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植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杨植亭(1905年2月—1982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任六安县赤卫队连长、独立团连长、副营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部经理处粮秣科科员、粮食主任、事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供给部军实科副科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直属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兼兵站站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军实科科长、直属供给处处长、供给部副部长兼军实处处长,晋察冀边区财经办事处供给总店经理,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太原办事处主任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部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等职。他还是北京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5年2月,杨植亭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今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姜庙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杨文财。杨植亭7岁给地主放过牛,11岁就下田做农活,受尽地主压迫。他曾读过两年私塾。童年的苦难在他心底深深打下烙印,严酷的现实促使他强烈反抗阶级压迫并走上革命道路。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杨植亭参加农民协会,并任乡农民协会粮秣委员。
1929年秋,著名的六霍起义风暴席卷皖西大地,24岁的杨植亭参加了赤卫队,担任过连长。同年,杨植亭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编入毛正初领导的六安红军游击大队(后扩编为六安独立团)。
1930年,杨植亭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作战勇敢,杨植亭在六安独立团先后任连长、副营长。
1931年夏,在花果园战斗中,杨植亭英勇负伤,大腿被子弹穿出一个手指头粗的窟窿。由于医药匮乏,伤口溃烂化脓,杨植亭住进了医院,因此躲过了那年秋所谓清洗“AB团”“第三党”的“肃反”扩大化浩劫。
1932年,六安独立团编入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杨植亭先后任红二十五军军部经理处粮秣科科员、粮食主任、事务长。有一次,国民党军队突然袭击红军,杨植亭紧急应战,把身上背的军饷300块大洋交给经理部的一位战士,就冲了上去。部队突围后集结,发现背大洋的战士失踪了。红七十五师政治委员高敬亭大为恼火,不问青红皂白,命令把他绑起来杀头。幸好,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的吴焕先发现后,说服了高敬亭,才把杨植亭放了。
1934年11月,杨植亭加入了长征的队伍,投入了新的战斗。当时,他任红二十五军军部的事务长,负责军部几位首长日常生活。吴焕先政委走到里,杨植亭就挑着担子跟到哪里。哪里枪声最激烈、哪里仗打得最吃紧哪里就有吴政委的身影,杨植亭也必定跟着跑到战斗前沿阵地去。长征出发前,杨植亭负责保管的两袋子银圆,到达陕南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时,一文不少地交还给组织。由于杨植亭在以“儿童军”著称的红二十五军中年龄较大,工作埋头苦干,是采办、管理军需物品的行家里手,战友们称他为“老洋货”。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转战陕甘宁,行经甘肃平凉泾川,部队徒涉汭河,渡过一半时,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又遭遇敌军马开基团追击。在大雨滂沱中,红军与马匪激战数小时,粉碎了敌军乘我半渡,围歼我后卫部队的企图。就在战斗快结束时,军政委吴焕先却不幸遭敌冷枪牺牲。杨植亭含泪盟誓,一定要为敬爱的吴政委报仇雪恨。他和战友们怀着极度悲愤,英勇杀敌,与敌人展开肉搏,击毙敌团长马开基,全歼马团。入陕后,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杨植亭任红十五军团供给部军实科副科长,随军参加东征、西征、扩大陕甘宁根据地的各次战斗。
