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镇
原上海市浦东新区辖镇
机场镇(已撤销)隶属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镇域东濒长江入海口和长兴、横沙两岛隔江相望,南与浦东新区祝桥镇接壤,西与川沙新镇毗邻,北和合庆镇相连。2006年,全镇总面积48.2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1°08′~31°12′,东经121°45′~121°48′。
历史沿革
机场镇域属滨海之地,随海滩淤涨逐渐成陆。
之前,属华亭县长人乡。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县后,镇域属上海县长人乡。
明代嘉靖年间,镇域屡有倭警,朝廷在沿海设卫所司及团墩,自南至北设墩11个,团分9个,遇警举烽传递信息。
雍正四年(1726年)起属江苏省松江府南汇县。
民国时期农村基层建制设保甲制。
1950年6月,镇域从南汇县划出归川沙县辖,设区、乡、村建置。1954年底起,建初级社、高级社,是为农村基层组织。
1958年建人民公社,下辖大队并实行政社一体化建制。同年11月,川沙县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镇域属上海市川沙县辖。
1984年,政社分设,恢复江镇乡、施湾乡,设乡、村建置。
1993年1月,撤川沙县,浦东新区成立,镇域转属浦东新区管辖。
1995年实行镇村机制。
1998年9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撤销江镇、施湾镇建置,两镇合并建立机场镇,下辖32个行政村、6个社区。
2005年12月31日,机场镇与川沙镇合并成立川沙新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初,镇域建制沿袭清制,行政区划不变,属江苏省松江府南汇县辖。六团乡辖10甲:一甲(朱家镇)、二甲(邓家码头)、三甲(施家浜镇)、四甲(十家村)、五甲(六团湾、烟墩屋)、六甲(瞿家宅)、七甲(在六甲北)、八甲(小普陀)、九甲(姚家庙)、十甲(土地堂)。七团辖4甲:一甲(江家路、六角亭、腾驾桥),二甲(银杏码头、七团行),三甲(沙泥码头、营房圈、十一墩),四甲(潘家桥、牛郎庙)。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汇县实行区、乡(镇)自治制,设10个区、334个乡、42个镇。镇域属南汇县第二区,辖腾驾镇、盐仓镇、祝桥镇、江镇等4镇,新华乡、川东乡、凉亭乡、高桥乡、滨海乡、长沟乡、亭东乡、育民乡、澜港乡、望楼乡、大沙乡、五灶乡、施湾乡等13乡,下有168保,1809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南汇县调整行政区划,将10个区合并为8个区,原334个乡、42个镇合并为111个乡镇,乡以下保甲制不变。施镇与湾镇同属于一乡,取名施湾。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南汇从江苏省划出,镇域属伪上海特别市南汇特区二分区,江镇、施湾出现伪维持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南汇县仍归属江苏省辖,镇域属江苏省南汇县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南汇县析并乡镇,调整行政区划,保留原8个区,111个乡镇调整为58个乡镇,江镇、高桥合并为江镇乡,新华、川东合并为新东乡。同年11月,又将江镇乡、新东乡合并为七团乡。镇域属南汇县第二区(区公所设祝桥镇,又名祝桥区)辖3镇6乡,镇域的江镇、江镇乡、新东乡、邓海乡、施湾乡时属该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南汇全县58个乡镇合并为30个乡镇,祝桥区撤销,江镇乡、新东乡合并为七团乡,施湾、邓镇、滨海、烟墩合并为六团乡,重编保和甲。六团乡下设12保、199甲,七团乡设11保、202甲。
民国三十八年后(1948年),保甲并大,六团乡下设10个保,每保设保长1人,保干事1人。
1949年5月镇域解放。6月,南汇县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会)辖,设1市1区6个乡镇联合办事处。镇域属第一乡镇联合办事处辖下,江镇建七团乡公所,施湾建六团乡公所,乡以下旧保甲制既不予承认,也不立即宣布废除。同年9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新的区、(小)乡、村建制。镇域属江苏省南汇县祝桥区。撤销六团乡,分别建立邓镇、滨海、望楼、施湾、烟墩5个(小)乡;撤销七团乡,分别建立江镇、新营、川东、双亭、营房5个(小)乡,辖下属各村。
