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拌儿是一种表示吉祥的象征物。传统节日民俗之一。流行于北京地区,
夏历春节,将一些表吉利的干果掺在一起放在一大盒内供食用,故称杂拌儿。老北京过大年时,家家户户守岁时必吃的小食品。装在宋代时已有内装细果的“果子盒”中,即美味,又美观实用。
老北京过年时,孩童们最喜欢吃的不是那饺子和年菜儿,他们最想吃最爱吃的,是那摆在佛堂里奉神祖的“
蜜供”和那色彩鲜艳各种味道的“杂拌儿”。由多种干鲜果品掺在一起拌和而成
明人
刘若愚的《
酌中志》书中说:北京正月新年有内盛“柿饼、
荔枝、桂圆、
栗子、熟枣”的“
百事大吉盒儿”。清代时,将一些干果用蜜汁加工,成为色味俱佳的
蜜饯食品,传说
慈禧太后吃时很高兴,随口给起了个“杂拌儿”的名字,从宫内传到民间,成了北京一种独特风味的食品,杂拌儿流传了近千年,也曾流向国内外,颇受人们的喜爱。
杂拌儿一般分为三种,高档的细杂拌儿,是将鲜杏儿、
蜜桃、
大枣、桂圆、
荔枝、
山楂、藕片等,经过糖蜜渍汁加工成
蜜饯杂拌儿。旧时皇宫贵族王府
大宅门四合院里人常食用,也常用以馈赠亲友。在解放前后,
东安市场、百货大楼等干果店常出售这种盒装的北京特产“蜜饯
果脯”,包装精美,美味可口,成为外地来京旅客常购买的北京特产。中档的杂拌儿也叫粗杂拌儿,其中有
梨干儿、
苹果干儿、
柿饼条、山楂条、
脆枣、
榛子仁、
花生仁什么的。最次的,旧京时叫“杂抓”,里面都是最贱的瓜子、花生、嘣酥豆什么的,它比粗杂拌儿还粗。
细粗杂拌儿旧京时各大干果店均有出售,“杂抓”则常有小商贩推着小
排子车或挑担走街串胡同叫卖,一声吆喝吸引来众多买主儿,有首民谣唱道:“过大年好喜欢,吃了杂抓能抓钱,不挣钱的学生抓识字,大姑娘抓针线……”就唱的买杂拌的事儿。
杂拌儿一般
四合院里的住户多在春节前的腊月里,作为必备的“年货”买好,并成为除夕守岁及拜年来的亲友招待用食品。老北京人常在喜庆的除夕夜晚围炉边吃着杂拌边谈天边玩着,阖家一片祥和喜洋洋的景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自然灾害和“文革”时期,市场上见不到“杂拌儿”了。不过在那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仍千方百计给百姓供应应节小食品,凭本供应花生瓜子,传承着过年的古老民俗。如今,市场上各种干果水果极大丰富,供给充足,任百姓随意购买,欢度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