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十五军团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杨植亭随一一五师奔赴抗日前线。同年秋,一一五师首长决定组织发动平型关战役,作为师直属供给部军实科长兼兵站站长的杨植亭,按照聂荣臻副师长的亲自部署,临危受命,立下军令状,不惜一切,保证参战部队的粮食、弹药供应和应急供应。杨植亭组织军实科紧锣密鼓紧急筹备,征集粮食,准备弹药,征调100多民夫编成一个连,每个民夫负责两头毛驴,200多头毛驴驮着棉衣、棉被和粮食、弹药,昼夜不停地向平型关战役前线运送。由于时值深秋,山已秃了,前后长达500多米的毛驴运输队目标较大,时常遭遇敌机。每当敌机轰炸,毛驴受惊满山乱跑时,杨植亭一面快速指挥运输队疏散、隐蔽,一面冒着敌机的低空扫射来回奔跑,大喊民夫要紧紧抓住毛驴缰绳。飞机飞走了,掩埋好牺牲的战士和民夫们。毛驴运输队又出发了。最后,军实科硬是靠着200多头毛驴,克服种种困难,昼夜不停地冒死运送军需物资,把战役急需物资源源不断地及时送到前线,保证了平型关战役的军需供给。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士气。平型关战役胜利后,一一五师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挺进敌后。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由于军需困难,聂荣臻命忠厚能干、又有两年私塾底子的杨植亭参与组建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并由他任供给部军实科科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在五台县耿镇镇组建之初困难重重,一是物资采购筹集难;二是交通运输难。军实科在杨植亭科长领导下,为了更好地完成采购筹集物资的任务,分别在靠近敌占区的边缘地带,建立了行唐唐县平山三个采购站和灵寿陈庄物资转运站。杨植亭组织各采购站人员,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从敌占区和边缘区采购大量物资供应军区部队。交通运输工具就是几十头骡马,运送粮食、布匹、棉花全靠这几十头骡马,无论冰天雪地、严寒隆冬,还是赤日炎炎、酷暑盛夏,翻山越岭昼夜不停地行进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把物资送到部队、前线、阵地,保证前方战士战斗之需。
1938年春,供给部迁至冀西的平山县湾子里村。4月,供给部在湾子里安下营盘后,军区卫生部的叶青山部长陪着一位金发碧眼的大个子外国人,突然来到军实科,要找杨植亭科长。当时杨植亭不在科里,去检查工作去了。科里的人不认识叶青山部长,更不知道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军实科有何贵干,所以有些怠慢。叶部长就发火了,问到:“杨科长到哪里去了?你们赶快把他找回来!就说卫生部有个姓叶的找他,有急事!快些!我等他。”外国人身后的翻译说: “赶紧派人把他找回来吧!那个是卫生部的叶部长,这位是加拿大友人白求恩大夫,找你们杨科长有重要的事情!你快安排人去把他找回来!”杨植亭飞马赶到军实科门前,飞身下马,把马鞭扔给警卫员,三步并作两步跑向北屋办公室。叶青山站起来,一边走和杨植亭握手一边说:“杨科长,我是无事不登你这三宝殿呀!奉聂司令员之命找你解决国际友人的服装问题!”叶青山继续说:“我们来的目的是给白求恩大夫领几套军装和鞋子,我们那里没有白求恩穿着合适的衣服,所以才舍近求远,跑到你这里来,从你的仓库里找到合适的衣服,解决白求恩的问题嘛!我们来的时候,聂司令员特别交待,让老杨千方百计也要满足白求恩同志的要求!”白求恩大夫让翻译把他的意思转告杨植亭:“我既然是八路军的医生,就应该穿八路军的衣服,不穿八路军的衣服,我就不像八路军的医生,那我怎么为八路军伤员服务,所以,我一定要穿八路军服装!” 杨植亭表示,一定想方设法也要满足他这个合理的要求。当白求恩同志知道一定可以满足他的这个要求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并不断地请翻译向杨科长表示感谢。他立即陪同白求恩去所有的被服仓库里,亲自为白求恩一件一件挑选合适的军服,整整跑了小半天,还是劳而无功,特大号的衣服白求恩穿在身上袖子还是短了半截子,转遍了军实科所有的被服仓库,也没有找到一套军服适合白求恩同志的身材。他的个头实在太高大了,八路军中就没有他这么身高的战士。 杨植亭当即决定为白求恩专门订做军装军鞋,找来被聂司令员称为“服装专家”的赵连光,为白求恩量体裁衣、量脚下料,连夜赶制了两套军装、军鞋。第二天,白求恩穿上合体的军装军鞋,高兴地翘起大拇指,称赞不已。当时,供给部军实科负责机关、部队、学校的武器、弹药、被服、器材的筹划和修理、保管、分配;武器弹药的检查统计、表册的填造、收发登记;各种军用器材的保管与分发;被服材料的筹集、修理和领交,被服的制作、分发、登记、保管,预算的造报等繁琐复杂的工作。杨植亭带领干部战士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吃苦耐劳、廉洁朴素的生活作风,一面力求节省一切开支,一面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保证前线部队的需要。在军区领导、地方党政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军实科很快就设立了七个军工厂和一个修械所,不仅保证全军区被服鞋袜的生产、收发、保管、翻新、缝补、供应,还支援兄弟部队和地方。军区第一个被服厂就是以15台缝纫机为家底开办起来的,以后不断发展、扩大,为部队生产棉衣、大衣、单衣、衬衣、棉帽、单帽、手套、被褥、蚊帐、挎包、米袋、子弹带、毛巾等,最高年产量达到数万套夏装、冬装。
1941年春,经组织批准,杨植亭与军实科所辖女工厂(五队)的排长曹秀峰在平山县湾子结婚,他们相濡以沫,生活了41年,为共同的事业奋斗了一生。
1942年春夏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疯狂“扫荡”,军区供给部对有限的军需物资紧急转移、捆绑、背运,实行坚壁清野,时常是供给部前脚转移,日寇后脚就到。杨植亭带领供给部的同志就是这样在刀尖上过日子,和敌人“捉迷藏”,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在敌人频繁“扫荡”期间,军工厂不得不停产,把机器藏起来,人员化整为零,分散打游击,部队所需的棉衣只好交给当地群众分散缝制。
