主,发展花色点心;拓展多品种饮食的经营战略,决心把“朱鸿兴”做得更大、更强。
发展历史
苏州的骄傲
人杰地灵的苏州,不但有闻名遐迩的园林美景和山水风光,面食小吃同样受到中外游客的赞美,这都是苏州的骄傲。
说起面点,大家都会讲到苏州的面业大王朱鸿兴。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有60余年历史了。最早的老板朱春鸿在1938年3月,开起了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面馄店,取名朱鸿兴。聘用技艺高手陆福生掌灶,供应
焖肉面、
爆鱼面、
爆鳝面、蹄 面、
冻鸡面和
汤包、小笼等各式点心。朱春鸿颇有经营头脑,在“面”字上大做文章。他研究顾客的口味,利用本地的特产,先后推出了
咖喱蛋汁排骨;
虾仁蟹粉;虾子、虾脑、虾仁的“三虾”;
虾爆鳝糊;三鲜
火鸡;什锦;蜜汁葱油蹄 等中高档面
浇头,以及虾肉汤包、
虾肉小笼和玫瑰、薄荷、细沙、麻酥、
荠菜等件头点心,生意兴隆。苏州面条讲究汤水,因此朱鸿兴每日
吊汤都用鸡肉、猪肉、
肉骨头、鳝骨做原料,加水煮透。有了好汤水,还要有细面,这样才能把汤吸进面里,味道就能吃出来。朱老板用的是28牙细面,加上下面师傅的高超技术,盛面
的抓篱朝空中掼两掼将面卷紧,这样既能吸足汤水,又有吃口。为了突出浇头的色、香、味、形,还别出心裁地用各式瓷碗与不同色汤来衬托,如蹄 面用红汤红花碗;
焖肉面用红汤青边碗;
虾仁蟹粉面用白汤金边碗。根据顾客需要,一碗面可以做成硬面、
烂面、
拌面、
汤面;紧汤、宽汤;减咸、增咸;重青、免青和免红等不同口味,根据顾客胃口大小,面量可以多点或者少点,还备有胡椒粉、姜丝、辣油等佐料,给顾客选用。
在朱春鸿的精心经营下,薄利多销,规模不断扩大,“朱鸿兴”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苏州面业大王的美誉驰名京沪一线。
涓涓不了情
陆文夫的小说
《美食家》里的主人公平时吃面,非朱鸿兴的面不吃,可见朱鸿兴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是如何的高。确实吃过朱鸿兴面点的顾客都不会忘记,几十年来顾客对它的情愫像涓涓细流延绵不断。
早在开业初,由于朱鸿兴的面品种多,质量高、服务周到、薄利多销,引得
美食家们的天天争早赶吃
头汤面。朱鸿兴供应
阳春面,适应下层百姓的需求;还不断增加花色面。这些
浇头的鱼、肉、虾、鳝原料,朱老板亲手包揽,每日身围作裙,上菜场选购。加上高手烹调,因此浇头味道确实好。朱鸿兴十分讲究时令特色,五月上市
三虾面;
小暑过后供应鳝糊、
爆鳝面;夏天供应
枫镇大面、净素
馒头;秋天供应
蟹粉小笼,一年四季轮番“轰炸”,生意不断,天天门庭若市。就连附近居民有客留饭,也去朱鸿兴炒两只浇头,迎宾待客。后来慢慢地得到来苏州演出的北京、上海以及苏州本地京剧演员、
评弹艺人、滑稽艺人和书法家、画家等文艺文化界人士的青睐。朱鸿兴店门口的黄包车天天排成一排,成了苏州一条显著的风景线,也是对它的最好宣传。
解放后,朱鸿兴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如今做出了畅销品牌面。如澄黄喷香、松脆鲜嫩、
咖喱微辣的
排骨面;葱香扑鼻、膏汁浓稠、甜中带咸的蹄 面;鸡汤吊鲜、
虾仁清新、虾脑香软的
三虾面;色泽浓郁、味咸鲜美的
爆鳝面。还根据不同时令,推出
汤包、
蒸饺、
肉包、
菜包、
鲜肉小笼、
蟹粉小笼和五色小笼,满足了现今消费者的需求,顾客对朱鸿兴的钟情经久不衰。普通百姓如此,就连远离苏州的
迟浩田将军与朱鸿兴也有着不解的结缘。1949年迟浩田带着战争的硝烟,随部队
解放了苏州城。他进城第一次踏进社会面饭馆,就是到朱鸿兴吃了一碗
焖肉面。时隔40多年,工作繁忙的将军对这碗面的味道;对苏州
