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1962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
临沂市河东区,曾任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临沂市
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简称
临沂网戒中心)主任,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被称为“全国戒网瘾专家”。
人物经历
1982.08~1992.04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医师
1985.03~1986.04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医师
1988.07~1999.04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病区主任
1992.04~2000.02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
1999.04~2007.12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副科长
2007.12~2008.04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科长
2002.02~2008.02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2003.12~2005.12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康复病区主任
2006.01至今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性格缺陷矫治中心主任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危险行为干预中心主任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问题家庭诊疗中心主任
2008.02~2010.12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2008.04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
2010.12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一级主任医师
主要作品
论文
杨永信先后在国家级、省级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如:
《心身健康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暗示性与个性的相关性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暗示性的性别差异》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暗示性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家族性与散发性分裂症患者暗示性的对比分析》
《不同血型分裂症患者暗示性对比分析》
《网瘾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用人性、制度、理念破解网络成瘾戒治管理难题》
《戒治网瘾重塑性格的初步探索》
《网络成瘾综合戒治的经验体会》
《不同干预,治疗方式对网络成瘾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
《网络成瘾住院患者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治疗转归》
《网络成瘾的戒治》
《网络游戏成瘾患者注意定向的行为学研究》
《癔症遗传与环境因素的探讨》等。
1990年主持完成“精神分裂症阴阳性症状影响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科研课题研究,经鉴定达省内领先水平;《心理、行为、家庭、药物和综合干预治疗网瘾的对照研究》获2010年度临沂市科技成果二等奖,经专家评审达国际先进水平;代表作有《
让孩子告别网瘾》(独著)、《
戒治网瘾重塑性格》(独著)、《
用心戒网瘾》等。
专利
杨永信从2004年到2008年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三种
药物专利,名称分别为”治疗网瘾的药物“、“治疗网络成瘾所致精神障碍的药物”与“治疗抑郁症的中药药物”,另有一种医疗器械专利,名称为“精神病患者关节固定防护带”。但是杨永信并不具备职业药师资格,在“职业药师资格人员名单”中也未曾显示与杨永信相关的信息。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查询结果并未显示杨永信的专利药品。