1943年秋,晋察冀军区遵照党中央指示,派5000人去陕甘宁边区执行保卫延安的任务,要求在一个星期内让5000多人穿上新棉衣。杨植亭亲自组织生产调度,带领服装厂工人加班加点奋战七昼夜。他和大多数工人的眼睛都熬红了,终于使5000多人按时穿上新棉衣,受到军区首长的表扬。同年冬,杨植亭将一批棉衣交给阜平县第九区的40多个村庄的群众缝制。当时日伪军一天到晚到各村搜查、抓人,妇女们就到野外、山沟里缝制。敌人搜山时,她们就钻进山洞隐藏起来。等敌人走了,她们又钻出来继续制作。就这样,在敌人残酷“扫荡”中,军实科发动、依靠群众完成棉衣制作和分发任务。
1944年12月,供给部在组建直供处选址过程中,到了河北省阜平县柏崖地区的押口村,天色很晚,还飘着雪花,正准备在老乡家一间空屋里宿营,村口突然窜出一小队日寇。杨植亭一面指挥队伍隐蔽,一面做好战斗准备。当流窜日寇远去,杨植亭命令直供处的同志就地休息,头枕砖头和衣面卧。第二天,同志们发现老乡院里站着一个雪人,原来军实科长杨植亭在院里站了一夜岗。抗战时期的军需战士就是这样钻山沟、爬地洞,辗转奔波于抗日战场的前后方。杨植亭曾任军区直属供给处处长。
1945年秋,供给部整编后,杨植亭任供给部副部长兼军实处处长。当时,部队要进攻大同,他接到命令后,来不及与妻子说一句道别的话(那时他已有两个孩子)就走了,一去就是三个多月。当时,各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和部队开赴东北地区,因时间紧急,各路大军不等配齐装备就开拔。晋察冀军区是各路大军的必经之地,杨植亭奉命将生产和收缴的部分物资、枪械补充给他们,还供给部分被服、装具和给养。他和供给部人员分路把口,不断调度物资,组织运输力量和工作人员,做到各路大军随到随补给,热情接待,以保证我军及时抢占东北战略要地。伴随着解放大军的隆隆炮声,解放军的英勇将士奋起杀敌,势如破竹,拉开了气壮山河的战略大反攻序幕。解放区民众踊跃参军参战,部队迅速扩大,军需军备量猛增。
解放战争时期
1948年,时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的杨植亭,奉命率领部分干部、技师、工人等100多人组成军需补给队,来到河北省晋县塔上村,筹建军用染布厂、被服军装厂。他们租用一批老乡民房,安装了染布机器,将染好的布送到离塔上村一公里之外的李村被服厂去做军装,昼夜加班加点,生产军衣军被供应华北各解放区。随着人民解放军在各大战场的节节胜利,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很快形成隔江相望、我军直逼南京的局势。毛泽东主席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1949年3月,组织派杨植亭到石家庄办事处工作,7月又调他去华北军区太原办事处工作,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太原办事处主任。杨植亭服从组织调动,只要工作需要,党叫到哪里就到哪里,叫干啥就干啥,表现了共产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革命利益的高尚情操。在办事处,他广泛发动解放区军民组成担架队、送粮队、支前互助队、造船组、军鞋组、民兵纠察团等火线支前,维护稳定。
建国之后
1950年1月,华北军区在北京成立后勤部,杨亭先后任军需部副部长、部长,与刚成立的军委总后勤部合署办公。杨植亭一家从山西太原搬进北京东城大方家胡同的一个小院,算是“居有定所”了,可难得的和平很快被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侵朝战争打破。10月25日,中国人民转入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杨植亭人未解甲,马未卸鞍,又投入抗美援朝的军需供应。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命令华北军区后勤部一个月内赶制10万套军衣支援朝鲜战场。领命后,杨植亭连夜部署组织实施,动员所有被服厂加工赶制,如期将10万套棉衣送到志愿军手中。华北军区后勤部实际上承担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大部分物资供应,往朝鲜的军用列车一天也没有歇过,尤其是粮食供应更为紧张,为了让朝鲜战场上的援朝将士在冰天雪地里填饱肚子,按中央军委要求,在国内把粮食制作成半成品。杨植亭率先垂范,召集军需部全体同志在办公楼后面的空地上支起100多个锅灶,带领全体官兵炒米炒面,动员机关驻地所有人应急烧火淘米。在严寒厉风中,在烟火中,一连几昼夜,杨植亭始终未离锅灶,两眼熬得通红,终于为前方将士送去第一批炒米炒面。此后,杨植亭曾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杨植亭忠于革命,忠于人民,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在人民军队中奋斗了大半个世纪,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默默奉献了一生。他曾当选为北京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955年9月,杨植亭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2年11月30日,杨植亭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故居
杨植亭将军故居位于六安市裕安区分路口镇,是裕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军需将军杨植亭:为白求恩连夜赶制军装.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20:3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