餐饮文化的印象,在脑海中久久不能退去。1993年,他又重访朱鸿兴,对店主俞水林回忆起当时的感觉,显得十分高兴。这次他欣然命笔为朱鸿兴题词:“香飘吴越,老店新辉”。到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2003年,迟浩田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将军再访朱鸿兴,又题词勉励这家
中华老字号企业“博古创新,再造辉煌。”
人们对朱鸿兴和苏州餐饮美食的情缘真是道不尽,说不完。
发展现状
奏起畅想曲
“老字号”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块基石,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人,又是衡量百姓生活水平的天平秤。从面业上来衡量就是:五十年代
焖肉面;六十年代
咸肉面;七十年代
肉丝面;八十年代双浇面;九十年代开始,人们非但要吃好,又讲起营养保健。各种快餐、各地点心,加上
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不断推向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老字号企业普遍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现任
苏州市朱鸿兴饮食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水林有着这样的忧思:我们的一碗面还能“吃”多久?“朱鸿兴”这块金字招牌还能扛多久?话归话说,但这不是沮丧,有了这样的忧患意识,才不会躺在老祖宗传下的
无形资产上睡大觉;不会在管理守旧、机制僵化的束缚中停步不前,而才会开拓出新的经营思路和创新理念。如今的朱鸿兴提出了坚持以面业为主,发展花色点心,又拓展其它餐饮品种的经营战略。俞总说,打破了束缚头脑的陈旧观念,前面的路就宽广了。他不但是一位企业的老板,更像一位钢琴演奏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心力,在十指间跳跃的音符中,流淌出一首企业改革发展的畅想曲。
俞总说,1995年10月成立了
苏州市朱鸿兴饮食有限公司。刚成立时,由于市政改造,老址被拆,朱鸿兴只剩下一块匾牌。为了盘活这块老祖宗留下的无形资产,先后筹措40万元,在苏州观前美食一条街上开设新店;并在苏州面点行业中率先发展
加盟店,现在加盟店已达30多家,遍布市区、
吴中区、
相城区和上海市,形成了产业链。经常接到要求加盟的电话,但俞总都没有同意。他说为了保护这块传统品牌的声誉,保证质量。过去我们基本上都派出老师傅到加盟店进行技术指导,但由于人员有限,只能控制发展。我们不能只为发展,
损毁老字号的牌子,辜负消费者的信赖。
朱鸿兴在主业上,继续经营
汤包、小笼、
焖肉面等各种传统品种外,增加了砂锅系列、
炒面、炒年糕、
炒饭、快餐等30余个品种,不断满足“老苏州”、“新苏州”以及中外来苏宾客的需求。
在拓展经营上,朱鸿兴早在1999年建立了
净菜配送中心,发展到苏州市各大型菜场都有
专卖店,共30余个,品种达100多种。由于经济实惠,品质优良,方便省时,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发展成立了“苏州市朱鸿兴食品配送分公司,生产都符合苏州市快餐行业最新的环保卫生要求,并以绿色、生态、营养、安全为宗旨,肉、鸡、鱼等主料,引进生态基地产品,还专门配备一名
营养师。通过这一措施,将对所有
连锁店销售的面浇、馅心等,实行统一配送,彻底消除过去消费者对连锁店味道不一、质量
良莠不齐等意见。
俞总和他的同仁们正在把“京沪驰名”这块招牌的含金量做得更高,把“朱鸿兴”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不断探索,“朱鸿兴”一定会奏出一首完美的畅想曲,那也是振兴老字号企业的最强音!
