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功
北京大学教授
杨学功,男,四川简阳人,1963年6月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2001年),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开设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哲学原理研究》、《哲学前沿问题研究》、《本体论研究》、《全球化问题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思潮》、《学术研究与写作》等。
获奖项目
科研领域
1、2004年10月,《本体论哲学批判》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2、2005年9月,《本体论哲学批判》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3、2011年3月,英文论文“Marx’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获北京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2011年6月,获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5、2012年5月,《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获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二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教学领域
2007年9月,获北京大学2006—2007学年度教学优秀奖。
服务领域
1、2005年9月,获北京大学2004—2005学年度优秀班主任奖。
2、2007年9月,获北京大学2006—2007学年度优秀班主任奖。
3、2007年11月,获北京大学2007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领队教师奖。
4、2008年10月,获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的“2007—2008年北京高校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出版图书
科学研究
出版著作
学术专著
1、《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解读》,专著,34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一种理解》,专著,28万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在范式转换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论集》,专著,45万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出版合著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合著(丰子义、杨学功著),独立承担12万字(该书第五至八章),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哲学基础》,合著(吴元梁、杨学功等著),独立承担5万字(该书第三章)并参加统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陈先达主编,参著,独立承担3万字(该书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李德顺等著,参著,独立承担约10万字(该书第二篇之“存在:最抽象而又充满歧义的哲学范畴”,“决定论相关范畴:概念清理与关系辨析”),并参加统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吴元梁主编,参著,独立承担约12万字(该书“导论”及“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共四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重大项目),黄枬森主编,参著,与黄枬森合作撰写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意义与科学形态”,约8万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全球化的理论与实践》,合著(丰子义、杨学功、仰海峰著),独立承担约 10 万字(该书下篇第七至十章),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
学术译著
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哲学》,译著(杨学功、徐素华译),原作者Tom Rockmore,独立承担20万字(该书第一至四章),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主编副主编
1、Rethinking Marx: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Edited by Zou Shipeng,Yang Xuegong,收入本人论文Marx’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3万字,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g Series Ⅲ,Asia; V.26,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U.S.A,2007.
2、“国外马克思学译丛”,副主编,规划书目30余本,已出16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起分批陆续出版。
3、《中国哲学年鉴 2002》,副主编,哲学研究杂志社2002年12月出版。
发表论文
2000年
1.《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回到马克思”——从哲学观的视角看》,载《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3.《“返本”与“开新”——从哲学观视角看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发展》,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
4.《“本体论”源流考(古希腊、中世纪部分)》,载《人文艺术》第2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2001年
5.《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载《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7.《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学:是否必要与如何可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8.《求解休谟问题的新尝试》(笔名:易力),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
9.《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与孙伟平合作,第一作者),载《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10.《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全球化——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今天的全球化讨论》(与孙伟平合作,第一作者),载《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9期。
12.《本体论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2002年
13.《关于ontology词源和汉译的讨论》,载罗嘉昌主编《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14.《“本体论”源流考(近代、现代部分)》,载《人文艺术》第3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15.《哲学观的批判和重建》,载《吉首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6.《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若干热点》(与朱葆伟、贾红莲合作,第二作者),载《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年第1期。
17.《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载《现代哲学》2002年第1期。
18.《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19.《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兼与俞吾金先生商榷》,《哲学研究》2002年第6期。
20.《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全球化”》,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21.《关于学术伦理的对话》(与张明仓、刘文旋合作,第一作者),载《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年第2期。
22.《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载《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载《江汉论坛》2002年第10期。
24.《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收入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编、宋继杰主编之大型学术文集《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上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2003年
25.《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与李德顺合作,第一作者),《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2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27.《试论哲学的层次结构——兼涉几个相关问题》,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2期。
28.《“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观念变革”笔谈,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9.《文明对话:背景·旨趣·路径——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访谈》,《寻根》2003年第2期。
30.《我们应该如何纪念马克思》,“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笔谈,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2期。
3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境遇——由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所想到的》,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32.《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载《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全球化条件下的文明对话——杜维明教授访谈录》,学术访谈,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
34.《从解释学视角看马克思文本研究——兼评重读马克思的两种学术取向》,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
35.《再谈马克思哲学与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关系》,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36.《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文本依据”和“问题视域”》,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11期。
2004年
37.《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多人合作),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38.《世界观的概念和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观》,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39.《全球化与民族性——对全球化研究中一个焦点性问题的分析》,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
40.《现实中的学术与学术中的现实》,载《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1.《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7月6日“理论周刊·学术”版。
42.《探求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载《光明日报》2004年9月9日C2版。
43.《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9期。
44.《关于ontology的译名问题》,载《科技术语研究》2004年第4期。
45.《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6.《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我们如何面对?》,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收入《东吴哲学》(2004年卷)。
2005年
47.《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和贡献——以文献为基础的分析》,载《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8.《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从哲学形态转变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载《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
49.《唯物史观对全球化问题的应答》,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
50.《全球化的多重维度与实质》,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趋向》,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
52.《哲学观反思与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3.《理性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处境》,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
54.《エンゲルスの「マルクス哲学」に対する解釈と贡献略论——文献をとする基础分析》,载日本《情况》杂志2005年10/11月号,情况出版株式会社2005年10月出版。
55.《以对话架起比较和沟通之桥》,载《中华读书报》2005年11月23日第10版。
2006年
56.《超越“史”和“论”的二元对置》,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
57.《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回眸》,载《光明日报》2006年2月28日“学术”版。
58.《累积学科共识 推进学术研究——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载《学术界》2006年第3期。
59.《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与李德顺合作),载《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马克思哲学论坛文丛”第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0.《从解释学视角看马克思文本研究——兼评“重读马克思”的两种学术取向》,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哲学论坛文丛”第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1.《立足文本,开展对话,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马克思哲学论坛文丛”第五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007年
6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及其当代建构》,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9日“学术”版。
63.《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态度》,载《岭南学刊》2007年第1期。
64.《路径选择的依赖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几个公共问题》,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65.《历史哲学研究的新视角》,载《人民日报》2007年4月13日15版。
66.Marx’s Philosophy and Ontology,载Rethinking Marx: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XXVI,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g Series Ⅲ,Asia;V.26,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U.S.A,2007.