1950年5月,镇域从南汇县划归川沙县辖,建立川沙县江镇区,成立江镇区公所。区政府设在江镇镇西首(今乡政府地址),下辖10个乡、130个村,即今江镇地区烟墩乡、江镇乡、新营乡、川东乡、双亭乡,今施湾地区的施湾乡、邓镇乡、滨海乡、望楼乡;以及今属蔡路地区的营房乡。
1953年初,各乡成立党支部统一领导、主持各乡的日常工作,农民协会随之消失。
1954年10月,江镇区和城厢区合并建立城南区,设立城南区公所。城南区下辖15个乡:今江镇地区的烟墩、江镇、新华、川东、双亭,今六团地区的龄楼、储店,今施湾地区的滨海、望楼、施湾、邓镇以及今黄楼地区的三房、横东、赵行、高桥。同年11月,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先有初级合作社,初级社基本以自然村组建而成,规模小的一二十户、大的七八十户或更多。1954年11月,营房乡从镇域内划出,纳入合庆区。
1956年春,掀起了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高级社时期,下设若干生产队。
1957年9月,川沙县撤区并乡,城南区撤销。原邓镇、滨海、施湾、望楼、储店各小乡合并为施湾乡,原烟墩、双亭、川东、江镇、新华各小乡合并为江镇乡。并分别成立乡党委、乡人民政府。
1958年9月,建立乡人民委员会,实行乡、村建置。是年9月18日,江镇乡在川沙县范围内成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跃进人民公社。公社由江镇乡的25个农业社,6000多户24500人组成。同月,施湾建立红星人民公社。年底,由跃进(今江镇)、红星(今施湾)、英雄(今黄楼)3个公社合并,命名为江镇人民公社(大公社)。
1959年5月大公社分拆,按原跃进、红星、英雄人民公社的规模,分别建立江镇、施湾、黄楼人民公社,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体制。江镇公社下辖22个大队、161个生产队和江镇居委。
1960年,中央发文,人民公社实行二级所有制,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961年再次调整公社规模,将公社的柴场大队及和平大队西半部划给城镇公社,共和大队第七小队划给六团公社。此时,江镇公社下辖21个大队、142个生产队。镇域建跃进、红星、英雄3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体制。公社建立初期实行军事化建制,人民公社行政机构称团部,团以下设营、连、排建置。此体制不久被取消。
1958年11月,川沙县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镇域属上海市川沙县辖。
1961年10月,川沙县调整人民公社规模,施湾公社(原红星人民公社)红二大队、红三大队、储店第一至第五大队、62个生产队划归六团人民公社。同期,江镇公社的共和大队第七小队(高桥生产队)划归六团公社,柴场大队及和平大队的太平生产队划归城镇公社。1961年底始,逐步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江镇公社原有22个生产大队调整为24个生产大队,135个生产队调整为152个生产队。江镇公社还下辖江镇居民委员会。1961年建立邓四大队。
1966年撤销邓四大队,分划给邓三和滨五大队。
1967年初,因“文化大革命”“造反派”夺权,人民公社行政组织一度瘫痪,由“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代替行政组织职能。同年7月,江镇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由川沙县政府组织围垦海涂后建立的垦区新建片划归施湾公社管辖,新建片设有新一、新二、新三3个生产大队。至此,施湾公社下辖16个生产大队,江镇公社下辖21个生产大队。
1976年,施湾新一大队为“公社、大队二级核算制过渡”试点单位,把原来10个生产队撤并,分设为3个耕作区、1个企业建置。1983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10个生产队。
1984年,江镇乡面积为25.36平方公里;施湾乡面积为22.86平方公里。合计48.22平方公里。1984年4月,江镇公社、施湾公社党、政、社分设,分别建立中共江镇乡委员会、江镇乡人民政府、江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和中共施湾乡委员会、施湾乡人民政府、施湾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浦东新区,川沙县撤销。
