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孤好学,事母至孝,不事科举。
党友交劝之,乃擢进士第。调
成纪主簿,不之官,刻志经术,以所著书谒
王安石、
吕惠卿,为
郓州教授。自是尊
王安石之学,以为得圣人之意。除西京国子教授,
舒亶荐为
监察御史里行。时有
御史中丞出为郡守,监司荐之,畏言:“侍从贤否,上所素知,监司乃敢妄荐,盖为异日地尔,乞戒其观望。”舒亶有盗
学士院厨钱罪,为
王安礼所白,杨畏抗章辩论,以为可谓之失,未可谓之故。舒亶罢,杨畏坐左转
宗正丞,出提点
夔州路刑狱。
元祐初,
请祠归洛,恐得罪于
司马光,尝曰:“杨畏官
夔峡,虽深山群獠,闻用
司马光,皆相贺,其盛德如此。”至光司马卒,杨畏复曰:“司马光若知道,便是
皋夔、
稷契;以不知道,故于政事未尽也。”
吕大防、
刘挚为相,俱与杨畏善,用畏为工部员外郎,除监察御史,擢殿中侍御史。畏助大防攻挚十事,并言
梁焘、
王岩叟、
刘安世、
朱光庭皆其死党,必与为地。既而,梁焘等果救刘挚,皆不纳。刘挚罢名,
苏颂为相,杨畏复攻苏颂,以留
贾易除书为苏颂罪。苏颂罢,杨畏意欲
苏辙为相。
宣仁太后外召
范纯仁为右仆射,杨畏又攻范纯仁,不报。杨畏本附苏辙,知苏辙不相,复上疏诋辙不可用。其
倾危反复如此,百僚莫不侧目。
迁
侍御史,杨畏言事之未治有四:曰边疆,曰河事,曰役法,曰内外官政。时有旨令两省官举台官,畏言:“御史与宰执,最为相关之地。宰执既不自差,使其属举之,可乎?”太常博士
朱彦以议皇地示祭不同,自列乞罢。畏言:“彦据经论理,若彦罢出,恐自是人物观望,不敢以守官为义。”
章惇入相,杨畏遣所亲阴结之,曰:“杨畏前日度势力之轻重,遂因吕大防、苏辙以逐刘挚、
梁焘。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杨畏言职。杨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章惇至,徙杨畏
吏部侍郎,引以自助。中书侍郎
李清臣、知枢密院
安焘与章惇不合,杨畏复阴附安、李,章惇觉其情;又
曾布、
蔡卞言杨畏平日所为于章惇,遂以
宝文阁待制、知
真定府。天下于是目为“杨三变”,谓其“进于元丰,显于元祐,迁于绍圣”也。
蔡京为相,杨畏遣子侄见京,以
元祐末论苏辙不可大用等章自明,又因京党河南尹
薛昂致言于京,遂出党籍。寻复
宝文阁待制。政和二年,洛人诣阙,请封禅嵩山。杨畏上疏累千余言,极其谀佞。方洽行,得疾卒,年六十九。
杨畏颇为纵横学,有才辩而多捭阖,与
刑恕缔交,其好功名富贵亦同。然刑恕疏而多失,杨畏谋必中,其究俱为
搢绅祸云。