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宜中(1337年—1403年),
高丽王朝后期大臣。本名实,字子虚,号贞斋,密城(今韩国庆尚南道
密阳市)人。官至艺文馆提学兼成均大司成,
朝鲜王朝开国后隐居不仕。
朴宜中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状元及第,授典仪直长,后转献纳、司艺等职,当时重建成均馆,朴宜中被大司成
李穑聘为教官,与
郑梦周、朴尚衷等倡导
程朱理学。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向高丽颁科举诏,高丽先举行乡试,朴宜中参加并考中,随后与
金涛、柳伯濡被送到明朝参加会试,但只有金涛中了进士,朴宜中则落榜。归国后,历任门下舍人、左司议大夫、成均大司成、密直提学。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被派到南京,请求归还铁岭以北的土地。自从
恭愍王时期以来,奉命出使中国的人大多携带金银土特产,购买彩帛轻货。虽然有识之士明白这种做法的弊端,但迫于权贵的托付,他们携带的私货占了进贡物品的十分之九。中国朝廷因此认为:“高丽人
事大是假,贪图贸易才是真。”等到
林坚味、
廉兴邦等人掌权时,这种弊端更加严重。但朴宜中此行却不携带任何私货。辽东护送镇抚徐显向他索要布匹,朴宜中倾尽行囊给他看,并解下自己穿的
纻衣送给他。徐显感叹他的清廉,将此事告诉了礼部官员。
明太祖召见他,对他特别优待。徐显后来对人说:“从偰宰相(
偰长寿)以下,我所见的高丽使臣多了去了,但受到皇上礼遇的,没有像朴宰相这样的。”明太祖又命令礼部官员在
会同馆宴请朴宜中,让他坐在前元平章、院使的上位,铁岭置卫之议也被搁置。之前高丽派到明朝的使臣张子温死在
锦衣卫,他的随行人员中有两人尚未返回高丽,明太祖让朴宜中顺路带他们回去。走了几天后,辽东传来
崔莹起兵北犯的消息。朴宜中到达
辽海卫时,随从人员担心被辽东都司扣留,都在半路上逃跑了。朴宜中独自一人骑马到辽东,毫无惧色。因此功劳,
王昌赐给他“推诚补祚功臣”的称号。
恭让王在位时,朴宜中担任同知经筵,为恭让王讲解圣贤书。书云观请求迁都汉阳,恭让王征询朴宜中的意见,朴宜中说:“我从未听说过古代的君主依靠谶纬术数来保卫国家。何况现在百姓多疑,只要有文书来自上国,就说必定有事;西北边境有紧急公文和快马驰报,就说天兵将至;宫门有人闯入,就说这必定有原因。民心既然已经如此,如果再动员百姓迁都,那么百姓就会更加疑惑了。迁移所需的费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骚扰和弊端,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尚书》上说:‘如果百姓不能尽心尽力地为国家效力,那么君主也就无法成就他的功业。’希望殿下明察。”恭让王说:“我并非不知道迁都的弊端,但阴阳之说难道全都是虚假的吗?”因此没有听从朴宜中的意见。不久,朴宜中被任命为艺文馆提学兼成均大司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李成桂即位,拜朴宜中为艺文春秋馆学士,令其参修高丽史。朴宜中弃官不仕,与叔父朴仁翊隐居于全罗道金沟之碧骨湖畔。
李芳远即位后,征召他为检校参赞议政府事,他亦屡次拒绝。永乐元年(1403年)卒,享年六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