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约791年—?),《
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为“杜秋娘”,唐朝
歌妓,杜秋娘出生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本名杜秋。
人物生平
相传杜秋娘的母亲是金陵的官方
歌妓,与一位姓杜的官员相爱后怀孕,官员升迁却把情人抛弃。杜秋娘的母亲含愤生下孩子,无处托养,只好回到金陵(唐代金陵渡指润州,今江苏
镇江)的歌舞场所,把女儿带在身边。杜秋娘出身低微,天生丽质,聪明好学,从小就在青楼或教坊学艺,学歌舞和吟咏诗词。经过十年左右的培训学习,她成为才貌双全能写诗吟唱的歌妓。杜秋娘能歌善舞,少女时做了歌妓,会写诗填词,15岁时就很出名,
镇海节度使
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妓。
在一次为主人献舞时,杜秋娘唱了传唱千古的《
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曲听罢,李锜对她刮目相看、大为欣赏,随后把她收为侍妾。
唐德宗驾崩,
李诵继位为顺宗,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
李纯,是为唐宪宗。唐宪宗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李锜不满,起兵造反失败,在战乱中被杀身亡,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宫中为奴,因善歌舞成为了宫廷里的歌舞妓。有一次杜秋娘为宪宗表演了“金缕衣”,宪宗被深深地感染两人马上陷入爱河,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杜秋娘不仅是宪宗的爱妃,还是他的机要秘书,杜秋娘以女人的柔情和宽容弥补了宪宗年轻气盛、性情浮躁的缺点,宪宗常常与她讨论治国大事,二人过了十几年同心协力的日子。不料元和十五年,宪宗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宫中,有人传言是内侍弘志蓄意谋弑,但当时宦官专权,此事不了了之。二十四岁的太子
李恒嗣位为唐穆宗,杜秋娘被任命为皇子
李凑的傅姆。李恒好色荒淫,沉迷于声色犬马,不满三十岁一命呜呼。十五岁的太子
李湛继位为唐敬宗,他只知道打猎游玩,不理国事,不久又在宫中被刺身亡。这时,李凑已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见三位帝王连续暴死,必为宦官所弑,于是与宰相
宋申锡密谋,决心除掉宦官王守澄,立李凑为帝。岂知宦官的耳目众多,计划被宦官
王守澄所知,结果是李凑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被削籍为民,赐归故乡。
人物考据
唐代著名诗人
杜牧有《杜秋娘诗并序》,诗题称她为“杜秋娘”,但诗序却称为“杜秋”。这是怎么回事?据《
太平广记·李錡婢》记载,“杜名秋”。而且,唐末
罗隐《
金陵思古》诗、北宋
钱易《
南部新书》等都称她“杜秋”。可见她名“秋”,而不是名“秋娘”。那么,杜牧为什么又叫她“杜秋娘”呢?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唐代往往以“娘子”称呼女性,称呼未婚女性通常为“姓氏+家中排位+娘”,如“公孙大娘”,以“名+娘”称呼则常作昵称,杜牧称其为“秋娘”有显示亲昵敬爱之意。二是唐代往往称以歌舞为职业的女子为“秋娘”。如
白居易《
琵琶行》有“妆成每被秋娘妒”语。按照这一习惯,杜秋娘当是艺名。比较而言,杜秋16岁入宫后被立为秋妃,已不是歌舞妓,而杜牧对她只有尊敬、同情,所以称她“杜秋娘”应是敬称爱称,而不是称艺名。
据《
南部新书》引
李德裕《献替录》,及《
旧唐书·李德裕传》记载,杜秋娘入宫后又名“杜仲阳”。古代二月仲春叫“仲阳”。“仲阳”与“秋”意义相对立。按照古人有时会采用与名意义对立的语词立字的习惯,“仲阳”当是杜秋娘的
表字。古人称表字而不称名是表敬意。杜秋娘入宫后地位高了,所以称表字而不称名。因此,杜仲阳当是杜秋娘入宫后立的表字。当然这只是推测,尚需文献证实。
生于润州
《杜秋娘诗并序》说:“杜秋,金陵女也。”金陵本是唐代江宁县(今南京)的旧称,一名建康。但唐代江宁属润州(治地
丹徒,今
镇江),所以唐人往往也称
润州为金陵。那么这里金陵究竟是哪里呢?《太平广记·李錡婢》以为是指“建康”即江宁,所以说“杜名秋,亦建康人也”。后来因而也有人说杜秋娘为建康人。