截止到2014年,以上专利全部因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出版图书
主要事件
电击治疗
2006年1月,杨永信成立了由他担任主任的“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2008年因
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的
刘明银制作的7集电视纪录片《
战网魔》成为一些家长心目中的救世主,并且用传统的“屈打成招”的方式让进入他戒网瘾的孩子承认自己有网瘾,不听话就用电击“治疗”,并且被质疑其封闭式灌输的行为是“病人”进行各种精神洗脑,其网戒中心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而这种一边“痛苦打击”一边给“光明出路”的做法,被认为颇似邪教,采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歪曲事实
杨永信于2006年1月,成立了由他担任主任的“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
2008年7月3日晚8:20,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的7集电视纪录片《战网魔》第四集《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内容主要是在对以《
魔兽世界》为代表的网络游戏的抨击时,有污蔑歪曲的成分,该节目不顾事实,诬蔑《魔兽世界》里可以随意杀人,偷盗,甚至将一段《
流星蝴蝶剑》的片段当作《魔兽世界》的视频。而《魔兽世界》游戏里从来不具备偷盗玩家物品的功能,并且该游戏装备是绑定的,杀死玩家根本不会得到任何装备。
随即杨永信受到中国内外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并引发广大网民的声讨,他和中央电视台《
第一线》栏目组称,他们的手机和电话就不断接听到辱骂、威胁、诽谤电话,网上
百度贴吧于2008年7月4日也多了两个以“杨永信”“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为吧名的贴吧。
治疗资格
在法律层面上,医院以及杨永信的网瘾戒治机构是否有权收治网瘾患者同样存在争议。由于网戒中心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批文,网戒中心能否获得未成年人的监护权是个问题;对于成年“患者”,其法律问题则更难以规避。其次网戒中心的患者每天都需要服用一定剂量的抗焦虑和抗抑郁药,有人提出质疑,但高志峰、李宁、刘炳伦等人的研究均证实服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能有效缓解网络成瘾的戒断反应症状和渴求上网的冲动或不安。
虽然卫生部专门召开的网瘾诊疗专家讨论会已将网瘾纳入精神病学的范畴,但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网瘾不能作为独立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杨永信的治疗中心也因此同时遭到媒体的质疑。
高额收费
杨永信的临沂网戒中心隶属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央视《
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入账8100万元。将杨永信和他所创建的网戒中心以及整个网戒行业都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网戒中心的治疗住宿费用每月在6000元左右,有网民批评其藉“治疗网瘾”之名,杨永信则表示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的所属性质(
非营利性全民所有制)依据
山东省物价局、
卫生厅、
财政厅2000年联合下发的《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收费,没有高价牟利。
媒体曝光
最初,出现在主流媒体的报道多对杨永信表示赞扬,有的媒体发行纪录片《战网魔》和同名书籍进行宣传,以及其他电视台及报刊报刊也刊发相应纪性报道。
但2009年4月起,媒体开始对杨的治疗方式提出质疑。在其论坛被黑后,有媒体进行追踪调查,其中信息时报刊登了《戒瘾过程如在集中营受刑》等文章,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郭建龙得出的结论是,杨永信“其实就是摧毁孩子的抵抗心和自信心,让其产生恐惧感,然后暂时屈服”,认为杨永信的手法类似传销。
2009年5月初《
广州日报》刊登文章《比网瘾更可怕的是什么》称,《战网魔》中的“网瘾少女”武旭影其实已二十多岁,已经是
心理学硕士,而无论从什么角度,武都没有所谓的“网瘾”。若杨永信的中心是戒治网瘾的,那他的中心根本没有接受武旭影的逻辑基础。文章质疑杨永信到底是在戒网瘾还是在戒“不听话”,并感叹帮父母使孩子“听话”的商机之巨大;2009年5月7日,