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正式挂牌成立,镇域转属浦东新区管辖。
1995年,浦东新区撤乡建镇,实行镇辖村行政体制。江镇乡、施湾乡分别改为江镇、施湾镇。
1996年,浦东国际机场建设工程征用新一、新二、新三、望一、新龙村的全部及望二、望三、滨二、滨三、滨四、滨五、红旗、立新村的部分土地,镇域减少9.46平方公里。新一、新二、新三、望一、新龙村建置撤销。
1998年,浦东国际机场及其配套工程征用江镇16个村民小组土地;征用施湾4个村55个村民小组土地。1998年9月7日,经上海市府批准,撤销江镇、施湾镇建制,两镇合并建立机场镇,下辖32个行政村、6个社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04年,机场镇辖7个社区(江镇、思凡一、思凡二、思凡三、施湾、晨阳一、晨阳二)、32个(东滨、营前、新营、森林、陈胡、小圩、新和、大沟、卫东、亭东、和平、华路、大洪、民利、新生、共和、军民、红旗、立新、道新、施镇、中圩、邓镇一、邓镇二、邓镇三、滨海一、滨海二、滨海三、滨海四、滨海五、望楼二、望楼三)。镇政府驻东川公路1079号。
地理坏境
位置境域
机场镇位于浦东新区东南,距上海市中心约30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1°08′~31°12′,东经121°45′~121°48′,镇域东濒长江入海口和长兴、横沙两岛隔江相望,南与浦东新区祝桥镇接壤,西与川沙新镇毗邻,北和合庆镇相连,南北长约8.97公里,东西宽约5.38公里,总面积48.2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机场镇地处长江出口南侧和东海交汇处冲积平原之东端,域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4米。土壤以含沙较多的夹沙土为主,轻黄泥土,灰黑色砂质黏土次之。浦东开发开放前,镇域内田地阡陌相连,大小河流纵横交错。
气候
机场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温适中,降水较多,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由于濒临海边,历史上经常遭到海潮侵蚀,堤塘被冲击,受灾频仍,其他自然灾害有台风、雨涝、干旱、雷暴和寒潮等。
土壤
机场镇由长江中上游泥沙冲积而成陆,老护塘以东钦公塘以西土壤为轻黄泥,钦公塘以东为夹沙土及含盐碱沙泥,镇域内土类主要为水稻土和盐土,土属为黄泥、潮汐土、夹沙土和盐土4种。
水文
机场镇域内自万历十二年(1584年)修筑外捍海塘后,塘西属黄浦江水系,潮汐由黄浦江自由涨落。外捍海塘(清雍正后改称钦公塘)东属东海(长江)水系。因塘东地高河浅,海(江)水仅靠小型木闸引排,潮汐效能差。建国后,开挖了人民塘、随塘河,塘东始有主干河道。20世纪60~80年代,相继建立水闸,域内河水水位得到有效调节,一般水位控制在2.5~2.8米。1984年打通钦公塘后,川杨河、浦东运河等县主干河道贯通,镇域内水系得到统一。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世纪末,浦东国际机场及其配套工程启动,征用境内土地,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减少。据统计资料反映,1999年耕地面积为1302公顷,2000年为1271公顷,2001为1255公顷,2002为824.6公顷。呈快速下降趋势。耕地减少的另外原因是增加林木地面积355.9公顷,渔业养殖面积扩大44.7公顷,此外还有公益事业等用地29.8公顷。
生物资源
(一)截至2005年,植物类有树木槐、杉、杨柳、皂角、冬青、枫杨、柘朴、榉榆、黄杨、扁柏、楮、桃、李、乌柏、香樟、枸杞、红枫、银杏、梧桐、桂花、腊梅、广玉兰、桔子、梨、苦楝、(臭椿)等20余种。
(二)截至2005年,动物类的兽类鼠、(俗称黄鼠狼)、(俗称猪獾)、(俗称野猫)、水獭刺猬因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而濒临灭绝。蝙蝠、野兔因生存环境改善而迅速增加。
截至2005年,水产类淡水鱼有鲫鱼、白鱼、黑鱼、鳊鱼、塘里鱼、昂刺鱼、黄鳝、泥鳅、鳜(俗称桂鱼)、鳗(俗称鳗鲤)、(俗称甲鱼)、乌龟。
截至2005年,贝壳类有蚌、蚬、蟹、虾、蟛蜞、螺蛳、小龙虾等。
截至2005年,两栖爬行类蛇类有青蛇、赤练蛇、蝮蛇、蜥蜴(俗称四脚蛇)等。
截至2005年,蛙类有青蛙、金线蛙、蟾蜍;沿海湿地还有蝾螈(俗称“弹河”)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机场镇有24697户,其中家庭户数23425户,集体户数1272户;总人口73238人,其中家庭户人数66662人,集体户人人数6576人。