在20世纪30年代开设的朱鸿兴面馆经营有道,用料讲究,薄利多销,创出了“京沪驰名”的金字招牌,四方顾客纷至沓来。
如今到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时代,为了振兴老字号,朱鸿兴饮食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水林和他的同仁们,提出了坚持面业为主,发展花色点心;拓展多品种饮食的经营战略,决心把“朱鸿兴”做得更大、更强。
社会评价
在名闻遐迩的“苏州一碗面”中,朱鸿兴一直让人津津乐道,日前,在商务部首批认定的“
中华老字号”中,苏州仅有10家上榜,朱鸿兴就跻身其中。而
陆文夫的《
美食家》中,到朱鸿兴吃
头汤面的场景更是栩栩如生,这家1938年开业时不足30平方米的面馄店,由于供应的面点脍炙人口,门庭若市,特别是那碗
焖肉面,更是成为备受青睐的看家面。在“苏州
一碗面”中,面浇更是一项绝活。据老吃客介绍,朱鸿兴的招牌“面浇”
苏式焖肉烧法很有讲究,要选择优质五花肉,采用传统配方腌制后,再用炭火焖煮4小时,具有喷香酥烂、油而不腻的特点,被称为“上风吃、下风香”。在苏式焖肉的带领下,朱鸿兴的苏式
爆鱼、传统
蹄膀等系列面浇同样深受顾客喜爱。
相关文章
朱鸿兴
到苏州的第二天早上,我特地慕名到朱鸿兴面馆去吃早面。
在老苏州的心目中,朱鸿兴的牌子是有口皆碑的。记得多年前父亲在世时,父亲那位成家在苏州的舅舅回老家无锡,总要大谈苏州的吃食,一边谈一边大发今不如昔的感慨。讲到菜,必谈
松鹤楼、
老正兴、新聚丰,讲到吃面,当然少不了朱鸿兴。讲朱鸿兴的
焖肉面现在如何如何的质次价高。顺带说起无锡的
拱北楼,说还是拱北楼好,到底是两样的。其实当时的拱北楼早已搬迁了地方,同样也已面目全非了。父亲的舅舅因为是无锡人,自然偏护无锡的拱北楼了。
后来读
陆文夫的小说《
美食家》,里面多次提到了朱鸿兴的面。那是写到小说主人公平时吃面,非朱鸿兴的面不吃,足见朱鸿兴的名气。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多次去苏州,多次与苏州餐饮业交流,有时也不免谈到朱鸿兴。但朱鸿兴毕竟是一家面馆,在苏州一流大菜馆的大厨师眼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因此始终没有去朱鸿兴吃面的机会。
这次到苏州开会,正好下榻在观前附近。于是就萌发了去朱鸿兴吃早面的想法。虽然宾馆的自助早餐有好几十品种,价格是早面的十倍。但朱鸿兴的诱惑毕竟久矣,再也挡不住。
走进朱鸿兴的店堂,意外的竟没有一个吃客。那是早上7 时多,在无锡是上班族争分夺秒吃早点的时候。苏州毕竟是一个闲惯了的城市。环顾四周,桌椅尚整洁,但空无一人,让人有些失望。牌子上的品种有二十来个,除了各色盖饺面外,还有
馄饨和
包子。帐台上放着小盆的生姜丝,这习俗同无锡一样,只是每份姜丝特别少。让人不解的是帐台的另一边放着小盅的辣油,每份3角。吃面放辣油要另外付钱,这倒是新鲜事。说实话仅此最初印象,我对朱鸿兴就难以恭维了。
买了票让
服务员端面,却上演了好多年前计划经济年代的一幕:服务员呶呶嘴,连口
都不愿意开。一看,原来这里的面要顾客到窗口自己端,正难为来朱鸿兴吃面的老年客人了,万一手脚不便的话,不就要出洋相了吗!