中国青年报记者白雪、王烨捷在经济特稿专栏发表了《一个网戒中心的生态系统》《戒网专家”电击治疗惹争议》等文章,把杨永信和他所创建的临沂网戒中心拉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一时间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了强烈争议。
对此,临沂网戒中心“家委会”的家长们也发文反击,声称此文严重失实,很多家长认为一般大众根本无法理解网瘾对他们家庭造成的伤害,他们通过签订协议认可了杨永信电击和药物治疗的方式,甚至有家长主动要求对其孩子进行电击治疗。。
盟友反水
网友们除了批“网瘾测试”不科学之外,更有媒体披露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有如“集中营”般,在里面接受治疗的时候苦不堪言。一匿名网友在4月初发表文章《集中营还是戒网所》,文章中提到,在该中心一般的治疗疗程有4个月,每个月的收费6000元。接受治疗的人均以“盟友”相称,除了交纳固定的费用外,如果盟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违反治疗中心纪律的问题,都会按照标准罚钱。“逃跑1次直接罚款2000”作者在文中说。另外,据文章介绍,盟友治疗的第一步便是接受“治疗的痛苦程度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醒脑电休克治疗”,部分盟友是因为不堪这类痛苦的治疗才“虔诚地跪在母亲面前,说了一堆我错了我以后改之类的话”。在日后的日子里,作者表示他们的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留下以后在前5天,所有行动都必须有人陪同,防止逃跑,5天后才可以单独做事。但是仅限于病房附近,去不同的楼层也要多人陪同”。
涉嫌违法
中央电视台于 2009年05月12日的报道中披露,杨永信的网戒中心中,互称“盟友”的被治疗者们,年龄从13岁到30多岁,绝大部分都是被家长们哄骗或强迫送进网戒中心接受治疗,媒体表示此种做法涉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
在出院“盟友”的透露下,临沂网戒中心实际上用的是一套结合了电击、捆绑、限制人身自由、个人崇拜和洗脑等方法的“疗法”。
接受治疗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被强制送来的,他们被称为“盟友”,每个盟友的房间都有该网戒中心的权力架构图,顶端是“网戒中心主任”杨永信(中心称其“杨叔”),再下面有两个机构“家长同盟委员会”和“同盟班会”。
“家委会”和“班会”负责监督盟友,一旦某盟友“表现不好”,就会被“加圈”或“点现钱”。“加圈”指在盟友名字后画一个圈,而累计5个圈就要接受一次电击。
会被“点现钱”的行为共有86条,具体的如“7:30~17:30在小室挂衣服”、“点评课堂内私自调座位”、“忽悠家长想回家”、“吃巧克力”、“空腹吃药”、“盟友未经许可坐杨叔椅子”和“上厕所锁门”等,抽象须裁决的如“严重心态问题”、“执行力不足”、“挑战杨叔模式”和“在点评课上带有不接受情绪”等。
违反这86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要接受“相当疼”的电击治疗。而其治疗方式是使用已经停产的抽搐型电痉挛非法设备进行“低剂量电刺激治疗网瘾”,直到被叫停。
杨永信使用的DX-II型治疗仪,尽管世界精神病协会精神病诊断与分类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小康》杂志采访中称杨永信使用的DX-II项科研实际使用证明是安全有效的。但是《新闻调查:网瘾之戒》节目中经北京著名的精神病院北京
安定医院的专家证实有副作用并没有生产许可证,被业内禁止使用。
电击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争议,对于这一疗法,很多网民认为不人道,是一种强制性手段,侵犯了孩子的人权,甚至触犯了《
未成年人保护法》。。
自2009年起,杨永信已改用符合卫生部标准的低频脉冲治疗仪。
疑似软文
杨永信被许多媒体做过正面报道,有网民认为那不过是付费类广告,和广大的游医的营销手法类似。杨永信在一些的报纸上登载的文章,疑似“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医疗广告”,也就是以一种医患探讨的口气推荐自己医院,而这是在中国媒体每天都会出现的
软文广告。但网戒中心的受益家长们对这一说法表现出极端的愤慨,认为这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无端猜疑,甚至是诽谤。
殴打记者
电击叫停之后,网戒中心的家长们多对记者表现得高度的提防。在大院子里观察孩子们军训时,采访记者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多名家长的“跟踪”和关注。记者一般都会被请到咨询室,确认身份之后会被驱赶,网戒中心的家长表示已经有记者挨了打。
叫停电击