但是《
杜秋娘诗》开始是说“京江水清清,生女白如脂”,罗隐《金陵思古》诗说“杜秋在时花解语,杜秋死后花更繁……绮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海门”。京江、海门都在润州丹徒,并不在江宁。而且,虽然《太平广记·李錡婢》说杜秋娘与
唐宣宗生母郑氏都是建康人,但《
新唐书·后妃传下》明确说郑氏为丹阳人。显然,《太平广记·李錡婢》是误认金陵为建康,进而臆断杜秋娘为建康人。可见杜秋娘确实是润州人,并不是建康人。
生卒年份
杜秋娘生年,文献未见有说。但《杜秋娘诗并序》说:“(杜秋娘)年十五,为李錡妾……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据《
旧唐书》的《德宗本纪》和《宪宗本纪》记载,李錡是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授润州刺史、
浙西观察使,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因谋反被杀。如果杜秋娘在李錡到润州的当年就“为李錡妾”,她的生年当在贞元元年(785)。如果杜秋娘直到元和二年才为“李錡妾”,那么她的生年就在贞元九年。由此可见,杜秋娘的生年当在贞元元年到贞元九年之间。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可以推定她生于
贞元四年(788)前后。《杜秋娘诗并序》是大和七年(833)杜牧在润州见到杜秋娘后所作,当时她已“老”。唐朝人40岁以上可以称“老”。例如
杜甫在40岁所作诗中就自称“杜陵野老”。如果按照生于贞元年计算,大和七年是45岁,也可以称“老”了。杜秋娘卒年,已不可考。根据《杜秋娘诗并序》的写作时间,以及下文将要说到的一些情况,我们只能说她是卒于大和九年(835)以后。
赐归润州
对于这个问题,有关文献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大和五年(831)因漳王
李凑得罪,被“赐归”润州。杜牧《杜秋娘诗并序》说:“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引者按,指李凑)傅姆。皇子壮,封漳王。
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已者,指王为根(义同后台)。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按《
旧唐书》的《文宗本纪》及《怀懿太子凑传》,
唐文宗大和五年,郑注指使人诬告宰相
宋申锡与漳王谋反。结果,宋申锡贬官,漳王降为
巢县公。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漳王“傅姆”的杜秋娘也就被“赐归”故乡润州。 另一种说法是,大和三年被“放归”润州。按《资治通鉴·大和九年》:“初,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漳王傅姆杜仲阳坐宋申锡事放归金陵,诏德裕存处之。会德裕已离浙西,牒留后
李蟾使如诏旨。”《
嘉定镇江志》说:“漳王傅姆杜仲阳坐宋申锡事放归金陵,诏德裕存处之。会德裕已离浙西,在道奉诏书,至
宿州,闻仲阳已过,遂牒留后李蟾,令依诏旨处分。 后至大和九年三月,王璠与李汉、郑注诬奏德裕,德裕得罪,分司东都。”今人
傅璇琮《
李德裕年谱》根据李蟾任李德裕的浙西观察使留后,是在李德裕长庆二年(822)至大和三年初任浙西观察使时,以及李德裕大和八年再任浙西观察使时李蟾已死这两件事实,并根据《
资治通鉴》、《
嘉定镇江志》所载,推断杜秋娘被“放归”润州,不是在大和五年,而是在大和三年。按照这一说法,杜秋娘被“放归”润州就另有我们尚不清楚的原因。与大和五年的“宋申锡事”即“漳王废削”事没有关系。这又与《资治通鉴》等所说相矛盾。谁是谁非,有待进一步探讨。
《新唐书·李德裕传》说:“漳王养母杜仲阳归浙西,有诏在所存问。”《旧唐书·李德裕传》说:大和八年(834)李德裕至润州,“奉诏安排宫人杜仲阳于道观,与之供给……九年三月,左丞王璠、
户部侍郎李汉进状,论德裕在镇,厚赂仲阳,结托漳王,图为不轨”。可见,杜秋娘放归润州后,无亲无戚,无儿无女,无家可归,只能住在道观中,靠官府供养。
李德裕在润州时,她可能生活尚有保障。李德裕因“厚赂仲阳”之罪罢免浙西观察使后,继任官员即使想“供给”也有顾忌,她的生活一定是很艰苦的。杜牧经过润州时,“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诗中说:“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她要靠自己织布缝衣,而织布机却要向邻居借用,而且只能在夜间织布,她的穷困潦倒,百无聊赖,也就可想而知。
