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斑副绯鲤
须鲷科鱼类
条斑副绯鲤,(学名:Parupeneus barberinus)又称单带海绯鲤,俗名秋姑、须哥,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须鲷科的其中一个种。
概况
命名者:(Lacepède, 1801)
是否有毒鱼类:是
经济型鱼类:是
食用鱼类:是
观赏鱼类:是
分布
世界分布: 印度太平洋
地理分布: 西起非洲东部,东到莱恩、马贵斯及土木土群岛,北起琉球群岛,南至澳洲
台湾各地皆有,但多分布在南部海域
其他分部: 包括东非、亚丁湾马尔代夫科摩罗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安达曼海泰国菲律宾、印尼、中国南海、东海日本、台湾、越南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澳洲、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帕劳瑙鲁斐济群岛东加基里巴斯图瓦卢、万纳杜、法属波里尼西亚、墨西哥加拉巴哥群岛厄瓜多尔等海域。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摩鹿加群岛附近。
深度
栖息深度:水深5至100米。
特征
体延长而稍侧扁,呈长纺锤形。
头稍大;口小;吻长而钝尖;上颌达近吻部2/3处;上下颌均具单列齿,齿中大,较钝,排列较疏;锄骨与腭骨无齿。
具颏须一对,末端达眼眶后缘下方,或稍后方。
前鳃盖骨后缘平滑;鳃盖骨具二短棘;鳃膜与峡部分离;鳃耙数6-7 + 20-25。
体被弱栉鳞,易脱落,腹鳍基部具一腋鳞,眼前无鳞;侧线鳞数27-28,上侧线管呈树枝状。
背鳍两个,彼此分离;胸鳍软条数16-18(通常为17);尾鳍叉尾形。
体银白或粉红色,由吻部经眼睛至背鳍软条部下方具一黑褐色纵带;尾柄近尾鳍基部有一大圆形黑斑;背鳍棘部灰色具浅粉红斑,软条部与臀鳍浅红褐色;腹鳍与尾鳍红褐色;颏须浅红褐色。
体长为体高4.0倍,为头长2.9倍。头长为吻长1.7倍,为眼径5.8倍。体稍长,圆棍状,略侧扁。口小,前下位。吻钝长,吻长为眼径3.3倍。上下颌齿单行,犁骨与腭骨无齿。颏须1对,末端伸达鳃盖下方,体被栉鳞。侧线完全,位高,两背鳍分离。尾鳍深叉形。体背红色,腹部色浅。体侧沿侧线有1条黑色纵带,尾柄两侧各有1椭圆形斑。各鳍浅黄色。
本鱼体为淡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暗。体侧有一条起自吻端经眼部而达第二背鳍中央下方的黑色纵带及尾柄尽末端处有一相当于眼径的黑斑。第二背鳍及臀鳍上有一些细黄纹,脸颊有若干黄色、蓝色斑纹。尾鳍分叉,下叶略长于上叶,背鳍两个。背鳍硬棘共8枚、软条共9枚;臀鳍硬棘1枚、软条7枚。侧线鳞片数有28至29枚。上下颌齿只有一列,牙齿成细小的圆锥状。体长可达60厘米
生态
最大体长:60公分
栖息在沙泥底上散布一些礁石的区域或向海礁坡,白天常单独或成一小群四处活动觅食,以躲藏在沙中的多毛类甲壳类无脊椎动物为食。
夜间则多单独在沙上休息。大个体身上的黑纵带及黑斑可能会变成红色。
主要栖息5-100公尺深度的温暖向海礁坡礁区、泻湖等内外侧泥砂地,或满布绿色植被的海藻床
用敏锐的触须、探索躲藏在砂泥地的食物;夜晚喜爱平坦于砂泥地上静静的独眠。
幼鱼会出现在海岸边的低洼潮池区是分布最广泛之海绯鲤。
经济利用
渔业利用:
渔期全年皆有,可利用流刺网、延绳钓等渔法捕获,肉味鲜美,适宜红烧或油煎。
特殊之觅食行为,故常被水族馆做展示用。
本种鱼曾有过体内累积热带鱼毒,而引起食用者食物中毒的记录,而且有毒鱼无法与未累积毒性的鱼由外观区别,所以食用者请小心谨慎。
急救时,在患者清醒下,以手触喉头迫使胃内容物吐出,并且保存残渣供毒性检定。
经济价值:
食用鱼,小个体可做为观赏鱼
参考资料
条斑副绯鲤.鱼类资料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4 10:04
目录
概述
概况
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