杨永信对其患者使用的电刺激治疗,因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2009年7月8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称,“专家一致认为,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从而停止(山东省卫生厅)辖区内有关医疗机构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并要求若开展科学研究,应按规定申报,经批准后须充分尊重受试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在叫停电击治疗之后,从新闻评论到各大论坛再到百度贴吧,很多网友都在庆祝“胜利”。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崔义才接受财经网采访时表示在媒体质疑电刺激疗法时,该院就停止了这一疗法。但崔义才未透露杨永信和医院是否受到了处罚。该院还在继续接收戒网者治疗。
全国抓捕
杨永信的治疗中心通常由“热心家长”组成的别动队,被治疗中的“盟友”认为是令人恐惧的存在。只要经得父母同意,他们就会迅速把人抓回临沂,无论在中国的哪个角落。这种震慑如此有效,使出院的盟友们也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保持符合规定的样子,即积极向上,听话,举止规范,不打游戏不上网。但在确认再也不会回院后,那些孩子宣布返院分享的一切都只是“表演”。
电击孕妇
网友“雷斯林”的一篇《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的文章使得网上再掀“讨杨”狂潮。这之后不少曾经经历过临沂网戒中心生活的玩家出面写文诉说自己的遭遇。其中包括网友“未消逝的青春2015”讲述的他在临沂网戒中心的真实经历。其中包括一名早恋并怀孕的少女,在点评课上被当众羞辱谩骂之后,进行“强化治疗”。治疗后被家长带着出去做了刮宫,之后的点评课上继续给父母及杨永信下跪,但是杨永信则当众煽动家长及“盟友“对”其进行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在和以前离院的盟友交流中发现,怀孕仍然电击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
对外沟通
杨永信在新浪同时注册了两个博客“快乐使者杨永信”和“网瘾戒治专家杨永信”,同时还注册了一个新浪微博。他的大部分网瘾相关文章以及对新闻、媒体平台的负面报道的回应、解释都收录在内,但是所有文章都不允许留言和评论。
2016年9月6日,随着舆论争议不断变大,杨永信删除了自己几乎所有的博客文章。在那之前,他的博客有600多篇文章,从2008年开始,填满了来自盟友们的忏悔书和感谢信,世界在那里是另一种模样,盟友们在照片里展露幸福的微笑和悔过的泪水,不断有喜报从离院家长处传来。离院盟友返院分享,诉说改变之后的幸福,空气中大爱流淌。
而“网戒中心”的盟友群气氛截然相反。没人感恩,每当谈到过去,群里就充满着绝望和压抑。有人曾做过多次返院分享,但声称那都是表演,在自己完全安全之后,他毫不犹豫的站出来“反水”。还有人说自己曾逼迫父母签字证明自己放弃“长效机制”,否则就离家出走,后来才发现其实父母弄了个假的糊弄他。
涉嫌造假
杨永信所在的
临沂网戒中心自2013年起对一名无病少年三次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并对其进行强行抓捕和电击治疗,“患者”却是在自行中断“治疗”后,经过全国知名的精神病诊治医院北医六院2016年10月的诊断,证明并无这种征象。才得知自己没病的。他认为自己的父母一度被该网戒中心洗脑,并对此事提起诉讼。
游戏角色
2016年9月23日,独立游戏《
篱笆庄秘闻》在橙光上线,并登陆了
Steam绿光。2017年5月11日,游戏《
黎明杀机》出了一款名为“疯狂的火花”的DLC,有新角色年轻女孩凤敏和杀手“医生”及新地图“莱理疗养中心”。在这两款游戏中,玩家都扮演一位年轻女孩,在一栋阴森封闭的建筑物中去独自勇敢面对以杨永信为原型的疯狂医生。
2023年1月9日,一款名为《
飞越13号房》的游戏在Steam平台发行,游戏制作人表示,游戏中角色“杨永恩”校长的原型为杨永信。
执业疑云
2024年7月,网友在微博发帖称,在某浏览器搜索“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得到的第一条搜索结果是一个写着“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带有“预约挂号”和“专家问诊”按钮的页面。点击“专家问诊”,选择“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检索结果包含“杨永信”。7月22日,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总院区咨询热线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杨永信已退休数年,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已在他退休前关停。同日,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人员也表示,据其了解,杨永信已于几年前正常退休,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于2016年关停。记者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网站上搜索杨永信,找到了26篇提及杨永信的文章,发表时间都为2022年1月。不过,除其中5篇未写明年份外,文章所述事件发生于2005年至2019年间。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庆祝国际护士节的文章中,杨永信以副院长的身份参会。