品尝下来,朱鸿兴的面,应该是不差的,尤其是面条的细韧和滑爽,不在无锡
拱北楼之下。面汤也很清澈鲜美。但是与我的期望值和想象比,还是差距不小。这样的老店名牌,顾客寥寥,也并不奇怪了。
尝了朱鸿兴的面,我悟到,普普通通的面条,不管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再好也不可能好到那里去了。我如今每天早上能够方便地吃到比朱鸿兴、拱北楼更胜一筹而价格又低廉的早面,应该心满意足了。
朱鸿兴面馆
最早苏州当地人带我去的,苏州当地的老字号之一。与现如今遍布上海的
苏州面馆,沧浪亭,吴越人家各不相同。
所谓的苏州面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完全改头换“面”,几乎没有一点苏州汤面的特点了。沧浪亭和吴越人家人家走的是贵族路线,有好几十块一碗的高档精品,普遍较贵,也脱离了原本苏式面条价廉物美的本色了。
创于民国27年3月。业主朱春鹤自小随父摆馄饨摊, 成年后
自立门户,在鱼行桥(今人民路吉由巷口)搭棚设店,卖馄饨和五色小笼。
因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生意见好,于是拆棚建屋,开办五开间大店,并扩大
经营面点,特聘陆福生、朱阿泉等面馄业高手掌作,聘专门打面师傅,采取28牙细齿滚刀轧面机。面条细而硬,下锅煮后不烂。
朱鸿兴面馆以花色面点出名,面
浇头十分讲究质量。朱春鹤精选用料生坯
,青鱼、鳓鱼要求2公斤以上、2.5公斤以下,猪肉只拣后腿肉,鸡、蛋、鳝、虾等亦各有所选,不达标准,宁缺不滥。
面点花色品种繁多,有
焖肉、肉丝、爆鱼、
蹄膀、什锦、香菇、
冻鸡、三虾及蛋汁
排骨、
虾仁蟹粉、
虾爆鳝糊、
三鲜火鸡等数十种。
在面汤、面碗使用上,亦有奇招。
面汤备红、白两种,不同浇头的面点用不同的碗,
蹄膀面用红汤红花碗,
焖肉面用红汤青边碗,虾仁蟹粉面用白汤
金边碗。面还是那碗面,不失特色。
大学校友
1929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1941年7月在文化小学毕业。1946年7月在南洋中学高二肄业。1947年7月在交通中学高三毕业。1947年9月至1949年6月在
暨南大学外文系学习、肄业。1945年5月在南洋中学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至1946年8月期间,在南洋中学地下党支部担任党支部委员。1946年9月在交通中学担任地下党支部书记。1947年5月至1948年6月期间,在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组织部男中区和《学生报》编辑通讯组担任负责人。1948年6月至上海
解放,在
暨南大学地下党支部担任过总支委员和支部书记。
上海解放初期,先后在中共北虹区学委和北四川路区委工作。1950年7月至1952年7月,在青年团北四川路区委担任宣传部部长。1952年7月至1956年4月,先后在青年团闸北区委和虹口区委担任书记。
1956年4月至1985年8月期间,在外事
系统工作长达二十九之久。“文革”期间,两次被靠边审查,在市
五七干校劳动近两年。在黑龙江
黑河地区和插队落户的上海知识青年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度过两个春节。
1985年8月至1991年12月,在上海市第八届和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担任副秘书长。离休至今,担任了机关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上海老龄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洋中学校友会理事和
暨南大学上海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
由于外事工作的需要,我曾先后出国(境)访问了越南、
南斯拉夫、西德、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由于上海和日本友好城市合作交流的需要,先后六次访问了日本。
所获荣誉
2023年9月28日,《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公布,朱鸿兴品牌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