2003年,机场镇总户数21551户、总人口6578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759人。
民族
机场镇以汉族为主体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机场镇总人口73238人,其中汉族73158人,苗族21人,壮族3人,满族1人,白族1人,哈尼族14人,纳西族2人,回族11人,彝族2人,朝鲜族3人,侗族2人,土家族18人,傈僳族1人,未识别民族1人。
经济
综述
1985~2003年,机场全镇财政支出累计73706.55万元,其中,用于农副业生产10383.38万元,占14.09%;用于工业投资4074.04万元,占5.52%;用于文教卫生19969.19万元,占27.09%;用于村镇建设6044.52万元,占8.2%;用于福利事业4225.24万元,占5.73%;用于行政管理13373.52万元,占18.14%;上解或调出资金以及其他临时性支出等,共15636.66万元,占21.23%。2003年预算支出为8500万元,实际支出为9204.82万元,历年结余50万元。预算内外实际支出10851.48万元(2003年预算内外合计收入为11536.56万元)。其中农业支出731.98万元,行政管理支出987.14万元,扶持资金2420.09万元,基本建设支出480万元,社会保障支出712.96万元,还有卫生、社会福利、文教、文体、司法、城市维护、事业等支出。
农业
1958年镇域有耕地2846公顷,总劳力15567人,人均2.74亩。80年代初始,随着村镇建设和镇、村、组(队)企业用地的不断增加,尤其是1996年开始,因浦东国际机场工程建设需要征田后,镇域耕地面积逐渐减少。1984年,全镇皮棉平均亩产达88公斤,为50年代初的4倍左右;1992年,施湾乡油菜籽平均亩产达220.5千克,1995年江镇乡油菜籽平均亩产达301千克,为50年代初的3倍多;1998年,全镇水稻平均亩产达615千克,为50年代初的3倍多。1990~1996年全镇粮食总产年均超23000吨,1992年达25529吨,为50年代初的5倍多。至2000年,有5个项目已部分投产。2002年3月1日机场镇临空出口农业园区园区启动运行。
2003年底,已有4家中外企业落户园区创业。落户企业总投资1.38亿元,政府扶持资金达2538.72万元。2003年园区总产值达500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2500万元,辐射带动面积5000亩,安排劳动力就业250人,旅游观光20万人次。试种的18个连栋大棚紫苏,经特殊加工后的产品170.39吨出口日本,创汇903.21万元人民币,亩产值高达18万元。2003年,全镇有耕地1159公顷,总劳力24521人,人均耕地0.74亩。
工业
至1972年,镇域内有社办厂11家,职工1000余人。大队综合厂38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社(乡)、大队(村)办工业开始飞跃发展,同时生产队办工业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到1984年,江镇乡办工业企业7家,职工2535人;村办企业23家,就业人员5084人;生产队办小工业94家,就业人员2314人。施湾乡办工业企业16家,职工1786人;村办企业26家,就业人员4120人;生产队办小工业70家,就业人员2329人。1995年,江镇乡办工业企业36家,村办工业107家,村民小组办工业42家,私营企业14家,就业人员8867人;施湾乡办工业企业54家,村办工业71家,村民小组办工业35家,就业人员5769人。2002年,机场镇内资企业(公司)453家,注册资金24525.3万元,从业人员16607人,当年内资工业总产值20840.1万元,利润10566.6万元。外资、中外合资企业17家,注册资金分别为1744万美元、2412万法郎和人民币2804万元,工业总产值66835万元。此外,有港台企业12家。2003年,有企业17家,其中股份制企业1家、私营企业16家,就业人员469人。村经济总收入17710万元,其中企业收入172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896元,劳均收入9637元。
商业
1986年,乡设立财政所。1988年,乡财政实行大包干。1996年,贯彻实行分税制,执行镇财政预决算制度。每年的财政收支预、决算报告接受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财政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均纳入正轨。2003年,机场镇财政预算收入11536.56万元,财政预算支出10851.48万元。