人物评价
患者评价
事故隐患
一个病症的出现,尤其是精神类疾病的判定,要为它定性,就要经过一个长期而且需要众多专家、学者考虑到社会道德承载能力,并在遵循国家相 关法律之下,才能被孕育而出。然而,杨永信推行的自己的这套理论,明明是漏洞百出,尖锐问题避而不谈,概念含糊其词,举证不足,并一再强调自己, 令人质疑其存在性能否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去正常支持他的治疗方法。更严重是,他认为进行心理干预来治疗网络成瘾没有任何效果,并否认心理学的许多著名理论,还有暗语攻击《心理访谈》中曾出现过的众多权威心理专家。
沉迷极权
一名为逃避电击治疗而离家出走的前“盟友”向媒体表示,杨永信痴迷于自己的极权世界,虐人成瘾。孩子的家长被杨永信彻底洗脑,盲目崇拜。被“治疗”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灵双重打压下,学会了伪装和无条件顺从。他认为杨永信自己才是这个畸形教育体制下的病人。
无端收费
曾经历过“电击治疗”的网友“未消逝的青春2015”发布的文章《电击下的少女和被毁掉的人生》讲述了他在临沂网戒中心的真实经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后,微博用户“哇塞侠”(真实身份为临沂网戒中心员工,杨永信的微博水军之一。)对其进行了反驳和斥责,不过反而在无意间暴露了临沂网戒中心的收费标准。
于是“未消逝的青春2015”于微博上曝光了临沂网戒中心的收费账单,认为杨永信和他的网瘾戒疗中心巧立名目强制收费。这笔无端收取的费用达到5000万,被认为是与杨永信本人一直自称的“清苦义行、不为钱财、只为苍生”行为相违背。
目前,该网友已经在网友的帮助下逃离临沂,其家人和女友的家庭均遭到了“临沂戒网中心员工”和“家委会成员”的介入和盘问,并被威胁“抓回去重新接受治疗”。
违规用药
据一位出院盟友透露,临沂网戒中心在没有问诊也没有问卷的情况下认定他为“行为冲动障碍”,并开了精神科抗抑郁药物“盐酸帕罗西汀片”“枸缘酸坦度螺酮胶囊”,要求,每天都大量吃,有专门老师检查。除此之外,网戒中心还开了专门治疗老年人记忆衰退的“茴拉西坦胶囊”等药物和一些自制中药,基本上所有的‘盟友’(患者)都会被认定为‘行为冲动障碍’,至少他们那一期都是这样,尽管大家来这里的原因不同,但所有人都被相同对待。中间会有护士简单地量血压和测体温,但没有问诊。大家都用一样的药,上一样的课,只是不同年龄有细微的用量差别。”
该“盟友”认为,网戒中心开药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防止大家在极端环境下抑郁。因为每天上课都必须以标准军姿坐在教室里,只坐在椅子的三分之一处,不能动不能晃,不能不记笔记,要求把笔记本放在腿上,只用一只右手记,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折磨。
公众评价
遭网友恶搞
对于杨永信和相关报道对网络游戏的批判,游戏玩家反应强烈,甚至对其大加讽刺。网络上常见人称呼其“羊叫兽”、“羊叔”、等,有人制作了视频对其进行恶搞。一款网页游戏《
魔法火枪团》中还设计了敌方头目“羊角兽”,拥有“微电流”技能,广告上更直接声称“挑战羊叫兽”,恶搞视频短片《磁暴步兵杨永信之怒》在网上流传之后,在一些娱乐类报道中杨永信又多了一个新的外号。
同时,流行网络语言“
何弃疗”的主要诞生原因也是取材于杨永信的电击治疗,全文是”为什么放弃治疗“。
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百度贴吧近日发布由吧友票选出的“2013年度网络最流行十大热词”,“
土豪”以77.7%的投票位居榜单第一。“
我伙呆”与“何弃疗”分别以68%与60.4%紧随其后,分居第二、第三。剩下的七大热词分别是“
快到碗里来”、“
不明觉厉”、“
深藏功与名”、“
涨姿势”、“
人艰不拆”、“
元芳你怎么看”以及“
喜大普奔”。
其中“何弃疗”的主要成因就是杨永信通过电击疗法治疗网瘾少年受到民众指责,后来该疗法便被要求停止使用,杨永信发出“为什么要放弃治疗”的疑问,如今网友用来嘲讽和自黑,以表达“你有病,快去治”的意思。
逍遥法外
8月7日,一篇超过阅读量的文章在朋友圈传播,将数年前曾以“电击疗法”戒网瘾受到舆论关注的杨永信再次拉回公众视线。
作者雷斯林发现,在互联网时代,微博认证为“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杨永信依然在宣传他的戒网瘾事业。他表示,几年前激进的“电击疗法”,给无数孩子留下无法消除的心理创伤,而至今没有任何人为此负责。他认为杨永信一如既往地靠妖魔化网络,不科学的治疗方式收取巨额治疗费是在作恶