67.《认真贯彻“双百方针” 努力推进哲学繁荣——纪念“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与郗戈合作,第一作者),载《哲学门》第八卷(2007)第一册(总第十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08年
68.《拒斥还是辩护:全球化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
69.《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70.《在范式转换的途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的对话》(与鲁克俭合作,第一作者),载《学术月刊》2008年第8期。
71.《国外马克思研究是一面镜子》,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8期。
2009年
7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载《光明日报》2009年1月20日“学术”版(整版)。
73.《全球化与“中国模式”——解读雷默的“北京共识”》,载《新亚洲论坛》第二辑(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编),首尔出版社2009年版。
74.《韩国哲学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专访首尔大学哲学系主任许南进教授》(与赵峰合作,第一作者),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1日4版“对话”,《国际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75.《拒斥还是辩护:全球化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载《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吴晓明等主编),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76.《再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与Tom Rockmore等合作),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
77.《“国外马克思学译丛”总序》(与鲁克俭合作,第二作者),载“国外马克思学译丛”各册卷首,首批6本:《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上)》,莱文《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学到世界观》,卡弗《政治性写作: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形象》,洛克莫尔《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的重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2010年
78.《“西马”之后看“马克思学”——我们为什么要系统译介马克思学经典著作》(与鲁克俭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华读书报》2010年1月27日6版。
79.《全球化与“中国模式”——兼谈雷默的“北京共识”》,同时发表英文简稿,载《学术界》2010年第1期。
80.《我看“中国模式”——给刘占虎同学的一封信》,载《学术界》2010年第4期。
81.《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82.《“问题意识”凸显和领域(部门)哲学勃兴》,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83.《从“领域分设”到“路径分化”》,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84.《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载《理论视野》2010年第4期。
85.《范式选择的依赖因素——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马克思哲学论坛文丛”第七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86.《韩国哲学的现状、问题和前景——访许南进教授》(与赵峰合作,第一作者),收入《中国话语:中国社会科学报对话(2009—2010)》,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7.《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1978—2008)》,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60年》,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
88.《从解释学视域看马克思文本研究——兼评解读马克思的两种学术取向》,载《诠释与澄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学术研究”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011年
89.《中国哲学的本土意识与原创冲动——2010年度哲学学术热点评述》,载《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90.《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载《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宋继杰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1.《同一与差异: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4期。
92.《“中国模式”讨论的哲学反思》,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012年
93.《资本主义研究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的地位》(与席大民合作,第一作者),载《哲学研究》2012年第4期。
94.《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温邓小平论述引发的几点思考》,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95.《关于马克思文本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学术界》2012年第8期。
96.《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兼评学界的几种常见理解》(与楼俊超合作,第一作者),载《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8期。
97.《对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关系的新思考——重新反思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与张胜合作,第一作者),载任平主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2》,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2013年
98.《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再审视——兼评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几部新著》,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99.《重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收入王东等主编《21世纪哲学创新宣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100.《关于马克思文本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收入《哲学家201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101.《同一与差异: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观比较研究》,收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102.《当前中国价值观冲突及其前景》,载《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03.《ゲローバル化と「中国モデル」について论ずる——テモの「北京コンヤンサス」も兼ねて》,载岩佐茂、金泰明编《21世纪の思想的课题——転换期の価値意识》,大阪経済法律学园,日本国际书院,2013年10月。
104.《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出场语境和理论形态》,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11期.
105.《资本主义研究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的地位》(与席大民合作,第一作者),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2014年
105.《怀念黄枬森先生》,载王东等主编《哲学创新的一面旗帜——黄枬森先生追思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106.《当前中国价值观冲突及其前景》,载《哲学家 201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107.《超越“中西之争”》,载《群言》(民盟中央主办)2014年第5期。
108.《马克思哲学并不存在“人学空场”》,“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05月29日。
109.《民族与时代: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交响曲》(与张胜合作,第一作者),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15日A5版。
110.《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的本质问题及其哲学意义》,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0期。
2015年
1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语境和理论形态》,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2月6日A04版。
112.《兼容并蓄,综合创新——当前思想理论状况和前景》(多人合作),载《上海思想界》2015年第6期。
113.《对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关系的新思考》(与张胜合作,第一作者),收入《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马克思哲学论坛丛书”之十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114.《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出场语境和理论形态》,收入《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哲学论坛丛书”之十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115.《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出场语境和理论形态》,载《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哲学论坛丛书”之十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年 9 月出版。
2017年
116.《全球化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论文,15000 字,收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正义与责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7 年 11 月出版。
2018年
117.《怎样才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专访,9000 字,载《解放日报》2018 年 5 月 11 日第 9 版(整版)。
118.《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和逻辑》,学术评论,67000 字,载《京师文化评论》2018 年秋季号(总第三期)。
参考资料
杨学功.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1 10:51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获奖项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