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川沙县支行在江镇南街设立了营业所,镇域内有了第一家金融机构。至2003年,机场镇已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多家银行的营业网点和两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另外,有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一家证券公司的营业服务部。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03年,机场镇有施湾中学、施湾中心小学、施湾幼儿园。
医疗
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镇卫生院医院在2001年5月由原江镇卫生院与施湾卫生院合并成立,并搬迁至新址浦东新区川南奉公路3385号。1997-1999年完成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并下设施镇、邓镇、新营、东滨、共和、新新、晨阳、小圩、华路、施凡小区等10个中心卫生室,于2003年12月翻牌为机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有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27人,初级职称人员131人,预防保健人员28人。
基建
2003年,机场镇市民广场落成,总面积4.46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有3万平方米,设施有棚架4个、亭子1个、浮雕像1座、下沉式广场1座,庭院灯、草坪灯、路灯,公厕1座、管理房1座等。镇上有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敬老院。商店、银行、餐饮店、健身房、美容美发店等。
养老
机场镇第一敬老院前身是江镇乡敬老院,又名莱琳院。位于华路村4组,紧靠川南奉公路东侧、华洲路北侧,是由江镇乡华路村4组港胞童云鹤捐助人民币25万元和江镇乡出资人民币50万元合资建造而成。该院由香港兴华建筑有限公司童云鹤设计,1986年8月6日开工,1986年12月31日竣工。全院占地面积95亩(含菜地1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院内主要建筑物有门楼、四角亭、九曲桥。主楼两层2幢,前楼有卫生室、办公室、值班室及居室,后楼有食堂、活动室、浴室及居室,每层设有居室6间,总计24间,可住48人。每间居室内配有成套全新家具,并装有纱窗纱门和吊扇。全院有自来水系统,台扇33只、洗衣机1台、电冰箱1只、电视机1台。1999年初,机场镇投资400万元在大沟村6组兴建新的敬老院,于1999年6月28日正式启用。新敬老院为机场镇第一敬老院,启用后,原江镇敬老院入住老人迁入新院。新的敬老院占地面积5619平方米,院内外绿化达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9平方米,居住面积1560平方米,单间面积26平方米,厨房餐厅有150平方米,老人活动房4间80平方米。院内设有床位60张,房间内有卫生间、床边柜、衣橱、壁灯、日光灯、吊扇、沙发等。院内有电视房、阅览室、洗衣房、医护室、健身房,配有闭路电视、磁卡电话、消毒器具等。地坪为拼木地板,走廊地面铺设防滑地砖,铝合金门窗,装有纱窗、纱门。全院工作人员9名,该院为二级敬老院。
社保
机场镇自50年代中期农村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后,集体经济组织就对社会上鳏、寡、孤、独和丧失劳动力又无依无靠的困难群众按“五保户”待遇给予照顾(保吃、保烧、保住、保穿、保治病),对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的贫困户进行社会救济,给予适当补助。80年代始,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社队退休干部或老年人每年在节庆日进行慰问赠送礼品,并根据情况给予生活补助。90年代始,镇有关机构和组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对实行养老制度单位的职工,协助其做好养老保障工作;1996年起,对城镇居民贫困户做到应保尽保,最低保障线为每月每人290元,由新区民政局拨款;对农民的最低保障线规定为每月每人190元,由区、镇二级对半定补;五保老人由镇财政每年每人负担供养费5000元(含每人每月零用钱40元)。同时,对因病、因突发灾害致贫者以及残障贫困人员继续给予救助。至21世纪初,镇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95%以上。2002年,全镇贫困人员受益人次4.2万余,受助金额700余万元;2003年,贫困人员受益人次4.8万余,受助金额870余万元。