杨永信被热议使“戒网瘾”这个词被重新审视。2008年左右网络还是新兴事物,“网瘾”被部分民众视为洪水猛兽,舆论对“电击疗法戒网瘾”的评价毁誉参半,没有定论。而到了自媒体时代,“网瘾”已被鲜少提及,把网瘾定位为精神类疾病的说法也不再被接受,而戒网瘾行动却仍在进行令自认为沉迷于朋友圈的网友感到不可思议。
虚假宣传
有出院盟友走访了
刘明银所撰写的以杨永信为主角的《
战网魔》一书中描写的23个人物中的15位。结果令他相当震惊,实际情况与书里所写完全南辕北辙。书里写盟友对杨叔感恩戴德,事实上盟友恨之入骨;书里写盟友都是因为网瘾成患才去接受治疗,事实上许多孩子只是家庭矛盾的牺牲品。其中包括一个家委会成员对着媒体展示的,声称是自己儿子网瘾犯了以后砍的刀疤,实际上是十几年前跟人打架留下的旧伤。
违规使用仪器
面对外界对
临沂网戒中心疗效的疑问,杨永信毫不讳言地表示主要是因为他使用了“电休克治疗仪”,也就是说通过往孩子的太阳穴里通电来“治疗孩子”。经调查,杨永信所使用的电休克治疗仪因治疗方式过于激进没拿到生产许可证,并且这种治疗方式被认不适合用于心智正常的未成年人,并且和不伤害,不强迫,尊重人权等原则背道而驰。
在进行强迫性电击“治疗”前,杨永信都不会给孩子做任何身体检查,直接开始电击,电到孩子求饶,屈服,完全服从为止。
专家评价
探讨网瘾根源
2009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记者蔺玉红也对杨永信针对网瘾形成问题的根源进行了采访和探讨,在访谈中,杨永信认为网瘾形成的根源是性格缺陷,和痴迷赌博、买彩、吸烟、酗酒、打架、叛逆等各种青少年危险行为一样,其问题的本质是先天或后天原因所形成的不良性格或不良认知观念所造成的性格缺陷或偏离、父母养育方式不恰当、家庭环境恶劣、社会环境不良、各种心理应激事件等因素促使患者上网并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以致痴迷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将上网作为解脱生活痛苦、空虚或满足一时快感的主要方式,并针对治疗、预防进行了分析,最后表达了自己针对别人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监管缺失
对于杨永信近些年的做法,另一位被称为戒网瘾专家的
华中师范大学的
陶宏开教授他在微博上就声讨了杨永信。陶宏开表示,这些年来各地冒出各种戒网瘾机构,打着心理治疗的旗号误导了很多家长和孩子,有的已经发生严重问题,这些情况一直被举国上下的媒体披露,但主管部门却缺乏主动作为,似乎是
听之任之,以至于杨永信等继续伤害孩子,希望主管部门加强管理。而这次事件被戏称为“网瘾专家的内战。”
缺乏科学依据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党委书记操学诚表示,防止“网戒乱象”需要卫计委等部门在之后出台的相关治疗规范中明确不能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于一些网戒机构的所谓‘电击’疗法是不能容忍的,这不仅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也是对沉迷网络的青少年的二次伤害。所以,对于网戒机构还应加强监管,如果发生伤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则应有相应的处罚机制。
社会影响
二次伤害
杨永信的“电击治网瘾”被很多出院的前盟友认为带来了无法忘却的痛苦,在网戒中心的经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部分曾经被他治疗过的少年已经长大成之后大多数选择封存过去,他们不愿意对任何人提起这段往事,只有少部分人愿意站出来发出声音,有的充满愤怒,有的试图反思,有的只有淡漠和疲倦。
虽然杨永信自称治愈率90%,并且拥有“长效机制”,但相当多的“盟友”在出院之后性格出现扭曲,有的对所有人包括亲生父母都失去信任,睡觉时枕头下藏刀;有的离家出走和家人基本断绝联系,甚至彻底失踪。
亲情破碎
据受访“盟友”介绍,为了把孩子骗来,父母们的理由千奇百怪。有亲戚以带孩子去临沂吃东西为由的,有父亲以去临沂做生意让孩子作陪为由的,不一而足。
他们认为,从用不道义的手段将孩子送入“网戒中心”开始,一个个家庭的亲情纽带随着一次次电击而扭曲、碎裂。网戒家庭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教育失败的故事。而网戒中心在这个环节中被认为是父母们逃脱教育失败责任的庇护所。各种痛苦让未成年的孩子承担。
尽管大部分受访“盟友”不愿再说起与父母间的关系,但在愿意倾诉的受访者所讲述的故事中,父母控制欲强、缺少沟通、动辄打骂,往往是其家庭中共有的特点。困扰盟友们的不止是被改变的人生轨迹,还有伴随多年、无法逃避的噩梦与恐惧。
有盟友对自己的父母完全失去信任,一些盟友表示如果以后父母老了,他会找人去陪护,以尽孝道。但他自己,不可能花更多的心思去关爱和照料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