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厚(72年-153年),字仲桓,四川
广汉新都人,生于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卒于
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年八十二岁。少学父业,精图谶学。
永建二年(
公元127年)
汉顺帝遣使特征至
长安,拜
议郎。累官侍中。每有灾异,厚辄上消救之法。然时当
阉宦专政,言不得信。
梁冀为大将军,欲与相见,厚不答,因称疾求退。归,教授门徒,多至三千余人。卒,门人私谥曰文父。厚有文集二卷,(《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杨厚的祖父是杨春卿,善于
图谶学,为
公孙述的部将。汉兵平定蜀,杨春卿自杀,临终前告诉儿子
杨统:“我的绨帙中,有先祖所传的
秘记,你应当好好学习。”杨统感激先父遗言,服丧满三年后,辞家跟从犍为
周循学习先人之法,又从同郡人郑伯山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建初中为彭城县令,一州遭大旱,杨统推行阴阳消伏之术,县界蒙
雨泽。
太守宗湛让杨统为郡求雨,也降了甘霖。自此以后朝廷凡有灾异,多访求于他。
杨厚母亲与前妻儿子
杨博不和睦,杨厚当时只有九岁,想让他们和好,就借口有病不说话不进食。母亲知道他的用意。就改变原来的态度,对前妻儿子
恩养加深。杨博后来官至
光禄大夫。
杨厚从小学习
杨统学业,精力思述。
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太白入北斗,洛阳大水。当时杨统为侍中,杨厚跟随在京师。朝廷因为此事询问杨统,杨统推托说自己年老耳目不明,儿子杨厚通晓图谶,可知其意。
邓太后便派
中常侍秉承后意问杨厚,杨厚回答:“诸王子多在京师,可能发生异变,应赶快发遣他们各归本国。”太后听从了,太白星不久就不见了。洛阳大水也自然退出,一切均如杨厚所言。于是朝廷任命杨厚为
中郎。太后特别引见,问他图谶的事,然而杨厚所对不合太后意旨,被免职回家。再习业于犍为,不应州郡及
三公之命,方正、
有道、
公车特相征召都不去就职。
永建二年(127年),
汉顺帝特征,诏令郡县督促
发遣。杨厚不得已,行到
长安,以有病自陈,因陈说汉三百五十年的厄运,应修明改良法律法令的道理,及消除灾异,共五事。制书褒述,有诏令太医致药看病,令太官赏赐
羊酒。等他到后,马上拜官为
议郎,三次晋升官至侍中。永建四年(
129年),杨厚上言:“今夏必有大寒。当有疾疫蝗虫之灾害。”这一年,果然六州蝗害大作,疫气流行。然后杨厚又谏言“西北二方有兵气,宜备战
边寇”。车驾原准备西巡,感杨厚之言而止。
阳嘉三年(134年),
西羌侵犯
陇右。阳嘉四年(
135年),
乌桓围困辽将军
耿晔。永和元年(
136年),杨厚又上书“京师应有水患,又当有火灾,
三公有免职的。蛮夷当反叛”。当年夏,洛阳暴水,死千余人;到冬天,
承福殿失火,
太尉宠参免荆州、
交州蛮夷贼杀死长吏,侵犯城郭。又言“阴臣、
近戚、妃党当受灾”。永和二年(
137年),宋阿母与宦者褒信侯李元等通奸被废退;永和四年(139年),
中常侍张逵等又因
诬罔大将军
梁商专政罪被
伏诛。每有灾,杨厚动辄呈上消救的办法,而
阉宦专政,所言不能得到信任。
大将军
梁冀威权倾朝,遣其弟侍中
梁不疑以车马、珍珠
玩物送给杨厚,想与他相见。杨厚不答,坚决称有病求退。帝准许,赏赐车马钱帛回家。修
黄老之术,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多人。
太尉李固几次推荐。
本初元年(
146年),梁太后诏书备古礼以聘请杨厚,杨厚称病辞不就。建和三年(
149年),太后又下诏征聘,经四年也不就职。
元嘉三年(153年),杨厚在家去世,八十二岁。皇帝以
策书吊祭。乡人赠
谥号文父。学生为他立庙,
郡文学掾史春秋
飨射常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