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墓
安徽省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墓(Tomb of Li Bai),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镇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旁,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墓地,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迁葬于此。
历史沿革
唐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当涂县令李阳冰将他葬于城南龙山东麓。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与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迁葬李白于青山(与龙山相对)。
1938年,李白墓中的太白祠在战争中遭到炸毁。
1979年,当涂县人民政府重修太白墓。
1982年,李白墓扩建,征用谷家村20多亩良田。
2007年10月,由于太白碑林木结构出现腐烂,部分屋椽断裂,屋面下沉,覆瓦时有脱落,为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李白墓关闭该景点并进行维修。
2008年4月,李白墓太白碑林维修工程结束,清明节前重新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李白墓坐北朝南,枕山面水,占地面积100亩,分前、中、后三个景区,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十咏亭、青莲书院、盆景园等景点,太白碑林和李白墓冢两个景点为景区核心景点。
李白墓呈圆形用方块青石垒成。墓前有清代花纹碑一方,上刻有“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传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手笔。据考证,墓内有唐代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所刻唐碑一块及李白遗骨。
李白墓墓园内左侧有“青莲池”,拱形“化鹤桥”横跨池上,连着“十咏亭”。李白晚年在当涂写过十首歌咏当涂山川风物的诗,谓之《姑孰十咏》,后人曾在姑溪畔建亭以志,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后新建的“十咏亭”,亭中央石碑上镌刻着李白《姑孰十咏》。
十咏亭左侧为太白祠。前后两进,素白粉墙,灰黑瓦顶。祠内青砖铺地,飞檐耸脊。正庭门楣上悬林散之手书“太白祠”横匾。厅内迎面耸立一尊高2.47米、重约3吨的汉白玉李白塑像。塑像侧身而立,左手按剑,右手后弯,双眸含慧,胡须飘拂。
太白祠位于墓园中轴线上,堂中塑像背景是一幅墨绿色微版画,以李白在当涂游踪为写意,版画上方为书法家舒同所题“李白高踪”匾额。厅堂下中上方悬有书法家司徒手书“诗无敌”三字匾。两侧壁上镶嵌着6块石碑:1块雕刻李白全身画像;1块刻有李白《临路歌》;另3块重刻唐代李华刘全白、裴敬撰写的碑文,最为珍贵的1块为幸存的宋碑。
太白碑林内镶嵌着书法家书写的李白各个时期经典诗碑106方,作者有毛泽东鲁迅郭沫若于佑任沙孟海林散之楚图南启功陈立夫沈鹏等,太白碑林将诗歌、书法、建筑艺术溶于一炉,是文化精品的代表作。
文物遗存
宋淳祐二年(1242年),兼权太平州事、节制军马孟点根据唐范传正所撰的碑文“重书刻石,立于墓左”。该碑高五尺七寸,宽二尺九寸,共三十行,每行六十三字,正书,字径六份,详细记载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诗歌成就,额题“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九字。此碑距今已有740多年历史,为李白墓祠现存较早的历史文物。
研究价值
李白墓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现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筑风格,“宋碑”则详细记载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诗歌成就,“太白碑林”镶嵌着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李白各个时期经典诗碑106方。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李白(701—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活动
2018年10月18日,“书香敬李白”活动在李白墓举行。
文物保护
1956年,李白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李白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李白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镇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旁。
开放时间
8:00—17:30(全年对外开放)
门票价格
30元/人,导游40元/次
参考资料
李白墓园.当涂县人民政府.2019-03-19
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李白墓昨揭牌.当涂县人民政府.2006-10-13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20: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