交通
市级川南奉公路南北贯穿机场集镇,其他4车道的道路,如朝辉路、晚霞路、晨阳路、江镇路,东亭路、江明路、新建路、新共路、公益路等互相交织成集镇道路网络。晨阳路和江镇路往东可直抵浦东机场,集镇道路与国道、市道相衔接。公交车有川南线、施崂线、外环线、方川线、618等在此设站。
宗教民俗
机场镇域内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基督教。道教是本土宗教,而佛教是外来宗教。万历年间,镇域建造了佛教寺院“六角亭”,雍正年间建造了朝阳庙,后相继建造了29所宗教活动场所,民间宗教活动甚为活跃,信仰者甚众。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一切宗教活动几乎都当作迷信禁绝,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宗教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恢复。2003年,镇域有活动的宗教场所有耶稣堂、灵山庵、六角亭等13所。皈依耶稣的161人,全年有1万多人次参加各种活动。
风景名胜
石家孟将堂坐落在石家宅(今邓一村2组),故称石家庙,始建时间不详,经年长者忆述,1925年左右,邑人孙新舟筹资重建3间2披庙屋,占地面积115平方米,建筑面积70平方米,中堂供孟将神像。1962年后,庙屋做生产队仓库,神像被毁,当时有一只香炉被附近村民收藏。1984年,重新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该庙也恢复了香火。2002年10月,由村民募资10万元进行修缮,庙宇焕然一新,重塑孟将神像供奉在中堂。又添置观音、皇母、财神、罗汉等多座神像供坐在东西2间。
三官堂坐落在今邓三村9组,川南奉公路东侧,占地面积497平方米,建筑面积156平方米,3间劈头的庙宇。始建于何年何月无从考查,据当地老人回忆,原来的房屋矮小,于1925年由邑人杨七宝、张裕梅等人募捐集资翻建。此庙原供奉杨老爷等神像。建国前逢农历6月23日,请道士打蘸3天。1958年,此庙宇被当地连部(大队)办作食堂,塑像送到王家庙(今邓三村4组),农村食堂解散后直至1990年庙宇一直空置,庙内没有神像,没有香火。
关帝庙又名武圣宫,为纪念“三国”名将关羽所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后于清光绪末年由蒋雪卿发起集资和外乡援助扩建,庙址位于钦公塘与彭公塘之间,坐落在原七团三甲的营房圈(今新营村1组),占地965平方米。三面环水,东南角有石桥1座,有庙房18间,建筑面积395平方米,一正二厢房,大厅后面建有倒座间,中间庭院,正面有高墙,立门框三档,中间大门,左右为偏门,庭院内有1只焚香大铁鼎。正中大殿端坐关羽塑像,两侧供奉周仓、关平,后倒座为阎王殿。大殿东北角小河架桥,过桥有洛伽山,琉璃瓦屋面,内供观音菩萨。逢年过节烧香者甚多,每逢元宵佳节竖灯杆点灯笼,秋天有打蘸等庙会活动。建国后,庙房曾先后改作校舍,庙内神像在1958年秋被毁,小河被填平,小桥也不复存在。1995年,信男善女出资3.8万元,重塑关羽神像、观音神像,庙房略作修缮,重又恢复祭神活动。该庙产权属佛教、道教协会共有。
玄帝庙又称元帝庙。民国《南汇县志》记载庙址在六团二甲(今邓二村6组),始建未详,毁于寇乱。清光绪三年(1877年)里人孙鸿勋、孙鸿熙等倡捐重建,前后各3间,中间庭心。光绪三十二年,庙内创办濬源校,此时仅供玄帝神像。1934年,玄帝神像搬到镇江庙内。
畅塘庙又名孟将堂。位于川南奉公路东坡的畅塘港南岸(今和平村罗家宅2号),于民国22年正月,由丁永昌独资建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庙屋5间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二面为辟头,正厅前建有门头和天井,大厅中间供奉孟太神像、先锋和其他神像供于两侧。逢年过节烧香祭神者较多,元宵节有竖灯杆点灯笼习俗,到秋天为辟邪免疫举办“打蘸”、做庙会等活动,平时偶有信仰者祭拜。该庙属道教,仅由1人望庙管理。1953年,部分庙屋在一段时间内改作成医疗诊所,又在一段时间里改作职工宿舍。1966年,庙内佛像被全部焚毁,庙屋空置,无祭神活动。庙东壁的碑载:“民国贰拾贰年孟月,丁永昌独资建,经理人饶湘涛、薛兆泉,工程司顾金桃”。
镇港庙又名龙王庙。坐落在邓二村6组,民国23年,孙听涛独资建造,因其子死,迷信牛路港对孙宅有“冲腰”,为了镇风水,庙选址在孙宅的东面,牛路港的西面,坐西面东,南北方向3间平瓦房作庙宇,南接1小间作望庙人住房。中堂供龙王神像、南间为玄帝神座。“文革”期间神像被毁掉,庙宇作生产队仓库。1990年经川沙县人民政府批示,把镇港庙改作基督教聚会点。
