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香港日治时期结束,香港被
英国接管。
香港重光半年以后,香港总督杨慕琦在1946年5月1日重新复任,结束了临时军法管治。由于在
二战结束前,伦敦当局承诺于战后容许其殖民地拥有
高度自治权以至独立,
工党上台后,
伦敦当局落实承诺。杨慕琦于同年8月28日大胆发表一份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希望“香港市民有更多责任去管理自己的事务”。同年,杨慕琦开始对方案向市民进行咨询,并于同年10月正式推出建议书,史称“杨慕琦计划”。
根据方案,为配合市议会的设立,立法局内的官守议员议席会由原本的10席减至7席,非官守议席则增加一席至8席。在官守议席中,5人会是当然议员。而在非官守议席中,4人由非官方机构推举,另由太平绅士中选一人,香港总商会中选一人,以及从新成立的市议会推选2人。总督仍会是立法局的主席,继续享有投票权。
表面上,“杨慕琦计划”的方案虽然容易推行,但由于各界未能就市议会职能达成一致意见,以致方案迟迟未能落实。而即使华人可在方案取得利益,港府也没法得到全体华人社会的赞同。到1947年5月,杨慕琦任满离职,以61岁之龄退休返英,但其方案始终未能取得共识。加上由于当时香港人对政治并不热衷,英国的殖民地部门内部意见分歧,故计划并未得到广泛支持。
杨慕琦卸任以后,葛量洪爵士在7月25日接任总督,他上任以后,
中国大陆正值
国共内战,其后
中国共产党又在1949年成立“新中国”,两件事都触发大批难民在战后涌港。基于当时香港与邻近地区局势不稳,再加上香港前途不明朗,“杨慕琦计划”被一再拖延,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高层出于种种考虑,最主要的是在封锁中获得对外贸易的渠道,表示了不急于收回香港和不希望改变现行治理方案的意思,英国人也觉得“如果香港走向独立式的自治反而会刺激中国,提早收回”。至1952年10月,港府更正式宣布放弃计划。之后的二十多年,香港政治制度并一直没有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