人物作品
《
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名《
金缕曲》《
杂诗》,是唐诗名篇。《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就是《金缕衣》,作者署名杜秋娘。《
乐府诗集》编于李錡名下,《
全唐诗》谓无名氏作。但
北宋人所编《
唐文粹》录《杜秋娘诗并序》在“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两句下注:“劝君莫惜金缕衣……李錡长唱此词。”这应该是
杜牧原注。从诗“与唱”和注可见,李錡是唱者,杜秋娘是参与唱者,他们都不一定是作者。此诗作者不详,当署为无名氏。
《金缕衣》为七言绝句形式的乐府歌辞,全诗是:“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诗的主题有及时行乐、珍惜青春和光阴及“隐谏”李錡三说。诗以折花为比喻,它的意象比较复杂。当花与“行乐”相联系时,此诗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它在被李錡这样的人歌唱时,这种色彩更浓。当花与青春时光相联系时,它也多少有点惜取青春和时光的意思。但毕竟比不上
陶渊明《
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那样发人深省、题旨醒豁。至于隐谏
李錡一说,则是以诗为杜秋娘所写而作的主观臆断,并不可信。
中华书局出版的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共收录317首诗,以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孟浩然、李商隐、刘长卿等名家作品居多,杜秋娘的诗也入选其中。这本《详析》入选的作者201人,只有杜秋娘是女性。
后世纪念
杜牧诗作
杜牧所作《
杜秋娘诗》的写作时间,有
大和七年(833)和
开成二年(837)两种说法。这两年杜牧确实都曾到过
润州。但是诗中只提到“王幽茅士削”,即大和五年漳王李凑被废除王位,并没有涉及大和九年年初
李凑废死,并且诗中只说到杜秋“归来”初期的情况。从这两点看,此诗当作于
唐文宗大和七年。古人30岁以下可称“少年”。当时杜牧30岁,所以他的朋友
张祜说“年少多情杜牧之,风流仍作杜秋诗”。至于诗的写作地点,从诗序说“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似乎是作于润州。但诗中说“我昨金陵过”,“昨”字表明诗并非当时写成,而且诗为长篇,也非一两日可写成,杜牧是路过润州往扬州或宣州(今安徽
宣城),也不会在润州多作停留。因此该诗的写作,应是开始于润州,完成于离开润州之后。
《
杜秋娘诗》为五言古诗,共112句,是
杜牧诗名篇,唐诗长篇名作。唐人
李商隐说:“杜牧
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有的评论者称它可与白居易《
琵琶行》比美。诗前半部分写杜秋娘的遭遇,表现了一位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弱女子在权力斗争中的悲哀,充满同情之心。后半部分写历史上7位女性和10位男子不同的荣辱遭遇,感慨天意难测,人事无常。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说,全诗主要是表达天意难测,人事无常的感慨,借此表现诗人自身的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伤歌女而自伤沦落相似。正如清代
洪亮吉《题琵琶亭二绝》其二所说:“江州司马(指白居易)宦中唐,谁似分司御史(指杜牧)狂。同是才人感沦落,
樊川亦赋《杜秋娘》。”
影视形象
人物名言
1.已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2.深夜孤灯怀往事,一腔心事付阿谁?
3.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5.年少追梦,几许闲愁,几许闲愁,几许踌躇。一指流沙,时光转眼瘦。
6.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