观音堂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今立新村2组,有庙屋3间,庙内有杨太、孟太、观音、送子观音四尊佛像。清朝、民国期间香火旺盛。1966年,佛像被毁,尼姑搬出观音堂另居,庙屋改作他用。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2位尼姑搬回观音堂居住。1982年,请来望海观音、杨太、孟太、老寿星、济公等神像供奉在堂内。每逢春节,四邻百姓烧香拜佛者众多。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庙内组办诵经祭神活动,平时也有香客来庙做佛事。1995年老尼姑故世后,另有1人住持。
孟将堂坐落在今邓三村2组顾家宅10号,川南奉公路东侧。传说建于清同治年间,庙宇1间2个披。初时香火不盛。1935年,张毛剑(清同治年间武秀才)的子孙为了尊敬他,把张的“时辰八字”,写在红纸上,附在孟将佛像上,作为张的化身,逢年过节,张的子孙到庙堂祭祀礼拜。“文化大革命”期间神像被毁。80年代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孟将堂恢复香火,平时香火不多,逢年过节有信仰者烧香。
道善堂建于民国8年,位于沙泥码头北首,钦公塘西坡(今民利村8组),庙屋1正2厢房共7间,香火旺盛,有几名尼姑居住。建国后,尼姑停止活动,参加农业生产,部分庙屋改作陶才小学教室。1966年,神像被焚毁,庙屋内办工厂。1984年,恢复宗教活动,孟太神像供奉庙内。1991年,庙屋全部归还道善堂,1993年因川南奉公路拓宽工程拆除庙屋3间,近年来逢年过节烧香者较多,甚至有从川沙等地区远道而来的香客,平时较冷清,庙内有1人住持。
朝阳庙其始建年月,有资料记述的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庙址是在今江镇街的北端,由塘东移至塘西。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里人重建。清光绪七年,当地董事金湘、陈彩、顾其琛扩建。民国后期有当家尼姑华耕,尼姑华安、华丹、华达,从英、从善等。1950年,登记尼姑6人,庙屋8间(另有庙屋8间,江镇小学使用),庙地24亩。农业合作化时庙田收归集体。1967年,佛像被焚毁。1969~1981年,大沟大队租借3间庙屋开办缝纫厂。1983年由江镇公社租借庙房开办朝阳酒家。1988年4月,旧庙拆除,庙址上建造江镇影剧院从善等3人住房由乡政府出资移地建造于大沟村西王家宅52号,共3间95平方米。1995年,从苏州请来观音菩萨1尊供奉其住房内,由从善师太住持(从善参加佛教协会),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的观音生日之际,远近香客来庙烧香拜佛、诵经。
西皇庙又名新庙,坐落于军民村4组。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杜、冯二姓集资建造,清道光二十六年由黄锦成、冯新贞集资重修,民国7年由冯天生、施才林、陈大根等再建,此时改名为新庙。有庙屋3间40平方米,中间内供奉孟太、观音等佛像,东西2间为乔、唐二姓望庙人的生活用房。庙内每逢元宵节有点灯节,农历四月初一、七月初一日等菩萨生日有念经、庙会等活动。1966年,佛像被抛入庙前河内,其它庙内物件被焚毁。2002年,当地村民发起募捐移地建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房屋3间50平方米,红色油面瓦屋面,在庙西侧另建伙食房2间50平方米。庙名恢复为西皇庙。2003年1月菩萨入庙,中厅供奉孟太(万寿王)、东间供奉观音菩萨,西间用作存放庙内物件,平时香客不多,每逢正月初一、观音生日(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和菩萨生日(四月初一、七月初一)有吃素人到庙内念经。平时庙内事务有1人管理。
著名人物
金王谟(1730~1788)号东瀛,字宿来。乾隆十七年刚过弱冠之年就获乡试武举第一名(武解元)。乾隆十九年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中进士。乾隆二十五年任四川雷波府卫守备期间,受别人牵连降职守卫甘肃某边关。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回民起义,金王谟随陕甘总督李侍尧征讨,因“军功”官复原守备职。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随福康安远征台湾,翌年病殁。
张健尔(1905~1941年)张闻天胞弟,又名张荫祥。出生于今机场镇邓三村第九村民小组(原南汇县六团乡北张家宅)。先后在养正小学、周浦小学求学,1922年小学毕业后往浙江上虞县白马湖春晖中学求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1924年回上海,在南市立达中学就读,一面学习一面继续参加学生运动。期间结识了恽代英等共产党人。1926年春,东渡日本留学。1927年回上海后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入苏联军事学院,结业后留苏工作,当过战地新闻记者。民国30年,在苏联不幸牺牲。1950年1月由江苏省苏南行政公署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昌其(1921~1942)张闻天的堂侄。出生于今机场镇邓三村第九村民小组(原南汇县六团乡北张家宅)。1939年在上海陶桂记营造厂当学徒期间,接受党的教育,热心抗日救国。1941年离开上海前往江苏常熟参加新四军从事地下工作。1941年6月在革命斗争中遭敌人逮捕。1942年3月在日伪苏州狱中惨遭杀害,1958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饶湘涛(1885~1944)江镇大洪墩(今机场镇大洪村)人。行医40年,治好疑难杂症、救活病人无数,行医足迹遍及川沙、合庆、祝桥、西南牌楼、七灶、储店等地。其看病从不计较酬金,急病人所急,不管病家路远路近、贫富贵贱,不管风大雨猛、酷暑严寒、白天黑夜,总是有求必应,尽可能及时给病家诊治。饶教育子孙、徒弟的一句口头禅“为人一世总该做些好事”即是其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孙虎臣(1880~1954)九墩东首孙家圈(今机场镇邓一村)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无锡实业家荣德胜所赏识,被聘任茂新面粉厂技师。在引进面粉机钢磨设备安装中,孙带领工人苦干六昼夜,提前完成设备安装工程,荣德胜在钢磨上镌孙等名字以留念示励。民国4年,孙虎臣与人合伙在无锡前太平巷51号开设协兴机器厂,制造面粉加工机、榨油机等粮油加工机械。
孙义元(1926~1955)世居今机场镇滨三村孙家“北绞圈”。1949年解放后,被推选为滨海乡农会主任,参加土地改革,历任江镇区公安员、副区长、中共横沙区委书记等职(时横沙区属川沙县管辖)。1955年2月19日,孙率领横沙区49名区乡干部同船渡海赴川沙准备出席川沙县政府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船航驶到三甲港外海域时被风雨海浪倾覆,船只沉没,孙义元等53人全部遇难。
孙阿毛(1914~1957)机场镇邓一村人。1954年9月入党,历任村行政组长、互助组长、明星初级社社长、邓镇第一高级社副社长等职,任职期间以身作则,吃苦耐劳。1956年8月上旬,台风侵袭,孙带领群众到海塘防汛抗台,连续数夜不眠。1957年6月3日下午5时许,孙阿毛满载一船草头绿肥和孙火珍、孙水珍、孙引娣三名女青年同船由“康家圈”回归,途经康家洋北首时,三名女青年因草头倒坍坠落河里。孙奋不顾身尽力抢救,最后在救孙引娣时,终因体力不支沉入河底身亡。
盛和蔚(1903~1978)字达公,施镇盛家码头(今机场镇中圩村)人。盛家境清寒,3岁丧父,14岁辍学,进烟纸店学业,4年后因病被辞退,后考入南汇县立师范。民国13年盛毕业后到潘家桥小学任教,民国28年转至十一墩小学执教。抗日战争初间,沦陷区内学校几乎停办,为不使农家少年失学,盛仍坚持招收学生上课。同时秘密同新四军取得联系,指导游击战区办学直至新四军北撤。建国后,任川东小学校长。盛以教学谨严著称,有苏州学生慕名前来求学。盛自编语、数、史、地、音、美等多学科辅导教材。1955年被评为川沙县优秀教师,195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人民教师,1961年出席上海市教育群英会。盛系川沙县第一、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委员。盛善诗文,为《新浦东报》撰稿甚多。
童明华(1912~2001)机场镇营前村人。少时拜陈琪舟为师学艺,练就一手木刻技艺。他专为人家房屋客堂、大木床、家具等雕刻花板有山水、花草、飞禽、走兽、古代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雕刻艺术之高,方圆十里闻名。他曾被邀参加建造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雕刻工艺。
参考资料
上海市.上海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6 17:3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